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常识丨药王孙思邈是如何通过佛教来养生的?

2016-05-11 邵明众 腾讯佛学

点击本文标题下【腾讯佛学】添加关注,点击【查看历史信息】阅读之前发送内容。

药王孙思邈(资料图)

文:邵明众

大家都知道孙思邈的《千金方》,还有他令人羡慕的一百余岁的高寿。他不仅仅佛法精深,和多位高僧交往密切,还精通佛教养生呢!

生命无常,必定有生老病死之苦。然而疾病的根源为何?佛教认为,除去外在条件的影响,心的活动才是决定性的因素。所谓心身不二,心为身王。

《大宝积经》卷120云:“身体犹如车“由识能牵挽。”《正法念处经》说:“心清净故颜色清净,心污秽则颜色丑恶。”

大宝积经·粪扫衣比丘品》也说:“由心净故得身净,非身净故得心净。”所以佛教养生,先重治心。努力清净心灵,比如通过有效的禅修,就能够很好的治疗身体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疾病。

孙思邈在他的《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也说:“人之所以多病,当由不能养性,纵情恣欲,无所不作。自言适性,不知过后,一一皆为病本。”作为医生,何以治之呢?

孙思邈说:“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就是说要通过学习《黄帝内经》,会发现修行“慈悲喜舍”就是很好的对症方法。众所周知,佛教尤其讲究“慈悲”二字。“喜舍”却很少为一般人所听闻。

什么是“慈悲喜舍”呢?这其实是佛陀在《阿含经》中多次提到的教导弟子修行“四无量心观”的一种修行次第。不论是大乘还是密教都把“四无量心观”放在很重要的地位。

经常修习能够对治贪婪、嫉妒、吝啬、紧张等等很多烦恼。这些烦恼引起的疾病自然就不药而愈了。这也是孙思邈所说的要经常“内省自心”。“常念善,无念恶;常念生,无念杀;常念信,无念欺。”大家存好心,办好事,做好人,自然而然达到健康长寿。

同时,佛教也认为疾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构成人身的地火水风四大失衡。孙思邈通过学习佛教,进一步发挥说:“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俱发。”

“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风气不调,全身疆直,诸毛孔闭塞;水气不调,身体浮肿,气满喘漉;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音声。”

《千金方》(资料图)

为了治疗身体疾病,佛教并不排斥利用药物和适当的锻炼的方式,而且还运用这些方式来辅助修行。《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中说:“若复病人成就五法,便得时差,云何为五?于是病人选择而食,随时而食,亲近医药,不怀愁忧,咸起慈心,向瞻病人。”

佛教传入中国带来不少医药卫生的知识。孙思邈就利用佛教药方法来保健、治病。《备急千金要方》养性篇中记载这样一种调气法:“闭目存思,想见空中太和元气,如紫云成盖,五色分明,下入毛际,渐渐入顶,如雨初睛,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脑,渐渐下入腹中,四肢五藏皆受其润,如水渗入地若彻,则觉腹中有声汩汩然。意专思存,不得外缘。斯须即觉元气达于气海,须臾则自达于涌泉,则觉身体振动,两脚卷曲,亦令床坐有声拉拉然。”

这也是佛教禅观的功法。《千金翼方》中还记载了一种辅助禅修的“正禅方”,想来也是从佛教僧徒处得来。他的著作中提到不少关于“耆婆”的药论和医方、天竺国按摩方术,都受到佛教影响。

值得一提他还提醒想要通过服药获得健康长寿的人,“慎须持五戒十善,行慈悲心,救护一切,乃可长生。”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爱护生灵,孙思邈告诫人们:“肉食者,必不得害物命……第一戒慎勿杀。”就算是面对一切有毒的蛇蝎鳌虫,也不能“起恶心相之,亦不得杀之”。既是为了药用,也不能轻易杀害生灵。

这也充分体现了佛教慈悲为怀尊重一切生灵的思想。仁者寿山河,时时刻刻保持这样一颗仁爱的心,恐怕也是孙思邈高寿的重要原因。

● 近期热点

恭迎文殊菩萨圣诞 顶礼供养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菩萨”为什么要高举宝剑——分享给身边学佛者,见闻随喜!

修持丨佛教是告诉你怎样去感谢世界上美好的东西

修持丨打坐好处多多 读完我就试试!

腾讯佛学 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