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诚法师:宗教中国化需重构具中国文化底蕴的宗教教义体系

2017-09-07 学诚法师 腾讯佛学

摘要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6日在北京表示,宗教的中国化,需要突破原来的文化背景和教义阐释体系,重新构建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中国宗教教义体系,建立中国宗教的主体性。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发言(图片来源:中华文化学院)


腾讯佛学北京讯9月6日,由中华文化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主办的“中华文化与宗教中国化”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五大宗教团体领袖及知名宗教研究学者共议宗教中国化问题。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6日在北京表示,宗教的中国化,需要突破原来的文化背景和教义阐释体系,重新构建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中国宗教教义体系,建立中国宗教的主体性。以下为学诚法师发言全文:


信仰危机与文化重生——21世纪传统宗教中国化的前景


在现代性危机四处弥漫的全球化时代,一方面人们身陷信仰缺失的精神恐慌和心灵危机,另一方面,各大传统宗教自身也在面临着现代文化语境中信仰体系的重建危机。这种双重危机迫使宗教走出传统信仰模式,走向更广阔的人类思想文化新天地。通过重新开显宗教核心教义精神,更新宗教传播方式和组织制度,与民族文化传统深度对话融合,并与现代文化思潮充分交流互动,建构起具有民族文化精髓和世界新文化特质的信仰体系。这可以说是传统宗教在21世纪的中国化前景,也是世界宗教的未来发展图景。


一、全球化时代对宗教本义的叩问


在21世纪全球化时代探讨宗教的中国化问题,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宗教自身,也不能局限于中国范围,而要将宗教置于世界宗教和文化发展的大势背景中。在现代文化笼罩全球的时代,现代性危机也成为人类的共同危机。物质主义、理性主义、个人主义、世俗主义,冲击着宗教的信仰体系。全球化更带来世界的开放对流,各大宗教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现代人需要的是对心灵诉求的直接回应,而宗教传统的固守,无力回答现代人的精神关切问题。因此面对现代性危机,关键在于对宗教本义作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阐释。各大宗教所需要的,不是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原教旨主义,而是突破自我中心的局限,超越狭隘的宗教信仰模式,将真正的教义精华转化为化解现代人精神危机的时代思想文化。这种心态转换和模式转化,是宗教中国化的新生之道。


二、让宗教生命融入民族心灵——对宗教本土化的重新审视


1、塑造“开放多元”的价值意义体系


宗教与本土传统文化的融合,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必经之途。

宗教本土化,不仅是外来宗教对本土文化的适应,而且是本土文化对外来宗教内涵与外延的重塑。如果宗教将自身视为一个不能改变的封闭系统,势必无法与本土文化进行真正的交融,而只能是一种表层、浅显、简单、机械的“组合”。

宗教的本土化,既是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共鸣与融入。同时也是外来宗教向本土文化的主动敞开和自我更新。

汉传佛教对经典的阐释和修证方法的创新,都是非常开放和多元的。经典阐释不是少数宗教权威的特权,而是每一个普通中国人追求觉悟的自由。六祖惠能大师只是不识字的平民,但他可以悟入《金刚经》,并创造了与佛经有同等价值的《六祖坛经》。祖师大德们从各种角度契入佛法,开创了汉传佛教的八大宗派,佛教并未因多元化的阐释系统而变得混乱无序,反而极大繁荣、人才辈出、广为流传。


2、建立“中国宗教”的主体性意识


一种宗教,不管它的发源地在哪里,不管它最初的文化背景如何,既然来到中国,就成为了“中国宗教”。佛教产生于印度,滋生于印度婆罗门文化,但自从传入中国,便成了“中国佛教”。两千年来,中国佛教徒不会认为自己仅仅是印度佛教的后裔,更不会固守印度文化思想体系,并以之作为对中国佛教的价值评判标准。中国佛教经过历代祖师大德的智慧创造,已经构建了自成一体的汉传佛教教义理论,八大宗派不仅没有违背佛法的本意,而且以更加鲜明、活泼、深刻、圆融的方式彰显了大乘佛教的精髓思想。最终使得在印度灭亡了的佛教,在中国获得了真正的传承和发展。

所以,宗教的彻底中国化,需要突破原来的文化背景和教义阐释体系,重新构建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中国宗教教义体系,建立中国宗教的主体性。


三、让宗教信仰回应现代问题——对宗教现代化的内在建构


在全球化时代的现代社会,我国宗教所面对的不仅是如何彻底本土化问题,更要面对现代化、全球化问题。在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现代世界,中国宗教也必然要思考如何应对西方文化,以及遍及这个时代的现代性危机。

现代性危机,实质上就是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因此中国宗教需要关注这个核心问题:宗教的终极信仰能否回答现代人的精神关切?


1、时代问题:启蒙主义与世俗化


启蒙主义是缔造现代社会的精神先导。它对人权、人性、理性的高扬,导致现代社会和文化神圣体系与世俗体系的脱离断裂,离开了神圣系统的西方文化,并未走向人类自身的内在觉悟,从而实现真正的“启蒙”;而是偏向了个人主义、物质主义和工具理性主义,人类在争取到主体性自由的时候,却又陷入了新的精神迷茫。

失去信仰依托和超越向度的西方社会,开始进入一个世俗化时代。人们需要精神拯救,却不再相信一个外在的、形式化的信仰体系。这是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也是传统宗教在现代社会里的危机。

需要澄清的是:现代人不相信一个制度化、形式化的信仰体系,这并不代表他们不需要“信仰”。反过来说,宗教的制度、仪式、团体,也并不绝对意味着就是有信仰的体现。

面对这个问题,传统宗教需要从一种神圣权威的圣坛上走下来,用一种学习者、服务者的姿态,去主动了解现代文化思潮,体察现代人的精神诉求和信仰需求。同时,需要对自身宗教传统进行完整审视和深入挖掘。


2、内在建构:宗教传统与世界新文化


传统宗教应从宗教的本义、信仰的本义、人类心灵诉求的本质,来重新审视并从内在建构自身传统。从宗教教义、组织制度、传播方式上溯源创新,将宗教教义精髓与现代人的信仰需求融为一体,创造具有信仰终极性、心灵本源性、文化共通性、价值超越性的世界新文化,亦即人类的“心文化”。

具体而言,宗教经典和教义的现代诠释,宗教制度的探索创新,宗教传播的创意多元,都是值得尝试努力的方向。

在教义诠释方面:从中华传统文化和宗教核心教义中去探寻,能够回应现代中国以及现代世界精神诉求与文化诉求的思想内涵,并以时代语汇进行诠释。

制度创新和传播方式创意。


小结


面对全球化时代人类的普遍精神危机与心灵诉求,中国各大传统宗教需要跳出自我本位和固守传统的心理模式,既与中华传统文化深度交融,又与世界文化深入互动,同时不同宗教之间也非常需要对话交流、互鉴互助。只有建立起一种高度的开放和圆融心态,以超越宗教的世界文化眼光,发起悲悯一切、包容一切的平等慈悲,回归人类心灵的共同本源,创造人类“心文化”,才能将宗教的生命引向广阔长远的时空,使宗教中国化的进程成为启发人类新文明的重要因缘。


关注腾讯佛学   长享智慧清流

●  近期热文

佛法重在实修 听到一句就尽量做到一句!

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  祈愿众生欢喜 冤亲得度!

演员张静初:在猛烈的痛苦里 我看到了生命的真相

恭迎大势至菩萨圣诞 祈愿佛光普照 见闻得福!

学诚法师: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宗教文化建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