查看原文
其他

文房清供,文人的案头之乐!

传承经典 2020-02-17


《闲情偶寄》中曰:

“是无情之物变为有情”。

器存韵,人出神,

我们仿佛可见古代文人

于书房中赏玩清供之景,

古今对话,共赏清趣。

清供是放置在案头供观赏的物品摆设,主要包括各种盆景、插花、时令水果、奇石、工艺品、古玩、精美文具等等。



旧时文人,喜欢在书斋摆点盆景,称之为“案头清供”。“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这清供不在乎是否名贵,一般是就地取材,有文房四宝,有花果、奇石、古玩摆件等。



有道是,“案头清供是君子之心”。因为无须刻意,无须破费,心有所属,寄托于物,自有一种生活态度或情趣在其中。须知,有清雅情调的人,才有清雅的物什相伴,才有清雅的大情趣在。



清供的起源得从祭祀说起。清供源于佛供,回溯魏晋时期的兰亭雅集: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风雅集会,即“修禊”,这种古老的民俗,为的是洗去冬日尘埃,感受春意。树丛中有人煮茶,有人弄酒,石头上放着一瓶花,就成了曲水流觞,那些花瓶,杯盏也成了清供摆设的雏形。


杜瑾《庭院听琴图》


清供的完整体系产生于汉唐以后,唐宋时期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佛教传至日本后,也把“禅房供花”的佛供礼仪带去,成为古时家居里祭拜神佛的场所。



清供分“有名之供”和“无名之供”。


有名之供,可按节日分,如岁朝清供、瑞阳清供、中秋清供等,岁朝即一岁之始,指农历正月初一,有庆祝新的一年开始,并预报一岁平安吉庆之意。亦可按礼俗分,如寿诞清供、婚喜清供、成人清供等。



无名之供,是在非节日之时随心无来由地摆上几样物什,比如有朋自远方来,送了水果、盆栽,主人便找相配的果盘花案来“供奉”。比如为家居增添一点清雅韵味,在客厅、书房等案头,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珍爱之物,如花卉,陶瓷,观赏石、字画、古玩、各种雕件、摆件等等,表达自己的审美喜好、情趣。


以下是文人常用的“案头清供”,我们一起看看……


—植物类—



古代文人好“师法于自然”,自然界中的花草林木,其“所现之形姿”对文人产生了吸引,其“所蕴之精神”与高士形成了共鸣,古贤们就将它们邀入园内、伴于斋中、请至案上。


【菖蒲】



文震亨《长物志》有载:“花有四雅,兰花淡雅,菊花高雅,水仙素雅,菖蒲清雅。”四雅当中,唯菖蒲能“小隐于野、大隐于市”,故被骚人墨客誉为“天下第一雅”。



《浮生六记》里头芸娘就将菖蒲子放在炭上,然后拿米汤养,成盘后放在案上赏玩。



此外,古代文人伏案读书作文,同样有损耗目力之弊,针对这一情况,传统生活中发明了一个很轻巧的对策,那就是在书斋中陈设“蒲石盆”,利用菖蒲叶上的凝露来润泽双目。



古人相信,每天清晨,用柏树叶或者菖蒲叶上夜间凝结的露水擦洗双眼,能够保持眼部的健康,让目力明亮。


【青苔】



文房里那种绿茸茸、碧茵茵的苔藓景象,将陋室景色之雅,环境之清幽衬托得淋漓尽致。突然间,陋室不陋并且充满生机。



娇小的苔藓与中国人之间的感情,经历了上千年的历练,方才有了生命和精气神,有了独立的人格,也丰富了中国人的审美世界。




【文竹】


文竹名儿实在好听,人家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但竹子太大,也不好搬进茶室,说不准当时看到这个也着实有竹子风骨,于是取名“文竹”。



文竹是具有极高观赏性的植物,可放置客厅、书房,净化空气的同时也增添了书香气息。



【铜钱草】


铜钱草,名字貌似与清雅搭不上编。但铜钱草的青翠圆融,临水而生的仙气,倒是让人无所谓其名。



【兰花】


梅兰竹菊四君子,自古为文人所爱。梅菊都是季节性的植物,竹子过大,不宜卧于桌案,唯独这兰花,得四时之宜,小巧之身。立于茶室,相得益彰。



【水仙花】


北方冬日里的清供,水仙花确实是再好不过的。清代李渔嗜水仙如命,曾著有《闲情偶寄》,专辟“水仙花”一章。



据说每到冬季,李渔都要令家人购回许多水仙花,并亲手雕刻成各种造型,置于精美的器物中,或置于自家客厅和书房,或分送亲朋好友。



【铁线蕨】


铁线蕨有“小银杏”之姿色,由于其畏干燥及强烈光照,须放置到没有阳光直射的地方养护,茶室就显得再合适不过了。铁线蕨好养活,线条也极美,放在茶桌上也是野雅。



【碗莲】


中国文人向来寄情于大山水,又喜欢清新文艺小天地。养一清浅碗莲,有莲的清水里,同样也能养一碗月,莲、月风雅,共映于一只宽腹青瓷大碗中。

  


碗莲供养的案头,最好能对着一扇木格窗。窗子是透气的,空气流动。窗子又是房子的眼晴,以窗做衬托,碗莲的视觉效果,会变得朦朦胧胧,虚虚实实。一碗、一案、一枝莲,暗香浮动。

  


碗莲是一个人的山水小品,它只供一个人欣赏。初夏临风,适宜朗读《爱莲说》,相看两不厌。



文人抬头望天,低头看碗中青莲,胸臆间有潺潺流意。

  


装碗莲的容器,可以用一只青瓷莲花钵,也可以是一只紫砂小盆。莲只要有一掬清水,便会有站立舒展下去的理由。此时再添几尾小红鱼,在根须尾部戏游,“鱼戏荷叶东,鱼戏荷叶西”,一只碗,也因此变得生动起来。



【佛手】


佛手在成熟的时候会开裂,从果实的中上部开始,直到尾端,分裂如掌,恰如佛祖之手,仿佛可以指点迷津。这也是佛手名字的由来。自然地,佛手成为寺庙供养用果之一。



佛手似乎与生俱来带着一丝仙气。不仅以“外形”制奇,也因“香气”取胜。这香气虽不如花朵的芬芳扑面而来,却也是暗香浮动扣人心。因含有挥发性的柠檬烯还成为天然的空气清新剂。



相传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杭州为官时,仰慕金华佛手的芳香,金秋来金华北山脚下观赏佛手,高兴之余诗兴大发,欣然挥毫写下两副对联,其中一副为“沁人诗脾,清流环抱;香分佛果,曲径通幽。”



—花瓶类—


有花还得有瓶,花瓶的质材、器型、釉色等均有讲究。我国传统八大瓶型:葫芦瓶、观音瓶、梅瓶、赏瓶、蒜头瓶、天球瓶、象腿瓶、玉壶春瓶。


【葫芦瓶】


蓝釉印花葫芦瓶


  南宋后期龙泉窑创制的瓶式,瓶体似葫芦,故名。小口,短颈,瓶体由两截粘合而成。名与“福禄”谐音。品种有青花、五彩、茶叶末、蓝釉、白釉等单色釉。纹饰大多带有道教色彩,也有书写吉祥文字的。


【观音瓶】



清雍正 粉青釉莲瓣观音瓶


  观音瓶,又称“观音尊”,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流行瓶式之一。器呈侈口,颈部较短,丰肩,肩下弧线内收,至胫部以下外撇,浅圈足,瓶体纤长,线条流畅。


【梅瓶】


青花梅瓶


  梅瓶是汉族传统名瓷,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赏瓶】


青花缠枝莲赏瓶  清 乾隆 


  赏瓶为雍正一朝最新出现的一种造型,作赏赐之用。其器型来源于玉壶春瓶,一般颈部装饰青花蕉叶纹,腹部装饰缠枝纹。


【蒜头瓶】


祭蓝釉双耳蒜头瓶  清 乾隆 


  蒜头瓶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而得名。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


【天球瓶】


 青花留白龙纹天球瓶  清 康熙


  天球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一种瓷器造型,始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状若天球,故名天球瓶。


【象腿瓶】



清末 五彩人物故事纹象腿瓶


  象腿瓶,即一统瓶。清代创烧的一种瓷器造型。瓶形为广口外撇,短颈,肩部宽与口相若,身如直筒状,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玉壶春瓶】



宋 绿绞釉绞胎玉壶春瓶


  玉壶春瓶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


—观赏石—



观赏石,也就是供石,是在室内条几、书桌、案头和博古架上摆放抚玩、清供观赏的天然奇石。它的性格特质是质朴坚实、典雅脱俗,最能体现中国人宁静致远、坚定执着、谦和待人的传统精神。


中国观赏石古有四大名石:灵璧石(安徽灵璧)、英石(广东英德)、太湖石(江苏太湖)和昆石(江苏昆山)。现在广西的红水河的彩陶石、大化石、都安石,以及新疆戈壁石等后起之石异军突起,也是相当不错的清供石。


【灵璧石】


“九华峰”灵璧石供石


灵璧石,又称磬石,产自安徽省灵壁县磬石山一带。


灵壁石有九美,分别是:瘦、漏、透、皱、伛、黑、声、丑、悬。其中,“声”是灵璧石最大的特点,有“灵壁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如玉”之说。因此灵璧石还被誉为会”唱歌“的石头。


“洞天岫月”灵璧石供石


综观古今,上至秦汉,下迄明清,许多名贤高士大都与石结下不解之缘。包括白居易、米芾、苏轼、赵孟頫、蒲松龄等等。


禅道”灵璧石供石


灵璧石之所以受到历代爱石之人的痴迷,不仅因为它独特且丰富的外形:小者可置于案头、几架,中者可放于厅堂馆所,大者可立于园林庭院,成为镇馆、镇园之宝;还因其独具健康属性: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灵壁石中还含有十多种金属矿物(含锶0.48%)、有机物质及微量元素,有益于人体健康。


“流云飞雪”灵璧石供石


因此,有着高雅风骨的灵璧石作为文人雅士的案头清供以及庭院摆设再合适不过了。


【太湖石】


“洞天岫月”太湖石案供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朵奇葩,因最早发现于江苏、浙江之间的太湖地区而得名。


《冰壶秋月》太湖石案供


古代皇家园林、私人园林,都以拥有一座好的太湖石为雅。时至今日,不少文人雅士还会搜罗太湖石以做收藏和案头清供。


《秀月岩》太湖石案供


据《清异录》载:五代后晋时代开始有人玩赏太湖石,自唐代开始,太湖石特别盛行。到了宋代,由于宋徽宗的倡导,朝野上下搜求奇石以供赏玩,一度成为宋代国人的时尚。宋四家之一的米芾亦是爱石如命,曾对自己收集来的奇石行跪拜礼,称之为“石兄”,并提出了 “瘦、漏、透、皱” 四字的赏石审美标准。


《曳烟》太湖石案供


如今,一些爱石之人也喜把小的太湖石摆件置于案头,闲来抚之。这是人们热爱自然,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新时尚,亦有中国人骨子里丢失不掉的文人风雅……


【英石】



英石,又称英德石,产于广东省英德市。英石具有悠久的开采和玩赏历史,宋代的《云林石谱》就有相关记载,并被列为宋代皇家贡品。它具有“皱、瘦、漏、透”等特点,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英石种类多,其种类分为阳石和阴石两大类。


阳石裸露地面,长期风化,质地坚硬,色泽青苍,形体瘦削,表面多折皱,扣之声脆,是瘦和皱的典型,适宜制作假山和盆景。



阴石深埋地下,风化不足,质地松润,色泽青黛,有的间有白纹,形体漏透,造型雄奇,扣之声微,是漏和透的典型,适宜独立成景。


【昆石】



昆石产于昆山市玉峰山,即马鞍山中。马鞍山所产之石与众不同,举世独夺,所以称为巧石,又名玲珑石。



其色雪白,给人以纯洁的美感,又因产出极少,自宋代以来历来被视为供石中的上品。元、明时期已作为馈赠亲友的高档礼品。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化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昆石也为普通百姓喜爱和收藏。


—文房器物—


文人的案头清供,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离不开文房器物。文房器物也称“文房”,最早指的是笔、墨、纸、砚等文具,所谓“文房四宝”是也。



后来,与笔墨情趣不可分离的文房用器大量出现,超出了笔、墨、纸、砚的范畴,如笔床、笔架、镇纸、印章等等。



 笔格,架笔之用,也叫笔山、笔架。


 砚山,指原石制成的砚,既能当砚,又能赏石。


笔床,搁放毛笔的专用器物,有瓷、翡翠、紫檀、乌木等多种。


 笔屏,插笔与袖珍小屏风合体的专用文房用品。


 笔筒,放置毛笔器物。


笔船,用于横放毛笔,以瓷、木、牙、铜、玉质材料制作。


笔洗,洗涮毛笔之用,多为陶瓷、石头等制成。


笔掭,伺候毛笔的文玩,测墨的浓淡。


水中丞,就是指水盂,是置于书案上的贮水器。


 水注,原名砚滴,滴水磨墨之用。


砚匣,又叫砚盒,安置砚台之用,多为优秀木材制成,常刻铭文。


墨匣,也叫墨盒,安置墨块之用,类似小箱子。


印章,包括姓名、闲章、肖形章等,过去读书人大多有多枚,齐白石就有“三百印石富翁”之署。


书匣,用于存放书、书札、柬帖的小盒子。


印色池,就是用其蓄藏印泥器物,多为瓷器和漆器。


糊斗,用来盛放浆糊的器具。


蜡斗,古时文人用蜡之处很多,缄封必用蜡,而不用糊。


镇纸,写字作画时用以压纸的东西,多为长方条形。


秘阁,也叫臂搁,写字作画时用于支撑腕臂,不能或不想悬笔时可以省力。


贝光,用来砑光纸张的。砑光意思就是压实磨光的纸张,常常用于好纸。最初以贝壳所制,故称之为"贝光"。


裁刀,用于裁纸。主要有金属刀、竹刀和象牙刀。


箫,中国古老乐器。箫声清悠旷远,古时文人多爱此物。


麈(zhǔ),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制成拂尘。


如意,最早用民间用以搔痒,后来应其名吉祥渐成装饰品。


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可赏可奏。


数珠,也叫念珠、佛珠。佛通弗,珠通诛,意思时刻提醒禁诛杀。每串为一百零八颗。


香橼盘,类似今天的果盘。图为莲花荷叶脱胎漆器。


剑,古代兵器之一,有"百兵之君"的美称,佩剑也代表君子之风度。书房挂剑,文武双全。


文人对文房清赏的追捧,更多是在诉求一种精致的生活方式,一种古雅的生活态度,一种闲隐的生活追求。古人云:笔砚精良,人生一乐。可以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种燕闲清赏之态!



推荐阅读:

厅无石不华,室无石不雅

宋画高清放大图,难得一见!

非文人,也菖蒲

奇石已经成为世人收藏之最

家具布设中的风水(建议收藏)

宋代极简主义美学,领先世界一千年!

奇石的审美标准独木不成林

文人精神与石玩

极简,最高级的审美!

中式书房,心静才能入境

家里为什么要放石头

旧的东西,更有风味。

宋词宋画,中国文化的两大高峰


推荐公众号


传承经典

chchjd



文房

案上云烟



中国

传统赏石

长按二维码关注:传承文化,缔造经典。

温馨提示:本号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投稿/咨询/交流/合作 请后台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