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元宇宙与教育融合研究|金莹:元宇宙时代教师发展与角色嬗变的困境与突破

编辑部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4-04-16

引用格式

金莹.元宇宙时代教师发展与角色嬗变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10):028-036.DOI:10.3969/j.issn.1673-8454.2023.10.003

元宇宙与教育融合研究

元宇宙时代教师发展与角色嬗变的困境与突破

金 莹

摘 要: 教育元宇宙在教师专业、师生关系、教师创造力方面带来的影响,对教师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教师的角色定位也在元宇宙时代发生巨大嬗变。基于元宇宙视角剖释了教师发展面临的三种现实困境:丧失省察能力导致主体意识遮蔽、数字技术冲击引发师生情感纽带断裂、教师技术异化招致教学实施陷入失范,并提出凸显教师角色的主体性意识、真实交往弥补师生情感缺失、技术与智慧创生赋能的三大破解路径,从而帮助教师主动适应元宇宙时代专业的发展,成为未来教学实践的主动建构者、师生关系的情感引导者、智慧与技术的创生应用者。关键词: 教育元宇宙;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角色;师生关系;未来教育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673-8454(2023)10-0028-09

作者简介: 金莹,东华理工大学师范学院助教,硕士(江西南昌330000)

基金项目: 2022年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乡村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及功能发挥研究”(编号:SZUDHZH2022-1255);2023年度中国民主同盟江西省委员会参政议政调研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的问题与对策”(编号:2023gmc059)

一、引言

               

  元宇宙与教育领域融通,引发教师反思新时代应该如何认知自身角色这一问题,并促使教师重新审视个体作为教育主体所发挥的作用。教育元宇宙中,教师角色嬗变对既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价值功能形成了冲击,革新了人们对教师教学实践和育人目标的传统认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角色转换如何符合元宇宙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新时代教师的角色定位会发生什么样的转换?面临何种挑战?这些都是当今教育者需要重新审视的有关教师专业发展和角色嬗变的重要课题。

二、元宇宙时代教师的发展要求与角色转型                      

  (一)何谓教育元宇宙?

  元宇宙是集人工智能、云计算、机器人、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的统摄性想象。它构建了一个基于真实世界新型社会体系的3D虚拟数字空间、基于拓展现实技术提供的沉浸式体验、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的现实世界模型、基于区块链搭建的社会经济体系,可支持每位用户进行代码编辑和内容生产,具有时空性、真实性、独立性、连接性等特点。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当前元宇宙已涉及工业、文旅、教育、游戏、互联网、房产等多个应用领域。

  目前,对于元宇宙与教育的应用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层面:一是基于技术层,即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创建虚拟数字身份,在虚拟学校中构建教学场所,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二是基于育人层,教育元宇宙构建的新兴虚实融合教育环境,不只是一个技术堆砌的虚拟世界,也是一个倾注人类文明知识和经验的创造性智慧空间。[1]

  因此,教育元宇宙是集人工智能、5G、区块链、数字孪生等多种新兴技术搭建的虚实融合的数字化教育环境,它提供学习者多学科、多类型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方式,采用动态化、智能化的学习评价方法,促进学习者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提升。

  教育元宇宙主要集中于情境化教学、游戏化教学、教师培训等应用场景。如2006年,美国建立的全球第一所虚拟高中(美国高中);2020年,纽约大学基于增强现实技术建立“NYU校园”,并在校园中举办了3D艺术展;2020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游戏中建立了虚拟校园,并举办了线上虚拟的毕业典礼;2021年,斯坦福大学开设了第一门面向元宇宙的课程。

  在国内,2021年10月25日,第四届“京津冀—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艺术与科技赛道“元宇宙特别计划”启动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该计划以“艺科元宇宙”为主题,运用罗布乐思或其他技术载体进行概念设计表达,呈现未来科技馆、未来博物馆、宇宙探索、未来城市、文化遗产等方向的设计作品。

  教育元宇宙具有人机协同特征,教师通过对教学资源和教育场景的创意建模,为学习者嵌入精准化教学资源和应用软件,同时能够支持学生进行资源共享,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实时监测学习者的学习变化,将其结果作为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的依据,实现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升级转型。

  教育元宇宙具有虚实融合的特征,提供用户通过仿造现实世界建立三维立体的虚拟情境,学习者可以随时腾空而起或穿越到任何时代的任一地方,身临其境地感受元宇宙在教学中的趣味性场景设计,使学习者产生置身于真实世界的沉浸感和临场感,帮助其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智能化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教育元宇宙具有社会化特征,通过区块链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建立虚拟世界的社会经济体,将学校体系与社会体系相联结,师生即为元宇宙的居民,在虚拟世界营造的新型社交平台中实现交互。

  (二)元宇宙时代对教师发展的新要求

  元宇宙赋能教育领域不仅表现为对“人”的重塑,也是对“教育生态”的重塑。由于教师专业、师生关系、教师创造力受到元宇宙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变革的影响,对教师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

  1.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

  元宇宙的核心技术为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构建一个虚拟仿真的社会,师生以数字人的身份进入到该世界中,身临其境地感受教学环境。技术的进步颠覆了传统的教育形式。教学课堂以提升教学效率、促进教育公平为旨归,实现从粉笔课堂到投影多媒体课堂、从在线课堂到虚拟实验室的变革。即将到来的元宇宙时代堪称互联网的又一次技术革命,它是一个基于真实现实世界构建的三维数字世界,是一个创造的虚拟编程世界,超越了以往课堂只局限于学校的界限,帮助师生自由进入“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中。

  为适应元宇宙教育环境,一方面,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丰富的学习支架,构建可供自由表达的多模态信息组块,提升重构课堂空间的规模、情境、布局能力。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可构建高度仿真的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历史等教学环境,发掘对话交流、实验室、空间站、竞技体育场等多种交互学习模式;另一方面,教师需具备多学科教学资源融通能力,如语文教师可以将诗词学习与音乐、历史学科互融,通过古人对话、历史观察、品鉴音乐来深入感知作者的精神世界,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促进深度体验教学。教育元宇宙将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即教师的虚拟场景建构能力、资源设计和应用能力、多学科整合能力等提出新的要求。

  2.对师生情感关系的要求

  传统的互联网技术革新不仅改变了课堂形式,也实现了教师从领导者角色向引导者角色的转换,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师生关系也更加平等。同时身处元宇宙沉浸式、虚拟式世界中,师生关系也将发生新改变。

  元宇宙世界中,师生以数字人的身份在另一虚拟时空相遇,彼时虚拟教师、虚拟学习者与真人师生构成多元协同参与的师生关系。人机交互成为课堂学习的常态,教师不再是课堂的领导者,其绝对权威也随之弱化,教师将与学生进行更深度的对话,教学体验中师生的思想与灵魂将高度融合,二者充分共享学习过程,并促使师生建立起新的情感纽带,共同提升生命的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大规模侵入,教师的绝对权威和被需要感逐渐削弱,学生降低了对教师的依赖,减少了师生交往的频次和时间,双方交互由直接转换为间接。由于师生在教学实践中高度依赖于技术,使师生真实的情感关系出现危机。

  3.对教师创造力的要求

  教育元宇宙丰富了教学形态,促进了师生之间良好的教学互动,推动了数字智能教学系统和虚实融合教学环境的开发和建设。人机智能交互的发展趋向,促使教师的教学思维、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教师作为教育元宇宙的直接利益相关者,要具备利用人类智慧与智能技术相交融的技术素养,以及灵活掌握交叉学科系统知识框架的知识素养。

  在未来教育融入元宇宙技术的时代,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信息技术的应用整合能力,更需具备以教学变革为目标的技术创新能力。随着智能教育技术入主教育领域,帮助教师完成了一部分冗余工作,解放了教师的“双手”;而另外的工作则需教师充分发挥人的特质方能胜任。充分发掘自身创造力是未来教师能力发展必须掌握的核心素养,将技术与人类智慧有效结合,以独具创新的教学理念引领虚拟教学工具的高效应用,才能真正实现元宇宙为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赋能。

  (三)元宇宙时代激发教师角色的嬗变

  元宇宙背景下,教师的职业角色发生巨大转变。数字技术打破了以往文本语言、肢体动作、媒介传播的壁垒,现代教育以海量信息存储、图像可视化、飞速的信息传输等,促使教学方式和教学关系不断革新。[2]新时代对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教师需明确个体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加快提升自我专业数字素养。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技术并努力融入数字教育,以适应元宇宙背景下的未来教育生态环境。但技术的颠覆和超越不能叛离教育的本质,教师更不能忽视与学生、技术、甚至其他教师的密切关系。同时,教师面临技术变革时,需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单一、教师在师生交互中的绝对权威,以及技术超越知识价值的僵化思维,应重新审思元宇宙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嬗变,即教师应转变为教学实践的主动建构者、师生关系的情感引导者、智慧与技术的创生应用者。

  1.教学实践的主动建构者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由他人向学习者传递,而是学习者对知识过程的主动建构,这种建构不可被他人所代替。[3]教师作为教学实践的主动建构者,是指教师主动利用技术在元宇宙中进行自我知识更新和应用能力提升,通过反复省察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更新迭代,突破了教师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和学生获取知识来源的封闭性,学习者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宽,知识传播更加普及化、自主化、大众化。

  与此同时,这种情境也打破了教师的绝对权威,颠覆了固有的教与学关系,催生知识生产新模式。以往教师基于单一学科的知识教授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元宇宙中可以用多种方式大量获取学科知识,教师传统的教授模式具有滞后性和重复性,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主体性得不到有效显现。

  教师作为元宇宙背景下教学实践的主动建构者,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具有自我建构的意识。当前,教育元宇宙带来的冲击容易使教师群体陷入“技术权威颠覆知识权威”的教学迷思,为防止陷入这种困境,教师需在原有技术掌握的基础之上,利用已有经验加强自我建构的意识。

  二是教师具有自我建构的能力。教育元宇宙的情境化、沉浸化塑造了教学新样态,历史课中的“教师”变为孔子或是霍金,甚至是学生自己。这种从客观存在走向主观创生,再到交互共享的特性,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主动创造的意识,也要有教学创造的能力。

  三是教师能在实践中进行自我建构。有了意识和能力还需要落于实践。教育元宇宙中的自我建构过程,是教师内部观念的更新升级与外部教学情境的实践相互融合的过程。两者的关系是观念驱动实践行动,行动为观念的发生提供条件。因此,教师需主动审思技术为教学实践带来的教育风险与教学困惑,建构新的适用于教育元宇宙的教育行为。教师应主动出击,解决未来职业生涯中的现实生存问题。事实上,这种主动突破本身就是一种个体审思和主动建构的方式与态度。

  2.师生关系的情感引导者

  建构主义学习观提出,学习者的知识获取是通过社会生活中的情感交互来获取,从而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这一过程需要学习共同体合作交互完成(师与生、生与生、师与师)。[4]

  教育元宇宙中师生关系不仅是一种基于知识联结的社会关系,更是拥有共同价值和深层情感链接的共同体,故而需要二者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构建真实的交往实践,才能激发师生内在持久的、深层的情感共鸣。教育元宇宙中,教师可以构建形式多样的虚拟教学场景,学生可以获得海量的课程资源,甚至可以通过虚拟教师完成学习任务,帮助师生以平等的姿态介入教育实践过程,构建师生以共同兴趣、爱好、认同为核心的情感范式。与此同时,改变了教师过去传授知识的绝对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陪伴者,学生在传统教育中由被动服从转变为课堂的参与者和个体学习的主人。值得注意的是,两者关系只有通过真实的交往互动才能使师生关系趋向平等,教育生态环境也会随之更加和谐与稳定。

  教师作为师生关系的情感引导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应主动建立真实的情感链接。数字技术媒介作为师生交互的桥梁,教学实践以两者真诚的沟通和协商为交往方式开展,建立彼此真实的链接,这种链接是基于相互信任和支持理解的基础之上。[5]而要做到这一点,师生需要理解在元宇宙的教学情境中所发生的各类教学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建立在技术理性上的师生关系往往受学习任务的驱动,各自以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和教学目标为目的,缺乏真实的师生情感融合与深度交流。如教师与学生沟通作业是否完成,学生使用技术很容易完成作业,教师为了自身业绩也可能默认学生学会了知识,两者各自权衡所获利益,这种互动的方式无法对教师素养和学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教师作为师生关系的情感引导者,主动建立两者之间真诚的情感联结,可以摆脱技术理性带来的师生关系异化问题,从而构建本真的师生情感。

  二是教师主动建立平等交往关系。教师从内心肯定自我价值和学生价值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彼此交流在学习提升中的重要性。只有了解学生真实诉求和思想动态,才能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建立真正的平等交往关系。因此,教师应该从绝对控制、强制要求走向民主协商、真诚的情感交互模式,发挥出教育元宇宙中师生关系支持教学实践的良好效能。

  3.智慧与技术的创生应用者

  教师作为智慧与技术的创生应用者,是指教师主动使用数字技术赋能教学活动,使技术与教学智慧交互融通实现创生。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具有应用技术支持教学的创生思维。教师作为智慧与技术的主动创生者,体现为教师将外部技术与自身教学智慧共融于教学课堂。教育元宇宙背景下,应以提高教师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为前提,将技术主动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能力,自觉地运用技术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6]这不仅需要关注教师对技术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教师通过学习技术来支持教学活动的创造性思维。换而言之,教师的技术创生本质是以自身教学智慧为依托,发挥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育人作用,从而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序开展。

  二是教师具有技术支持教学的意识。教师是元宇宙中的教育主导者,必须考虑教学智慧与技术共生可能发生的异化问题。技术介入教学活动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提升了教学效率,规范了整体教学过程,同时也会招致一些现实问题,如教师过度依赖技术,不能正确处理技术与教学的关系,导致教师亲授过程被淡化。这并非基于师生话语真诚交流的教学活动,故而难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真人教学的热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技术的应用是为了凸显人的主体地位和本质力量,发挥人与技术之间各自的功能与效用,消解人与技术之间的对立关系,从而提升教师自身专业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能。


三、元宇宙时代教师发展的困境和归因

          

  “元宇宙+教育”重新定义了教师的角色,可以帮助研究者依据发展趋向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为教育带来新契机。但同时教师的教学行为被数字技术所支配,以致陷入主体意识遮蔽、师生情感纽带断裂、教学实施失范的囹圄。

  (一)缺乏自省力,导致个体主体意识遮蔽

  教师的主体意识遮蔽是指数字技术剥夺或隐蔽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和支配权利。[7]那么,教师的主体意识为什么会被遮蔽?我们应先了解主体意识在教学中存在的意义。教师的主体意识依赖于对科学知识和思想道德素养进行自我省察和思考,正确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拥有较高的教育能力后将其作用于教学。当教师利用数字技术得到方便快捷的学生评价时,技术已经悄然剥夺了教师的部分决定权。同时,技术的计算能力取代了教师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教师也逐渐因为省时省力而丧失了省察自身教育能力的意识,最终导致自身的主体意识被技术所遮蔽。

  元宇宙时代,教师的最大困境在于技术消解了教师的自我省察能力,并逐渐走向主体意识遮蔽的境遇。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现有的技术教学资源不需要教师运用自我教学智慧去设计课程、制作课件、评价目标,教师认为自身不需要省察反思数字技术渗透教学的活动过程,这大大削减了教师的价值和存在感。

  二是教师没有自我省察的条件和方法,即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反思自我,对省察无从下手。大部分教师利用现成的技术直接在网络搜索,然后直接引用去完成学校的教学考核和任务,有的教师因自身工作繁重而无暇顾及省察教学活动。

  三是教师只有省察的意识而没有落实于行动。良好的教学生态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是由自身实践到内部省察,再到自身实践的过程,每一部分都是构成良好教育生态环境的必备关键因素。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运用的技术效果差强人意,也知道应该去调整和改变,但由于自身对技术掌握一知半解或是多次调整后仍旧保持原状的挫折感,抑或是受学校管理的条件限制,令教师只有省察的意识但并不能很好地实施行动。

  综上所述,教师如果无法提高自我省察意识,必然导致教师自身主体意识被技术遮蔽,更无法了解教师的主体意识所存在的意义。

  (二)受技术冲击,引发师生情感纽带断裂

  教师与学生之间脱离了原本作为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关系,在技术世界中化为虚拟的形象进行交互,转化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缺失了原本单纯心灵交流的情感连接。师生关系在智能背景下,从“我—它”权威服从以及“我—你”独立,发展为“他—我”双向平等共生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平等,不仅体现在外部教学环境中,更体现在教学生活中师生之间内在的情感状态。[8]其原因在于人与人交往、交流的过程就是情感互动的过程,这种过程是自发且直接的,人的情感取向影响着人的行为。技术的冲击使师生进入虚拟空间,化身为数字符号,通过系统进行运算,变成机器的语言表达,脱离了真实情感的抒发,造成师生情感纽带的割裂。

  师生情感纽带割裂具体表现为:师生在数字世界中成为没有感情的数字符号。经过身份转换成为数字人进入虚拟世界,人与人成为数字符号通过技术进行运算,而脱离了情感,教师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虚拟机器。学生作为教育主体,自然也沦为虚拟的数字符号对教师进行应答。此时师生自在的个体便不复存在,传统的观念认为师生交流的频次多会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但随着技术在教学领域的深入扩展和延伸,人与人本身的交流愈发减少,内心的情感随之也愈来愈淡薄。虽然通过技术交流的便捷程度提高,使用频次也在递增,但也凸显出人对技术运用具有隐匿性的认知偏差,即沟通数量无法代替情感交互的质量,作为师生之间的情感引导者,教师应该思考教育元宇宙环境中何种交往方式才真正有利于促进师生情感。

  (三)因技术异化,导致教学实践陷入失范

  由于技术异化造成教学实践活动陷入忠实取向的偏狭状态。技术来源于人类创造,教师本应利用技术与自身教学智慧相融,创造出更优质的课程,促进学生的发展。[9]但是技术的智能化,促使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思考中陷于懒惰的状态,疲于思考只走捷径,模式化教学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思维,技术支配了教师的行为,教师对技术的过度依赖,招致教学实施过程陷入偏狭的失范情境。

  教师技术异化招致教学实施陷入失范的表现为:一是教学过程模式化。教师在教学备课及教学实践中坚持技术至上原则,忽略了自身教学的创造性和学生行为的动态性,使整个课堂变得机械化、模式化。二是教师缺乏对资源的开发能力。教师在备课中过度依赖于海量的网络资源,从而搁置了自身对资源的开发能力,教师一味借鉴外部资源,甚至沦为“消费者”而不是“创造者”,割裂了与教学资源之间的联系。看似使用网络资源便捷高效,实际上为教师自身的发展带来隐匿性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作为数字移民的教师,无论通过忽视自身创造性,追求课堂的模式化、程序化;还是通过依赖网络教学资源开发能力,忽略未来可能发生的危险后果,都体现了教师教学实施的失范。

四、元宇宙时代教师发展的突破路径

          

  (一)自我省察:凸显教师角色的主体意识

  元宇宙时代,技术已经发展到高级智能化阶段,并随着人们的过度依赖,技术的地位慢慢超越人本身的地位。[10]教师本应利用技术完善自身专业化教学能力,技术只是作为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工具,但是教师沉溺在技术世界中,陷入技术充斥的囹圄,技术已然起着决定性作用,忽视了教师审思的价值和作用,遮蔽了教师的主体意识。无论是孔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还是瓦茨提出的“反躬自省是通向美德和上帝的途径”,都注重反思的价值。在元宇宙时代,追求教师的自我省察是防止主体意识被技术遮蔽的有效路径。

  如何凸显教师在数字移民角色中的主体意识:

  一是要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来源于通过教学思维创新,使教学实践发挥良好的教学实效,并以此为动力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因此,教师应利用元宇宙中的先进技术,通过大量学习优秀范例、在虚拟课堂中模拟真实的教学场景,互动并观察学生的真实反应,再将这些尝试应用于实际的课程当中,发现真实课堂与模拟课堂之间的差距,从而调动教师省察的内在驱动力。

  二是要提升自我省察能力。教师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进行省察: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教育元宇宙环境中记录教学日记,将当堂课发生的教学事件记录下来,以指导之后的教学工作。同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情况和观察结果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邀请他们观摩,给出反馈意见。另一方面,可以征询学生具体的教学意见,将其分类吸纳,并将有效的结果反馈作为省察的参考。

  三是要在实践中检验反思的内容。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才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在经验总结中不断验证省察的内容,防止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压倒性地浸入,从而导致教师丧失主体意识。以教师主观能动性为基础的省察,强化了教师的“想思考”“要思考”“在思考”的省察过程,强调了教师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在元宇宙时代中摆脱技术支配的困局,凸显自身作为人的价值。

  (二)真实交往:弥补师生关系情感缺失

  数字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因各自权衡利弊,会使两者关系愈发疏离。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维系两者情感的链接。但无论科学技术多么发达,教育的本质都是以人为本。[11]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沟通的过程,而人与人沟通是情感的沟通。情感是维系师生交往的主要因素。只有师生两者的情感自然真实地表达,彼此真诚地交流,才能维系师生之间的情感纽带。

  教师需意识到要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尊重学生是有鲜活生命的个体存在,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由内而发,而不是道德上的理性约束,真正意义的交往应该是基于尊重彼此个体和情感之上的充满自由平等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本质是一种心灵交流。[12]数字世界打开了沟通的大门,提供了沟通的平台和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只有通过建立在尊重彼此生命和内心真实诉求之上的真诚交往,才可避免彼此作为数字人交互中所产生的情感缺失的谬误。

  那么应如何真实交往呢?一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创造互动的机会。师生的内在情感体验必须通过不断实践,发现彼此真实的需要,然后激活自身的情感表达欲望,通过不断刺激产生反应再进行实践,促使师生不断调整个体的情感状态,感受彼此间情感的变化,调适沟通的方法,促进生成真实而自然的交互模式。二是师生的情感表达要基于真实的交往情境。脱离了真实的生活情境将造成情感的异化。教师通过对周围环境的真实感知,理解学生自身是一种真实性的存在,而不只是作为一种数字符号简单地完成任务,教师需要在数字世界中构建真实仿生交往系统,让师生进行真实情境的交互,赋予人的情感价值,凸显出师生交往的真正意义。

  (三)技术创生:避免教学实践陷入失范

  教师的技术异化招致教学实施陷入失范,这种改变不只是技术上的改变,更是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13]元宇宙时代,解决技术支配人造成的教学实践失范,不仅仅是简单地要求教师提升数字技术能力,而是需要教师调动自身的教学创造力,利用技术创生新的教学课堂,在原有知识导向的基础上超越传统意义的课堂模式,以技术创生为新导向,为教学实践活动增效赋能,纠偏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失范行为,纾解教育教学失衡问题。

  首先,开发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需进行两方面的实践:一是教师的课程培训。要求教师以数字技术应用环境和数字化教学模式为学习要点,针对教师个体薄弱项进行点选学习,课程提供者需指导教师如何在教学虚拟空间操作学习。二是教师需学习数字技术与学科的应用策略和学科应用的实战案例分析,通过数字技术与学科的应用融合,真正应用于自身的教学实践。

  其次,在备课环节,可将教师召集起来彼此进行交流,在教学设计上相互碰撞产生更多的创意和灵感。在备课过程中,教师畅所欲言,积极提供自己的教学经验,再依据虚拟技术还原可能发生的情况,避免一些教学问题在真实课堂发生,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最后,教师在数字世界中不断打磨自身的教学能力,依托数字技术,克服传统的机械化、模式化、静态化教学失范困境,始终秉持创新性、动态化、自主化的教学思维,解构并重组现有的单一知识体系。技术创生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意识的创生,降低了技术支配带来的风险,教师重新掌握教学实践的主动权。但需注意的是,创生不代表是颠覆和泯灭,而是以技术创生意识为动力,遵循育人的教育规律,秉承开放兼容的教学心态,真正实现知识与技术的相融共生。



参考文献:          

  [1]张忠华.元宇宙何以赋能未来教育:变革与挑战[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8(4):35-43.

  [2]车紫薇,李双龙.教育元宇宙视域下职业院校教师角色转换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3(15):80-88.

  [3]李春兰,董乔生,张建国.建构主义知识观视角下反思性学习的困境与突破[J].教学与管理,2020(9):14-16.

  [4]郝连明.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学习方式转变的影响[J].教学与管理,2016(12):13-16.

  [5]苏令银.论人工智能时代的师生关系[J].开放教育研究,2018,24(2):23-30.

  [6]徐建,王俊,钟正,等.教育元宇宙时代教师发展的挑战与应对[J].开放教育研究,2022,28(3):51-56.

  [7]李政涛,吴冠军,李芒,等.“元宇宙与未来教育”笔谈[J].基础教育,2022,19(2):13-22.

  [8]王果,李建华.人工智能时代“他—我”师生关系的建构——在教育性对话中深化责任、关怀和人格感召[J].中国教育学刊,2021(7):40-44.

  [9]李海峰,王炜.元宇宙+教育:未来虚实融生的教育发展新样态[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2(1):47-56.

  [10]曹亚楠.人工智能时代师生关系弱化的危险及规避[J].当代教育科学,2021(12):20-26.

  [11]汪基德,郝兆杰.关于教育技术应以人为本的论证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3,34(2):16-22,31.

  [12]王苇琪.身体现象学视域下教育元宇宙应用的伦理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22(4):27-34.

  [13]李美凤.教师与技术的关系再论:技术对教师发展的作用机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7-12.

  


Predicament and Breakthrough of the Development and Role Change of Teacher In the Era of Metaverse

Ying JIN

(Normal College,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chang 330000, Jiangxi)

Abstract: The influence of the educational metaverse on teacher’s professio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teacher’s creativity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development, and the traditional teacher’s role has also undergone great transmutation in the era of the metavers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etaverse, this paper analyzes three realistic dilemma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he loss of the ability of introspection leading to the obscurity of 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the impact of digital technology leading to the rupture of the emotional tie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alienation of teacher technology leading to the anomie of teaching practice. Meanwhile, three solutions are put forward, which are to highlight 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of the teacher’s role, to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emotion through real interactions, and to create and empower the students with technology and wisdom, so as to help the teacher to actively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metaverse, and be an active constructor of future teaching practice, an emotional guide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s well as an applicator of wisdom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Keywords: Educational metavers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er rol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Future education

编辑:李晓萍  校对:王天鹏


往期目录|超链接版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9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8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7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6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5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4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3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2期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1期





点击此处 在线投稿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刊于1995年8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期刊内容力求全面深入地记录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展、研究与应用成果和行业发展状况,开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和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服务于国家教育宏观决策;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及时追踪ICT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教育的融合,深度挖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


一年12期,每月20日出版

20元 / 期,邮发代号:82-761

编辑部邮箱:mis@moe.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华远北街2号921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