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双 · 讲座 | 艺术家对谈:刘窗、蒲英玮、王拓、殷艾雯 4/18(周日)

烟囱PSA 2024-04-23


十三届上海双年展 第三阶段:一个展览

艺术家对谈:刘窗、蒲英玮、王拓、殷艾雯

对谈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3楼小剧场

对谈时间:2021年4月18日(周日) 14:00-16:00 

*请来现场的观众提前30分钟到达PSA,凭身份证和随身码于正门有序排队入馆。讲座无需预约,免费入场。活动期间,请全程佩戴口罩。


艺术家对谈


在第13届上海双年展“水体”第三阶段“一个展览”的开幕周末,PSA邀请了此次参展中国艺术家刘窗、蒲英玮、王拓、殷艾雯来到现场,向观众们分享各自的艺术创作,在流动的地域之间展现“湿性共生”(wet-togetherness)的展览理念。
 
对于某一个地域的观察和想象,时常浮现在艺术家的创作叙事之中,其来源或是艺术家的个人记忆,或是他们对于故土的想象,或是围绕某一地区的好奇。在“一个展览”里,刘窗带来了“比特币矿和少数民族田野录音”的第二部分《声音是货币吗?》,通过人类学的知识和科幻小说的想象呈现了中国西部地区的家园图景,试图探讨在资本的介入下,生态和少数民族智慧如何继续保留其特殊性;蒲英玮的作品《水坝剧场》是一座“记忆建筑”,将从其亲属在非洲修水坝的故事展开。这件作品平行于地区发展,围绕个体复杂身份进行追问;殷艾雯作为“关怀家互助网络”的发起人,与“定海桥互助社”一同呈现的“浮萍定海:去中心化的关怀社会长什么样?”是一次对未来社会的预演,通过互动剧场游戏的体验方式让观众参与其中;《东北四部曲》是艺术家王拓以其家乡东北为背景的长期影像创作项目,亮相于本次上海双年展的作品《通古斯》是整个项目的第三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再造,构建了一个虚构的乌托邦,这或许是艺术家那回不去的故乡……


嘉宾介绍

刘窗

1978年生于湖北省,目前生活和工作在上海,作品以影像和装置为主。他的创作以直接触及社会、经济和都市现实的边界而著称,对日常潜在的系统有着多重理解与思考。

蒲英玮

1989年出生,现工作、生活于中国北京。蒲英玮的工作被定义为一种具有强烈乌托邦热情的观念艺术实践。艺术家将其在公共领域中所践行的多重媒介与身份叙事理解为一次全面的动员。在近期的实践中,蒲英玮广泛学习并延续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与20世纪先锋派视觉遗产,并从革命的艺术与意识形态宣传两种异质同构的视觉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了艺术家独特的语言系统与历史视阈。

王拓

1984年出生,成长于中国长春,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他的艺术实践以影像、行为、绘画为主并涉及多种媒介。通过在预设情境下,对他人真实生存经验以及文献行为化的介入,来揭示当代人类境遇与精神遗产之间不稳定的关系。王拓的作品经常基于对已有的文献(如文学、电影、戏剧、美术史)的引用来建立一个多重叙事的情节迷宫。在那里,有关当代社会的戏剧化的、幽默而荒诞的成分被展示出来。王拓的实践也同时探讨了人造观念和意识形态是如何从其历史背景中生发而出并与持续变化的社会状况相适应的主题。

殷艾雯

1987年出生,现生活工作于鹿特丹,她是一名艺术家,设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设计理论研究和系统策略。同时,她也是关怀家(ReUnion)的发起人。ReUnion是由一群跨文化背景、多学科实践的独立合作者形成的网络。这些艺术家、学者、工程师受ReUnion Network提出的,以关怀经济为中心的共同体社会的理念所吸引,而聚在一起去试验、实践并细化这一理念所展现的设计原型,并在互相合作当中发展出了多栖衍生的艺术与社会实践。ReUnion主要在荷兰运作,并自2018年起便受荷兰创意基金会支持。


//关于第13届上海双年展


从2020年11月10日到2021年7月25日,第13届上海双年展将以“水体”为名,在跨度8个月的时间里与上海城市历史、网络平台、国际机构进行广泛的链接,向观众讲述作为生命源泉的水如何超越地域,将个体相连;探讨不同群体如何在交融中形成;同时,召集艺术家超越个体,超越国界地思考互联协作的新形式;以交响乐的结构为观众打造环环相扣、渐趋增强的三段式体验:“湿运行”、“生态联盟”、“一个展览”。在“湿运行”与“生态联盟”之后,第13届上海双年展第三篇章——“一个展览”,即将于4月17日至7月25日正式奏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