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白守黑:杨识宏意识流系列近作展 | 一位艺术家的自述
展名/ Title: 计白守黑 - 杨识宏意识流系列近作展
展览时间/ Date: 2017.12.16 - 2018.3.4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周一休馆)
798 Art Dist., No.2, Jiuxianqiao Rd., Chaoyang Dist., Beijing
引言:
“计白守黑 - 杨识宏意识流系列近作展”于2017年12月16日至2018年3月4日在亚艺术中心(北京)展出。 展览呈现艺术家杨识宏近期作品近二十件。自2007年以来杨识宏开始创作“意识流”系列作品,杨识宏认为他早期的水墨创作深受乔伊斯的“意识流文学”写作的影响,观念的表达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流程。他自称起源于书法的观念与实验,作品展现东方绘画的含蓄与诗意,而他对于中国书法的理解亦转化为抽象艺术的用笔源泉,其创作体现了一种东方式的深厚内蕴与精神平衡。而近期创作“意识流系列”,更加强调中国传统绘画的“骨法”和“气韵”,画面中也呈现出许多留白之地,颜料之挥洒亦如狂草之舞动。
惊艳 133x197cm 布面丙烯 2016
性灵之光 152.7x198.1cm 布面丙烯 2014
艺术创作的各种媒介、材料、载体都有它的不可取代性,共通性和局限性。早期热衷于影像的媒体,摄影、电影、版画等,是因为相较于绘画而言,他们是比较亲近的,有许多发挥的可能性。但真正的最爱最具挑战性的还是绘画。早期的创作阶段多半是围绕在人的“存在”这个主题上,可能跟年轻的时候阅读存在主义的书籍有点关系,总爱在存在与生活上探索,帶有救世的情怀;热情浪漫中又有点悲剧性的色彩,一种少年维特式的烦恼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总之,是以人为本位,共通的表现在各种不同的媒材与阶段中。1979年赴美之后,刚开始也兼及文化,文明的议题,但还是以人为出发点。之后,另一阶段称为植物的美学时期,虽然外化到自然,但还是以自然来隐喻人的“生命”之大叙述,生存、生活、生命都脱离不了对人的终极关怀。一直到现在的抽象性的表现形式,还是带有极深厚的人文气息,它渗透着生命情境的表述与转化。
山河岁月 152.5x198.2cm 布面丙烯 2017
崇高 203x152.7cm 布面丙烯 2016
“意识流”本是文学上的术语,主要指的是詹姆士乔艾斯的创作手法与风格。意识、潜意识……等也是心理学探讨的课题,以弗洛依德、荣格等为主。意识是流动的,像水流一样,虽然是具体存在的,但无法框限,撷取,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这个形容不恰当,应该说像气流,来去无踪,不能具体呈现。抽象绘画表现形式,通常惯以理性、感性两大类型来区分,而感性的创作过程颇似意识的流动状态,和中国书法中的狂草不谋而合。草书的艺术性极高,它的流动性,载浮载沉,即生即灭,无中生有,无始无终就是“意识流”的最佳形式语言。如果说楷书像具象或写实的风格,那么狂草就是抽象的风格。楷书每个字都看得懂,狂草很多字是看不懂的。但并不影响审美的效应,美感经验的共鸣。
基本上,在思想内核上,东西方艺术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相通的,但是在表现形式或方法上却有相当大的不同。这跟东西方文明的发生、起源、思想背景有关,甚至人文、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乃至观看与品位都有错综复杂的关系。要而言之,西方的思想哲学是分析式的,东方则是归纳式的。虽然都指向同一个真理,真实,但采用的途径却不尽相同。这个题目太大,要细谈不易,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来看,这两个文化体系的藩篱已逐渐崩解中。五四运动以来的文化论战,若是发生在现在,有许多议题已迎刃而解了。
文/杨识宏
艺术家杨识宏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策展人彭锋
艺术家杨识宏与叶永青
韩国蔚山太和江国际艺术节指导委员会主席 (Taehwa Eco-River Art Festival)、策展人尹晋燮 (Yoon Jin Sup)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
关于艺术家
杨识宏1947年出生于台湾中坜,1968年台湾国立艺专(现为国立台湾艺术大学)美术科西画组毕业,70年代末移居美国纽约。1989年获得美国纽约州州长颁发杰出亚裔艺术家奖,更是首位获得美国PS1“国家工作室”计划进驻奖助及其联展的华人艺术家。现生活及工作于台北与纽约。个展包括:“计白守黑 - 杨识宏意识流系列近作展”(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7)、“永恒的当下 - 杨识宏近作展”(上野之森美术馆,东京,2015)、“复调的诗学 - 杨识宏个展”(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14)、“心境 - 杨识宏个展”(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12)、“岁月‧流光 - 杨识宏创作历程40年”(台湾美术馆,台中,2010)、“象由心生 - 杨识宏作品展”(历史博物馆,台北,2004)。群展包括:“1960 - 台湾现代艺术的滥觞”(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16)、“文化.精神.生成”(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威尼斯,2013)、“非形之形 - 台湾抽象艺术”(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2012)、“新东方精神II - 承启”(亚洲艺术中心,北京,2010)、“开新 - 80年代台湾美术发展”(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2004)、“台北‧纽约 : 现代艺术的遇合”(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1991)、“当代艺术中的古典神话与意象”(皇后美术馆,纽约,1988)、“台湾当代九人展”(香港艺术中心,香港,1978)、“中华现代绘画十人展”(东京都美术馆,东京,1977)。
公共收藏:美国阿尔德里奇当代艺术博物馆,美国亨廷顿美术馆,美国阿肯色艺术中心,纽约市立大学,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 ,台中台湾美术馆,高雄市立美术馆,高雄山美术馆,美国马斯洛私人收藏。
关于特邀学者
殷双喜,1954 年生于江苏泰县。1991 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02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历史与理论系,获博士学位。
自1989 年起,参与策划“中国现代艺术大展”(1989)、“中国美术批评家提名展”(1991—1996)、“世纪之门:1979—1999中国艺术邀请展”(1999)、“东方既白:20 世纪中国美术作品展”(2003,巴黎)、“第二届成都双年展”(2005)、“人民·历史:20 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展”(2008)等重要展览。曾担任第52 届威尼斯双年展澳门专题展评委(2007),第11 届、12 届全国美展评委(2009、2014),第55 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评委(2013)。
历年来在国内外专业报刊上发表美术理论及批评文章250 多万字。出版有专著《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2006,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 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现场:殷双喜美术评论文集》(2006,河北美术出版社)、《对话:殷双喜艺术研究文集》(2008,河北美术出版社),主編和编著有《穿越世纪—中央美术学院校史》(副主编)、《吴冠中全集·第4 卷》(主编,2006,湖南美术出版社)、《周韶华全集·第7 卷》(主编,2010,湖北美术出版社)、《黄永玉全集·第2 卷》(主编,2011,湖南美术出版社)、《当代中国画文脉研究丛书》(总主编,2009,江西美术出版社)、《走向现代:20 世纪中国雕塑大事记》(主编)、国家重点图书《新中国美术60 年》(分卷副主编,2009,人民出版社)等。曾获中国雕塑史论研究奖(2008)、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2009)。
曾应邀参加第一、二届中国当代艺术国际研讨会(芝加哥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中国当代艺术基金,2009、2010),“亚洲艺术中的战争”国际研讨会(悉尼大学艺术史系、亚洲研究中心,2009),“公共空间、艺术与集体记忆”国际研讨会(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2009),第18 届国际美学大会(北京大学,2010)“回到地域”国际水墨研讨会(上海朱屺瞻美术馆,2012)等。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美术馆展览委员会委员、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杂志编委、《油画艺术》执行主编、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 杨识宏获选为探索频道 Discovery Channel
* 复调的诗学 - 杨识宏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