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回归25年,这是10万在沪香港人的生活实录!

比比恩、金色飞贼 ShanghaiWOW 2022-07-13























来沪近20年的

“中国体验式营销第一人”

朱国良

Terence Chu


多年在中国策划过无数创意营销事件,如Fendi on the wall 中国长城首秀,Dior,Giorgio Armani等国际大秀,也为黄晓明 & Angelababy、梁朝伟 & 刘嘉玲等巨星打造世纪婚礼,同时开拓文旅产业,在浙江莫干山创投了全球首个Discovery探索极限主题公园……这一系列事件背后藏着一个风云人物—— APAX Group创始人朱国良Terence Chu


Terence来上海是受陈逸飞先生邀请,一边作为合作伙伴,一边带领APAX Group为奢侈品牌做宣传推广,从品牌推广起家,到现在已远不止大型活动策划,如今APAX已有不同的业务板块:EVENT、LIVE、RECREATION。



来上海发展的这些年,最吸引他的是这座城市的国际魅力、具有引领性的商业环境,世界文化融合,在这里很容易吸收到国际性的资讯和理念,能在这儿做一些引爆国际的大事件。


Terence在他打造的

莫干山Discovery探索极限主题公园


聊到香港,他坦言说,“香港终归是中国的土地,有着中国的文化渊源。虽然在回归前后会有一定程度‘水土不服’的过渡期,但其实两地人的生活方式在不断融合


以全局观去看,把眼光放开,内地的资源对于香港是很好的后盾,有许多扶持香港的政策,同时中央给到香港很大的包容和充分自由空间,香港的经济财政是比较独立的。”



这次上海疫情,Terence很多已经筹备好的项目都有延期,但居家也是一次让大家重新认识生活的机会,原来并不怎么留意的最基本生活条件,才是最重要的。


Terence之前正好有投资运营发廊的经验,疫情这段时间,他做起志愿者,给邻居、物管团队理发,他意识到原来理发,是在隔离生活期间其中一个重要的需求


未来,他还是会选择继续在上海。世界看中国,中国看上海,他希望上海的国际化进一步提升,当然也期待这座城市未来有更多“以人为本”的温度和关怀。




横跨时尚、餐饮的生活造梦家

Chris Chan


2002年,刚毕业没多久的Chris就已经产生创业的想法,比起经济发展已经非常成熟的香港,他更看好包容度强、商业氛围浓厚,又与艺术、生活平衡得很好的上海。


于是2008年,他下定决心来到上海发展,一手打造时装品牌“mu designer label”,也是潮民餐饮集团的创始人


“上海最吸引我的应该是多元性包容度,不管你是喜欢金融、艺术还是Fashion,你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拿到很好的平衡。而香港可能生活压力太大,很多有理想的年轻人,因生活所迫慢慢放弃理想,让生活变成担子。”



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他见证了八至九十年代香港最美好的时光,那个年代的香港经济很好,整个社会都欣欣向荣,有张国荣、谭咏麟、梅艳芳,还有四大天王、周星驰,很多好听的音乐、好看的电影、音乐颁奖礼。这些确实是令人非常怀念的。


“而今天的中国香港,虽然跟二十年前的香港没有太大的改变,但物是人非,最大的变化是人的信心消失了,失去了该有的方向感。作为一名香港人,看到现在这个样子是有点可惜的,希望未来香港能够跟大湾区一起更好发展。”



其实上海和香港都出了很多精英,这两座城市都很安全、理性、人文素质高,政府管理高效,很多优秀的人都愿意在这里打拼。但上海会有更多的工作空间和机会,更适合年轻人发展。


不过相对纽约、巴黎、东京这些世界一线城市,上海的旅游吸引力和夜生活还稍显不足,希望城市建设者可以规划更多世界级的景点、酒吧、街铺,让这座城市拥有更多的活力和烟火气。



本身就是从事餐饮行业,Chris自然也是一位挑剔的美食家。正因为喜欢粤菜,创办了潮民系列,特别潮民公馆受到了很多客人认可。


但已经两年没有回香港的他,更是想念一碗正宗的牛腩粉“在上海很难吃到,之前每次回香港都会吃一碗才满足,还有去西贡吃海鲜。认真来说我不是一个特别喜欢吃海鲜的人,但我很喜欢西贡的氛围。另外,等两边疫情稍稍平稳一些了,还是想回香港看看家人,看看朋友。”




来沪23年的战略营销“钻石人”

吴毅文


吴毅文,港籍在沪创业人,在上海生活近三十年,他是国务院国资委商业发展中心 ibDc国际品牌发展委员会主席、迪拜世博会中国馆宴会厅美食行业特聘专家,清华大学客座讲师等。


他的抬头还有很多,但在采访的两个多小时内,55岁的吴先生停下4次哽咽,他发自内心地希望中国香港好。


他从小和父母挤在香港几平米的房间里长大,16岁那年,参加港青队的足球赛与广青队互送礼物,这是他人生第一次与大陆同胞接触,至此以后,一种“民族的归属感”深深地刻在骨子里,直到他现在是协助制定行业标准的战略营销“钻石人”。



来上海发展的这些年,他从未后悔。香港刚回归前,港人对大陆的印象还是“脏、乱、差”,吴先生仍选择一试。


在这片土地,他为国际超一线品牌创造了奇迹,上海通用和别克汽车的国内首创试乘试驾项目、全国最高收视率的【百事音乐风云榜】、百事九星(郭富城、郑秀文、周杰伦、F4、蔡依林、陈冠希、Rain、Beckham、姚明、皇马及曼联)等均由他一手操盘。


对待每一个项目,他都秉持着“钻石人”的心态,即“more consideration(多考虑周遭环境)”,时刻记得自己是个制定标准的人



谈到中国香港这些年的变化,吴先生提了三点发展建议:


“香港必须延续国际金融城市的地位,作为连接中国大陆和国际市场的桥梁,积极加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香港应成为国内二、三线城市的楷模,比如,在全国每座城市建一条香港街,让当地人了解香港,能买到香港的特产;


港人打不死的拼命三郎精神需传承,‘李小龙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丢。”


关于上海,吴先生说,这次疫情是对2500万人口的重新洗牌,自己未来会在上海,并将开启自己的“退休项目”,尽可能地帮助更多企业,利民利他,打造“中国精品”。




从哈佛商学院来上海发展的

精修礼仪专家

何佩蓉

Sara


从小香港长大,在美国读书,之后来内地创立自己的公司,这位从哈佛商学院走出来的精修礼仪专家Sara,决定在上海继续谱写她的故事。


2012年,从哈佛商学院毕业的她搬到北京,并成立了自己的高端精修礼仪培训公司——瑞雅礼仪。3年后,她决定在上海开第二家分部。然而,原本只打算来上海出差的她却很快爱上了徐汇区,并从此长住上海。


曾在华尔街投行工作的她,觉得上海有点像中国的纽约,国际化且充满可能性,不管是时尚圈还是金融圈的精英都在这里。


“虽然我很喜欢回香港见家人朋友,但我还是觉得在上海的状态是最自由、最放松、又最勤奋的。”


图片由BOGNER提供


作为典型的射手座,Sara喜欢探索新世界,喜欢接触新的人,喜欢吸收新的概念,而上海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


平时她会和好友在徐汇区的咖啡厅、西餐厅、日料店聚会吃饭,周末还会跟一个香港闺蜜参加Shanghai Historic Walking Tour(一对外国夫妻组织的研究上海老建筑的游览)。


身为一个香港人,菠萝油和粥是她刻在DNA里的comfort food(治愈食物)。与此同时,Sara也很喜欢上海菜,经常光顾本帮菜餐厅。



提起香港回归,Sara说她清楚记得97年回归时,整个城市都很兴奋。


“一眨眼就25年了,我觉得最大的变化就是香港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四分之一的香港居民生活低于贫困线。”


Sara诉说了一个她亲身经历的故事:“2021年晚上我一个人走在湾仔的街上,有一位瘦骨嶙峋的中年男子接近我问我要吃的。后来我在想,一个人需要多么绝望,才会不问你要钱,而是问你要饭。所以我现在看到中央努力帮助香港建设公屋给低收入的人群,我也很赞同!


作为在沪的香港人,她希望两座城市都能发展得越来越好,也希望因疫情造成的沟壑能早日消失。


我会继续住在上海,希望我们抗疫胜利后,两边就不需要隔离,见一次家人也不需要那么辛苦了。”




来沪30年的老沪漂港人

吕礼基


早在1993年就来到上海的Nicky,现在是上海八方东德建设装潢工程有限公司的执行总裁,也是上海权烽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当初决定搬来上海的原因缘起于曾经在香港电台节目里了解到当时上海第一百货一天销售额达到800万,因而认为这个城市充满机遇。


“一开始创业做了工程公司,1997年开的建筑公司因资金断链而解散,1999年重新创业,这些年来经历不少波折,从不放弃,做任何事都有一份坚持和执著。这次餐饮业受到打击不少,工程生意也因政策受到很多阻滞,但这就是人生,总是能走过来的。”



谈及上海的变化,他认为上海的变化是上海人本身的变化,对市场更加开放,对外界的接受能力更强,大家都很有活力。


“不管你是不是本地上海人还是外来的上海人,只要是住在上海的都是上海人。来上海30多年,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就是因为上海这个城市充满了活力和希望,做事也都以法治管理。”



作为来沪30年的老沪漂港人,Nicky在沪漂港人这个圈子里面算是比较活跃,经常约一些粤菜餐厅或者茶餐厅聚会聊天,或者是去饮茶吃一盅两件的点心,当然有时也会在晚上去酒吧聚会。


“作为我们正宗的老牌香港仔,最重要是一碗云吞面,这个是在上海很难吃到最正宗的,因为很多店做的云吞面都不能达到香港的水准,目前来说在正斗和何洪记,味道是比较好的。我上一次回香港是去年五月,香港最让我不能舍弃的就是美食了。”




来上海15年的“广告狂人”

唐力山


今年是唐先生来上海的第15年,来大陆的第22年。他做过长安街的男人、东方广场的男人、蒙自路的男人、淮海中路的男人、现在是中环的男人。


2008年奥运举办后,刚好上海有个工作机会,他也看到上海将举办世博会,这是世界盛事的另一个新场地,于是受邀来了。


“当时我来大陆不是很清楚为什么,纯粹就觉得那山头看起来有趣,想看看。”



时间再往前推,1988年,唐先生就来过上海,当时住在和平饭店,对面浦东的“上海三件套”还没建,另一端的江边有个很大的桥墩工程,就是现在的南浦大桥。


“在ART DECO设计风格里,早上坐电梯下楼,电梯控制员是一位很伟岸的叔叔,穿着华丽,鲜红色配黑白设计的燕尾礼服,点缀金光的配饰,戴着帅气的礼帽,叔叔微笑开口说一句标准英式的‘MERRY CHRISTMAS’,我愣了一下,点点头再笑一笑,这就是我认为上海印象的最佳诠释。



唐先生是做品牌广告创意工作,平日多是围着消费者和甲方转,他认为,对行业的热情,就在于对了解人的热情、揣摩人,大陆市场是全新的,所以要从低做起。上海是他事业基石上的跳板,打开了亚太区市场格局的潘多拉盒子,平日里需频繁跟纽约和芝加哥母公司周旋。


“以前,创意是 creative import,美国欧洲一个‘全球创意’,无限复制到世界尽头,现在,中国已经自成体系,有话语权,是中国角色转换creative hub的出口,无论是语系还是玩法,大陆市场都自成一派。”


热爱这行业,他一个字总结自己的事业使命,“动” 行动、感动。那几年走世界一圈,没有一个市场的多样性、成长能力、竞争力,比得上大陆,所以选择在上海发展,现在有了自己的公司,反思是常态。



对于香港,中学时他就问过爱尔兰老师什么是“one country two system”,当时觉得很神秘,没人知道会执行成什么样。


“25年来,能看出双方小心翼翼地试着融合,近几年有香港通过大湾区、北部都会等计划,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都是对香港有发展意义的好兆头。


香港的差异化竞争力,就是历史赋予且不可复制的‘一国两制’,加上狮子山精神,我相信香港的未来‘一定掂’。”




为兴趣转行经营茶餐厅的香港夫妻

Man Wong & Catherine Lee


大约在2000年,从事影视制作行业的阿Man跟随公司来到上海,曾参与《仙剑奇侠传》、《天外飞仙》、《新聊斋志异》等古装电视剧制作以及大型广告制作。


来沪20年,他坦言上海在影视制作的创作空间和投入上都比香港拥有更大空间。如果让他年轻的时候重新选择,依然会义无反顾来到上海。



而他的太太Catherine,与阿Man相识结婚后从2008年开始放弃香港的事业来到上海,由最初的语言不通到进入复旦修读硕士、成为酒店高管,再到现在与丈夫一起经营茶餐厅,她同样无悔自己离乡别井的选择。


2016年,基于对美食的热爱,夫妇二人合力开了兜弄鸡栈的餐饮品牌,从餐厅的装潢设计到摆放的古董收音机、老算盘、模型玩偶,都是他们费尽心思还原香港特色的小心机。


                      


“食物和环境是需要结合的,我选的瓷砖都是我小时候踩的感觉。我们的红豆冰就是读书时在荃湾巴士站旁边喝的味道,菠萝包的做法也是从荃湾一家知名旧式饼房学来的。”


除此之外,自制咖央酱的咖央多士,自己腌青柠的咸柠七、自家煲制的下火凉茶,他们将很多传统地道的茶档美味都重现于此。餐厅内播放的音乐,也不是《声生不息》会出现的大众流行乐,而是像《我系小忌廉》等童年回忆杀的老歌。



问到二人上一次回香港,还是2019年。三年没有回到家乡,他们最想念的是香港大帽山以及长洲的游山玩水。阿Man笑说“以前拍拖的时候,我通霄剪片完也要上大帽山饮茶,饮完再回公司继续拼搏。那种环境是无法替代的地方。”


疫情期间,夫妻二人都当是一场休息。如今重新休整出发,他们除了会继续经营好自己的餐厅外,也想到更多地方去扩阔眼界。“想在餐饮上发掘更多的可能性,也考虑在尊重饮食的城市去开一家新店。”




在沪25年的地产届“元老”

吴志强


1998年,一大会址两旁的上海新天地项目由香港瑞安房地产公司计划开发,由于出色的工作背景和经验,吴志强先生从香港来到上海,首任当时上海新天地项目的总经理一职,从此成为新上海人。


当时的上海并没有香港繁华,很多香港人都不太愿意定居上海工作。但吴先生却截而相反,他看到了上海的广阔前景,并义无反顾地背水一战。


24年过去了,上海的发展也验证了吴先生的信念。如今的上海已成为中国GDP排名第一的超级大城市,繁华程度丝毫不逊色于香港。



由于两个儿子都在香港工作,以往吴先生每年都会回香港探望。然而受疫情影响,上一次回香港定格在2020年疫情爆发前。


谈到香港回归后的变化,吴先生说:“香港变化是有,但不算很大,跟上海过去25年的变化相比简直不能同日而语!单看看上海陆家嘴、南北外滩、高档商场和居民小区、高架道路、高铁的变化,仿佛是在变魔术!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香港在世界金融、旅游、航空旅运、言论、教育等领域的自由度比上海更好。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吴先生常去不同的港式餐厅,包括御宝轩、翰林轩、富临轩、新旺、避风塘、何洪记、点都得、东發道等,豉油鸡、白切鸡和各种煲汤更是他的必点。


如今已经实现财务自由的他,早已决定了定居上海,并准备在上海养老、安度晚年。




在上海从单身到拥有两娃的

“副总裁”妈妈

任妙玲

Fanny


这是一个从拖着行李箱的单身女子转变成一家4口+小狗的故事。


从2000年初次到上海,到2015年开始常住这个城市,上海占据了她人生中很大一部分。“其中有很多开心,也有不如意的时候,但没有了上海这个大时代的背景,我相信我的经历不会那么丰富精彩。”



她上一次回香港,还是疫情前的2020年初。对他们来说,回香港以前是一件“想走就走”的事,如今挡在眼前的却是耗不起的隔离成本。


身在异乡的她,依然每天都关注着香港新闻,也常常遗憾没能在香港亲身经历好多次的大事件。


在她心中,务实拼搏、适应力强、专业敬业、愿意为更好而不断奋斗是香港人的共性。一直以来,“国际化”“中国后盾”更是香港人手中的两张“好牌”。



谈到上海的香港美食,她去的最多的是新旺茶餐厅。但也坦言好多香港美食在上海还是没有达到香港地道的标准,例如咖喱鱼蛋、车仔面,跟铜锣湾路边的还有距离。


在上海,Fanny也会和很多香港朋友一起饮茶聚餐。“我家还备有香港特色的烧烤叉,每次香港朋友见到都特别兴奋。”


如今在上海拥有温馨家庭的她,期待上海能继续保持海纳百川的特色,也希望疫情能尽快结束、生活恢复正常,让香港不再是回不去的故乡。




来沪8年的超人气餐厅缔造者

Priscilla Young


广州出生,香港长大,在沪八年。从愚园路上的人气餐厅Brut Eatery悦璞食堂,到现在的罗宋娃娃,Priscilla和她的先生在上海一步步创造出他们的美食乐园。


对原本从事金融猎头的她来说,来上海开餐厅是一个大胆的选择——没朋友,没资源,之前也完全没做过餐饮。然而从做出决定到搬来上海,她只花了一个月的时间


开店最初的半年里,她与先生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从早7点忙到晚9点。满腔热忱也收获了回报,六年前连咖啡店都极少的愚园路,现在已然成为了魔都人气最高的马路之一。


早期在Brut Eatery“朝七晚九”的Priscilla


谈到上海和香港的异同,她坦言在上海的这些年让她磨去了些棱角,使她整个人变得更加平滑,在与他人接触时会让彼此都更舒服。


这个市场很大,这个地方很大,看到的东西肯定就不一样,你的视野就会更广。人慢慢成熟需要一个环境,对她来说,这个环境刚好就是上海。


当我们聊起上海的港式美食时,身为美食爱好者的Priscilla推荐了维记餐厅


罗宋娃娃,愚园路上的俄罗斯餐厅


将悦璞食堂打造得风生水起、也策划了CCTV纪录片《厨房里的哲学家》的Priscilla,疫情前已退出悦璞食堂的经营,未来,她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罗宋娃娃跟餐饮顾问工作上。


疫情无疑给餐饮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Priscilla的心境却很豁达。尽管有巨大的打击,她依然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努力,让上海这座城市复苏醒来。


我们也期待着在香港回归的第25年,这位香港女孩能继续在上海乘风破浪,写下属于她的新篇章。




在沪7年的上海“旅人”

梁炜翎

Winnie


2008年,Winnie初次来到上海,并在这里度过了三年半的时光;10年后的2018年,Winnie重返申城,前前后后加起来,这座城市已经占据了她七年多的岁月。


“坦白说我更喜欢现在上海,”Winnie说,“10年间多了很多新上海人,把上海变得更包容、更有温度。2008年我住在浦西、2018年开始我住在浦东,也发觉上海版图扩大,轨道交通也更完善。”



居住过北京、成都、上海、广州等很多城市的她,带着“旅行”的心态生活,周末或闲时常常带着狗狗阿黑到处溜达,用旅客的视角观察这座城市的民生。


当聊到上海和香港的异同点,Winnie直言上海和香港是中国很重要的两个城市,都于她有恩。两个大城市有着类似的快节奏,甚至连天气也有点像,夏日里都有台风。“小区别可能就是香港看海比较方便吧,哈哈,我喜欢海。不过还好上海也有江。”Winnie说。


视觉中国


和其他受访嘉宾不同,Winnie在今年年初回香港待了两个多星期,随之而来的,是长达21天的隔离,但她依然觉得很值得


“定时回家也是我这种长居内地港人对家人的一个承诺。我喜欢香港的山水以及朋友们,这些美这些亲情友情,从来不会有变化的。”


在经历几个月的疫情过后,Winnie的心态依然很积极,也已经定好了接下来“充满挑战且有趣”的工作安排。这位在沪7年的“旅人”,已经准备好了继续在上海书写她的篇章。




来沪1年的“亚洲第一酒吧”调酒师

Robin Leung


为了筹备在香港斩获“2021亚洲50佳酒吧第1名”——COA的上海分店,2021下半年来到上海的Robin,可以说是刚来不久就与这座城市经历了一段艰难时刻。



对于身为酒吧人的他而言,上海的酒吧行业依然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他想要将COA品牌推广到上海,让大家可以了解到更多的龙舌兰酒知识,只要是有发展空间的地方,我都愿意尝试。


“上海的酒吧行业其实也有很多香港朋友,我们有时候会去唱K 、有时候会去打边炉。本来最喜欢去‘查餐厅’,第一次去吃就知道肯定是香港人开的餐厅,完完全全是香港口味,可惜听说它要关门了。疫情对生活影响太大了。”



谈及对两座城市的印象,他觉得香港和上海都是国际化都市,很相似的点在于香港跟上海都是一河两地,一边比较保留地道的历史文化,一边拥有金融中心的城市摩登。也是他比较喜欢的地理结构。


“希望上海的生活可以再次活跃,国际文化饮食交流可以更精彩!接下来我也会留在上海打理好COA的。”




见证上海日新月异的王牌市场人

黎俊阳

Desty


2006年,刚结婚1个月的黎先生获得了一个位于上海的工作机会,原本就计划来内地工作的他,义无反顾地和太太一起来到了上海。


黎先生告诉我们,他的家庭教育很重视中华文化的培养,从小就爱看论语、学普通话、书法等,大学也主修中国商业。


因此,当我们问到如果重新选择是否来上海时,他说他不但会做相同的决定,甚至希望更早就有到内地发展的机会。


照片:兴业太古汇Play Me, I'm Yours活动


由于家庭和工作的原因,黎先生已有3年没回香港,也很想念在香港的家人和朋友。


在香港回归的25年里,他看到有越来越多的香港朋友和年轻一代,在更了解国家的发展和背后的努力后,更热爱自己的祖国。“这是值得开心的!”,黎先生说。



在上海生活的16年里,黎先生见证了上海的日新月异。苏州河两岸42公里绿色走道的全面开通,更是令他印象深刻。热爱跑步的他,现在每周都会从苏州河跑到黄浦江。


“未来一段时间您依然会留在上海吗?”我们问道。

依然会留在上海,上海是我的家。——没有比这更简单而深情的告白。




来沪四年摘下5颗米其林星星的

中餐名厨

傅文彪


2018年,傅师傅受到上海宝格丽酒店邀请加入宝丽轩中餐厅,不到一年带领餐厅夺得“米其林一星”,并在2020年摘下二星荣誉至今,可谓成绩斐然。


粤菜作为中国的代表菜系,有着独特的中国历史底蕴,同时兼具海纳百川的文化背景,宝丽轩中餐厅位于拥有百年历史的前上海总商会大楼之中,有着凝萃旧日时光魅力及海纳百川的风华背景,正好就是他希望呈现粤菜的地方。



“对我而言,上海不仅是一个国际化都市,更像是一个国内外厨师互相交流的平台。如今,上海的各式餐厅层出不穷,我能够取百家之长且集思广益,能够有机会钻研其他菜系的烹饪理念及菜品呈现方式,这也是上海最吸引我的点。”


上海的工作与生活节奏相较香港稍慢一些,可以有更多时间静下心来钻研料理、迸发新的创作灵感。无论是香港还是上海,来餐厅用餐的食客都拥有对菜品较高的鉴赏能力,也对食材品质和服务理念有较高的需求。



至于傅师傅平时会去的餐厅,较多是港式大排档或创意餐厅,港式大排挡是一种传统的体现,是从食材本身出发、坚持并遵循传统本味的料理。而创意餐厅则能突显粤菜在选材和烹调上的多元化。而他钟情的港式美食都是牛杂面、云吞面、传统糕点等传统美味。


“在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吃我母亲给我买的白糖糕,有时候是中午、有时候是晚上,热气腾腾的白糖糕和妈妈回来的身影相伴,这对于我而言就是简单的、永续的香港滋味,如今也变成我在上海最怀念及中意的粤式风味。”




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

金融企业家

文启光


文先生2017年辗转到上海,先是投身于上海及南京的医疗养老产业发展。后来,他遇到了朱家角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上海)金融产业园的新机遇,在这里成立了财务顾问公司。


上海朱家角航拍图


他坦言说,上海的变化带来效果是无法想象的,变化的动力在于人,本土人士对变化接受,政府也提供有利环境, 这是最吸引他来上海发展的地方。


视觉中国


“在上海,我找到的不只是机会,更有一份价值认同感, 也有家的感觉。”


徐泾夏都小镇的鲍鲜馔心、人广东发道茶冰厅的滑蛋虾仁饭,都是他推荐的上海港式美食,思乡时会吃儿时常吃的咖哩鱼蛋、馄饨面和干炒牛河。



上一次他回香港还是2021年9月,他与母亲在翠园饮茶、食虾饺及排骨蒸饭,那次回去,他发现,香港回归的这25年,年轻一代的变化特别明显,他们会说流利的普通话,并能主动认识国家发展及在大陆寻找发展机会。




被内地美食所惊艳的酒店行政总厨

Jacky Wong


2011年,在菲律宾工作的Jacky决定来上海,如今已是他在上海的第十一年。


选择留在上海,是出自他对这座城市的喜欢——和香港类似的生活节奏、广阔的发展空间、浓厚的咖啡文化,都是他选择留在这里的理由。


                      

出自Jacky之手的美食


身为上海宝华万豪酒店中厨行政总厨的他,对于上海和香港两地的餐饮变化很有感触。


在初来到内地时,丰富的地方菜系、充满意境的摆盘、国家的地大物博都让他感到惊艳,甚至调侃当时感觉自己是“井底之蛙”。


曾经的香港,更多的是世界各地的美食。而在香港回归的25年里,大陆的饮食文化也慢慢在香港发展起来,川菜、淮扬菜等都开始在香港占据一席之地,在铜锣湾还有一家很出名的叫做十里洋场的餐厅。



在个人的饮食爱好上,Jacky依然保留着港式的生活习惯:一碗出前一丁面,配上午餐肉煎蛋,再加上一杯冻柠茶,就是思乡时的最佳慰藉。


平时和朋友一起出去吃饭,也往往是以粤菜馆为主。在沪上众多港式餐厅里,他尤其喜欢潮民冰室和新旺茶餐厅。


狮子山精神永不灭


视觉中国


生活在上海的近10万香港人,离不开的依然是勇于拼搏的狮子山精神。


或许很多人认为香港这座城市失去以前的光辉灿烂,但无论身处在哪一个年代,哪一座城市,其实仍然有很多香港人在努力,让生活更精彩。


就像已故歌手罗文先生所唱般,“同处海角天边,携手踏平崎岖,我哋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香港回归25周年,我们很欣慰,这群选择来上海发展的中国香港人,狮子山精神永不灭,他们身处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各行各业,闯出了自己的商业蓝图,生活得精彩多样。


加油,香港;加油,上海!


今日话题:

你对香港有什么回忆?

又最喜欢去哪一家港式餐厅呢?


责编:天衣无缝、Lady J

撰文:Lady J、比比恩、金色飞贼

设计:99²

摄影:献计 | 图片:jumbo



点击视频

开启魔都百年时光穿越之旅

重磅!这些目的地对上海游客免隔离!

上海正式恢复堂食的第一天,和想象的不太一样

上海楼市杀疯了!解封两周20套20万+豪宅成交!

上海版“亚特兰蒂斯”要来了!

在不能堂食的上海,努力的人都去露台野营开餐!



Shanghai WOW! 商务合作

固定电话:021-62091082

微信号:YJ8181024

电话:18916597786

邮箱:rose@shanghaiwow.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