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韩鹏东 李明星 杜新华:信息化支撑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与探索——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

编辑部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4-01-15

引用格式

韩鹏东 李明星 杜新华.信息化支撑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与探索——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9):050-059.DOI:10.3969/j.issn.1673-8454.2023.09.006

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

信息化支撑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与探索

───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

韩鹏东   李明星   杜新华

摘 要: 当前,区域教育发展仍存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不够深入、优质教学资源服务学生学习机制不够健全、数字化意识和数字化思维不够深化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与教育教学的逐步融合,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山东省潍坊市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管理体制的深度变革与发展,提出未来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着力点:开展区域智慧校园建设、推动区域教育云平台智能升级、加快构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生态,并在教育信息化的机制建设、基础环境、融合创新、信息素养培育体系、教育治理能力、惠民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信息素养;教育治理;区域教育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 1673-8454(2023)09-0050-10作者简介: 韩鹏东,潍坊市教育信息化研究院教研员,本科(山东潍坊 261041);李明星,潍坊市教育信息化研究院教研员,博士(山东潍坊 261041);杜新华,潍坊市教育信息化研究院教研员,本科(山东潍坊 261041)

基金项目: 2023年度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文化“两创”及“潍坊东亚文化之都建设”专项课题“数字化赋能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力保障。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以融合创新为出发点,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为目标,探索智能时代下的教育新形态、新模式,在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备、师生信息素养培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教育治理、惠民服务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步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拐点”。一、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一)教育信息化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通过机制创新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多方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1]。在新的发展阶段,教育信息化需要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与体制机制创新,其中关键制度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潍坊市成立市、县两级教育数字化工作专班,基本构建起市、县、镇、校四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体系,将信息化工作列入全市教育综合改革、局重点工作项目、县市区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学校评价等重要计划日程。

  其先后出台《潍坊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20—2022)》《潍坊市智慧校园暨示范校建设标准(试行)》《潍坊市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方案(2023—2025)》等文件;建立教育首席信息官(CIO)制度、信息化评价激励机制等,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成长档案;将人工智能、编程、创客等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学生,纳入优质高中特殊才能学生招生范围;将信息化创新系列作品获省级以上大赛奖励成绩,纳入市政府教学成果奖认定。

  (二)教育信息化环境不断优化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综合性极强、复杂程度极深的系统性工程[2]。推进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是基础[3]。相比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环境,教育信息化环境是硬件、软件和潜件三者有机组合的综合系统,拥有共享学习资源、实现教学设施的网络化、完善多媒体学习环境等功能[4]

  潍坊市基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基本原则,本着“需建必建”“应用即建设”的工作思路,通过规范相关机制,为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创新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提出维护校园信息化环境、提供运营支持、进行学习指导、灵活利用电子教材和在线评估、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等要求,进一步优化信息化教育环境;并以助力全市教育科学决策、提升教育管理质量和教育教学发展水平为目标,以“可用、易用、实用、好用”为原则,统筹规划潍坊市教育云平台建设,同时提供丰富的软硬件资源等基础服务,使学生能够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学习方式。

  1.高标准完成基础设施建设

  在2002年建成潍坊教育专网的基础上,经过两次升级改造,建成省内领先的潍坊教育专网,全市中小学校平均接入带宽为1.7G,是省均带宽的1.9倍。基本实现市到县骨干线路万兆传输,中小学千兆接入教育网络,师生享受百兆网络使用服务,率先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全市中小学所有班级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其中84.9%的班级教室配备触控交互式教学设备(触控一体机或交互式电子白板);全市中小学均建成1个以上创客空间;数字校园建设均达到省定标准;全市中小学配备学生用微机13.1万台,录播教室761个,占中小学总数的69.6%;全市有机器人实验室715个,占中小学总数的65.4%;15个县市区全部建成未来教育(人工智能)学习体验公共中心。潍坊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潍坊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建成完善的市、县、校三级优质资源服务体系。2014年,建成潍坊市数字教育资源云服务中心,分市县两级部署,保障“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和微课评选活动开展,积累优质教学资源21万多个,微课资源4万多个,覆盖全学段、全学科教学使用。2019年,建成潍坊中小学创客STEM平台,提供903个创客类课程资源,方便城乡学校师生使用。2020年,采用资源汇聚的方式建成潍坊市中小学云学习中心,提供红色教育、科学探究、未来教育等16个模块的2万余项学习课程资源。2022年,开发潍坊名优师云课堂,组织全市近千名名师制作微课资源1.1万余个,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

  3.完成区域云平台基础框架建设

  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实际需求出发,分步实施潍坊市教育云平台建设,构建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等四类用户空间,提供教育治理、教师发展、学生成长、惠民服务等30多项应用,累计注册教师8.37万名,占比83%;学生、家长111.5万名,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注册率占比95%;实现各级各类应用系统用户“统一认证、一次登录、全网通行”,如图1所示。2021年,已完成潍坊教育云平台“四梁八柱”的搭建,实现与65个国家、省、市级平台数据对接,进行教育总体数据、学校数据、教师数据、学生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可视化呈现。

图1   潍坊市教育云平台总体架构

  (三)构建“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现代教育系统将教师和学生定位为主观的全知主体,因此,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化”,而是利用信息技术要素促进人的现代化,提升人的主体性[5]。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人的信息化,即提升各类主体的信息素养、信息能力及信息化教育教学习惯,激发各主体教育信息化的参与意识及行为,最终构建起新时代“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6]

  1.普及编程课程

  2018年,开始推进中小学普及编程教育课程,全市小学三年级以上和初中全部年级开设了编程课程,每学期不少于5课时;自主研发《创新之旅》、Python及C++数字资源,免费提供全市中小学使用;开设在线编程公益课程138节,受益学生达51.6万人次;开展全市学生编程素养测评活动,2020年优秀率达20.29%。

  2.开设人工智能常识课程

  2020年开设人工智能常识课程,2022年实现全面普及。组织编写《人工智能常识教育读本》,提供人工智能常识教育资源包。全市建成青少年人工智能科学院13所,人工智能实验室68个,面向159所扶贫村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和偏远农村学校,开展人工智能公益课“智享”行动。

  3.全面普及创客课程

  从2017年开始推进全市中小学创客空间和县市区创客活动中心建设,实现了一校一创客空间,组建657所创客教育联盟学校、38所STEM教育试点校。学校全面推进创客教育,组织开发电脑艺术设计、创意智造、无人机等学校创客课程,以及人工智能、创客、信息技术竞赛等各类社团或兴趣小组,利用校本课程时间或放学后延时服务时间,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创客学习服务。

  (四)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增效

  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7],其作用是深刻的。在这一过程中,教育信息技术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教育信息化的实质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基于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系统,诸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育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结构性变革;同时信息技术流程再造的优势,使教学、管理过程真正实现可追溯、可检验,从而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的问题[8]

  1.推动教学模式创新

  积极推进中小学智慧课堂、翻转课堂、网络教学、电子书包等“互联网+教育”融合创新。全市117所学校开展智慧课堂教学实验,探索实施教师精准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学习,新型教与学探索与实践取得显著成效。昌乐县一中的翻转课堂实现了先学后教,成为全国典型;坊子区理想小学利用“学乐云”人人通平台开展数学“先学后教”智慧课堂探索,将被动式的教与学转变为主动式的学与教;安丘市青云学府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教学探索,当堂检测反馈学习情况,提高了教学效率;奎文区孙家小学开展微课程和“一起作业”教学探索,实施翻转课堂,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与此同时,通过积极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应用,全市先后有8.6万名教师、104.4万名学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

  2.借助信息化手段有效提升教学效能

  更方便、快捷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手段,正逐渐成为区域教学效能不断提升的强大引擎[9]。目前,潍坊各县市区学校在应用信息化系统开展日常教学活动的同时,也使用教育质量监测评价系统,对全市初高中学校进行考试成绩监测和分析,实现了全市网上统一阅卷、成绩合成,以及市、县、校、生四级学情的个性化分析。如高新区学校推广使用“教学助手”,以与国家标准课程教材同步的资源为核心,围绕课程教学闭环,集教学资源、课前导学、同步备课、互动课堂、智能检测、课后作业为一体,覆盖课前备课、课中授课、课后学习、课外拓展等多种教学场景,促进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潍坊广文中学、昌邑市一中等利用“好分数”App,实现在线阅卷、成绩分析,提升考试效率,助推个性化学习。坊子区潍坊四中、崇文中学等7所学校利用“智学网”个性化学习系统,开展因材施教的实践研究,提升学生个性学习质量。高密市银鹰文昌中学、潍坊十中、奎文区卧龙学校等利用“洋葱数学”App,帮助学生进行微课学习,诊断反馈学习情况,改进数学教学。

  (五)提升教育治理和便民惠民服务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重新构造世界的结构性力量”,更体现在教育治理能力和惠民服务上的进一步拓展[10]。《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逐步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实现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信息红利的有效共享,要全面提高利用大数据支撑保障教育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教育信息化工作是多主体的系统工作,单纯的管理难以胜任复杂体系的治理工作,需要以“多中心理论”为基础,形成综合治理和便民惠民的立体化服务体系[11]。当然,这种服务体系建设并不是单纯的技术实现,需要从区域实际情况及社会发展情况出发建立相应的制度,将割裂的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整合到一起,保障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一体化。

  1.基于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为实现教育治理工作的提质、减负、增效,潍坊市开发了教育督导评估、教师师德考评、学生近视防控、学生学籍管理、初中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及成绩查询、高考中考视频监控、校园安全视频监控、重要事项审批、教育惠民服务三级联动等15个业务信息系统,利用信息化工具和数据技术将教育信息准确、直观地呈现给不同主体,并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的获取和传递,最终形成大规模的意见交互,真正构建起多元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机制,使各项行政事项设置更加合理、流程更加优化,并使行政过程可检验、可追溯。

  教育督导评估系统实现各项指标过程和结果评估的实时呈现,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实现评价结果数据在线汇集,中小学生学籍系统实现转学、休学在线办理,中考报名、成绩查询和录取结果实现在线呈现,中高考和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全市“一张网”巡考、巡查等。

  2.义务教育招生实现“零跑腿”

  2018年以来,潍坊市推行义务教育招生报名网上办理,通过不断深化公安、自然资源和规划、住建、人社、市场监管、民政、卫健委、残联等8个部门数据,能够满足33种数据场景的校验,实现部门间数据“多跑路”,百姓“零跑腿”。

  到2021年,15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入学网上办理。在“零跑腿”的基础上,成功试点入学报名“快捷通道”新模式,实名认证用户通过输入学生姓名、身份证等信息便可主动获取其个人户籍、家庭成员、房产等信息,符合条件的家长无需提报证明材料,最短6秒便可通过报名,实现“全程网办”。搭建了“潍坊教育微服务”服务号并接入市级统一的公众服务App“潍事通”,汇聚各县市区报名入口、提供延缓入学申请入口,为学生家长提供“一站导航”服务。

  3.开发家庭教育大数据服务平台

  组织开发了家庭教育大数据服务平台“幸福路—中国家长移动学校”,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家长提供适合中国国情、符合教育规律、满足家长需求的家庭教育现代化服务。平台设立同步课堂、教育微课、测评、家长互助、咨询等10余个栏目,提供家庭教育知识普及、共性问题解决、个性问题指导、家校闭环沟通、教育数据管理五大类功能,如图2所示,并建立专业的家庭教育测评系统,持续提升大数据技术研发,为用户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截至目前,平台共发布各类家庭教育课程2000余节,App注册用户300余万个(潍坊家长150万名以上),接入学校5000余所(其中潍坊学校2000余所),提供在线家庭教育公共服务10亿余次。

2   家庭教育大数据服务平台功


二、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潍坊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均衡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位提升,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但距离新时期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信息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仍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为教育数字化改革的体制机制亟待完善,教育关键群体的数字素养与技能亟待提升,区域教育数字化水平发展不均衡问题亟待破解等。如果从“应用为王”的角度来看,区域教育信息化正在进入“范式创新的临界区、融合应用的深水区、数据思维的养成区”。但当前多模态数据的分析与应用类技术和产品还不太成熟,基于传统要素的教学数字化还存在瓶颈和障碍。

  (一)教育数字化改革的体制机制亟待完善

  部分地方和学校对教育数字化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区域、学校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基础建设缺乏统筹机制,尤其缺乏系统的建设论证,教育服务供给和需求还存在不匹配的问题,造成建设与应用“两张皮、两条线”,甚至“建而不用”;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资源体系和数字学习生态系统,导致优质教学资源无法充分发挥最大效能。

  (二)教育关键群体的数字素养与技能亟待提升

  广大教师还普遍存在认识不到位、数字素养不足的问题;部分教育管理者和教研员的教育数字化思维和教育数据意识不强,对“人机协同”教育实践的理解和认知不够;部分一线教师数字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应用能力不足,对于数字工具和资源的应用较为表面化,应用场景零散。

  (三)区域教育数字化水平发展不均衡问题亟待破解

  从全市范围来看,县域、校际间还存在教育数字化必备的网络带宽、学习环境、数字资源、师资队伍等分布不均衡的现象,特别是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供给与应用方面差距较大,弥合教育“数字鸿沟”迫在眉睫。

三、未来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着力点

          
  教育信息化正从量变迈向质变,创新引领与生态变革成为教育信息化纵深的主旋律。更新教育理念,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引领作用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新思路。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既是目标又是方法,重在推动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既有方向目标上的高远定位——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也有人才培养上的准确把握——利用信息化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还有教学方式上的具体建议——普及新技术条件下的混合式、合作式、体验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这是未来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着力点。

  (一)开展区域智慧校园建设

  立足区域发展实际,智慧校园建设坚持以应用为核心,充分运用5G、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将学校物理环境和数字化虚拟环境有机结合,积极探索新技术背景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管理方式、评价方式的变革,实现理念更新、结构调整、流程重塑;以需求为导向,促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新跨越。

  制定《潍坊市智慧校园暨示范校建设标准(试行)》,内容主要包括智慧管理、智慧教学、信息素养、智慧环境、保障机制等五个方面,具体如表2所示。按照“整体推进、示范引领”的推进原则,目前已建成智慧校园339所、智慧校园示范校27所,智慧校园创建率达到33.43%,设立教育数字化先行校32所。预计到2025年,全市智慧校园覆盖率将达90%以上,建成100所智慧校园示范校[12]

表2   潍坊市智慧校园暨示范校建设标准

  (二)推动区域教育云平台智能升级

  以服务师生的教与学和落实“双减”为主要内容规划,建设潍坊教育云平台二期项目,打造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学习、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大数据,建立教育大数据仓,促进教育数据的贯通共享。建成潍坊教育数据大脑,统筹推进数据融合融通,面向学生、教师和学校构建数据应用和分析模式;统一教育数据规范、汇聚各级各类系统数据,实现数据共享使用、分析发现规律、提供预测决策参考;通过教育大数据赋能智慧教育,再造教育教学管理业务流程,实现减负提质增效;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在线学习资源应用模式,开发助力学生“五育”自主成长的线上学习资源;提供教师教学和专业发展、学生学习和特色成长的一站式服务。

  (三)加快构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生态

  教育数字化已成为未来教育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在数字化转型战略下,需要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由“互联网+”向“人工智能+”转变,深入探索教育信息化协同推进落实机制,推进课堂教学过程数字化,培养新型学习能力,创新评价方式,形成教育信息化发展新活力、新动能,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创新,构建支撑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生态。

  1.推进课堂教学过程数字化

  课堂教学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重在探索基于各种生态的课堂教学过程数字化方式,从教学内容、学习资源、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实现教学过程的数字化。在这一过程中,既可借助传统纸质课本和练习本,也可借助电子教材等数字设备,还可使用智能化教学工具,让课堂教学过程的数据“可用好用”,真正实现服务学生新型能力的培养。

  为此,要积极探索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新型课堂教与学方式、学科育人新模式、学生智能创造能力培养新模式、精准教育评价新方式、教师队伍培育新模式、区域教育品质提升新模式等,形成系列具有示范性、创新性的案例和机制。

  2.培养新型学习能力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适应未来世界需要的高标准人才,基于《“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的实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全面提升教育系统从业人员和学生的整体数字素养和智能素养,实现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提质扩面”。

  一是要更新观念,提高数字化教学能力,落实面向未来的新型能力培养目标,创新技术增强的教学模式。

  二是要提升数字化领导力与治理能力,增强数字化意识,培养数字化思维,对教育治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等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

  三是要构建在线优质资源服务机制,为师生常态化在线教与学、学生数字化学习等全面发展提供支撑服务。

  四是除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之外,还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提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发展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优质资源普惠共享

  数字资源是教育数字化的源头活水,聚合高质量、体系化、多类型的数字教育资源,能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插上腾飞的翅膀。潍坊市坚持从应用的角度推进教育数字化,各县市区教育部门、学校实现了国家、省、市教育云平台的常态化应用,以应用驱动数字技术与学习资源、教学资源、管理路径的有机融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

  通过构建基于国家、省、市、县一体的数字化资源,加快开发数字化课程、特色课程,鼓励开发情景式、游戏化、项目式学习资源,探索构建学科知识图谱,为教师备授课、课后服务、学校治理等提供优质、丰富、便捷的资源支持。建立需求驱动、用户评价、动态更新的资源发布机制,健全数字资源内容审查和质量监管机制,规范和完善资源准入、汇集、共享与淘汰的系列制度。

  4.数据赋能教育治理能力提升

  不断深化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治理手段、治理模式创新,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依托教育云平台打造“教育大脑”,聚焦招生入学、身心健康、教育督导、评估监测、校园安全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数据建模分析和趋势研判,计划到2025年基本建成精准高效、智慧和谐的教育数字化治理体系。提升网上服务能力,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通过加快数字机关、数字学校建设,构建高效协同的教育政务服务体系,推动高频教育政务服务事项“零证明”“一网通办”“全程网办”。

  5.数据赋能评价方式创新

  评价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挥棒,教育的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与学的方式。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多终端人机交互和无感化数据采集,以数据驱动教学与评价方式的创新。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于数字技术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数据全方位采集,改革教育评价方式,制定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标准,开展数据驱动的发展性评价,实现评价数字化。作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潍坊市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总体要求,优化教育评价理念,建立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评价机制,促进评价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紧密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完成评价工作。通过教育质量监测,构建区域、学校、教师、学生等层面的多元立体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以数据赋能,用评价育人,推动教育评价从“指挥棒”升级为“推进器”、从“检测站”转型为“加油站”,初步探索和提炼出具有潍坊区域特色的教育评价改革经验。如在学生作业方面,通过基础性作业自动批改,全过程数据有效采集,推动实现靶向作业,助力教学提质减负;在考试测评上,力争实现全业务流程信息化、数据融通平台化和学情诊断个性化。

  6.注重大数据研究和数据安全

  严格执行教育部发布的《教育基础数据》《教育系统人员基础数据》《中小学校基础数据》等标准,打破教育管理数据壁垒,实现教育部门内部不同系统间数据打通,跨部门信息系统数据横向联通。推动县市区和有条件的学校成立数据研究中心,积极与全国教育大数据研究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逐步开展教与学过程跟踪与评价、教育数据融合与共享、实时监测与智能决策等应用研究,深度挖掘数据价值,不断增强教育数据的解释力、诊断力、预测力、决策力与监督力。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牢固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的教育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应急处理机制,确保数据安全。
四、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区域教育的变革,涌现出很多新变化和新趋势。发展到今天,教育信息化不能仅仅满足于表面化和形式上的技术应用,而要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教育管理体制的深度变革与发展,从而加快教育现代化。

  因此,未来的关注点不再是技术能做什么,而是要做什么,用什么样的思路和模式来做。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新需求,“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构建与国家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形成新时代的教育新形态、新模式、新业态”[13],这将是区域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力的方向。

  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需着眼于创设优质的社会学习环境,在更大范围内建立开放共享的学习空间,以及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升关注个体、满足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能力。在充分实现教育信息共享和互通的基础上,全面促进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从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EB/OL].(2012-03-13)[2023-07-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203/t20120313_ 133322.html.

  [2]肖春光.筑牢新基建 加快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21(Z2):115-118.

  [3]恽敏霞.闵行:教育大数据助力区域教育治理现代化[J].上海教育,2019(36):40-43.

  [4]李凤霞,柯清超.如何以机制创新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基于A市教育信息化的调研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21,31(3):81-88.

  [5]张岩.燕山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与突围[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0(10):27-29.

  [6]尹恩德.以智慧教育建设七个要素为抓手 积极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以宁波市镇海区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3):16-17,26.

  [7]佚名.教育部 中央网信办 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人民银行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25):48-52.

  [8]李学军,周天明,王雪琴.区域推进 创新发展 打造优质“互联网+教育”——安徽省天长市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案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15):62-66.

  [9]杨瑜.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中的典型问题、归因分析与问题解决策略——以青岛市市南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11):101-104.

  [10]谢雷,陈丽,郑勤华.“互联网+”时代数据治理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互联网+教育”创新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四)[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4):12-18.

  [11]董学敏.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评测及其对教育质量的影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12]潍坊市教育局.潍坊市教育局关于开展潍坊市智慧校园暨示范校创建工作的通知[EB/OL].(2022-04-26)[2023-07-21].http://www.weifang.gov.cn/162/55332/1522099131416449024.html.

  [1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3)[2023-07-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Supporting the Regiona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Based on an Example of Weif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engdong HAN, Mingxing LI, Xinhua DU

(Weifa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Weifang 261041, Shandong)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various issu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ducation, such as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eaching, imperfect mechanism for high-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 to serve students’ learning, and insufficient deepening of digital awareness and thinking.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their gradual integration with education and teaching,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Weifang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actively utiliz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promote deep changes and developments in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t proposes key point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conducting regional smart campus construction, promoting intelligent upgrades of regional education cloud platforms,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ecosystem for high-quality reg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conducting practical explorations in the mechanisms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basic environment,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cultivation system, educational governance capacity, and public service. These efforts provide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ducation.

Keywords: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Integrated innov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governance; Regional education

编辑:李晓萍  校对:王天鹏

往期目录|超链接版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8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7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6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5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4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3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2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1期





点击此处 在线投稿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刊于1995年8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期刊内容力求全面深入地记录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展、研究与应用成果和行业发展状况,开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和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服务于国家教育宏观决策;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及时追踪ICT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教育的融合,深度挖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


一年12期,每月20日出版

20元 / 期,邮发代号:82-761

编辑部邮箱:mis@moe.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华远北街2号921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韩鹏东 李明星 杜新华:信息化支撑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与探索——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

编辑部 中国教育信息化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