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探班!《百年宝武》纪录片摄制组八一钢铁拍摄手记

记者 王震亚 中国宝武 2021-11-04


邂逅 · 1429 期 · 2660 篇




《百年宝武》

《百年宝武》大型纪录片摄制组

在第二站八一钢铁拍摄过程中

捕捉到了哪些精彩的镜头

又记录了哪些感人的故事


继续云探班

来看编导的拍摄手记~





6月5日抵长沙,修理受损的无人机,不料无人机嚷嚷起来说它“受了内伤”,无奈,只好把它寄回深圳大疆公司本部。韶钢电视台台长邓伟雄贡献出他们的无人机,以保障我们拍摄。


摄制组再自长沙出发,7日抵天山脚下的八一钢铁。抵达时已是深夜23点,新疆的天幕上星星在眨眼。张梅姐来接,照例有滚热的拉面,忽然发现嘴唇上生出了厚厚的皮,还没反应过来这是天干物燥,嘴角就已经裂开了。


拂晓,起来喝水,水是咸的。第一次入疆的小骆觉得脸上“糊了层浆”,只轻抹一把,结果鼻血喷出来,洒在了枕头上。





天大亮,头屯河畔的八一钢铁云净天蓝,正值智慧制造项目改造攻坚阶段,厂区有许多片工地,欧冶炉稳定顺行状态良好,改造中的全氧炉已身姿初显。


去料场航拍,咔嚓咔嚓地踩着戈壁滩的碎石土埂,走着走着路不见了,走着走着路又闪出来。一回头,扛脚架的贾宁不留神掉进了灰坑里,还好是一坑老灰,没有烧劲了,他挣扎逃出,成了半截子白人。



见到八钢宣传部部长张伟时,他笑说起他在戈壁矿区工作时,在大风沙天气里赶工期,身上穿件红T恤,几个月被风沙漂白,成了半截子白T恤了。


1951年,就是在这“离海洋最远的内陆戈壁”上,人们建设起了八一钢铁厂。我们都知道中国宝武历史上著名的“铁血西迁”,仅仅是读材料,就让摄制组激动,不料八一钢铁历史上也有一次“钢铁西迁”——为解决新疆工农业发展瓶颈,王震将军邀请上海益华钢铁厂数百名工人、技师和他们的家属,带着数千吨设备行程数千公里,大型设备甚至要运出国境,绕道当时的苏联西伯利亚大铁路,再从霍尔果斯入境,一路披星戴月到达地窝堡戈壁。他们只用数月光阴,徒手建起了这座钢厂——这是整个新疆历史上第一家工厂。





去拜访87岁的晏章华老人,他笑说起他当年只有一双胶鞋,鞋底子磨光了,就光着脚底板踩在车间碎石渣上干活,也没觉得有什么。不料这脚丫子被来厂视察的王震看见了,将军立刻回军区,想尽办法给八钢职工每人弄来了双新胶鞋……


我们知道“创业多艰”是中国钢铁人的底色,这样的故事当有许许多多,但晏章华印象更深的是:“其实我们刚入厂那会儿,根本不知道钢铁是怎么炼出来的,一心就想着赶紧学、赶紧学,全靠上海师傅们手把手带,一点点学一点点做。


几乎人人都是从零开始,学文化、学生产、学技术、学管理,在残匪尚未肃清的戈壁,八钢人冶炼出了新疆历史上第一炉铁水。我们注意到,原来——“学习”、“顽强的学习”、“学习一切有用的知识和经验”是中国钢铁人另一个重要底色,也是今天中国钢铁走向强大的重要基因。



如今白发苍苍的晏章华,精神矍铄、儒雅温和,难以想象14岁那年他还是个放牛娃,15岁当兵才开始扫盲识字,16岁脱下军装当炉前工,23岁时他就成为全国劳动模范,第一次走出边塞远疆去往北京开会……


我们又见到炼钢厂的耿江山、炼铁厂的阿叶提古丽,上次见面还是在料峭的“钢铁寒冬”时节。当时,有人在说八钢“快不行了”,炼铁厂减产了,歇业回家的阿叶提古丽报名去学了机电自动控制;二炼钢停产了,耿江山一边读书一边率领几十名职工去给民企“打零工”换取薪资……八钢好像又在“多艰中创业”。如今,两位中年职工都在智慧制造项目上找到了新的起点。今年7月31日,69岁的八一钢铁将在智慧制造现场会上赢来一次惊艳亮相。





6月8日,中国宝武党委常委章克勤与摄制组开视频会,他上来就说:为什么《百年宝武》纪录片要我们自己干?不是为省一点制作经费,就是因为我们的故事需要我们自己来体会、需要我们自己来叙说,要说给我们自己人听,要让我们所有人都能铭记。


会后,仍去厂区采景,戈壁的霞光令人惊异,都晚上十点多了,云还是火一样烧着,像朝阳一样灿烂。



霞光在戈壁上刻下瘦瘦长长的身影,我们这支小小的摄影队,在《百年宝武》的宏大叙事中,徐徐前行。




摄制组第三站是重庆钢铁

期待下一期探班

共同见证百年重钢的涅槃历程~





开机!大型纪录片《百年宝武》启动拍摄

探班!《百年宝武》纪录片摄制组韶钢拍摄手记(附视频)





编辑:令狐不冲
图片:由王震亚提供
出品:媒体中心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