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武佩峰 李猛 陈梅:高校与区域协同混合研修提升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编辑部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4-01-15

引用格式

武佩峰 李猛 陈梅.高校与区域协同混合研修提升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9):060-065.DOI:10.3969/j.issn.1673-8454.2023.09.007

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

高校与区域协同混合研修提升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武佩峰   李   猛   陈   梅

摘 要: 促进乡村教师发展是我国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对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针对区域内乡村教师存在的新教师多、缺少经验、常态化持续教学指导无法保证等问题,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实践应用为基础,构建了区域与高校协同混合研修模式:区域整体引进高校专业的教育信息化研究团队,设计针对乡村教师进行培训提升的混合研修方案,组建高校支持下的区域常态化教研共同体,加强区域与高校合作,利用信息化助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并以实例展示了乡村教师在技术支持下的学评融合能力提升实践效果。通过常态化的协同研修合作,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也为区域提升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了借鉴。关键词: 乡村教师;协同发展;混合研修;学评融合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 1673-8454(2023)09-0060-06作者简介: 武佩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高级教师,本科(内蒙古鄂尔多斯 010300);李猛,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教育体育局副局长,本科(内蒙古鄂尔多斯 010300);陈梅,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基金项目: 2022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高校助力中小学乡村教师在线研修有效性的路径研究”(编号:22JS0308);2021年中央电化教育馆在线教育应用创新项目“利用专递课堂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研究”(备案号:201520021)


一、背景            

  提升乡村教师教学能力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6月出台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意味着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实现“互联网+”条件下的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缓解教育数字鸿沟问题,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准格尔旗地处鄂尔多斯市东部,全旗共有40所公办学校,其中一半是乡村学校,近2000名乡村教师分散在全旗各地。从人员构成和教学能力来看,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新教师多,缺少经验

  乡村教师流动性较大,各个学校中的专任教师多以近三年新入职的教师为主,现有教师队伍非常年轻,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占比很少,年轻教师的一线教学经验普遍缺乏。虽然在职前进行了教师教育的专业学习,但职后的教学经验、新课程改革的案例观摩学习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不足,学校内教学经验丰富、能力强的教师普遍数量较少,不能很好地形成学科教学梯队,年轻教师缺乏老教师的指导和引领,职业适应度普遍较差。

  (二)常态化持续教学指导无法保证

  内蒙古地区幅员辽阔,准格尔旗的乡村学校比较分散,各学校距离旗县政府所在地较远,学科教研员数量较少,定期常态化入校指导时间成本较高,无法进行常态化跟踪指导。旗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急于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但现有教师和教研员教学能力无法通过短期培训提升,严重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引入外部优质资源与信息化专家,借助“互联网+教育”的优势,构建常态化研修模式,以快速引领教师成长,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二、构建区域与高校协同混合研修模式                 

  旗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教育信息化专家团队成员,通过沟通与前期调研,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协同混合研修机制。区域整体引进高校专业的教育信息化研究团队,通过充分交流、入校观察、区域课堂教学调研等方式,高校研究团队充分了解了该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与学校的具体情况,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教师数字素养》《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进行分析总结,对乡村教师在当前教育改革形势下的快速成长方式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与设计,结合区域需求、学校信息化环境条件、乡村教师教学的现状与特点,将乡村年轻教师快速掌握学科信息化教学的方式,定位为“技术支持下的学评融合应用能力的提升”,即以“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师学评融合能力”为导向,构建技术支持下的学评融合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分析教师应具备的学评融合教学能力结构,实施学评融合教学的方案,并根据该能力结构针对性地对乡村教师进行混合研修方案培训,组建高校支持下的区域常态化教研共同体。

  学评融合是当前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路径及方法[1],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有效的评价设计能力是当前教育信息化2.0推进行动中急需提升的重要能力之一。技术支持的学评融合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其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已逐渐被中小学教师普遍认可[2]。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常常面临着缺乏对技术支持下学评融合应用的准确认知与有效应用模式的把握,缺乏学评融合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专业指导,以及常态化教研活动支持等。

  高校与区域协同研修共同体在这一背景下,着力解决新评价理念与基础教育学科融合应用的有效模式,构建了技术支持下的学评融合在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操作流程、教师数据素养提升的路径与研修方式、高校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协同混合研修共同体建设与常态化指导方式等问题。

  高校研修指导团队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极简教学技术应用、课堂数据工具应用、评价方法与命题技术、学评融合教学设计、思维导图教学应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修炼等在线课程,供教师研修使用,形成了包括常规进校指导、互动网络教研、现场观摩会、研修汇报年会等在内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组建了由高校专家、研究生、区域学科教研员、区域专职电教教研员、优秀学科信息化应用教师、乡村教师等组成的协同研修共同体,立足于基础教育一线实际教学需求,以真实的案例为引领,常态化教学设计、教师备课、共同评课、反思改进为主要活动流程,以针对学科教学的学评融合一体化解决方案为抓手,通过与日常教学内容同步的设计、实施、改进、查漏补缺等方式开展研修活动,如图1所示。

图 1   混合协同教研体系

  通过阶段性的实践,以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效果与学科典型案例为基础,总结提炼了基础教育教师学评融合的学科典型实践成果,由高校专家整理加工形成教学模式与本地化学科案例,对提升乡村教师与新入职教师学评融合能力提供了本地经验,使教师更容易上手并快速投入实践。

  研修共同体是指具有共同信念、共同目标的教师及其助教者共同构成的团体。在知识共享和同伴支持的基础上,通过参与交流、协作、反思等活动,成员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充分挖掘和利用集体智慧,以达到有意义的学习[3]

  本文的研修共同体成员由高校信息化教学专家、电化教育馆负责人、助教、学科教研员、各学校校长及学科教师组成。参与教研的包括民族语言授课教师和国家通用语言授课教师。信息化教学专家负责信息技术应用理论引领、模式应用指导等;电化教育馆教研员充当双重角色,既是组织教研者又是帮助教研者;学校校长的参与,能使参与教师更加重视教研活动,校长的督促监督对教研活动的实施有一定的帮助。

  研修活动以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分别对应线下教研、线上教研、线下反思教研三个环节。

  线下教研是学科教师集体备课,共同讨论教学设计,同时准备好相关教学资源。线上教研是依托微信和直播互动平台进行教研,在微信学习群中日常交流、展示教学成果。直播平台是线上教研的主要环境。小组学习有利于教师间相互吸取经验、共同发展,在思维碰撞中实现创新。学习小组分配考虑了信息化经验程度和跨学校的组合,经验多者与经验少者组合,民族语言授课教师与国家通用语言授课教师组合。研修活动围绕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学习活动设计、提问方式、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等内容进行专题学习。一个完整内容的指导与实施需要两到三次研讨才能完成。集体备课是按照分组在线上教研环节之前进行讨论,并把讨论结果派代表分享,每次分享人轮换汇报展示。专家们对教师的汇报进行点评和针对性指导,其他教师在讨论区发表观点共同研讨,从而实现知识共享、相互学习、一对一指导。

  在线上专家点评与讨论的基础上,进入线下修改和反思环节。在线下反思教研环节中,教师在专家建议及共同讨论结果的基础上,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并将其在教学中实施。教学的实践情况以课堂实录的形式上传到研修群中,供观课评课,并进行教学实践后的研讨,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进行改进。每次分享的资料都上传到资料库(包括修改的资料等),从中记录教师的成长。每次研讨都会录制,形成回看课程,以便教师后期反复学习。

  入校指导以现场观察课堂、主讲教师说课、反思等方式进行深入的面对面交流。高校教育化教学专家及教研员定期入校现场指导。入校指导流程:专家讲座—学科教师圆桌集体备课—学科教师说课—专家指导—修改教学设计—教学中实施—听课评课。入校指导主要是对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进行干预。

  在集体备课环节,乡村教师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并进行说课,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设计思路、创新点、疑惑点。入校专家对教学设计的整体情况进行指导并提出建议,主要对数字化工具和资源恰当使用的设计、技术支持下的课前预习、课中依托技术工具的思维发展型学习活动的设计、技术支持下自评互评环节的设计等方面进行干预。教师在专家的建议基础上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并在教学中实施,指导组的教师针对性、随机性地进入课堂听课,并且对整个课堂的设计与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


三、区域与高校合作助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通过常态化的协同研修合作,推进了准格尔旗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2022年,该旗成功入选内蒙古自治区“互联网+教育”旗县级示范区,沙圪堵镇第一小学入选数字化示范标杆学校,多名乡村教师在各地乃至全国的信息化教学和优课比赛中获奖。在协同研修共同体的指导下,乡村教师以“数字世界”的展评活动设计与实施,使学生在“物理世界”的学习活动得到延伸和深入。有效的研修活动快速改进了教师的学评融合教学设计,通过常态化的教研活动并提供实际应用案例,以技术促进教师发展及其能力的整体提升。

  经过实践应用后,高校专家以专项研究的方式,通过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分类,如新手教师的标签包括“传统教学者”“部分教学引导”“技术应用能力弱”“数据分析反思差”“开展基本教学”[4]。应用学评融合模式后的教师标签命名为“学评融合教师”,其总体表现水平高于应用模式前的“新手教师”,该群体转变了原有的教学理念,合理利用技术与资源,重视技术对教学的支持作用,以及分享与评价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在不断应用学评融合模式反思、完善的过程中改进教学。其标签包括“以评促学者”“支持学生学习”“技术应用能力强”“数据分析反思强”“乐于表达和反思”。

  结合教师应用学评融合模式的能力变化,对教师学评融合应用能力要素的五个维度呈现画像,即学评融合理念、数据收集与解读、数据伦理与应用、引导与评价、分析与完善的意识与能力五个部分。图2展示了教师基于已完成的研修数据,呈现两类教师标签的应用能力水平。乡村教师发展该能力的过程很短,一般几个月就能较熟练地掌握学评融合模式并发展所需的主要能力。

2   教师学评融合应用能力对照

四、发展成就与实践案例                 

  “互联网+教育”研修共同体的构建与常态化实施,已成为准格尔旗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主抓手。2021年,准格尔旗入选中央电化教育馆在线教育应用创新项目区域,成为鄂尔多斯市唯一入选该项目的旗区;2021年,搭载教师培训、教学教研、教科研管理和资源建设四大模块的“准格尔旗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正式上线。平台以优质的教育教研资源、培训生成性资源、校本教学资源为基础,聚焦课堂和教学改革,为教师教研、教改和终身学习赋能;2021年,准格尔旗智慧教育种子教师培养工程启动,为打造一支信息化应用水平高、信息化素养高、善于学习、善于协作、善于创新的智慧型教师队伍迈出了强有力的一步;2022年,准格尔旗入选内蒙古自治区“互联网+教育”示范区。

  羊市塔希望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教师以年轻的新入职教师为主,实施学评融合应用项目常态化教研后成效显著。学评融合智慧型课堂已成为羊市塔希望小学的品牌特色,学校由农村相对落后学校变成鄂尔多斯市信息化智慧课堂应用典型学校。

  具体成效包括:①在学评融合的语文信息化课堂教学方面成果比较显著,语文成绩在区域联考中名列第一,学生的语文素养整体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教师在平台工具、学评融合的教学设计、课堂指导等方面,有长足进步;②将高阶思维培养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形成一系列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优秀教学案例,思维导图在各学科发展型课堂改革顺利推进;③学评融合项目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以学评融合发展型课堂为特色的学校品牌;④年轻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教师的专业能力有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意识与能力、思维品质等都有明显提升。


五、结束语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互联网+教育”示范区,2023年准格尔旗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提出“以人为本、聚焦课堂”的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通过智慧教育种子教师培养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高校合作构建“互联网+”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以数字化教学环境创新教学场景等为抓手,形成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新态势。在利用教育数字化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持续探索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生,王雪,齐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评价:“学评融合”新理念及核心要素[J].中国远程教育,2021(2):1-8,16,76.

  [2]教育部等六部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2020-07-31)[2022-11-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3735/202009/t20200903_ 484941.html.

  [3]周少倩,王慧.基于疫情特殊背景的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24):77-80.

  [4]徐志成,邱家学.教育生态学视野下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6(5):44-46.


Practice of Improving Rural Teachers’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Ability through Collaborative Mixed Training between Colleges and RegionsPeifeng WU1, Meng LI2, Mei CHEN3(1.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Centre of Zhungeer, Inner Mongolia, Ordos 010300, Inner Mongolia;  2.Education and Physical Education Bureau of Zhungeer, Inner Mongolia, Ordos 010300, Inner Mongolia;  3.School of Education,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00, Inner Mongolia)

Abstract: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eacher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rural teachers’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ability plays an important supporting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practice in Jungar Banner, Ordos City, Inner Mongolia, the study took into its consideration such issues as large number of new teachers and their lack of experience, the inability to guarantee the regular and continuous teaching guidance of rural teachers in the region, and constructed a model of collaborative and mixed research and training between regions and universities, and explained that the region as a whole introduced university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research teams. We have designed a targeted mixed training program for rural vocational teachers, established a regional normaliz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community with the support of universities, strengthened cooperation between regions and universities, and utiliz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We have also demonstrated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improving the learning and evaluation integration ability of rural teachers with technical support through examples. Through normalized collaborative research and cooperation, rapid development has been made in the reg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ability of rural teachers in this region.

Keywords: Rural teachers;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ixed training; Ability to integrate learning and evaluation;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ability

编辑:李晓萍  校对:王天鹏



往期目录|超链接版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8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7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6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5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4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3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2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1期





点击此处 在线投稿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刊于1995年8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期刊内容力求全面深入地记录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展、研究与应用成果和行业发展状况,开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和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服务于国家教育宏观决策;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及时追踪ICT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教育的融合,深度挖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


一年12期,每月20日出版

20元 / 期,邮发代号:82-761

编辑部邮箱:mis@moe.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华远北街2号921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武佩峰 李猛 陈梅:高校与区域协同混合研修提升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编辑部 中国教育信息化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