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OpenAI“宫斗戏”落幕!最大的赢家不是 Altman,也不是微软

InfoQ 2023-11-28

编译 | 凌敏、核子可乐

上演了将近一周的“宫斗戏”后,OpenAI 似乎终于回到了正轨。闹剧落幕,谁是大赢家?谁又是大输家?

OpenAI“宫斗戏”迎来大结局

OpenAI 这场“宫斗大戏”经历了多轮反转之后,终于在本周三迎来了大结局。

11 月 22 日 14 时,OpenAI 官方宣布,已经与上周五被驱逐出公司的前 CEO Sam Altman 达成一项原则性协议,他将回归 OpenAI 继续担任首席执行官。Altman 表示:“我喜欢 OpenAI,过去几天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这个团队及其使命保持一致。在新董事会和微软 Satya Nadella 的支持下,我期待着重返 OpenAI,并巩固我们与微软的牢固合作伙伴关系。”

此前与 Altman 共进退的 OpenAI 总裁兼联合创始人 Greg Brockman 也将回归 OpenAI,并发布推文称:今天取得了惊人的进展,我们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和团结。重返 OpenAI 并将于今晚开始敲代码。随后,Greg Brockman 还发布了与 OpenAI 员工的合影。

与此同时,OpenAI 董事会也迎来重组。原董事会成员乔治城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CSET)战略和基础研究基金主任 Helen Toner、Fellow Robots 联合创始人 Tasha McCauley 将离开,美国“知乎”Quora 联合创始人 Adam D'Angelo 将留任。此外,曾在 Facebook、推特、赛富时担任过高管的 Bret Taylor 将出任新的董事会主席,投资者们颇为熟悉的美国前财长 Summers 也加入 OpenAI 董事会。

此前明确提出“希望改变 OpenAI 治理架构”的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 Satya Nadella 也公开回应称,微软对 OpenAI 董事会的变化感到鼓舞。微软认为这是迈向更稳定、更明智、更有效治理的第一步。对于这次的人事调整,马斯克也第一时间发表评论称:“看看我们编织了一张如此错综复杂的网络”。

谁才是这场闹剧中的大赢家?

在这场 OpenAI “宫斗大戏”中,究竟谁笑到了最后一直充满争议。部分声音认为微软及其掌门人 Satya Nadella 才是赢家,而上周五匆忙解雇 Altman、引发这场动荡的 OpenAI 董事会成员则是一败涂地。

彭博社在一篇分析文章中提到,这部大戏的赢家包括 Satya Nadella、Sam Altman、OpenAI 内的营利派、人物传记出版商。而 CNBC 认为,最大的赢家或许是一直充当旁观者的 Meta。

Satya Nadella

如果 OpenAI 真的彻底崩溃,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作为最大的注资者及合作伙伴,微软怎么会没注意到这股汹涌而来的暗流?即使能招纳 OpenAI 的大部分人才,建立新部门并恢复开发能力也需要耗费可观的时间和金钱。而且由于其他 OpenAI 投资方肯定希望尽量套回价值,所以整个过程也许会陷入诉讼。更重要的是,这帮从 OpenAI 空降而来的新人肯定会招致微软内部老员工的抵触甚至是对抗,毕竟软件巨头之前刚刚进行过几轮裁员。但好消息是,这一切都只是设想。

Satya Nadella 心里恐怕是长舒了一口气,但仍然表现得胸有成竹。在周一接受播客采访时,他明确表态“我们永远不会再次陷入同样的被动境地。”是的,相信他会说到做到。

Sam Altman

带着推动 AI 发展的愿景和使命,这位 AI 革命的形象大使无疑是 OpenAI 当前不可动摇的绝对统治者。还有谁能阻止 Altman 的脚步?而且在新一拨董事会成员众正盈朝式的簇拥下,Altman 的地位将更加稳固,他的商业本能也将获得广阔的发挥空间。作为一位典型的创业者,Altman 明显不是那种能够久居人下的性格。而且一旦全职受雇于微软,他的外部利益纠葛也会招致麻烦,甚至最终引发冲突。

OpenAI 内的营利派

这一派始终认为给营利性实体套上一副非营利组织枷锁的行为纯纯愚蠢,只会引入难以预测的动机和非理性思维(比如解雇声望如日中天的 CEO),而终局态势也让他们成为赢家。其实无论董事会如何操作,只要真正的重量级人物(即掌握资金和底层基础设施的人们)施加压力,OpenAI 董事会看似拥有的“权力”将即刻灰飞烟灭。这,就是资本的力量!

当然,哪怕没有这几十亿美元的支持,OpenAI 可能也会继续存在并找到另外一条出路。但其成功不会像现在这么耀眼、这么辉煌。

人物传记出版商

在各种各样特立独行的 CEO 们提供千奇百怪的素材之后,出版商们本来已经没什么猛料可以挖掘了。现在好了,科技创始人中出现了又一位重量级选手,你们的图书又要大卖了。

Meta

Meta 公司 CEO 马克·扎克伯格也许没有直接参与上周末开始的这场围绕 Altman 展开的先是粗暴出局、后又闪电回归 OpenAI 的戏剧性事件,但这位社交网络大佬和他掌控的企业却很可能成为最大受益者。

OpenAI 的动荡反而帮助 Meta 宣传了其开源 LLaMA AI 项目。这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企业本身就希望增强技术多元度,不想依赖单一厂商的大语言模型;另一方面,稳定经营对于希望踏实研发的 AI 技术人员也更有吸引力。

继 OpenAI 推出的爆款 ChatGPT 之后,Meta 正持续大力投资各种生成式 AI 与相关大语言模型。其 AI 研究团队与 Alphabet 旗下的 DeepMind 一样,被视为科技行业最受尊敬的技术团队之一。

必须承认,相当一部分技术人员对高管层面的矛盾斗争没有兴趣。面对这场几乎令 OpenAI 全面崩塌的暴风骤雨,私营领域的从业者可能更倾向于投身 Meta 及其 AI 研究实验室,在这里寻求一片宁静的学术空间。

一位用户在 Meta 新近上线的类 Twitter 平台 Threads 上发帖表示,“每个人都说微软是 OpenAI 事变的最大赢家,但我认为笑到最后的恐怕是 Meta。”该用户在帖子中指出,“如果你是一名 AI 研究人员,而且有意愿在科技巨头工作,那么 Meta 可能正是最理想的开源和公共研究选项。”Meta 公司 AI 负责人 Yann LeCun 则用简洁有力的话语回复了这篇帖子——“没错”。

此外,还有其他潜在的商机值得发掘。

OpenAI 的政变已经引发企业客户及其高管成员的担忧,他们愈发怀疑是否应该依赖一种大语言模型作为自身 AI 业务战略的根基。已经有多位技术专家在采访中明确表示,此次事件正促使企业减少对 OpenAI 旗下 GPT 系大模型的依赖,转而将 Anthropic 和 Cohere 等初创公司的模型纳入业务体系。

如果企业客户真的开始关注更多 AI 供应商,那么市场形势可能会与云计算一样转为群雄并立,Meta 也将获得可观的业务机遇。该公司一直大力宣传其 LLaMA 生成式 AI 软件家族,相关功能可以通过开源模型免费获取。由于开发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特定需求访问并定制大模型,且无需受限于特定供应商,所以 LLaMA 的吸引力也在逐渐增强。未来愿意使用和改进 LLaMA 的开发者越多,Meta 的整体运营开支和技术研发成本将有望进一步得到优化。

最后,尽管 LLaMA 也存在着许可制度及其他潜在问题,但对于更多企业和开发者来说,选择使用 Meta 的 AI 软件似乎更令人安心。毕竟社交网络巨头应该不会在几天之内迅速崩溃。

混乱中的输家
AI 技术竞赛

原本,这场动荡有望开启 AI 产业的新布局,让那群最优秀、最聪明的研发人员能够扩散到更广阔的天地之间。可现如今,一切已成泡影。Salesforce 公司 CEO Marc Benioff 曾直言“欢迎直接把简历发给我”,英伟达等大厂也纷纷伸出橄榄枝,但 OpenAI 及时止住颓势、稳定了自己的人才团队。虽然部分 OpenAI 潜在客户可能会因此寻求更多替代方案,但因为处理速度很快,所以市场上的基本盘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原 OpenAI 董事会

D’Angelo 保住了自己的席位,但作为全新的开始,Tasha McCauley、Helen Toner 和 Ilya Sutskever 全部被扫地出局。他们的离去为这几天的闹剧画上了句号,也震惊了整个行业。这种震惊不只来自粗暴解雇 Altman 的决定,更因为其策划方式的混乱随意——之前几乎没有通气,也没有说明行此险着的具体原因。Toner 曾发表研究论文对 OpenAI 的安全方法提出批评,据称这会导致公司商誉破裂。也许未来她的警告会被证明极富预见性,但至少在当下,这些并不足以动摇 Altman 的江湖地位。离去之际,Toner 和 McCauley 表示一定会对 Altman 的领导工作开展独立调查。有道理,但这事不是应该在政变之前搞定吗?

Emmett Shear

短短几天之前,这位前 Twitch CEO 肯定还觉得自己是中了头彩。在离开亚马逊公司(于 2014 年收购 Twitch)几个月后,希尔突然发现自己成了世界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初创公司临时 CEO。据报道,在谈到对他的意外任命时,OpenAI 的大部分员工都给出了竖中指的表情符号,这似乎冥冥中注定了他的命运。更尴尬的是,希尔其实是在根本不清楚 Altman 那边情况的状态下,匆匆从董事会手中接过了权柄。后来我们得知希尔其实是董事会的第三选择,看来这帮成员是把新老两任 CEO 得罪完了。目前还不清楚希尔接下来会在 OpenAI 扮演怎样的角色。

有效利他主义者们

有效利他主义运动的参与者们本该监管企业权力,并专注于督导这颗 AI 之星多做好事——至少别做坏事。这是 OpenAI 董事会设立的出发点,即在赚钱问题之外,也要充分考虑 AI 技术对于人类安全可能产生的影响。但在这波折腾之后,OpenAI 内部似乎再也没人想提、能提、敢提这方面的意见。

X

社交网络平台是本次重大事件的起点,也是各方斗争的舞台。OpenAI 的员工们纷纷发帖,用心形表情表达对奥特曼的敬意和忠诚,这也正是当初 Twitter 美好且伟大的原因所在。然而,X 的新东家马斯克则在忙着提起各种令人不寒而栗的诉讼,攻击非营利组织的言论自由,甚至卷入了可笑的阴谋论漩涡。

这些人,输赢未定
Thrive Capital

在本周的动荡之前,有报道称风险投资公司 Trive Capital 将对 OpenAI 员工手中的股份发起要约收购。如果交易成功,这将使 OpenAI 的市值超过 800 亿美元。Trive 已明确表示将继续推进这项计划,但具体时间和价格尚不明确。

Ilya Sutskever

这位 OpenAI 首席科学家决定与董事会中的各位利他主义者站在同一阵营,最终使力量的天生倾向了反对 CEO Altman。但他随后在 X 上发帖称自己后悔了,Altman 则以心形表情予以回应,也许是在表达原谅。但是,谁知道呢……

各家新闻媒体

短短几天,全球媒体已经被此次随时反转、进展迅猛的事件搞得人仰马翻。每次有新报道发出时,OpenAI 很快会再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下是 InfoQ 此前的相关报道:

《OpenAI 高层大地震为其首席科学家幕后推动?离职总裁爆料罢免经过、Altman 再次回应》

《OpenAI “政变”48 小时后:Altman 夺回主导权、回归在即!微软入局、董事会或重组》

《95% 员工离职、大批客户流失,曝 Altman 和投资人想其回归 OpenAI,董事会却找竞对合并?》

《又双叒反转!奥特曼与 OpenAI 重启谈判,却遭前员工指责“欺诈、排除异己、打压员工”》

参考链接:

https://www.cnbc.com/2023/11/22/how-meta-could-benefit-from-the-openai-shakeup.html

https://www.bloomberg.com/opinion/articles/2023-11-22/sam-altman-return-to-openai-makes-clear-winners-and-losers-of-debacle

声明:本文由 InfoQ 翻译整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今日好文推荐

对话“技术先知”凯文·凯利:怎样成为无法被 AI 取代的人

OpenAI“生死存亡”时刻:95% 员工或将加入微软,原 OpenAI 寻求与竞对合并?

是全部重做还是融合改造?揭秘京东云言犀升级全过程

OpenAI董事会商讨让Altman重回CEO岗位;阿里云分拆紧急刹车;鸿蒙工程师火爆抢手,年薪最高 160万|Q资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