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周林 张淑敏 李磊 李玉顺:人工智能助推教育数字化转型可持续生态建构实践
引用格式
周林 张淑敏 李磊 李玉顺.人工智能助推教育数字化转型可持续生态建构实践——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6):064-073.DOI:10.3969/j.issn.1673-8454.2023.06.008
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
人工智能助推教育数字化转型可持续生态建构实践
——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
周林 张淑敏 李磊 李玉顺
摘 要: 伴随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发展,以智能技术赋能区域教育高质量体系建设正成为当下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大实践命题。北京市东城区作为全国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在以人工智能助推教育数字化转型可持续生态建构实践中,提出“1+7+N”智慧教育建设总体框架,深化“数据大脑”建设,开展现代教育治理能力建构等发展路径,进行了一系列数字化实践探索:搭建区域“智能+”数据基座,细化“智能+”应用场景,形成数据基座奠基、应用生态开放、场景应用精化、治理能力升级的良好发展生态,进而创生数智赋能、场景创新、文化协同、人本向善的数字化转型新格局,打开了因材施教、个性化发展、精准治理新局面。
关键词: 人工智能;融合应用;智慧教育示范区;教育治理;中小学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673-8454(2023)06-0064-010作者简介: 周林,北京市东城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东城区教育委员会主任,中教高级,硕士(北京100062);张淑敏,东城区教委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科员,硕士(北京100062);李磊,东城区教委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中教一级,硕士(北京100062);李玉顺,通讯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慕课发展中心主任、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博士(北京100875)一、实施背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区块链、云技术、大数据、知识图谱等为代表的智能技术深刻改变着教育形态的各个方面。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运用人工智能推动教育变革达成共识[1],全球范围内教育由“互联网+”向“智能+”迈进。实际上,我国早就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作出前瞻性规划,并在智能技术发展对教育创新及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方面作出积极探索与推进。2017年,我国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3],将发展智能教育、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变革提上日程。 北京市东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全区各项工作的重点。2019年,东城区召开全区教育大会,强调要紧紧围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东城品格、首都标准、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发展目标,构建现代基础教育体系典型示范[4]。近年来,面向教育现代化进程,东城区通过8个学区、45对深度联盟校、13所新九年一贯制学校(项目)、8条优质教育资源带、7个教育集团等方式,开展教育综合治理与深度联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教育体系高质量建设。 在上述进程中,东城区始终坚持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利用信息技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2019年,东城区获评教育部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5]。同年,东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东城区智慧教育三年发展规划(2020—2022)》,提出“1+7+N”智慧教育建设总体框架。2021年,东城区获评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评选的“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特色基地(教育)[6],提出打造东城区教育“1314”智能治理体系。在“智慧教育示范区”和“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的建设框架下,东城区不断促进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层次应用。搭建区域“智能+”数据基座,建立数据回流、清洗、质检标准;细化“智能+”应用场景,为学生、教师、家长提供个性化支持和精准化服务。“智能+”积极推动东城区教育现代化发展,区域教育整体迈上因材施教、个性化发展、科学统筹决策的阳光大道。
二、发展路径
(一)全力建设“1+7+N”智慧教育生态体系
“1+7+N”智慧教育生态体系是指在智慧教育示范区任务的引领下,依托1个东城区教育“数据大脑”,提高区域教育智能治理和综合服务能力;深度聚焦教与学变革创新攻坚工程、教育资源开放创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引领工程、教育管理与服务提升工程、评价与测评实证发展工程、基础环境智能化提升工程、未来学习空间建设工程等,为区域及各学校提供教学、资源、评价、管理等一体化、智能化的服务;创建N所“未来学校”,形成全数据支撑的教育教学新环境。 (二) 深化“数据大脑”建设 东城区筹建区教育大数据中心,建立全息多维度数据体系,提供学校、师生数字档案和全息画像,以及学校、师生、区域发展报告,实现了教育数据的深度利用;成立区教育大数据治理工作推进小组,出台数据管理规范,建立“互联网+”数据汇聚机制,教育大数据实现有效互联互通;试点探索“未来学校”和未来教育模式,利用数据支撑教育决策,促进资源均等配置。制定规范制度、研制治理标准、突出科研特色、树立典型示范,推动“数据大脑”赋能的区域教育数据应用生态建设,使东城区各项教育智能治理走在全国前列。 (三)开展现代教育治理能力建构 2022年始,东城区多措并举,依托“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建设,继续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管理、教育科研、教育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创新,打造东城区教育“1314”智能治理体系:即建立一个“汇管用评”大数据新平台,实现数据汇聚、管理、使用全闭环;打造智能服务新管理、统筹共治“双减”新机制、数据驱动新评价三个智能教育治理创新应用场景,形成数据赋能教育治理全环节;构建一批“未来学校”示范基地,以样板示范推进智能融合;探索理论指导、教师素养、评价改革、安全规范四个保障体系创新,助力智能教育发展稳中求进。 在“智能+”思想的引领下,东城区域教育迈向智能治理新阶段,通过将智能技术服务于双减、提质、考试、评价、督导等业务,推进教育公平,形成智能教育治理示范模式,探索智能教育治理的经验、规律和理论,探究智能技术对教育模式、教育对象的影响,完善适应智能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7],如图1所示。图1 人工智能赋能东城区教育发展路径整体框架
三、数字化实践探索 (一)“智能+”强化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 东城区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区域性协同业务创新、学科教学重难点突破、体验式深度学习发展等方面开展有效工作,促进了区域教育质量提升。 1.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东城区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智能化工具助手、虚拟实验资源的应用实践,让课堂更生动、更科学。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现代美术教学,让学生“置身”于虚拟美术馆,能够近距离研习画作;配套智能手环的智慧体育课堂,实时负荷监测为学生开具运动处方;伴随性数据采集与大数据课堂互动反馈教学系统,当堂解决学生学习问题;区本、校本、系统题库及资源,赋能教师实现各学科资源、作业的个性化定制、学情采集和精准讲评推送;自主学习统计工具,助力教师及时监测学生自主练习情况,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2.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共享 东城区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推进教育双线(线上线下)供给。区教研员统一编制“形成性练习”同步试题,使“教、学、评”与作业设计统一到课程标准上,从源头提升作业质量;“双师”“多师”在教研、教学上常态化应用,助力对口帮扶、线上微课、联合教研、跨校备课、名校网络课堂、师徒带教、翻转课堂、名学科基地、名师基地教研、竞赛培训等10种应用场景,优质课程与资源实现区域覆盖共享,教育优质均衡水平不断提高。 3.人工智能评学、辅学提质增效 人工智能作业分析系统:学生线上作答结果自动生成分析报告,线下作答则借助扫描仪或拍照采集完成学情数据收集,满足学生分层辅导、个性化反馈点评需求。人工智能听说教学系统:各英语学科组将机房听说课排入课表,在教研主题下,借助专项培训课程,以课题研究方式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与学业成绩提升,开展听说教学与练习活动。教师对人工智能分析报告反映出的学生薄弱题型和能力点重点教授,形成英语听说“教、学、管、评、测”质量提升闭环新路径。 (二)“智能+”助力素养提升导向的课程建设 “智能+”教育时代,教师、学生、家长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素养差距愈发显著[8]。东城区以课题研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的深度应用,促进师生及家长核心素养提升,积极应对智能转型挑战。 东城区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学科课程素养融合模式,通过承担“智能技术融合英语教学”国家级课题,聘请了17位相关领域专家,以英语学科智能环境发展与应用研究为依托,面向学校开展29个区级课题研究。自2020年9月起,以全区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和学校管理者为对象,利用行动研究法助力智能技术提升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初步形成英语学科全员参与的区域人工智能融合应用生态,形成了校校有课题,初高中英语教师人人参与课题,教研、师训、科研部门协同助力人工智能融合应用课题,教研、科研、师训等业务深度协同的教育治理新局面。 在课题开展过程中,专家下校指导与线上线下教研相结合,智能技术应用和科学研究相融合,推动精准教研成果校际流动,教师将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教学法与学科教学实践变革相整合的能力全面提升。利用智能技术,提取学生日常练习产生的各类数据并深度挖掘,形成区、校、班、学生个体分析报告,推动个性化精准教学,提升授课效率,形成独具特色的人工智能赋能师生素养发展的东城模式。 为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上的有效应用,缩小技术使用与素养鸿沟[8],东城区教委还深入学校实践调研,邀约高校专家进行学术研讨,协同服务企业开展交流,组织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跨部门对话。在人工智能条件下的教育社会实验中,东城区推动智能、研究智能,系统思考、整体推进,不断助力以素养提升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 (三)“智能+”加快提高教师队伍教研能力 基于全区教育数据环境,东城区以精准教研为抓手,开展面向素养导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新生态建构。 1.建立大数据精准教研中心平台 从全区和学区两个层级开展数字教研创新,为区域整体教学教研活动提供多维数据分析,构建起数据支撑下的教育治理新模式;管理者和研究者通过分析报告,聚焦教师真正的需求,实现备课、教学、听评课到师训、评价等环节的贯通考虑,形成相对系统和完整的特色学科教研新形态;依托东城区名学科基地、名教研员基地[9],构建研修共同体,建设在线教研示范样板校和校本资源库,沉淀在线教研成果,提升教研能力,依据过程性学情数据实施教学指导和精准教研。 线上教学期间,区教研部门针对线上教学质量开展专题视导,依据教师需求灵活开展线上动态教研、微讲座、交流研讨、答疑等,点对点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传统教研面临的结构性、机制性、效能性难题[10]得到有效缓解,教研工作实现提质增效。 2.建立智能化“大教研”体系 以和平里学区为试点,成立一七一中学教育集团大数据精准教研中心示范基地,组建包含多校的“校际协同精准教研及资源众创联盟”,通过“中心辐射、链式发展、多校联动”的方式,建立体系化、分层、开放共享的智能化教研体系,将优质教研经验、模式和成果互相推广,辐射带动区域教研能力整体提升。协同备课场景,教师的备课计划、过程与成果大数据被分析优化,备课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听课评课场景,实时的多维数据分析助力授课教师优化教学目标、提高课堂组织能力;“课堂数据可视化”推动教师听课、评课能力提高,使进班备课、邀请听课、在线录播听课、听评课活动常态化。授课教师教案还可同步给听评课教师,实现课前—课堂—课后的精准、高效反馈。在海量教研数据的基础上,教研从基于经验的归纳“走向”基于数据的精准推荐和学习,教师队伍建设向着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更进一步。 (四)“智能+”加速发展面向学生的学习体系 基于智能技术优化课程资源供给,打造系统化、开放性混合式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智能、体验、开放性的新型学习环境,东城区开展创新展示活动,落实核心素养培育,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加速发展面向学生成长的终身学习体系。 1.建设教育资源开放创新工程 基于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构建学科知识图谱,完善区本资源系统性建设和持续累积,对接国家和北京市资源,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在区域内开放共享,积极探索优质数字资源的多元供给机制和奖励机制。落实“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常态化按需应用,促进优质数字资源的学校全覆盖和融合创新,加快推进“一课一包、一案一包”建设,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 2.落实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积极拓展教学活动场域,推广“学院制”优质课程资源;多次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培训,并研发素养导向的学科课程、跨领域课程。北京市第二中学和广渠门中学积极发挥“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的阵地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以信息技术融合实验教学、科学实践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 3.营造自主学习优质环境 东城区全面支持校内跨班、区内跨校、市内跨区的“课联网”互动学习,实现素养学习网络化、网络学习常态化。区级还建设了智能自主学习平台,构建“自主闯关+导图漫游+互动答疑”的远程学习模式,探索基于跨学科的自适应学习资源供给、资源智能推荐、师生答疑互动等自主学习模式。学校组成联合共同体,重组教学内容、变革课堂形式、重构教学流程、优化学业评价,推进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构建起学生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体系。 (五)“智能+”推动打造智慧校园及未来学校 用未来教育的眼光定义学校,推动教育数字化、智能化转型[11],“智能+”助力东城区在实践中积极提炼校园发展的创新思路,形成多元、系统的智慧发展新路径。 1.创新线上教学应用模式 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智能+”优质教育,全区呈现出“校校不同、校校精彩”的丰富案例。广渠门中学教师利用“轮番上台”功能,快速关注线上每个学生的听讲表情,保证师生快速交互;二中分校教师通过直播互动、点名连麦的方式指导技术动作,线上体育课氛围活泼有趣;十一中学初步形成线上虚拟学校管理机制,利用“授权”功能让学生大胆表达分享。区、校两级还成立线上“教学巡听”小组,建立人工智能监课、线上听巡课制度。“线上教学有支撑、教学设计有准备、课堂管理有落实”,东城区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让学生、教师在家如在校,不落一课、不落一生。 2.开展未来学习空间建设工程 探索人工智能时代实体教学互动空间的可能形态,重点提供适应学生个性化特征的学习支持和服务,包括交互工具、数字学伴、教学助手等,打造以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服务为中心的智能、开放、集成的虚实结合空间。北京市汇文中学在校园内上线“智慧汇文”应用,为学校提供办公、教务等工作场景,为教师提供班级日常管理、微课创作工具,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线上学习资源及班级互动平台,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学生学情数据及高效的家校协同平台,使学生更加关注学业和自身发展,校内外信息流通更为通畅。2021年,在北京市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双百”示范行动优秀项目评审中,东城区6个智慧校园融合应用示范基地被评为优秀。以“智能+”引领未来发展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追求,东城区将加快普及“互联网+教与学模式”和数据服务型学校管理模式,编制区域未来学校建设指南,建设一批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物联网感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智慧教室,依托智慧教室建设智慧校园集团校、联盟校,引导学校创新智能时代办学条件,逐步建成一批数字化、智慧化、学习型的“未来学校”。同时,重点打造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字孪生新校园,试点5G网络、物联感知在重点活动场所的全覆盖,构建形成泛在互联的下一代学习环境。
四、创新改革成效
(一)平台筑基提升区域智慧教育治理能力
东城区搭建了以开放、融合、共享为特色的“数据大脑”,夯实全区“智能+”发展基石,为区域智慧教育治理奠定坚实基础。 在“数据大脑”中,教育基础数据以多种技术方式向接入东城区应用生态的各类业务提供服务,个性化业务功能产生的个性业务数据再回流汇聚至“数据大脑”,经过清洗、质检,不断丰富、扩展“数据大脑”的共享内容。这些数据相互关联、相互印证,不断强化数据的准确性,教师、学生、学校等不同教育主体的全息投影也逐渐显现,数据分析报告愈发丰富、全面。 基于“数据大脑”,东城区制定了教育数据管理系列办法,统一数据采集标准和使用规范;利用智能技术感知、采集和监测教育信息,实时掌握区域、学校和师生发展态势;探索教育数据在教育质量监测、校园安全预警、招生与学位管理、信息安全管控、校际协作、智慧教研、综合素养评价等方面的全场景应用,形成“用数据辅助决策”的新机制,构建了基于数据可视化的“一张图”教育治理新模式。 目前,东城区数字教育生态体系基本形成且运转良好,初步构建统一认证、统一数据、统一应用、统一消息的数字教育应用体系,各项教育信息化应用建设日趋丰富,形成有效的数据互通共享新态势。2022年1月,东城区教育“数据大脑”入选教育部2021年度基础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案例名单。 (二)生态开放促进区域智慧教育可持续发展 东城区智慧教育的发展,突破了传统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式,对互联网应用采取开放拥抱的态度,用包容开放的思想稳步推进教育管理、教学过程、教育评价智能化,形成“互联网+”时代智慧教育信息化发展新模式。结合“数据大脑”,东城区教委积极营造互联网应用和区域智慧教育应用融合生态,将互联网应用产生的教育数据“留”在东城区,为东城区教育教学服务,用不断累积的教育大数据助力区域智慧教育可持续发展。 2021年底,东城区启动普及校园管理数字化工程,重点推动企业微信教育版在学校落地。截至2023年5月初,全区教育系统开通企业微信智慧校园116所,教育教学、家校沟通等应用平均使用率85%以上,36个流程实现线上办公,13670位教师、187541位家长接入,每天在线的教师、家长达十万人以上,活跃的家校沟通群1200余个。家校沟通更便捷,学校办公流程更优化,局、校、家三级用户互联互通,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教学上,基于东城区引入的ClassIn教学平台,全区形成线上线下无缝转换、“双师、多师”多种形态相结合的“智能+”新模式。课堂资源、师生行为被数字化记录,有力推动了区本、校本电子资源累积共享,也为师生评价提供了数据支撑,不断促进优质资源均衡发展及教育质量提升(见图2)。部分学校还结合“双减”工作治理、教师评价、选课排课、课后服务等内容研究出多项独特应用,有效推动学校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治理能力的提升。而所有这些数据都可以在平台统一获取并开展分析,丰富了“数据大脑”,支撑了领导科学决策,形成百花齐放共迎春的东城特色。五、融合经验
(一)党建引领,点面结合科学发展
坚持党建引领教育现代化工作,充分发挥东城区智慧教育领导小组、东城区“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督促落实作用,将智慧教育推进纳入为人民办实事清单和年度工作折子,形成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大数据支持教育治理的良好局面。 2022年,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公开发布《东城区“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7],提出完善工作体系,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智慧教育引领系统变革。东城区从教育工作各环节入手:从招生入学、学位预测智能化到毕业质量监测精准化;从办公流程、行政管理数字化到家校沟通便捷化;从课堂教学变革到课下自主学习资源建设;从课后服务共享全区资源到课外培训机构实时智能监管,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不断扩展“智能+”服务场景,不断创新技术应用方式,坚持首善标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优质均衡为主题,持续科学推进智慧教育生态和智能教育治理建设。 (二)试点先行,实践探究有效路径 在超前探索智慧教育示范区应用模式、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对比分析人类教师和人工智能教师独立与联合授课的绩效等问题上,东城区以学科为抓手,以教师能力提升为途径,在单校、集团校、学区开展各类试点,适度沉淀,稳中求进。 以雍和宫小学为试点,开展数学学科专用线上教学系统建设;由北京市第五中学牵头,六所中小学一起开展“双课堂”研究,探索语文学科跨学段长链条培养读写能力的机制和方法;由革新里小学—史家教育集团、前门外国语—景山学校率先示范,全面推广学区内教师轮岗和结对校双师课堂,促进优质资源均衡覆盖;以音乐学科为试点,与北京大学合作“创新音乐课冬训营”活动,加快全区教师借助移动App进行数字资源建设和课堂形式创新。试点先行、逐步推开,在试点中发现问题并探究解决方法、创新模式并积累实践经验,东城区智慧教育路径始终扎实向前。 (三)“全员”科研,助力教师现代化专业成长 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关键在教师。东城区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打造全员科研氛围,在教育教学及校园服务各环节加大力度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不断推进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能力跨越式发展,并在双师实践中形成教、学、研一体化的“智能+”基础教学大平台,促进区域教育质量提升。 如何推动人工智能支撑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发展、素养提升转变?作为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特色基地(教育)的东城区,坚持与北京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能力和理论支撑作用,研究人工智能融入中小学课堂引发的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心理、家长认可度的变化,探究人工智能对学习者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和应对措施,形成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四)学段贯通,多学段课程衔接促进人才培养 在多年的教育综合改革中,东城区中小、中高贯通联合培养初显成效。在持续提升学校人工智能技术环境的配置水平、促进区本和校本“智能+”课程建设方面,东城区尝试推进中小、中高、高中与大学更有效的衔接课程建设,促进创新人才连贯培养,并成立了人工智能创新联盟。 在充分考虑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东城区建设以科普、体验和实践为主的全学段人工智能课程体系,覆盖小学、初中、高中,提升了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识和兴趣,实现北京二中、景山学校等十几所中小学、近千余名教师共同交流学习。同时,进一步与大学相关专业课程结合、打通,形成人工智能教育的课程梯度。学校搭建集备课、上课、课后评估于一体的人工智能课程创新模式,结合高校人工智能专家团队、企业人工智能技术团队和一线教师实践团队三方力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五)普适共同体建设,提升师生核心素养用好社会资源、用足内部资源,东城区以共同体建设为抓手,全力提升师生核心素养。依托中国电子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分会,组建了“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优秀教学实践共同体,引入10余所高等院校教授与东城区近20所中学联合研究,培养了一批教学业绩突出、数据应用能力强的优势学科团队、教师团队;区教委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等科研机构、专业院校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形成行动研究共同体,以专家引领推进理论创新,以课题研究驱动信息技术与实践融合;联合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师训体系、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党校“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工程”,搭建了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共同体,培养应用技术解决教育问题的思维,掌握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依托东城区青少年学院和学校创新社团,打造区域创新人才培养共同体,拓展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搭建学生创新作品展示平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六、下一步展望
二是加强智能技术的教育伦理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年发布《人工智能与教育:政策制定者指南》(AI and Education: Guidance for Policy-makers),指导政策制定者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带来的机遇,并应对随之而来的风险。技术赋能教育的核心是要回归教育本质,坚持立德树人。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更要加快对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的认识研究。东城区将继续梳理研究人工智能对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影响,以及人工智能在学校教育中对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探索建立基于学生能力、知识、情感等综合水平的智能决策系统和适合教育应用的推介规则,探究技术赋能下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符合东城区的智慧教育应用和服务体系,为教育领域中智慧教育、人工智能产品的准入、评估提供支撑和基本引导,有效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与教育北京共识[EB/OL].(2019-05-16)[2022-05-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8/W020190828311234679343.pdf.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 (2017-07-08)[2022-05-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3)[2022-05-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4]中国教育在线.东城教育大会召开:向建设教育现代化示范区迈进[EB/OL]. (2019-05-27)[2023-05-11].https://chuzhong.eol.cn/beijing/bjcz/201905/t20190527_1660530.shtml.
[5]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项目推荐遴选工作的通知[EB/OL]. (2019-01-02)[2022-05-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901/t20190110_ 366518.html.
[6]中国网信网.中央网信办等八部门联合公布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名单[EB/OL].(2021-09-29)[2022-05-20].http://www.cac.gov.cn/2021-09/29/c_1634507963276896.htm.
[7]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东城区“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EB/OL]. (2022-03-01)[2023-05-11]. https://www.bjdch.gov.cn/zwgk/zfwj/qtwj/202304/t20230415_3034301.html.
[8]万昆,任友群.技术赋能: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转型发展方向[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6):98-104.
[9]北京日报.东城区启动首批28个名学科基地建设[EB/OL]. (2021-07-28)[2022-05-20].https://ie.bjd.com.cn/bjrbbeijinghao/contentApp/5de62e2be4b0fe93cc13b8cf/AP6100 cecce4b02a0d8aff7fd2.html?isshare=1&contentType=0&isBjh=1.
[10]胡小勇,曾祥翊,徐欢云,等.信息化教研赋能教师集群化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2):5-10,18.
[11]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中国未来学校2.0:概念框架[R/OL]. (2018-11-10)[2023-05-11].http://stem.zjnu.edu.cn/2021/0829/c15079a366834/page.htm.
Lin ZHOU1, Shumin ZHANG1, Lei LI1, Yushun LI2
(1.Dongcheng District Education Commission, Beijing 100062;
2.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57)
编辑:李晓萍 校对:王天鹏
往期目录|超链接版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刊于1995年8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期刊内容力求全面深入地记录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展、研究与应用成果和行业发展状况,开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和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服务于国家教育宏观决策;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及时追踪ICT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教育的融合,深度挖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
一年12期,每月20日出版
20元 / 期,邮发代号:82-761
编辑部邮箱:mis@moe.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华远北街2号92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