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很重要!佛教怎么看待其它的宗教?

2017-10-30 腾讯佛学

人,都有一颗头脑,叫我们凡事要想清楚;人,都有一双眼睛,叫我们凡事要看清楚;人,都有两只耳朵,叫我们凡事要听清楚。关于信仰,我们也是一样要听清楚、看清楚、想清楚。

信仰是发乎自然,出乎本性的精神力;信仰永恒不变的真理,名为信心。信心是听法之因,由闻法功德则能出生死大海,如《正法念经》云:“听法功德,出生死中,最为第一。”

正确的信仰可以获得无比的利益,在佛经中列举有诸多譬喻,例如:信仰如手、信仰如杖、信仰如根、信仰如力、信仰如财。

此外,信仰亦如交友、选择终身伴侣,俗话常说“交友不慎”、“遇人不淑”,一个人交错了朋友,毁了一生的前途;一个女人嫁错了丈夫,失去了终身的幸福。我们对于对象的选择,怎么能不小心谨慎?更何况对于信仰的对象,宗教,更应该仔细抉择,确认正信的宗教!

所谓正信的宗教,必须:

1、信仰具有历史考据的。

2、信仰世界公众承认的。

3、信仰能力威势具备的。

4、信仰人格道德完美的。

这是说,我们所信仰的对象,必须是历史上经得起考据证明的,必须是经过举世所共同承认确实存在的,必须是具有高尚品德与圣洁人格的,必须是能够自度度人、自觉觉人的大善知识,如此才能引导我们走向正道,才是值得我们信仰、皈依的对象。

例如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历史上明确记载著他的父母、家族、出生地、诞生的日期,乃至他出家、修行、成道;

他所成立的教团是举世公认的四大宗教之一——佛教;

他的道德是圆满清净的,他具足智德、断德、恩德,是功行圆满的觉者;

他所宣说的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等教义,及因果、业力、缘起等,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可以引导我们转迷成悟,离苦得乐。

所谓信仰“真理”,真理必须具有下列的条件:

1、要合乎普遍性的。

2、要合乎平等性的。

3、要合乎必然性的。

4、要合乎永恒性的。

例如,佛经讲人生有“四不可得”:常少不可得、无病不可得、长寿不可得、不死不可得。

这是放诸四海皆准的道理,不但中国人如此、外国人也是如此;男人这样、女人也一样;古时候的人难免,现在、未来的人也莫不如是。所以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的真理。

尤其佛教主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印证真理的“三法印”。

佛教本身就是合乎真理的宗教,因此翻阅古今历史,如梁武帝弃道向佛;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高登牧师舍耶皈佛;宋朝名相吕蒙正说:“不信三宝者,愿不生我家。愿子孙世世食禄于朝,外护佛法。”哲学家尼采虽为牧师之子,却赞扬佛教比耶教崇高、真实;叔本华以佛教徒自命,肯定佛教是世界上最尊贵的宗教;韩愈从谏迎佛骨到皈命佛教;欧阳修从毁谤佛法到行佛劝善;乃至佛教五大论师:马鸣、龙树、提婆、无著、世亲等,无一不是从外道而改宗佛教,此皆说明,佛教是真正值得信仰的宗教。

信仰佛教以后,如何做一个佛教徒,才能真正获得信仰的利益?

1、要肯定信仰。

2、要受持五戒。

3、要不悖因果。

4、要无惧生死。

也就是要建立四不坏信,要受持五戒十善,要明白因缘果报,要了悟生死一如。

其实,不管信仰任何宗教,最重要的是要开发自性,所谓“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

因此,首先要从健全自己开始,也就是自己要有宗教的情操。例如:

1、要有爱人救世的性格。

2、要有奉献正义的精神。

3、要有探求真理的愿心。

4、要有取证佛道的勇气。

信仰了宗教以后,还必须做到:

1、不可再贪取世俗的非法的要求。

2、不可假藉宗教作为欺世的手段。

3、不可以邪知执著谋私利为中心。

4、不可有忘恩背义违背人情世故。

尤其,佛教和其它宗教不同,佛教并不一味的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们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甚至可以建立在疑情上,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佛教的缘起、中道、因果等教义,可以究竟解答人生的迷惑。

当我们的迷惑解除了,信仰就会更坚固,信仰坚固不移,才能真正得到信仰的利益,这样的宗教信仰也才是我们所要选择的,是值得我们信仰的宗教。

自有人类以来,就有宗教信仰。

从自然宗教、祭祀神鬼等,一神与多神的崇拜,人类对大自然畏惧及对神权的顺服,由于害怕未知,又揣测有神鬼居中操纵人们的福祸,因此产生了祈神驱鬼、巫术祭祀等活动,如战国时的河伯娶妇、汉武帝时江充的巫蛊之祸,及南朝宋文帝时,女巫严道育因被控咒帝死而惨遭鞭杀等,这些与社会民俗结合的信仰,乃源于人类对神鬼的依附及恐惧的心理所产生的。

而佛教则以为业力自主,一切事物皆由缘起,非由神明的主宰,与鬼灵的操纵,认为命运是可以透过慈悲的实践和智慧的启发而改变的

佛陀以“人人皆有佛性”的平等观,要众生觉醒到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福祸吉凶,打破神鬼主宰天地的思想。

佛陀提出“四依止”,即: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主张宗教信仰应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佛教对其它宗教的看法:凡宣扬有益世道人心的宗教,提升淳善道德风气的教义,佛教都是赞同的。

佛教于人格养成的教育,提出持守五戒,从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培养慈悲爱物、理性自制的善良美德。也希望信奉神明主宰者,能从神权中解脱出来,进一步相信因果和缘起的真理,不把未来的祸福完全依附在神的旨意下。

某些人信仰人与万物是由创世主所缔造的,除了创世主是唯一的真神,不得再拜其它的神,而佛教对宇宙的形成,则认为是依循事物的生、住、异、灭的规则,而非有外力的主宰。

在信仰的对象上,佛教则以时间上的“三世诸佛”与空间上的“十方一切”的无量无边来涵盖,信徒可以选择与自己有缘的佛菩萨,做为自我学习的榜样。

关于坚持不可崇拜偶像的宗教,却处处以先知、预言及万能全知力量,造成信徒膜拜偶像的心理,并以掌握奖惩的主宰自居,让信徒完全顺服,而不敢有任何的置疑。

对于万能的神,佛教的教义有所谓“佛有三不能”:不能免定业、不能度无缘、不能尽生界。

佛陀的大弟子目犍连尊者以飞足神通,尚无法救释迦族一人;得道的安世高大师,为了旧业,偿还一命;十世为僧的悟达国师,也须受人面疮之苦。

佛教不是宿命论,而是肯定善恶有报,祸福自招。

佛教不是一神的偶像论,是以三法印印证宇宙人生的实相,佛经的天龙八部,也不是泛灵的信仰,而是扩大我们的生命空间,了解人道之外,还有其它众生的存在。

佛教尊重一切众生,但不向这些神灵求福避祸,而是观缘起性空,以戒、定、慧三学的修持,净化身心,开发光明的佛性。

佛教更进一步以“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强调信仰要经过“闻、思、修”三种阶段,坚持信仰不可盲信、盲从

因此,佛教非是一神或多神的信仰,而是重视内学内观的理智宗教,也是唯一肯定一切众生本具有佛性的觉悟宗教,佛性之前,人人平等,只要我们能奉行佛陀的教诲,用六波罗蜜止息贪瞋痴的火焰,即可从烦恼的生死大海,渡到寂静安乐的彼岸。

人类的信仰,从自然的敬畏、祖先的祭祀、灵魂思想的形成,到追求精神世界的升华及寻求生存的意义,这是宗教所应净化的过程。

如果一味的借助各种神具、法术,以鬼神附身的方式做为教义的内涵,对于世道人心不但没有启迪的作用,对于移风易俗也没有净化的功能,更会失去宗教的神圣本质。

在原始佛教时,佛陀以“箭喻”指示鬘童子,追求信仰者,注重的是智慧的开发及苦恼的解脱,而非执著神秘的现象,凡是与解脱生死无关的事物,佛陀都名之为戏论。

佛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有的用断食求取生天,有的以为裸形即可身心清净,有的学习牛狗的种种来消除罪业,有的以为哑羊不语就是高深的修行等。

这些希冀以祈祷的仪式或禳灾的祭祀,求得究竟的安乐与生命的解脱,皆名之为“外道”。

就像妄想以恒河的水洗涤罪业,及使用咒语祈求石头不沉、咸水变淡,这是断灭邪见,不但不符合人间的常理,也违背了佛教的因果法则。

佛教对其它宗教的看法:希望一神崇拜的信仰者,不以上生天堂为生命唯一的去处和究竟的目的。

想要借助神秘的力量改变未来吉凶者,若能持守佛教的五戒,就能得到长寿、财富、福德的果报;以观五蕴非有,不堕于长生不老的身见;生活中以奉行八正道促进人际的和谐;实践六波罗蜜,让生命无限的扩大。

更进一步效法悉达多太子,放下世间外在的五欲享乐,成就正觉的佛陀;佛世时的三迦叶兄弟,抛弃事火的信仰,以三宝为皈依处;舍利弗、目犍连闻说因缘法偈,终悟删阇耶外道为非究竟之道。

世学只是徒增我们的智识学问,与解脱烦恼无关;玄学则令我们迷惑外相;一切依附于他力的主宰,反而忘失人人本具的慈悲与智慧。

佛教希冀其它宗教能由世学、玄学的神秘层次,提升到内学、内观;由顺服神只的创造与主宰的见解,也能认识业力因果的真理。


关注腾讯佛学   长享智慧清流

本文选自《佛光教科书》,图源网络。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近期热文

成佛的机会 曾与我们无数次擦肩而过!

压力怎么来的  那就让它怎么去吧!

柔软不是柔弱 有柔软心的人不会受人欺负!

幸好有佛法  给我们指明了解脱的道路!

起死回生这种事情真有可能发生吗?佛教怎么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