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佛是生命中光明自在的状态

2016-02-14 妙华法师 腾讯佛学

点击本文标题下【腾讯佛学】添加关注,点击【查看历史信息】阅读之前发送内容。

 

选自妙华法师在腾讯佛学华严讲堂开示的《永嘉大师证道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0197sa7w2&width=500&height=375&auto=0

 

净五根,得五力,唯证乃知难可测。

“净五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六根清静嘛,净五根就是叫根尘截断,大修行人,终日吃饭为什么嚼着一粒米?他的根、尘是截断的,因为他知道,人生如梦幻,他无怨无求,无念无相,他当然不需要在自性上沾染任何一个东西,到了这个地步才叫“净五根”。

“得五力”,那么五根净了,它的神运就出来的,自然就有这个功能,有这个德能了,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神通。自性清静了,神通自然就会有了。说是不行的,讲道理是不行的,想明白了也是不行的,唯有亲证你才会知道,我们的自性,无量光明,犹如虚空,犹如大海。因此在这里用了一个“唯证乃知难可测”,只有亲证才明了,用脑子去想,用嘴去说,都说不明白、想不明白,这就是古来的大德他在传法的时候“以心印心”呀。

当然现在很多男女谈对象他说他们也以心印心,古代是师徒传法以心印心,你是否开悟了,那个过来人和你经过问答、谈道,他就会知道。又有一句话叫什么呢?“欲知来时路,需问下山人”。只有从山上下来的人他才知道山上什么地方有岔路,哪一条路最快地能通往山顶。这就是要亲证。

讲到这里,我们可能需要有三个东西要告诉大家。第一个,由于我们受西方哲学和思想的影响,我们大家会认为说我们一起来研究,找到一个客观真理,这个在传统文化,在佛学里头是失效的。佛教并不认为我们一群人找到一个公理就是一个客观真理,这是其一。其二,在西方的思维模式当中认为,我用逻辑和概念,一定能够找到这个人生和宇宙的实相,在佛教里就认为语言和概念、逻辑是永远不能够明了自性的。因此,用了一个特殊的方式叫“悟”,如果我们把悟这个字翻译过来,它就是非逻辑,你说一个人明不明了,他有逻辑吗?悟了就是悟了,不悟就是不悟,一个人不悟的时候,你把道理给他讲得再透,他还是隔着一层窗户纸,你就是再善于演说,你也只能够把他带到离月亮最近的地方,你无法叫他看到月亮。因此佛教里说,所有的语言文字只是叫人因指见月。

由此大家就会知道,得出一个答案,有人说佛教是教育,这个如果说作为一种对社会的普法这种说法是对的;有人说佛法是哲学,这个作为一种学术的探讨也没有错。但是对每一个众生来说,你一定要清楚,佛教是生命的自证,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或者我们说更通透的一句话,其实所谓学佛就是生命的一种状态,这个状态是一种光明的、自在的、快乐的状态,它不是哲学的状态,不是教育的状态,更不是道德的状态。只是说这个人他悟了道以后会体现出道德的一面光辉,会体现出道德的,因为道的品质是善嘛,他可能很善、很慈悲,但是善和慈悲不是道的本身,悟道就是悟道,不悟道就是不悟道。因此来说,这个“亲证得”是非常重要。一个学富五车的人未必亲证,一个目不识丁的人未必不能亲证,这个地方,和生命的品质要挂钩才有意义。


 

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

我们把镜子擦得干净,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脸,这并不难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住相而求、住相而修,用语言表达佛法,用脑子去思维佛法,这不难。但是,我们明明在水里看到有一个月亮,要想把水里的月亮捞到自己的怀里来,谁都做不到。你做不到并不等于说这个泉水里头没有月亮啊,泉水里头确实有月亮,在这个比喻当中,就描写出了我们性觉的美妙,那就是一个“妙”啊,明明看到有,但是你要想把它表达出来,要想把它拿给别人看,你这个做不到,你说我很有手段,你也做不到。但是,真的做不到吗?

可以做得到。你只需要在你的眼前摆上一波清水,这个月亮自然就在里头了。不是你把月亮拿来放到里头,只要你的水是清的,月亮自然会投在里头。我们再往前走一步,这个水是什么?是你的心水,如果你的心净,像泉水一样,性月自然就显现了,那它就非常有价值,因此他在这里表达说呀,“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拈”就是拿起来,“得”就是得到。

腾讯佛学全新改版  点击下方抢先看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