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栏特稿 | 黄春麟:数字化改革助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

编辑部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3-06-28


黄春麟.数字化改革助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8(12):20-27.

本刊特稿

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专栏

数字化改革助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

黄春麟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

数字化改革是信息化向数字化转型的进一步深化。数字化改革过程中,不仅要有信息技术的加持,更要体现对现有机制的重塑。文章以数字化改革助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为核心,按照教育部“1+5”职教数字化体系的要求,对学校治理、教学资源、课程建设、虚拟仿真和教师素养五个方面体现出的数字化改革要义进行逐一剖析。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对学校治理中的“五体系五层面”数据循环,教学资源中的3个指标10个观测点数字化改革机制,课程建设中的设计重构、方法优化和行为分析,虚拟仿真教学的底座、平台、资源,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逻辑化结构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明晰数字化改革理念、阐明各项工作内部逻辑、释明相关工作要点的数字化改革助推“提质培优”变革要义。

关键词数字化改革;职业教育;提质培优;“1+5”职教数字化体系;变革要义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2)12-0020-08

作者简介

黄春麟,副校长,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职业教育比较研究、职业教育信息化,邮箱:chandlerh@126.com。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1]该行动计划着眼职业教育体系和制度建设,以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为核心,对职业教育学校体系和招考制度进行改革部署,特别是加快治理能力建设,成为了“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突破口。职业教育的数字化升级已成为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2]2022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提出,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1+5”体系,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教学模式和治理方式变革。[3]因此,探索数字化改革助力“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的实施,推动职业教育的变革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数字化改革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4]在总结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国家对教育系统的数字化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目标和要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数字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规范。在省域范围内,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升级数字化建设的计划、方案或举措。[5]例如,浙江省教育厅印发《浙江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工作方案》和《2021年浙江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工作要点》,并启动建设“教育魔方”工程,计划到2025年,教育行业云网端一体化系统、教育大数据仓系统、全民数字学习平台、教育智治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成熟,以数字化改革牵引撬动教育治理现代化。[6]

数字化与信息化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7]数字化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反馈的闭环,打通不同层级与不同行业的数据壁垒,提高行业整体的运行效率,构建全新的数字体系。[8]信息化注重各个部门内业务应用场景的实现,而数字化则注重从用户的需求科学性出发,提高效率,快速迭代。信息化更像是一个工具,忠实地服务于用户提升效率的需要,而数字化则更希望建立一个数据闭环,使得业务工作按照数据的科学流向重构,并产生新的模式。[9]

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改革有共通的内涵,但也是不同的概念。数字化转型是开发数字化技术及支持能力以新建一个富有活力的数字化运行模式。数字化改革是利用数据流、信息流将决策、业务和执行活动统一起来,协同解决问题的新模式。因此,数字化转型强调动态过程和技术手段的支撑,而数字化改革更触及了以信息化技术支撑的体制机制变革。由于数字化改革的核心在于重构新的模式,因此这种新模式无疑是一种迭代升级的阶段,它离不开信息化基础、数字化赋能等已有成果的支撑,但相比以往的工具性量变,数字化改革更有重构体系,塑造变革的质变意义。教育系统特别是职业教育系统数十年电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的积累,为这样的质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0]因此,教育部明确了2022年为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改革攻坚的关键年”,并把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升级作为重大突破来推进。

二、数字化改革助推“提质培优”的变革要义

“提质培优”重点任务除了有“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2.0建设行动”外,还涉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实施职业教育治理能力提升行动、实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攻坚行动、实施职业教育服务国际产能合作行动、实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行动和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十个方面。通过梳理归纳上述十个方面内容,本文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以职教信息化2.0为基础,提出助推“提质培优”的五个主要方面的变革要义。[11]

(一)数字化改革助推学校治理方式“提质培优”

自从2013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以来,以数字化智慧治理的“数智”理念在各级各类机构不断深化。[12]职业院校的治理方式改革也在不断推进,标志性的行动就是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此后,教育部又相继印发了《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等,以推动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与改进工作。[13]

学校治理体系可大致归纳为决策体系、生成体系、资源体系、保障体系和监控体系五个方面,并通过学校、专业(群)、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体现治理能力的高低强弱。以数字化改革助推这五大系统和五个层面的“提质培优”,就是要建立一个源头数据采集、时时计算分析、开放共享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拉动职业院校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见图1)。[14]

图1  学校治理体系数字化改革示意图


数据的采集应考虑原始可靠性和便捷友好性两个方面的因素。基于关键数据指标分析,通过五大体系和五个层面采集的数据来源于:与目标紧密相关的学校章程、架构和总规划,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师资建设规划,学生培养发展指标等;与标准紧密相关的绩效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师发展标准和学生发展标准;与实施紧密相关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校园文化、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实施计划、教师发展指标、学生发展指标;与资源紧密相关的设施、设备、校企合作资源、经费、学生学习生活条件等[15];与制度建设紧密相关的学校管理制度、产教融合制度、运行制度、保障制度、教风学风制度、培训与社会服务制度以及师生意识形态、安全稳定、防疫制度等。[16]

数据的采集还要考虑便捷友好性问题。该问题长期困扰着各个学校。数据“孤岛”和数据“烟囱”问题难以破解,制约了数字化改革受众的体验感和满意度。从学校自身层面看,数据中台建设推动了这个问题的加快解决。通过对学校核心业务进行数据采集治理,形成主题数据集;通过数据清洗、数据交换、数据集成等方式建立校域全量数据中心,实现校域数据的共建共享和数据复用,有效解决教职工重复进行数据填报、管理部门反复审核等问题。从校外层面看,以国家、省域等为引领的数据采集体系,正超越校本解决方案,实现全域数据的集中、同步采集,避免“数据孤岛”的产生和积淤。

此外,数据采集还要注意数据的安全性,落实责任制和安全等保工作,加强并完善监督机制。

数据分析是数字化改革助推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针对当前职业院校已有平台的现实,本文认为分析环节应着重解决数据分析的可视化和呈现指标的自主组合问题。

依托学校的人事管理、教务管理、学工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资产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等系统,形成学生信息、教师信息、资产信息等一系列主题数据集。在此基础上建立公共数据开放与分析平台,实现校域数据的统一查询与监控分析。[17]数据分析强调要满足日常监控要求,同时能实现数据动态化管理,这就要求数据可视化呈现。这样有助于管理者的快速认知,也为对比与跟踪数据提供方便。由于数据分析多基于系统提供的主题,如师资流动、考试成绩、科研成果、资产变动等,使得特色化需要难以匹配。因此,数据分析的呈现指标应具有灵活的组合功能,使得使用者能够根据自身的意愿快速形成特定的分析结果,并支持其可视化呈现。[18]

在形成可视化、灵活组合的分析结果的同时,也要呈现系统的分析报告,如质量报告、运行报告、师资发展指数报告、学生发展质量报告等,并对异动指标提供相应的预警报告,以便反馈到相应的责任方。

上述数据循环的最终目的是改进与纠偏。因此,依据数据分析的专项和综合报告,学校和相关职能部门可以进行制度、架构、考核等一系列改进与重构,从而真正推动了学校“提质培优”的根本性提高,最大限度避免了改革与创新中的臆断和失误,也可以让数据的各方利益攸关者认同。

(二)数字化改革助推专业教学资源“提质培优”

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是“三教改革”中的关键要素。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具有抽象思维弱、具象思维强的特点,所以,以数字化资源为重点的专业资源库建设,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重要的组成部分。[19][20]为此,2010 年,教育部正式启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以下简称“资源库”) 项目,以专业改革与建设为核心,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解决传统教学中“讲不清、看不到、进不去、动不得、难再现”的问题。[21]截至2020年3月31日,共立项建设国家级资源库203个(其中95个已通过验收),覆盖了高职(专科)19个专业大类和22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项目,参建院校1355所,开发各类资源369万余条,注册用户1225万余人,累计访问量超过19亿人次。[22]

历经10多年的建设,职业教育专业资源库的重点环节也更加明晰。重点环节主要反映在建设、使用和更新三个阶段。在资源建设阶段,主要表现为课程和资源体系构架的科学性、资源数量与种类的丰富性、网络“教”与“学”的突出特性、团队实力和质量标准的高配性等[23];在资源应用阶段,表现为对师生的友好程度、用户数量和响应度、校企合作和员工培训、开放共享和特色创新等;在资源更新阶段,表现为更新机制和实际成效等。针对这些重点,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通过数字化的结果导向,拉动政策的正负激励作用。[24]

专业资源库的评价指标包括资源建设、资源应用和资源更新三个主要指标,以及资源规划、资源内容、质量保证、功能实现、基本应用、校企融合、社会服务、特色与创新、更新机制和更新实效十个观测点,如图2所示。以此为基础,不仅在验收评价时可以形成具有量化数据的导向性结论,而且可以督促学校在日常工作中,运用信息化手段加以监控管理。例如,有院校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以用户维度、运维维度、成效维度和财务维度四个方面作为准则层,确定4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具化了教学资源库绩效评价体系。

图2  专业资源库数字化评价体系

从评价指标的权重设置不难看出,专业资源库的评价导向是针对问题,强调数据呈现的变革意义。所谓的变革意义,就是以15%的内容权重,重申报轻整合,统筹规划、内容和质量保证机制建设;以50%的应用权重,重建设轻使用,以用为宗、以用促建;以一定权重的更新考核,防止“僵尸”库的滋生,实现与时俱进的活力资源。这样的数字化拉动,势必推动资源库建设的新理念、新机制和新成效的形成。[25]

(三)数字化改革助推课程“提质培优”

自2003年开始的国、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以及后续升级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国、省级精品在线课程建设,推动了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新时代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创新。这类新型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促进高水平师资的教学展示,推动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拉动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这样的课程均要求电子化资源配套,因此面授之外的电子素材由简单变为复杂,由单一的视频变为各类素材配套的综合呈现,由离线资源变为搭载在教学平台上的线上线下混合模式。[26]

线上线下的课程改革无疑大大推进了新时代信息化和教学的结合,但在推进的过程中,由于认识、技术、师生素养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传统面授为主、其他资源为辅的模式长时间存在,有的甚至演变成信息化资源是面授的装饰品、附属件、学生“茶余饭后”的浏览物。随着人们对信息化在教学中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人们也逐渐理解到,信息化不仅是手段,还是拉动课程设计重构的推手;数据不仅是教学过程的“边料”,更是“教与学”行为分析的基础和调整教学策略的依据,如图3所示。

图3  数据导向的课程建设系统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必须以课程设计的重构为基本指向,在数据分析的加持下,统筹面授与线上学习的关系,达到全面助推课程内涵质量提升的目的,满足新时代数字化“原住民”的学习需要。为此,应该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数字化改革。

1.课程设计的重构

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不同特点,以高适恰性进行安排。可以在线上安排的学习内容,如新知识的学习、认知性的理解、扩展性的学习材料等,安排线上学习;而必须在线下完成的教学内容,如讨论、实验实践、重难点问题等,则应当在线下安排。基于设计的需要,与之配合的资源也可以实现恰当的开发与使用,从而克服线上资源使用率低的问题。由于混合式教学场景发生变化,使教学方法的使用势必产生变化,资源的展现形式也会不断递进。当然,这样的设计重构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不能因为目前基础薄弱就放弃科学的目标,也不能因为目标的难度而搁置初级阶段的探索。[27]

2.考核方法的优化

考核是课程教学的“牛鼻子”,以数据化推动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考核方法改革,是新时期深化评价体系改革的需要,也是数字化时代学生特点的体现。该改革主要从课程考核主体、考核指标、增值性评价等方面着手,以职业教育的特色为导向。其中,考核主体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企业导师评价、客户评价等,每一个主体应根据内容的不同,从不同角度提供评价数据;考核指标的设定,不仅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需要,还应注意到分层分类、“岗课赛证”结合等要求;增值性评价要求数据能够追踪学生的成长增量和教学成效的增量效应。

3.教学行为分析的数据化

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学习活动清晰地反映出来。这样的数据呈现,较以往的教师印象和学生自我估算要更加精准、科学。同样,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可以通过系统数据加以呈现。通过分析教与学数据,可以帮助教师正确掌握学情动态、研判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实现教学策略的及时调整。[28]

以上三方面数字化改革实现的关键是机制变革。如果没有对新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的教师分配机制进行改革,就不能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线上教学辅助性的问题。同样,数据支撑的考核和行为分析改革,也能够促进课程关键环节的变革和优化,从而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培育更多优质课程。

(四)数字化改革助推虚拟仿真“提质培优”

信息化技术与职业教育实践性特征的完美结合,孕育出虚拟仿真体系。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开展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的通知》,为虚拟仿真设备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虚拟仿真教学具有场景化、交互式、开放共享性等特点。场景化就是模拟实际工作场景或典型工作案例,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知识的强化学习和技能的模拟训练;交互式是指人机交互功能,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好的体验和收获;开放共享性是指虚拟仿真的试错性和创新性可以开拓学生的能力边界,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优势实现多人合作、广泛共享和二次创新。

虚拟仿真系统的建设,应遵循“能实不虚、虚实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防止过分追求技术和投入浪费的问题。要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解决真实实验项目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在项目类别上,要注重专业训练、综合训练和创新训练三个不同层次训练的有机结合。专业训练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突出过程与结果的达成度,实现容错、反复等功能;综合训练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应以校企合作的真实或准真实项目为基础,鼓励“岗课赛证”融合建设,实现多人协同的功能;创新训练应具有个性化、智能化、泛在化特征,以分层分类教学理念,鼓励少数学生融合、自主创新设计新的项目,实现新的领先或革新结果(见图4)。[29]

图4  虚拟仿真架构图

以数字化改革带动虚拟仿真系统的建设,能够真正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充分实现,特别是学生的习练过程,将成为可追溯的行为数据,为学生和教师有针对性地加大“补短板”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企业用人选择提供了便利。而相比“硬设备”的刚性,虚拟仿真的延展性强,可以为不同特质的学生搭建不同“难关”的阶梯,也可以与学生的上网偏好充分贴近。

(五)数字化改革助推教师教学能力“提质培优”

数字时代的技术发展和学生特点,要求信息化技术能力不仅是加持教师教学能力的利器,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组成部分。没有信息化素养的教师,已经无法担当起今天教学的需要[30]。对于职业院校的教师而言,由于工学结合、手脑并用的教学要求使然,所以对信息化支撑下的教学素养有更为紧迫的要求。教育部自2010年开始举办的中职教师信息化大赛和演变至今的全口径职教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仅从名称上就能看出这样的理念提升。[31]

教师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反思能力。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是社会、经济发展对课程的映射,因此,信息捕捉能力、动态跟踪能力是必需的能力。而教学目标的可评可测,要求教师量化可以量化的目标,为数据分析提供依据。学情分析的数据化,甚至可视化,是有效施策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的内容重构,要求教师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要求,科学设计不同形式的内容分配。结合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还要设计出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绩效。当然,教师要率先掌握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并应用于资源素材、电子教材、教学平台和虚拟仿真中。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及时依据数据调整教学策略,也是教师需要完成的重要工作。不同学生、不同内容在策略选择时的区别,以及数据分析后的进度调整、差异化分组、考核方式改进等数字化应用都对教师的实施能力有很大帮助。同时,教学反思也要建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这样才能让反思更加精准、更加有效(见图5)。[32]教师数字化水平的提高,不能仅仅依靠培训,还应该通过“做中学”、教学相长等方式提高。信息化技术不能只靠认知,只有亲手习得,才能掌握和提高。特别是面对信息化工具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也只有亲手体验,才能加以掌控。“00后”学生是网络“原住民”,有很好的信息化感知和较高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教师可以从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开展协同学习。

图5  教学能力建设系统逻辑图

三、结语

信息技术从赋能到推动变革,已成为时代的发展方向,并将最终成为新变局下具有引领作用的重要自变量之一。作为培养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必须提升对变革的认识,强化与“提质培优”协同的各项行动。

迭代升级是信息技术向数字化技术迈进的显著表征,但其深刻的延展效力,则更表现在机制层面的螺旋式“提质”和“创优”。在职教领域中,“提质培优”行动是推动高水平职教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数字化技术在助推“提质培优”中,必须从五个系统和五个层面助力学校治理的提质培优;必须从建设、使用和更新三方面助推教学资源的创新活力;必须助推课程建设向重构课程设计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改革递升;必须助推虚拟仿真底座、平台、场景和个体、集体要素的工学结合模式见效;还要助推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和激励机制的完善。

参考文献

[1][2]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EB/OL].(2020-09-23)[2022-05-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009/t20200929_492299.html. 

[3]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2022年职业教育重点工作介绍[EB/OL].(2022-02-23)[2022-05-21].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3982/sfcl/202202/t20220223_ 601491.html.

[4]新华社.习近平出席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4-21)[2022-05-21].http://www.gov.cn/xinwen/2018-04/21/content_5284783.htm.

[5]本刊评论员.纵深推进数字化改革[J].今日浙江,2020(2):1.

[6]袁家军.勇立潮头 塑造变革 加快打造数字化改革标志性成果[J].浙江人大,2022(1):8-9.

[7]许冬陵,李清华.以教育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J].数字化用户,2019(3):219.

[8]吴友明.数字化资源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能力[J].福建轻纺,2014(6):44-48.

[9]于书忠,樊旭,伊淑霞.高职转型数字化途径探讨[J].价值工程,2017(10):192-193.

[10]唐美霞,刘宇.“提质培优”行动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探索[J].大众科技,2021(23):156-159.

[11]任岩岩.提质培优行动下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诉求、挑战及应对[J].职教通讯,2021(11):49-55.

[12]王靖高.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改革路向与实践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2021(12):39-45

[13]杨应崧,袁洪志.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基本单元探析[J].江苏高职教育,2021(2):47-51.

[14]赵丽生,茹家团,李荣.高职高专院校治理:内部控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55-96.

[15]张远,金晓明,李蔚.职业教育“提质培养”背景下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构建[J].现代商贸工业,2021(29)85-87.

[16]赵朝晖,张花.数字化转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变革新趋向[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1(5):5-7.

[17]章志梅.职业学校提质培优视域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21(11):22-23.

[18]兰海涛,张进,王琼.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0(18):104-107.

[19]许璟,马玲.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问题与对策[J].文教资料,2018(5):194-196.

[20]周彩霞,贺艳芳.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研究综述[J].职业教育研究,2021(2):47-51.

[21]林宇.职业教育专业资源库的发展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3):5-7.

[22]郑颖,徐高峰,童章成.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纺织服装教育,2021,36(4):379-384.

[23]赵娟.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7,19(12):17-21.

[24]欧陵斌,杨晓斌,卢璐.“互联网+职业教育”视域下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更新换代与提质增效[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8):1-2.

[25]魏顺平,王博,侯小菊.基于大数据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运行监测设计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6(6):68-72.

[26]霍丽娟.数字化转型时代职业教育学习空间设计的理念、框架及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0):25-31.

[27]谭新兰.数字化转型对高职院校课程结构适应性影响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1(45):80-81.

[28]黄泽文,陈剑.“双高计划”下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改革:创新、提效及培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6):36-40.

[29]高娟.数字化环境下教与学的转型[J].教学考试,2017(13):40.

[30]易雅琴,冯天祥.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背景下特色高水平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985(9):76-82.

[31]罗娜.数字化转型2.0背景下基于行动导向的中职“双师型”教师教学困境及对策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53-54.

[32]王宏兵,华冬芳.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提质培优:新要求、新挑战与新路径[J].职教论坛,2020(11):88-93.






DOI: 10.3969/j.issn.1673-8454.2022.12.003

Digital Reform Boost to the “Improve Quality and Cultivate Excellence”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hunlin HUANG

(Zhejiang Technical Institute of Economics,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Abstract:The digital reform is a further step of transformation from informatization to digitalization. It requires not only the suppor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ut also the remodeling of existing mechanisms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This paper takes digital reform as the core of boost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Improve Quality and Cultivate Excellence”.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 “1+5” digit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t analyzes the key points of digital reform from five aspects: School governance, teaching resource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virtual simulation and teacher’s literacy. Afterwards, it analyzes the “Five Systems and Five Levels” data circulation in school governance, the digital reform mechanism of three indicators and ten observation points in teaching resources, the design reconstruction, method optimization and behavior analysis i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e base, platform and resources of virtual simulation teaching, and the logic structure of teachers’ teaching capability improvement. It puts forward the essence of digital reform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Improve Quality and Cultivate Excellence” by clarifying the concept of digital reform, elucidating the internal logic of each work and explaining the key points of relevant work.

Keywords:Digital reform; Vocational education; Improve Quality and Cultivate Excellence; “1+5” digit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Significance of change

编辑:王晓明   校对:李晓萍

本期稿件推荐

专栏特稿 | 张扬 张舒 袁莉:教育2122:百年愿景和实施路径——未来智能教育国际论坛综述

2023-01-19

新刊速递 |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年第12期目录

2023-01-18


点击此处 在线投稿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刊于1995年8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期刊内容力求全面深入地记录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展、研究与应用成果和行业发展状况,开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和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服务于国家教育宏观决策;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及时追踪ICT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教育的融合,深度挖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


一年12期,每月20日出版

20元 / 期,邮发代号:82-761

编辑部邮箱:mis@moe.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华远北街2号921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