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国际比较研究|刘骥 贾影:重新构想数字胜任力——基于《欧盟公民数字胜任力框架2.2》的审思
引用格式
刘骥 贾影.重新构想数字胜任力——基于《欧盟公民数字胜任力框架2.2》的审思[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11):021-030.DOI:10.3969/j.issn.1673-8454.2023.11.004教育数字化国际比较研究
重新构想数字胜任力
——基于《欧盟公民数字胜任力框架2.2》的审思
刘 骥 贾 影
摘 要: 数字胜任力是数字时代的必备品质,是个体与国家核心竞争力所在。作为较早关注数字胜任力的国际组织,欧盟将公民数字胜任力置于教育发展的关键位置,新近发布《欧盟公民数字胜任力框架2.2》。通过梳理数字胜任力演进的时代性特征,分析欧盟最新数字胜任力框架的核心内容,提出以数字技能网络新视角重新构想数字胜任力,将技能关键节点作为数字胜任力培育的支柱,依托大规模案例库回应数字胜任力如何培育的时代之问。据此凝练三点启示:加强对数字技能网络的认识与研究,制定以数字技能关键节点为核心的教学方案,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大规模数字胜任力培育案例库。
关键词: 数字胜任力;欧盟;数字技能网络;技能关键节点;数字案例库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8454(2023)11-0021-10
作者简介: 刘骥,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国际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博士(陕西西安 710062);贾影,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陕西西安 710062)基金项目: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管理与决策研究服务专项2022年度委托课题“国外科学教育战略行动研究及其数据库建设”(编号:EMIC-YJC-202200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学青年课题“就业不确定性下的精准技能培训对策研究”(编号:CJA200256)随着数字时代的悄然来临,个体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正转化为数字胜任力。欧盟自2011年开始关注数字胜任力培育以来,已更迭四个版本的《欧盟公民数字胜任力框架》(European Digital Competence Framework for Citizens,DigComp),最新发布的《欧盟公民数字胜任力框架2.2》(DigComp2.2,以下简称2.2版)针对数字胜任力提出全新数字技能网络的构想,对我国在建设数字中国背景下再次审思数字胜任力的内涵及培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聚焦梳理最新2.2版,以期为我国丰富数字胜任力的基本认识,探寻符合国情的数字胜任力培育方案贡献智慧。
一、数字胜任力演进的时代性特征
(一)“胜任力”溯源——从“专业”到“胜任力”术语演进
在不同历史时期与文化背景下,胜任力的内涵与表达方式呈现出不同的时代性特征。胜任力(Competence)的词根来自拉丁语Competere,意指相遇、适合、达成一致,后衍生出英文动词Compete意指竞争,以及英文形容词Competent意指在竞争中获胜,泛指有足够的能力达到需求,即胜任。[1]
荷兰学者穆尔德(Mulder)发现,早在古巴比伦时期,《汉谟拉比法典》(The Code of Hammurabi)中已出现“专业”(ākû) 一词,用于对具备特殊技能与知识的专业人士的行为规范与品德要求进行规定,这是胜任力存在形式的初现。[2]进入古希腊时期,雅典城邦的市民规范常用“卓越”(arête)一词来对公民胜任力作出要求,意指力量、速度、体格、容貌、出身、财富、演说技能、对于战斗精神的追求等。[3]
大约在中世纪时期,西方贵族阶层愈发关注个体对于技能“会不会”这一特征性概念,“素养”(Literacy)一词开始出现在欧洲贵族教育中,特别是用于描述人“受教育后”所具有的各项学养特征。[4]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怀特(White)发表《重审动机:胜任力的概念》(Motivation Reconsidered: The Concept of Competence)一文,使“胜任力”以“Competence”的形式正式进入学术视野。[5]对“胜任力”概念的理论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McClelland)在《测试胜任力而不是“智力”》(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中的详细阐述,即“胜任力是优异表现的前置行为条件”。[6]
为进一步对胜任力进行评估,麦克利兰开发出胜任力冰山模型(Competence Iceberg),将胜任力划分为显性与隐性两大类。显性部分包括知识与技能,隐性部分包括价值观与内驱力。一次次颠覆性的理念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大解放和生活水平大跃升的同时,也见证了胜任力为与时代高度适配所发生的动态变化。
(二)“数字胜任力”新发展——从“信息素养”到“数字素养”内涵丰富
“数字胜任力”(Digital Competence)作为“胜任力”新近泛出概念,最早由欧盟提出。数字胜任力的前身是信息素养与数字素养,数字胜任力可以看作是信息素养与数字素养在数字时代的升级版。从信息素养到数字胜任力的演变,是一个从强调信息获取、处理与利用到强调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从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应用数字化工具与技术,从信息素养的局限性到数字胜任力全面性的过程。
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自此信息素养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泽考斯基(Zurkowski)在美国全国图书馆和情报科学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NCLIS)上率先提出“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一词:“信息素养就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7]
1983年,霍顿(Horton)在《信息素养与计算机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 vs. computer literacy)中,对计算机素养与信息素养分别下了定义,认为二者均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计算机素养是指使用计算机与相关技术完成基本任务与操作的能力,而信息素养则涵盖更广泛的技能,包括如何寻找、评估、使用以及传达信息的能力。霍顿认为计算机素养与信息素养间的重要关联在于,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信息获取、评估和使用的主要工具之一,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信息。[8]其将大众引入计算机辅助信息利用领域,扩展了信息素养的外延,回应了大众所处时代变革的呼唤。
1987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成立了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用于明确信息素养在学生学习与终身教育中的作用,探求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1989年,该委员会发布《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最终报告》(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Final Report),强调信息素养教育对个人与国家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素养教育的潜在机遇,阐释信息时代学校的主要任务并提出若干建议,自此信息素养在教育界成为普遍议题。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数字时代。伴随全面数字化,掌握信息技术已远远不能满足个体需求,数字素养应运而生。1994年,以色列学者阿尔卡来(Alkalai)正式提出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一词,并总结出被认为是数字素养最全面的模式之一——数字素养理论框架。该框架包括五大要素:图片—图像素养(识别理解图形图像信息的能力)、再生产素养(重新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支素养(非线性的信息搜索、在零散的信息中建构知识的能力)、信息素养(检索、筛选、辨别、使用信息的能力)、社会—情感素养(共享知识、进行数字化情感交流的能力)。[9]阿尔卡来将数字素养视作数字时代的生存技能,认为数字素养是关乎全民基本生活能力、具有整合性以及跨学科特点的重要技能。[10]
1997年,吉尔斯特(Gilster)在《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一书中将数字素养定义为“检索获取网络资源,并加以应用的能力”。[11]其认为数字素养不仅包含掌握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还涉及理解如何在信息环境中运用这些技能的动态能力。此外,吉尔斯特还强调数字素养的实用性,认为数字素养不仅针对技术的应用,还需要考虑信息的质量与可靠性,以及如何在信息环境中作出正确决策。随着数字技术与数字社会的同频发展,数字素养的内涵不断扩充完善,为“数字胜任力”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欧盟积极应对数字技术革新之策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正面临全方位、全领域的智能化转型,并迈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施瓦布(Schwab)在《第四次工业革命》(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中提出:“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伴随技能的更新与适应,要求人们不断学习与适应新技术,以保持竞争力并创造新机会。”[12]
新兴数字技术的普遍应用,构筑了一个数字化信息空间,从交流互动、娱乐消遣、购物消费到旅行探索,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各种网络平台进行日常生产活动。这一变化在赋能数字产业、释放科技创新红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容忽视的挑战。因此,不断提升公民数字素养、加强公民对数字伦理智慧的运用,成为应对数字时代风险挑战的关键举措。
(一)欧盟培育公民数字素养的探索——“公民数字胜任力框架”的出现
欧盟作为最早提出数字胜任力的组织机构,对数字胜任力的认识大致经历了对数字技术本身的强调、对使用数字技能的强调,以及将数字胜任力视为一项综合能力的过程。为有效培育公民数字胜任力,欧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行动。
2006年,欧盟发布《终身学习核心胜任力:欧洲参考框架》(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European Reference Framework),第一次将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更改为数字胜任力(Digital Competence),并重新定义数字胜任力:“数字胜任力是21世纪公民在工作、就业、学习、休闲以及社会参与中,自信、批判和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13]数字胜任力拓展了数字素养的概念范畴,不仅包括数字素养本身强调的知识与技能,还包含公民在人际沟通、道德法律、隐私安全等方面如何健康合理地使用数字技术的综合素质。该框架为欧洲层面针对数字胜任力达成共识、开展研究以及指导实践提供了框架性指导,使数字胜任力培育成为欧洲政策关注的焦点。
2010年3月,欧盟提出《欧洲2020:智能、可持续与包容性发展战略》(Europe 2020: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mart,Sustainable and Inclusive Growth,简称EU2020)作为欧盟未来10年的发展战略,旨在提高就业、生产力与社会凝聚力,以迎接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的经济危机。[14]同年5月,为落实EU2020、帮助欧洲公民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供可持续的欧盟战略,欧盟发布《欧洲数字议程》(A Digital Agenda for Europe),将提升数字胜任力、技能与包容性作为七大行动领域之一,且明确了该行动领域的多项关键行动。[15]该议程将对数字胜任力的研究置于重要战略地位,以期提升欧盟公民的数字竞争力。
为促进公民理解与培育数字胜任力,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European Commission’s Joint Research Centre,JRC)实施了数字胜任力项目,提出“根据公民具备数字胜任力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来确定数字胜任力的关键组成部分;根据目前可用的相关框架开发数字胜任力描述符,以提供一个可在欧洲层面上进行验证的概念性框架或指导方针”。[16]基于数字胜任力项目,2013年,该中心开发完成首版数字胜任力框架(DigComp1.0),提出数字胜任力五大维度。1.0版是欧盟成员国首个统一的数字胜任力参考性框架。2016年又发布2.0版,更新胜任力领域名称和描述。2.0版回应了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对公众数字胜任力的新要求,为数字胜任力的概念理解提供了指引。2017年发布2.1版,提出更加科学详尽的胜任力层级和应用案例。此次更新有效增强了数字胜任力框架的适用性,为相关政策制定、就业培训、评估认证等提供了更具实用价值的指导标准。
(二)欧盟数字胜任力的新图景——“公民数字胜任力”的特征
自2.1版发布以来,基于数字新兴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介的传播等为数字领域带来许多新变化。2020年7月,欧盟以《欧洲技能议程:促进可持续竞争力、社会公平和抗逆力》(European Skills Agenda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ness,Social Fairness and Resilience)为纲要,为在未来5年内培育公民数字技能设定量化目标。[17]该议程是欧洲公民适应数字化转型、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同年9月,欧盟发布《2021—2027数字教育行动计划》(Digital Education Action Plan 2021-2027,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提高数字化转型能力和促进数字教育生态系统发展两大战略重点。[18]该计划成为欧盟建立数字社会的重要行动策略。2021年,欧盟提出《2030数字指南针:欧洲数字十年之路》(2030 Digital Compass:The European Way for the Digital Decade,以下简称《指南针计划》),其细化了到2030年要实现的数字胜任力目标,并制定实现数字化转型目标的框架。[19]该计划为公民参与数字行动方案提供了技能诊断。为落实和响应《指南针计划》《行动计划》,2022年3月又发布2.2版,更新数字胜任力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实践案例,旨在为公民适应数字变革、提高数字胜任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2版沿用1.0版以来的经典框架结构,采用五个维度进行建构:胜任力领域,具体胜任力,熟练程度,知识、技能与态度方面的实例,就业与学习情境案例。这五个维度反映出对数字胜任力不同层面的阐释,既包括对数字胜任力的概念解读,也包括对数字胜任力提升的实践指导,兼具理论性和操作性,为欧盟各国理解和培育数字胜任力提供了有力指导。
参照2.0和2.1版,维度1胜任力领域包括数据素养、团队协作、数字创新、数字安全、问题解决五个胜任力领域,概述了数字胜任力的内涵。维度2具体胜任力包括从属于5个胜任力领域的21种具体胜任力,用以说明欧洲公民数字胜任力的具体类属。同2.1版一致,维度3熟练程度包括初级、中级、高级、专业级四种不同熟练程度的具体要求。每个级别都分两级,内容包含知识、技能和态度,代表公民根据其认知挑战、处理任务的复杂性以及完成任务的自主性而获得胜任力的一个步骤。维度5就业与学习情境案例包括重点应用于就业与学习两种场景的两个案例。案例的使用提高了不同个体数字技能的可操作性与可比性。
与之前的框架相比,2.2版主要针对维度4知识、技能与态度方面的实例进行更新,对于维度2中21种胜任力的每一种,都给出10~15项关于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最新案例描述,来激励教育和培训提供者更新课程和相关材料,以应对数字时代的风险挑战。此次更新的数字胜任力案例库涵盖范围广泛,主要有两大特点:
一是数字胜任力领域纵深发展。相较于2.1版,2.2版提出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案例更加明确和具体,加强了数字胜任力培育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增加了公众与人工智能系统、远程办公等新兴技术进行交互的知识和技能,经历了从积极倡导信息共享到审慎对待信息共享、从注重个体数字技能提升到鼓励数字工具引导下个体之间交流合作、从维护个体数字权利和信息到考虑个体数字行为对其他数字用户乃至整个社会影响等的态度转变。2.2版认为公民应具备的数字胜任力,不仅指具有信息通信等数字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包含在数字文明新时代的价值观、伦理、行为、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胜任力。其在更大的格局、更高的站位上反思数字胜任力与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数字生态文明的新样态,实现数字与时代的良性互动,促进数字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时代融合。
二是数字胜任力范围横向延伸。在技术手段方面,2.1版主要包括传统数字胜任力培育所依赖的数字技术,2.2版不仅涵盖这些内容,还重点关注面部跟踪摄像头、可穿戴技术、智能语音助理等新技术,发掘钓鱼链接、回声室等新情形对数字内容查询、评估、管理等活动的影响,并强调隐私保护和对技术工具的反思。在培养对象方面,2.1版大多是从公民自身视角出发,列举个体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而2.2版从更广阔的视野出发,提倡消除性别歧视,考虑到包括残疾人、老年人、识字率低的人、使用另一种语言的人在内的所有人群的数字访问权利,传递出强烈的数字包容理念。在适用领域方面,2.1版局限于数字领域这一单一领域,与其他领域交叉甚少。2.2版聚焦医疗健康类产品和服务的评估、特殊群体的数字权益、网络霸凌、环境保护等问题,对数字胜任力领域内容进一步丰富与拓展。2.2版引入259个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案例,构建了一致的数字胜任力愿景。此次更新聚焦于阐述新案例,兼顾胜任力框架内容与数字变革有效协同的可能性,为未来2.2版的迭代调整提供了明晰的思路(如添加、合并或删除新的维度或胜任力领域等)。
三、2.2版数字胜任力的新趋势与关键进展
四、启示
数字胜任力是数字社会回应时代之问的关键。伴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胜任力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公众认同。采用传统线性思维建构技能培育已不符合时代发展逻辑,数字胜任力培育需要数字时代的网络思维。 2.2版为重新构想数字胜任力提供了新思路:依托技能网络的概念重塑、围绕技能关键节点的要素支撑、基于大规模案例库的路径识别,并据此提出三点启示:
一是加强对数字技能网络的认识与研究。相较于传统技能成长路径,数字技能网络高度个性化,发展过程非线性、无规律,生成路径千差万别。个体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针对性计划,适时寻找合适的学习机会和资源以建构并动态更新个人数字技能网络。数字技能网络为个体与国家数字胜任力培育指明了新方向,认识与掌握数字技能网络的基本特征是培育与发挥数字胜任力功效的基础。
二是制定以数字技能关键节点为核心的教学方案。高质量课程体系应当识别具有高中心势的数字技能关键节点,帮助技能培训者更好地利用数字技能网络规划课程内容以及学习路径,促进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加强学习效果。此外,关键节点作为数字技能网络的脚手架,可以支撑和稳定整个技能网络的结构,增强技能网络的韧性和适应性,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数字技能需求与市场环境。
三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大规模数字胜任力培育案例库。数字时代下,应清晰认识数字胜任力培育没有标准答案,大规模数字胜任力培育案例库可以提供丰富的实际案例和经验。一方面,案例库可以协助课程设计者与项目实施者依据技能需要思考、识别并提取不同课程与项目中的有效成分。另一方面,案例库可以形成围绕技能关键节点的课程、教材、教案集群,进一步发挥教研知识体系对数字胜任力培育的知识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WEEKLEY E. An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modern English[M]. London: J. Murray, 1921:340.
[2]MULDER M. Competence: the essence and use of the concept in ICVT[J]. European Journal of Vocational Training, 2007,40(1):5-21.
[3][英]奥斯温·默里.早期希腊[M].晏绍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34.
[4]马欣川.人才测评: 基于胜任力的探索[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81.
[5]WHITE R W. Motivation reconsidered: the concept of competence[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59,66(5):297-333.
[6]MCCLELLAND D 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3,28(1):1-14.
[7]ZURKOWSKI P G.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Priorities[R].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1974:23-24.
[8]HORTON F W. Information literacy vs. computer literacy[J].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83,9(4):14-16.
[9]ALKALAI Y E, AVIRAM A. Towards a theory of digital literacy: three scenarios for the next step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n, Distance and E-Learning, 2006,9(1):16.
[10]ALKALAI Y E. Digital literacy: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urvival skills in the digital era[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2004,13(1):93-106.
[11]GILSTER P. Digital literacy[M]. New York: Wiley, 1997:276.
[12]SCHWAB K M.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M]. Sydney: Currency, 2017:192.
[13]EUROPEAN UNION. 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 European reference framework[R]. Luxembourg: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1-10.
[14]EUROPEAN UNION. Europe 2020: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mart, sustainable and inclusive growth[R]. Brussels: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10:8.
[15]EUROPEAN UNION. A digital agenda for Europe[R]. Brussels: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10:26-27.
[16]EUROPEAN UNION. DigComp 2.2: the digital competence framework for citizens[R]. 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22:2.
[17]EUROPEAN UNION. European skills agenda for sustainable competitiveness, social fairness and resilience[R]. Brussels: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20:19-20.
[18]EUROPEAN UNION. Digital education action plan 2021-2027[R]. Brussels: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20:10-13.
[19]EUROPEAN UNION. 2030 digital compass: the European way for the digital decade[R]. Brussels: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21:16.
[20]陈丽,何歆怡,郑勤华,等.论终身学习的新哲学基础[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35(2):3-10.
[21]陈丽,徐亚倩.联通主义的哲学观及其对教育变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2023,44(1):16-25.
[22]FREEMAN L C. Centrality in social networks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J]. Social Networks, 1978,1(3):215-239.
Reconceptualizing Digital Competence: Reflections on the European Digital Competence Framework for Citizens 2.2
(Faculty of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Shaanxi)
编辑:李晓萍 校对:王天鹏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刊于1995年8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期刊内容力求全面深入地记录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展、研究与应用成果和行业发展状况,开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和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服务于国家教育宏观决策;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及时追踪ICT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教育的融合,深度挖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
一年12期,每月20日出版
20元 / 期,邮发代号:82-761
编辑部邮箱:mis@moe.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华远北街2号92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