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化味浓!成大这门课引领我们穿越古今

大成 成都大学 2024-04-03



编者: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石。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新闻中心推出“发现宝藏课堂”系列报道,发挥好精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展现成大教师“敬业乐教、护佑成才”的形象,推动学校人才培养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课上,一张地图在屏幕上铺展开来,“我们先来看看巴蜀文化的所在地” 魏红翎老师一边讲解,一边在地图上标注。“《华阳国志》里记载,蜀国东边到鱼复,就是现在的白帝城……”在这节《国学经典导论》的课上,主授老师带领学生穿越时间的河流,回到悠远的古蜀时代。


巴蜀文化是国学经典导论课程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课程内容,作为一门通识类公选课,《国学经典导论》入选“省级一流课程”。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魏红翎老师看来,这门课不止简单地介绍我国传统文化,而是通过课堂,让更多的同学接触传统文化经典,真正地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承担起弘扬优良传统文化的使命。


2009年,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第一次面向全校开设这门课。但开课之初,校内很少有资源可学习和借鉴,为了上好这门课,魏老师一有时间就待在办公室观看央视《百家讲坛》节目,学习《中国哲学史大纲》《国学概论》等国学书籍,周末还去成都图书馆听流沙河先生讲诗词,去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听专业老师讲课……


教案的修改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从2009年开设这门课开始,魏老师每年都会修订教案。每年都会有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思考产生,魏老师坚持在教学中把这些内容反映出来,查阅相关书籍,借鉴其他老师,在内容和形式上反复打磨,让自己的教学工作“日新、日新、日日新”。今年,魏老师在教案和课件里新增加“大数据时代应如何认识国学”“利用现代化的技术传播经典”新内容。


开窗架桥  回望传统

在这样一门课上,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


“我们称赞一个人有学问,往往说学贯中西,这个‘中’就是中国的文化”。魏老师介绍,“‘国学’这个词最初出现于清末,指一个国家的思想学术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最主要是体现在经史子集这类典籍之中,但也体现在士大夫、读书人以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并不认为这有多深奥。但是仅仅过了100年,我们现在就感觉很陌生,很有距离感。事实上,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历经数千年,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强大的精神纽带,支撑我们走过许多许多艰难岁月,这也正是开设这门课的一个原因。”魏老师说,《国学经典导论》课程就是要打开一扇窗、架起一座桥,引领同学回望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保持一种温情与敬意。


在魏老师的课程设计中,这门课的课程内容涵盖儒释道流派的基本思想与发展脉络,以及文学鉴赏、巴蜀文化、现代新儒学等板块,力求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做一个比较系统的梳理。魏老师认为,“了解是弘扬的前提,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辨析优劣,从而找到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静心“明道” 细品经典

“说到巴蜀,大家第一反应想到的是什么呢?”“为何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神秘三星堆,究竟包含怎样灿烂辉煌的文明”……基于学生特点,魏老师在课上经常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想法,小组之间互相点评学习,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索国学经典。


课堂上,知识传授为先,辅之以方法引导,但魏老师也在思考,单纯的课堂讲授、45分钟的课时,很多课程内容背后的逻辑还待厘清,学生吸收中缺少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因此,魏老师会为同学们提供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让学生诵读经典、传承文化、学以致用。这样的参与互动教学,引导学生突破重点难点,线上课堂有相对连续性,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学生们参照经典,关照生活,拓展视野,缓缓“明道”。课后学生也可以在线上进行自主学习,与老师线上沟通,不断提升对课程的理解。


目前这门课在超星平台上进行线上教学,传统文化知识有了现代技术的加持,真正走出课堂,走进大众生活。


看见生活  让经典“活”起来

如何将经典“活化”,让学生真正走入传统文化的世界,是魏老师始终在思考的。


“讲经典要坚持三个相参——经典与经典相参、经典与生活相参、生活与生活相参。”一次两个多小时的课程,魏老师总是把古今中外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融入到课程当中,慢慢地把一部经典讲给大家,让大家慢慢懂得经典的逻辑、圣贤的思维,世界的逻辑、中国的思维,参悟了经典背后的道。


如何破解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一当下热题?魏老师说,“首先,应保存和涵育‘三心’,即敬畏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进而体验天人合一、群己合一、知行合一“三个合一”的境界。”在魏老师看来,“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够用‘一阴一阳、无是无非、无前无后、无高无下’和‘万物归根’的逻辑和思维去思考、去对待、去解决,那么任何事情,你都会处理得很好,只要明白了经典的逻辑,一切方法都是自足的。”


魏老师的课程深受同学们喜爱。2022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周亚鹏同学说:“魏老师的课程教会我修⾝是⼀切的根本,欲修其⾝,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


2022级法学院朱奥运同学说,“这门课让我懂得,自省自修,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回归传统  让经典传下去

国学对当下世界有怎样的意义?


“国学与现代伦理价值——个性自由、人格独立、人权意识等完全可以整合起来,儒释道若干价值观念与现代人权、平等、尊严、理性、道义,不乏可以沟通之处。”作为一名国学的研究者、传道者,魏老师有自我见解,她说:“我们的社会需要建构真正具有内在约束力的信仰系统,即以‘仁爱’为核心的价值系统。从长远的、健康的、高品质的社会目标来看,儒家‘仁爱’思想可以纯洁世道人心,整合社群利益,调整人与天、地、人、物、我的关系,克治自我中心和极端利己主义。对青年一代而言,应学习、理解并弘扬这类传统价值观,它对于我国社会的整合、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希望做一个引领者,让同学有机会多读一点国学方面的经典著作。”魏老师认为,“了解是弘扬的前提。诵读经典让我们汲取大师先贤的思想精华,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名人故居让我们切身感受氛围,最终再与生活相参,学以致用,才能受益终生。如果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国学经典的阅读,这本身就是一种弘扬。”




往期推荐


新突破!成都大学9个学科上榜2023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


早餐要吃好!来看看大成的周早餐表吧!



|做有温度的新媒体平台|

图片:杨仁骏

文:杨仁骏 王欣宇 

编辑:蒲悦乐

投稿邮箱:3145727961@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