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 | 高淑印:天津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实践研究
引用格式
高淑印.天津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3):51-57.DOI: 10.3969/j.issn.1673-8454.2023.03.006
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
天津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实践研究
高淑印
摘要: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经历了“三通两平台”时期的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2.0时期的创新发展,以及当今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阶段。文章回顾了天津市基础教育信息化10年的发展历程,从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拓展网络学习空间、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构建数字素养课程、开展智慧教育示范等六方面反思现状;总结以信息化促进教育“个性化学习,有品质均衡”的发展经验;从统筹协同推进机制、完善新型基础设施、提升师生数字素养、深化教学融合应用、创新教育评价工具等方面剖析问题、提出对策;从学习空间应用、教学模式变革、智能技术融入、评价工具创新等方面预见趋势、谋求发展,以期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为构建天津市基础教育高质量支撑体系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天津市;教育信息化;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3)03-0051-07
作者简介:高淑印,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技术与信息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正高级教师,硕士(天津 300191)
随着互联网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得到了党和国家的持续高度重视,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教育信息化写入中央全会决议,到《“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提出要实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基础教育信息化经历了“三通两平台”时期的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2.0时期的创新发展,以及当今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通过回顾天津市基础教育信息化10年发展历程,反思现状、总结经验;通过对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预见趋势、谋求发展;进而剖析天津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对推动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天津市基础教育高质量支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历程
天津市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按照教育部教育信息化的总体发展战略要求,提出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即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核心理念,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现代化发展为重点,以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目标,积极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取得重要成果,为天津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与实施奠定基础。[1]
(一)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成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陆续制定《天津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及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等指导意见。建立市、区、校三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数字教育资源质量标准和监管制度。市级层面,为线上线下各教学环节、数字教材使用、网络教研、家校互动、教学管理等提供支撑和服务;区级层面,开展特色应用建设,为所辖学校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源和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服务;校级层面,积极探索网络教育新模式,鼓励师生根据教学需要自主选择资源、建设校本特色资源,通过网络组织教学、开展学习。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集成基于国家课程教材的教师备授课系统、学生学习空间人人通系统、网络教研平台系统等,目前共有2015所学校及教育机构入驻,教师、学生及家长用户注册数量达266万,累计访问量达1953万人次。
(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学方式变革
充实数字教育资源,为全市中小学师生配备与国家课程教材配套的数字教材、微课等资源,覆盖小学6个学科、初中11个学科、高中10个学科。丰富名师优课资源,推动全市教师近15万人次参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晒课活动,上传20万余堂晒课资源,形成7559堂市级优课资源,其中2919堂课被评为部级优课资源,覆盖中小学各年级所有学科。完善校本资源,全市建有校本资源库的学校比例达71.8%,其中,初中阶段建有校本资源库的学校比例超过75%,高中和小学阶段均超过71%。拓展个性化学习资源,建设全市中小学个性化学习服务系统,覆盖人文艺术、科学素养、实践创新、健康生活等方面,为中小学生提供课程资源7.5万余个,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拓展网络学习空间,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
以国家课程教材及资源为载体,以测评、课程、活动、群组、课题、统计等应用为辅助,整合数字教材、视频微课、测评练习、拓展知识等多类别资源,围绕“一人一空间,人人用空间”为学生提供精、准、新、全的网络教学资源及服务。创新推广应用模式,以教育教学活动拓展空间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创建网络校本课程2000余个、活动作品33万余个,生成教学设计、教学视频、微课等数字资源114万余条,实现优质资源的常态化应用。创新考试评价,运用学习空间实施信息技术应用实践考试,每年约有5.5万余名高一年级学生和400余名信息技术教师使用该系统完成学业水平考试及评价。强化网络育人,组织开展数字化经典阅读、爱国主义教育和学科特色活动,以上传作品、交流分享与展示互评等形式,吸引广大中小学生广泛参与。通过空间交互应用及资源共享机制,为全市中小学师生提供服务,推动实现有品质的教育均衡。
(四)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新冠疫情给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带来巨大冲击。疫情期间,天津市教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保障优质学习资源全覆盖。在线下停课期间,采取线上学习的方式保障“停课不停学、学习不延期”,广大师生依托“天津市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基于“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熟练使用国家课程配套的人教版数字教材和网络课程学习资源,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学习。为进一步落实“五育”并举要求,教师基于“天津市中小学生个性化学习服务系统”提供了覆盖体育、美术、音乐、舞蹈、棋类、曲艺、摄影、机器人、创客等方面的富媒体学习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教研部门通过线上巡课加强线上教学教研指导,极大地推进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
(五)构建数字素养课程,助力“双减”课后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社会从“以计算机驱动”,到“以互联网驱动”,再到“以数据驱动 ”,数字化环境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品质。为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天津市深入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从数字公民适应信息社会新数字环境的能力要求角度出发,研究师生利用技能解决问题的“综合力”“胜任力”,从学习空间、课程资源、教学模式等方面构建中小学信息科技创新课程体系。建构信创课程 39 门,开发课程在线学习系统,以网络课程助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在信息时代“双减”政策下,课程内容丰富了学校课后服务项目,为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多样化选择,服务学生的数字素养发展。[2]依托区域教研和基地校实践,提升教师在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环节中的数字素养与技能。
(六)开展智慧教育示范,推进新型创新应用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天津市教委组织了全市“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遴选,要求各区域按照“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多方参与、协同推进,创新机制、开放共享”的原则,深刻理解智慧教育内涵,找准问题、明确方向、统筹谋划,在环境、模式和制度等方面大胆探索、率先突破,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打造智慧教育“样板工程”。[3]天津市和平区、河西区、南开区、红桥区、滨海新区、静海区、宁河区等7个区域进行自主申报,市教委组织专家从人才培养、服务供给模式、教育治理新模式、信息素养、学生评价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智慧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评审,最终评出市级智慧教育示范区4个,分别是河西区、和平区、南开区、宁河区,其中河西区被评为2020年度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域。2021年末,市教委又组织遴选出100所“智慧教育示范校”。市级示范区重点以课程和实践为核心建构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的途径和机制,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依托学习过程数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精准性,构建数据互联融通的个性化教学支持服务环境,采用协同创新机制提升区域教育资源供给服务能力,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提升现代教育治理能力,为培养新时代所需的创新人才提供全面支撑。
二、反思现状、总结经验
随着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教育质量观的改变,聚焦学校的特色发展和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此轮改革的着力点。在“三通两平台”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天津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经验:以信息化促进教育“个性化学习,有品质均衡”,通过“发展驱动、应用驱动、问题驱动、标准驱动、环境驱动”五大驱动策略,[4]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围绕基础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推进以信息化的深度应用与融合创新服务于天津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发展驱动,统筹规划构建有品质的资源服务体系
注重顶层设计,立足于天津市基础教育体量小、差异大的实际情况,以“在继承中构建、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包容”为指导思想,整体构建有品质的资源服务体系。一是基础性资源,由市级统一构建,确保资源的科学性、规范性,提高均衡的起点,满足优质资源“班班通”的日常应用需求。二是生成性资源,是广大师生在使用各类资源系统中产生的,是师生在实际应用中的再创造,由企业与教育合作建设,并服务于教育。三是特色课程资源,结合区域文化和校园文化特色自主开发,并面向社会共享开放。市教委大力提倡办有品质的区域教育,鼓励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改变教育行为、优化教育结构、营造教育环境,以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可持续发展。
(二)应用驱动,建立研训一体的信息化素养提升模式
紧密围绕教育教学应用,从学校制度优化、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应用提升、学生自主发展等方面实施信息化素养提升工程,整体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
一是提高各级管理人员信息化应用能力、信息化与学科整合应用的指导能力,以及区域性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规划与组织管理能力。二是提高学校国家课程校本化、特色课程开发建设能力。三是提高各学科教研人员信息化应用能力、信息化与学科深度融合与应用的指导能力。四是提高一线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五是提高技术人员信息技术水平,能够进行信息化教学系统运用与维护,帮助指导教师使用数字化技术与设备。
(三)问题驱动,构建区域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体系
立足于天津学校的特色发展,围绕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中发现的问题开展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分3个学段在16个区域建立信息化教学应用基地校,结合学校办学优势,梳理办学问题,从学校管理、教学改革、校本课程、教师发展、信息化应用、开放交流、依法办学、教学评价8个方面建立基于基地校的典型案例。借助专家引领和网络平台,提出共通性的解决方案,将问题的解决方案规范化,最终形成具有天津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体系。
(四)标准驱动,保障基础教育的个性化发展
以标准建设驱动天津市基础教育资源服务体系的深入应用,是促进区域、学校、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标准建设包括“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教育资源的开发与选择——资源数据标准的研发”三个阶段。
以研制学科“学业质量标准”为基础,将国家课程标准地方化、课程标准具体化、课程标准实践化、质量评估标准化、课堂教学高效化,为各学科教学提供指导,引导中小学教师依据课程标准、依据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开展教学研究,组织教学实施,进行教学评价,构成具有天津特色的基础教育资源数据的标准支撑体系。
(五)环境驱动,实现基础教育的智慧发展
转变教育质量观,营造“教研无处不在、课堂无处不在、协同无处不在、学习无处不在”的教育环境,通过政府、教学、教研、电教等多部门协同,统筹教育信息化软件、硬件支撑环境建设,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建基于互联网等信息化环境的在线课程选课、个性化学习机制,实现将微课程、翻转课堂、MOOC课程等融入课堂的教学模式创新,探索学习共同体模式变革与应用,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智慧发展,提升教育质量。
三、剖析关键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统筹协同推进机制方面
天津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经历10年发展已取得一定成绩,根据《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20)》中“省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聚类结果”显示,天津市在32个省(含直辖市、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综合指数排序第4名,[5]而在“管理信息化”维度和“保障机制”维度分别排序为第21名和第26名。多年来,以市教委为主导,通过行政要求助推多部门协同合作,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发展不均衡,表明统筹规划与协同推进机制创新不足。未来,要摆稳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应用与信息化管理的位置关系,全市一盘棋,在推进信息化工作时要注重统筹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加强教研、电教、装备、师训、科研等多部门合作,创新协同工作机制,吸纳社会多方积极参与。此外,要健全教学应用、资源供给、建设运维、经费投入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二)完善新型基础设施方面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系统性变革,涵盖教育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和全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以推动形成和发展智慧教育生态。[6]智慧教育示范区和示范校是天津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点推进工作之一,是为引领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将全市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方面形成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进行示范推广的重要举措。智慧教育离不开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从区域和学校角度看,需要持续建设与完善信息网络、平台系统、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新型基础设施。[7]既需要经费保障,还需要从全市角度研制新基建的建设规范与指南,并加强专业指导。区校两级教育决策还需为新基建预留空间,通过创新实验、虚拟现实、智慧感知、物联网、智能终端等智能技术,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支持系统,重构智慧学习环境。因此,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新技术进行有效支撑,才能保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创新
随着天津市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应用与推广,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网络和相关资源的教育优势,能够依据学习任务进行学习资源的需求分析,利用网络获取学习资源,能够利用简单的数字化学习工具完成作品的设计与创作。但在完成复杂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主动组织、参与协作学习和协同创作的意愿与能力不足,数字素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未来,一是要加大优质数字资源辐射面,加强培训,使用数字资源应用普及化、常态化。二是要打造高品质学习、生活应用的数字化场景,为学生开展创新应用提供环境,在技能提升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8]
(四)深化数字技术与教学融合应用
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应用还有待推进。从天津市参加的全国优质课评比活动和天津市自行组织的示范课、观摩课来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与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全国获奖很多,但其常态应用需进一步普及,经分析其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是数字技术融入教与学过程的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体现在技术应用单一、数据不能完全融通、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工具支撑不足、认知学习理论不能很好地体现等方面。二是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与应用功能还需要丰富,资源共享、网络研修、备课应用较多,师生互动、学习指导等应用待完善。三是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可通过教研活动和学科专项技术培训提升教师能力。四是学校信息化建设不能仅配备台式机和平板电脑等硬件设备,还要适度创设应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实际问题的任务环境。
(五)教育教学评价工具有待创新
创新评价工具,一是要制定相应的数据采集标准和数据使用规范,通过伴随式、多层次、全方位等多维度采集学生的学习过程数据,为规模化和精准化测评提供足够的数据支撑。二是建设教育教学实时监测大数据平台,探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和学业水平评价,建立多维度综合性智能评价体系,以人工智能技术驱动智慧教育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9]
四、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天津市基础教育高质量支撑体系
(一)学习空间深度应用
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手段普遍提升,教师的观念逐步更新,学生的数字化学习途径逐渐畅通,这一切都给网络学习空间的深度应用提供了可能性。随着大数据分析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不断成熟,人们已不能满足于做题、诊断、推微课、再做题、再诊断、达成教学目标的以技术强化应试能力的培养。未来,网络学习空间也不仅仅承载学习资源的存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将赋能学习空间,提供智能教学工具联通线下与线上教与学全过程,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画像,对照知识图谱,为学生推送适切的学习资源,并根据学习反馈进一步提供精准服务。
(二)新型教学模式变革
新型教学模式是指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背景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探索新型信息技术支撑下适应本地区教育发展实际需要的教与学模式。未来,要以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引领,基于深度学习、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新型教与学模式变革。一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创新教育理念、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构建适宜学生发展和个性差异的学习环境,实现多元、精准、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新型教学模式。二是建立健全调动教师将数字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应用积极性的机制,聚焦课堂改革,注重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三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智能感知课堂教学行为,实现教学过程与学习结果等数据分析的可视化,促进深度学习。
(三)智能技术融入教育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教育教学的变革。一方面,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将全方位赋能教育教学各领域,实现从教学内容、学习资源、教学活动等全过程的数字化。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还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习效率,实现有品质均衡。另一方面,在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式不断变革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重构教育领域的发展态势。智能技术从支持课堂教学为主朝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向拓展,在提高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基础上,聚焦学生成长和数字素养提升,促进知识转化为以数字能力为核心的新型学习能力,以新技术、新资源支撑适应新时代的创新人才的全面发展。
(四)创新教育评价工具
创新教育评价工具是指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技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探索开展支持学生经历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的纵向评价,以及支持学生在某些学习过程中的德智体美劳全要素的横向评价。评价要坚持立德树人导向,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一方面依托知识图谱,基于学生的学习反馈数据挖掘其背后的知识缺陷,匹配个性化教学内容,实现个性化教学。另一方面要构建学生全域大数据关联性分析模型,基于学情和行为等数据,为学生提供个人学习空间、成长轨迹、课程资源、学习反馈等服务,勾勒学生学习与成长数据画像,推进基于数据的个性化指导和有效干预,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10]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2021-07-08)[2022-03-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107/ t20210720_545783.html.
[2]中央网信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EB/OL].(2021-11-05)[2022-03-01].http://www.cac.gov.cn/2021-11/05/c_1637708867754305.htm.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项目推荐遴选工作的通知[EB/OL].(2019-01-03)[2022-03-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901/t20190110_ 366518.html.
[4]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市教委关于印发天津市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的通知[EB/OL].(2022-01-04)[2022-03-01].http://jy.tj.gov.cn/ZWGK_52172/zcwj/sjwwj/202201/t20220104_5770736.html.
[5]黄荣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五个“必须”[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7):22-23.
[6]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20)[R].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1-3.
[7]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百度文库.2020年中国互联网学习领域发展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101-106.
[8]黄荣怀,杨俊锋.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实施路径[N].中国教育报,2022-04-06(04).
[9]祝智庭,林梓柔,闫寒冰.新基建赋能新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从资源平台向智慧云校演化[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10):31-39.
[10]雷朝滋.智能技术支撑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1(1):5-7.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the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Tianjin
Shuyin GAO
(Tianji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Tianjin 300191)
Abstract:The informatization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China has gone through deep integration from the “three links and two platforms” period to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2.0 period, and gradually stepped into the current stage of educ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Tianjin in the past 10 years, reflect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ummarizes experience in six aspects: building a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integrating high-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s, expanding the online learning space, promoting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ion, constructing digital literacy courses, and carrying out smart education demonstration. It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promoting “personalized learning with balanced quality” through informatization,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ordination and promotion mechanism, improving new infrastructures, enhancing the digital literac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and innovating educational evaluation tools. This paper anticipates the trend and seeks development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learning space,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the integration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the innovation of evaluation tools, etc., so as to realiz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and provide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support system for basic education in Tianjin.
Keywords:Tianjin;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trends; Practical research
编辑:王天鹏 校对:王晓明
期刊热点
2023-04-12
2023-02-23
2023-04-17
2023-03-30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刊于1995年8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期刊内容力求全面深入地记录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展、研究与应用成果和行业发展状况,开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和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服务于国家教育宏观决策;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及时追踪ICT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教育的融合,深度挖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
一年12期,每月20日出版
20元 / 期,邮发代号:82-761
编辑部邮箱:mis@moe.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华远北街2号92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