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智慧制造工作巡礼 |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记者 吴永中 中国宝武 2021-11-04


邂逅 · 1162 期 · 1941 篇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宝钢股份炼钢厂推进智慧制造的心路历程



盛夏,是浇钢工们最难熬的时节,因为连铸平台是钢厂出了名的“火炉”。当代表们登上宝钢股份炼钢厂3号连铸机平台,已不见挥汗如雨的浇钢工,取而代之的是四个机器人在连铸机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远离炼钢厂3000米外,中国宝武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德荣在会场踱步之间,通过远程“一键炼钢”系统,在数百位代表的注视下,轻松地炼了一炉钢。



有四个机器人“共舞”的连铸平台、成功实施远程“一键炼钢”——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国宝武智慧制造宝钢股份宝山基地现场会中,炼钢厂“C位出镜”,吸引了全体代表关注的眼球。


在智慧制造推进过程中,炼钢厂是众所周知的“老大难”。熟悉钢铁生产的人都知道,炼钢工序的工况条件是钢铁企业里最差的:高温、粉尘、烟气充斥着厂房;炼钢厂的作业强度是最大的:20多分钟炼一炉钢连轴转,连铸更是马不停蹄连续作业;炼钢厂的作业协同非常复杂:吹炼、合金、OG、摇炉等多人配合才能完成炼一炉钢,连铸需要中控、大包、浇钢等多个工种协同……


如今,作为全流程钢厂实施智慧制造难度最大的区域和生产单元,宝钢股份炼钢厂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喜的答卷,他们的历程,对其它生产单元有怎样的借鉴意义?



No.1

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担当


炼钢厂厂长田正宏说,“我们推进智慧制造,是有原生动力的”。炼钢厂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一个是员工的安全问题;第二是因为劳动强度大,而上海的生活成本又高,所以年轻员工的幸福感不强,“三有”生活(有钱、有闲、有趣)还是一种奢望,导致了年轻员工的流失率很高。如何确保炼钢厂的基业长青?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炼钢厂管理者普遍认为只有走智慧制造之路。多年来,炼钢厂的历任厂长带领广大员工在智慧制造上都动了不少脑筋。十几年前就已开始对转炉一键炼钢、连铸自动加渣等进行探索尝试。


2016年,炼钢厂技术团队到奥钢联林兹钢厂交流考察,虽然只看到了录像和试验装置,外方为了保密没让到现场参观,但他们看到了希望,回国后经研究讨论,领导班子下定决心,宝钢股份炼钢厂也要上连铸机器人项目,再困难也要上。


连铸机要上机器人,国外连铸机最多用了3个机器人,而我们一上就是包括大包操作的4个机器人,全球还没有先例,这在炼钢厂引起很大反响。有人提出疑问,自动化程度很高的韩国浦项光阳钢厂也曾想在连铸机上搞4个机器人,最终折翼于大包机器人,我们能行吗?


“谁都知道,智慧制造是大势所趋。谁跑得快,谁得利;谁跑得慢,谁终究被淘汰。”炼钢厂设备管理室一炼钢连铸作业区作业长吴建明说,“可要在3号连铸机上机器人,当时的第一感觉是机器人上去,肯定用不长,因为工况条件恶劣呀。”


以前需要人工操作的连铸平台


现在机器人取代了人工操作


炼钢厂连铸优化改造项目组项目副经理姚建青说:“立项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


当炼钢厂厂部领导到连铸机大包操作台和大包工交流时,没有一个大包工相信,机器人能替代他们的工作。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下定决心,要力推智慧制造,突破口就是3号连铸机机器人项目,要把它做成有四个机器人“共舞”的连铸机。


时至今日,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炼钢厂一炼钢分厂厂长章耿感慨不已:“当时厂部领导拍板上机器人项目,魄力很大,有前瞻性。”


No.2

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拼劲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坡山更陡。”


2018年1月,牵动全厂上下之心的有4个机器人“共舞”的连铸机经过改造进入了调试阶段。谁也没想到,调试过程经历了一个异常艰难的长周期。


一般来说,一台连铸机改造之后,正常情况下一周就能达产。3号连铸机的机器人投用后,毕竟没有成熟的范例可供参考,大家也预想到比正常情况要难,当时参与项目改造的外方专家在谈判时也表示需要2个月的时间调试。但在调试阶段,艰难程度超出想象。


“调试时,问题集中爆发了”,姚建青说。经过2个月的调试,投入率也只有20%左右,机器人操作每天就是1炉钢、2炉钢这样的水平,机器人出故障了,就切换到人工机械手,操作方式在机器人、人工之间不停地来回切换。炼钢人形象地把这种状态比作“人机大战”,操作人员更忙了,作业率还没有纯人工作业时高。而且,一边调试一边生产,几个月下来,炼钢厂欠产3万多吨。


从2月份到9月份,漫长而纠结,也考验着炼钢厂各级管理者的耐心。田正宏说:“这段时间里,我们过程非常痛苦,但咬牙坚持着,并采取了一些针对性措施,如在四个班中开展提升机器人投入率的劳动竞赛,激发现场员工的聪明才智。”外方专家在找原因,炼钢厂的生产、设备、技术人员也在努力。终于,经过现场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努力,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点,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9月,机器人投入率一下子就超过了90%。



无独有偶。3号转炉远程“一键炼钢”项目也经历了豁然洞开的过程。“陈德荣书记、董事长说过几次,结合多制造基地管理模式,是否有实现异地炼钢的可能,所以我们炼钢的领导班子就下定决心,要攻克远程‘一键炼钢’。”田正宏说。“远程一键,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是真难。”参与项目的很多人感慨道。


“一键炼钢”在炼钢厂是有基础的,但传统意义上的“一键炼钢”只是指自动冶炼,而这次,是要做真正意义上的“一键炼钢”,要实现“自动冶炼+全自动出钢”的整个流程一键完成。转炉出钢时,转炉的转动速度与炉下的钢包台车走行速度需要完全同步,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否则钢水就会倾倒在钢包外面,酿成重大事故。


炼钢厂设备管理室一炼钢转炉作业区区域工程师罗俊凯说,“一键炼钢”中全自动出钢过程中,转炉出钢时,对钢包台车的走行定位的精度、稳定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调试过程中,由于现场工况条件非常恶劣,影响了钢包台车的定位精度,误差在10cm左右,而标准是3cm以下。我们和操作人员、施工人员一起想办法、动脑筋,最终把定位精度控制在2-3cm之间,确保了生产需要。“我们觉得,‘一键炼钢’不是一次成功就可以了,需要不停地改进,保证投入率。”



“一键炼钢”成功了,如何进一步实现远程“一键炼钢”呢?怎么让人知道你是在远程炼钢呢?直观上怎么感觉到现场的运行状况?百思不得其解之际,炼钢厂实施智慧物流时采用的“数字孪生”技术让远程“一键炼钢”团队眼睛一亮。“操作都在操作室、都在远程,如何感知现场的东西呢,‘数字孪生’是一个非常好的技术。”大家感慨地表示,“科学技术的进步,将对制造业产生颠覆性的变革。传统的制造业需要个操作台,而未来的智慧制造真让你不敢想象,5G远程一键,再加上‘数字孪生’技术,一切皆有可能啊,让人有太多的遐想。”


No.3

要有“欲穷千里目”的追求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远程“一键炼钢”、连铸机器人等智慧制造项目的成功实施,给炼钢厂带来的变化是可喜的,也是显而易见的。



把员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大提升了本质化安全。炼钢厂一炼钢分厂连铸丙班作业区作业长刘贤锋说:“兄弟们的工作强度明显减轻了,连洗衣房的阿姨都说,3号连铸机浇钢工的洗衣频率明显减少,以前是每天都要洗,现在几乎是3天才洗一次。”幸福指数提升了,大家的干劲更足了。炼钢厂一炼钢分厂技术协理李济永说:“机器人正常运行之后,作业区里干活的氛围也越来越好了。以前,浇钢、大包的工作边界很明显,现在大家都是复合型的,浇钢、大包都干,而且都是抢着干。”


为劳动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田正宏说,日本新日铁高自动化的连铸机是6个人,双铸机是8个人。我们1、2连铸机改造以后,目标就是8-9个人。我们还要进一步实现“操检合一”,到那时炼钢厂就不会有操作工、点检工之分了,只有生产运营工了。章耿说,3号连铸机实施智慧制造项目后,劳动效率明显可以提升。每个班的操作人员可以减少3人,原来每班是9个人,我们现在的目标是每个班6个人。尽管目前还没有实施,但经过测算,每个班6个人是可以承受的。


更重要的是,经过这一年多智慧制造项目的推进,炼钢厂的各级管理者看到了未来炼钢的方向,对“ONE MILL”充满了信心,而关键就在于持之以恒地做。



“接下来,一炼钢、二炼钢、一连铸、二连铸控制中心……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届时,流程再造、组织变革、管理优化也将同步进行。将来,要把炼钢厂整合成一个中心,不光是一个管理系统,而是所有人员,从操作、技术、管理合在一起的一个中心。而且炼钢的制造中心,公司要我们摆在哪里就能摆在哪里……”在他们的描述中,未来炼钢厂蓝图的实现正越来越近。



《中国宝武报》社论 | 打破“烟囱”,拥抱变革,“智”享未来!




编辑:令狐不冲

制图:木婉不轻

摄影:张勇、资料库

出品:媒体中心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