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治癌” 是科学的胜利还是盲目乐观?
来源:科技日报、新京报、上观新闻、BioArt公众号
编辑:桥桥
过年期间,一篇名为“中国科学家用疟疾治愈病危晚期癌症!”的文章刷爆朋友圈,文章素材来源于陈小平教授1月23日在“SELF格致论道讲坛”做的一个演讲。
陈小平在演讲中称,他的团队致力于研究通过疟原虫来治疗癌症,目前有近30例病人接受了疟原虫抗癌的治疗,10例已经观察了一年多,其中5例有效,2例可能已被治愈。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文章事件无关。
最近有一篇这样的新闻在各大公众号、各大媒体疯传,题目大多为“疟疾可以治疗晚期癌症”。很多公众号和媒体又开始狂欢,赞美之词溢于言表,什么“重大突破”,“中国人攻破癌症”,乃至“下一个诺贝尔奖”。
本来看到这样的标题,一般作为专业人士是不大会点开认真看的。但是春节前后各方亲朋友好都把这类文章转发,并激动地询问很多专业人士到底是否靠谱,癌症是否被中国科学家攻克了之类的问题。
【媒体】
用疟原虫治癌,有多少科学依据?
治癌症只需1毫升含有疟原虫的血,然后用青蒿素控制着就行了?
据科技日报报道,春节期间,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教授陈小平的一篇演说热传。他用通俗语言讲解了疟原虫免疫疗法治疗癌症的原理,但这被传播成了金庸小说里的“用病治病”,似乎治癌症就像武侠片里“以毒攻毒”疗伤那么简单。
疟疾忽然从反派化身为对战癌症的“特效药”,还“一针血”就完事?这显然是误解,也并非陈小平的原话原意。疟原虫能否治癌?这是个严肃的命题。它值得探索,但眼下还不宜对这一研究的初步结果进行拔高解释,并因此得出“可以用疟原虫来治疗癌症”的结论。
在机理上,需明确的是,利用疟原虫治癌并非“以毒攻毒”,不是以疟原虫的“毒”去攻击癌细胞的“毒”,而是通过疟原虫启动和增强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力,让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癌抑癌的效果。疟原虫不过是激发抗癌的特异性免疫力的触发者。
疟原虫感染人体后,可以激活负责天然免疫的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细胞),并诱导这些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杀灭一部分癌细胞。尤其是DC细胞,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诱导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生成,并且攻击肿瘤。
现在的临床试验性肿瘤免疫疗法之一就是,应用肿瘤相关抗原或抗原多肽在体外致敏DC细胞,再回输病人体内以抗击肿瘤。如今,这些机理在小鼠身上得到较多的证明,但在人身上并不充分,主要是还不能形成大数据。
现代医学是循证医学,要证明某个治疗手段或药物的有效性,需要大量病例来证实。循证医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但陈小平团队迄今为止对人的临床试验性研究,只有近30人,其中有10例治疗且观察了1年多,2人治疗有效。判断癌症治疗效果的“硬核”标准之一,是5年生存率达到多少。可疟原虫抗癌试验的病人,迄今最长时间还不足2年。
另一种检验癌症治疗的标准,则是客观缓解率。如果患者的肿瘤持续增大到超过20%,表明治疗无效,称为疾病进展(PD);如果患者病情发生变化,位于进展和缓解之间,称为疾病稳定(SD)。
这10人中,5人处于疾病进展中,3人是疾病稳定,2人是有效,看起来稳定和有效达到50%。但有效的2人也算不上“实锤”。当然,疟原虫治疗疾病在历史上也有先例。1917年,奥地利医生贾雷格用疟原虫治疗因神经性梅毒瘫痪的病人,使他们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转,因此他获得192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直到今天,疟原虫对晚期梅毒的疗效机理,也没有阐述清楚。
而用疟原虫治疗癌症病人,还涉及伦理问题——不能让癌症病人遭受双重打击,在治癌同时患上疟疾,或遭遇由疟原虫引发的症状和不适。
所以说,目前的疟原虫治癌大数据并不充分,治癌效果的证据也不确切,还需更多的临床试验来证实。因而,在治癌方面指望“一针血”见效,想法虽好,却并不现实。
【专家】
“疟疾治愈癌症”:使用“治愈”易误导大众
尽管是在春节期间,有平台还是特地询问了一些专家(肿瘤专家和传染病专家),专家们基本上对该新闻流传这么广都表示有些惊讶,批评了有些媒体的报道是不负责任和过于夸大的。
相关报道被媒体夸大,首先逻辑有问题:
(1)提到使用抗疟疾的药物——氯喹来治疗肿瘤,又用此来证明疟疾可治疗肿瘤,这在逻辑上是正好相反的;
(2)提到的有效率50%是不对的,十个病人中最多可能有两个得到缓解(按客观缓解率计算),所以也最多只能说是20%(如果按照已公开的影像数据,以及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似乎尚不足以支撑缓解),另外样本量少;
(3)该项研究的信息披露并不完整,关于入组病人的信息仍不清楚,比如多少病人是真正的晚期;
(4)临床研究质量控制在细节上是欠缺的,比如按照GCP要求,病人的病号及病人缩写不能公开(据公开的信息显示,病人的名字清晰的显示在影像资料上),部分专业术语还有待商酌的;
(5)疟疾是有传播风险的,从公众风险来说,使用疟疾来抗肿瘤也要考量到公众因素;
(6)该研究中大部分病人是没有受益的,至少没有显著地受益。
总之,这项研究中好多细节没有披露,我们不能做出很完整的解释或阐明,同时媒体在报道此项研究时也有夸大之嫌。
这种事情“解铃还须系铃人”,最好这事由研究者自己出来发声,做一次澄清。很多报道用那么多夸张的语言来描述,这是不合适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病人什么阶段,经过什么样的治疗,然后得到了什么疗效,等等,要稍微比较科学准确地描述,比如文中说“医院下通知书:病人只能活3至5个月”,医院会下这样的通知书吗?肯定是不会的。哪个医生也不会对病人说你能活3到5个月,更不用说下通知书了,等等这种太夸大、不严谨、不严肃的描述。
【网友】
连正式论文还没发表,疑似又是一波炒作
早在2017年10月19日,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曾联合主办了“2017疟疾与癌症跨界交流会”,会上就曾报道了“我国科学家利用疟原虫免疫疗法治疗癌症取得得了初步的临床疗效,晚期癌症患者未来将有救了”。
图片来自新浪网新闻截图
据公开报道,陈小平研究员的主题报告提到,在3例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疗中观察到2例显效,其中1例转移病灶消失,并通过微创手术切除了完整的肿块。目前该患者体内已经无肿瘤病灶,他还应邀出席了本次会议。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陈小平的这一研究结果至今尚不能在任何经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上查询到。而“SELF格致论道”是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科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的公益讲坛。
至此,这篇过年期间的爆款文章出炉过程已经明了:科学家将尚未正式发表的研究结果发布在公众传播平台,并被自媒体进一步放大过度解读。
可以说,疟原虫治癌确实有科学机理,也有事实依据,包括动物和人的试验结果。但是,现在尚未看到陈小平团队把这项人体研究结果发表于正式的学术期刊。上述情况表明,如果现在就认定疟原虫治癌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成果并马上可以成为癌症的常规疗法,还为时过早。
【回应】
现在看起来有一些苗头,但是下结论太早了
由于该新闻是在太火爆,也引起了国家媒体的关注,并采访了与陈小平研究员合作进行临床试验的的钟南山院士。钟南山院士的表示还是比较谨慎的,认为“现在看起来有一些苗头,但是下结论太早了。”
图片来源于央视新闻截图
钟南山院士在采访中表示:“该项实验已经进行了近4年的时间,都用于其他治疗方法均无效果,病症处于终末期病人的治疗,目前已临床试验了近30例,有10例观察了一年,其中5例有比较明显的效果,这些病人主要患有肺癌,也有少数前列腺癌,肠癌患者。目前该项研究仍有很多未知数,尚没有充分的证据和足够数量的案例证实该方法有效,个别案例不足以说明问题。现在看起来有一些苗头,但是下结论太早了。”
此外,钟南山还强调,“感染疟原虫会导致病患出现周期性发烧等各类症状,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发烧太高需要控制,另外,感染疟原虫之后,病人要被特别防护,防止蚊虫叮了病人之后传染疟疾。”
“疟疾治愈肿瘤”这个结论都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就盲目向大众普及是不可取的。中国的百姓被这类新闻忽悠了一次又一次,在很多媒体眼里,癌症被中国科学家每年都要攻克好几回。为什么现在大众百姓渐渐对专家丧失信任感?这里面很多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