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不端,造就全球高校1.125亿美元最高罚款!

 
关注「学术桥」,关注学界最新动态

近日,美国杜克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相继官宣,曝光学者学术不端问题。杜克大学因前教员学术造假赔付1.125亿美元;京都大学发布关于2015年4月熊本地震的论文中伪造数据的调查报告。一系列的官宣发布将学术不端问题再一次推向了学界舆论焦点。


上海交大博导骂学生垃圾折射的不仅仅是“老板心态”


来源:学术桥综合整理


01

杜克大学官方声明,图片来自杜克官网

3月26日,杜克大学宣布,其与美国政府就一项诉讼案件达成了协议:为该校前雇员因造假骗取政府科研资金,赔付1.125亿美元。这也成为全球高校迄今为止因学术造假而承担的最高罚款。

 

杜克校长 Vincent Price 在声明中表示,学校必须承担起责任,承认在科研诚信监管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02

记者会现场,图片来源RetractionWatch公号

3月26日,日本京都大学举办了记者会,发布了关于2015年4月熊本地震的论文中伪造数据的调查报告,该文章于2017年由林爱民(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在Science发表的”Coseismic rupturing stopped by Aso volcano during the 2016 Mw 7.1 Kumamoto earthquake, Japan“文章。


根据京都大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可知,京都大学发现第一作者林爱明犯下了学术不端行为,包括伪造数据和抄袭。 学校建议林爱民撤回这篇论文,并表示他将面临制裁,而他的共同作者却免于了相关的指控。


据报道,该论文被引用了18次,该工作似乎表明火山已经阻止了地震,该报引起了一些新闻媒体的注意。这是涉及熊本地震研究的第二例不端行为。


两起事件再次向我们表明:诚信是每一个学者的底线。学术造假不仅会使造假者受到惩罚,还经常会使其监管的研究机构或高校付出沉重代价。


即使这样,为何学术不端行为仍然屡禁不止呢?其实,通过外界因素只能起到事后补救的作用,真正的解决之法必须深入事件发生的因果链中:

1.功利原因

学术界本应是一块探求真知的净土,然而近些年来,由于在巨大的市场经济诱惑之下,在道德和信仰等约束力量逐渐淡化的过渡型社会中,人们对于名与利的追求欲求无限制的膨胀,这种个人学术研究功利化就是产生学术造假的根本原因。学者这种道德滑坡,伦理缺失,自律放松,要求不严,造成学术造假活动的日益猖獗。



2.制度原因
造假、腐败这种行为在各行各业都有发生,但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学术界出现,这就说明相应的管理措施、制度建设跟不上。主要表现在学术管理体制行政化,学术评价体制不完善,学术监督制度缺位。


3.处罚原因
从法律的视角看,目前各国还没有制定系统的惩治学术违规的法律制度和完善的预防办法,对当前蔓延的学术造假的多层面现象没有具体的、全面的、可供操作的条文。

注:整理自知识分子公众号、RetractionWatch公众号


欢迎评论!

延伸阅读

丑闻层出不穷 学术不端是怎样一种全球麻烦?

教育部部长回应学术不端:坚决不允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