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日报特稿 | 宣城十卷⑨《勇立潮头破浪行》
2月18日
宣城日报1版将刊登特稿
《勇立潮头破浪行——2020年我市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综述》
全文如下(滑动阅读)↓↓↓
勇立潮头破浪行
——2020年我市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综述
■全媒体记者 顾维林
寒冬未散,春意已至。
春意蕴含新意。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全市上下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咬定发展目标,抢抓重大机遇,沉着应对风险挑战,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着力“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奋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撤地设市二十周年的宣城,焕发出了崭新的蓬勃生机。
工业经济跃上新台阶
发展高质量,工业经济“挑大梁”。
新年伊始,走进国家级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新风新貌新变化惹人瞩目、令人振奋——一个以锂离子电池为主导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正“抱团”聚合,以先进光伏产业为主攻方向的集聚效应已经显现。
目前,宣城经开区已入驻新能源新材料企业近40家,新能源板块中的锂电产业链已基本完善,规上企业达到16家,产品涵盖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粘结剂、铜箔、电解液和终端等各个环节,一定程度上形成就近配套的集群优势。
更可喜的是,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2020年,宣城经开区16家规上新能源新材料企业实现产值19.9亿元,同比增长27.4%。
铺展这一张宣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答卷,“工业生产平稳发展,结构效益持续改善”是最凝练、最精准的诠释。
数据为证。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居全省第7位。全市新通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2家,居全省第6位,净增78家。高新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56.9%,占比居全省第3位,拉动全部规上工业增长8.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3.3%,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51.8%,居全省第2位。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3.9亿元,同比增长16.3%,居全省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8%,居全省第4位……
数字再提升,结构再改善,位次再前移……每一次的进步与跃升,都彰显着工业经济发展涌动的充沛动能,也成为宣城高质量发展答卷上最抢眼的一笔笔。
大项目带动工业经济大发展。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战赢”的2020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企业复工复产,抓“六稳”促“六保”,育新机开新局,稳投资增动能,实施亿元以上项目750个,完成投资700亿元。
大项目带动创新动能加速度。2020年,我市创新能力和潜力居全省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52%和56%,居全省第2位和第3位。
一以贯之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在2020年结出了累累硕果。翻开《政府工作报告》,让人欣喜的仍是数据: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新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连续4年居全省第1位。
这是工业经济跃上新台阶的信号,更是高质量发展迈入新阶段透出的新意。
招商引资铺展新答卷
发展高质量,招商引资做支撑。
2020年投产不久的宣城好彩头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基地里,谈及对宣城的初印象,总经理朱才鹏用了一个“快”字。他清楚记得,当初,他上午10点从福建来到宣城经开区办理公司注册手续,不到下午3点,就拿到了营业执照。
不仅是企业开办迅速,后续的项目立项、土地审批、规划报建等所有环节,企业全都不需费心——宣城经开区管委会派了专门的帮办员和项目攻坚组,提供了领办、代办、盯办全流程保姆式服务。
一切盯着项目看、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扭住项目干。
2020年以来,我市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不断夯实招商基础,拓宽招商领域,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取得较好成绩。1-11月份,全市新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451个,新建项目数居全省第1位。
大数据是这张招商引资“成绩单”的鲜活注脚——
1-11月,全市新建10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23个,较2019年同期增加6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53.3%;亿元以上项目到位长三角资金678.7亿元,同比增长16.4%,高于目标任务1.4%。全市新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451个,新建项目数居全省第1位,同比增长17.1%;实际到位省外资金915.8亿元,同比增长6.2%,到位总量居全省第6位……
招商力度不减、热度不降、进度不松、战果不断,离不开早谋划、快启动、久发力的持续推进。
2020年,我市认真落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求,第一时间召开工业强市暨招商引资推进大会,切实把疫情防控成效转化为发展先机,确保招商引资“不断链”。
创新举措,亮点频频。这一年,我市开展“不见面”洽谈、“屏对屏”考察、“线连线”签约,广德“云招商”、“启梦郎溪”网上推介、绩溪“云端洽谈室”等特色活动,成效显著。元大精密机械、麦格威池新能源等15个项目线上签约,总投资33.9亿元。
精准发力,成绩连连。这一年,我市制定《2020年招商引资项目策划方案》,创建“宣招天下”全市智慧招商系统,借助世界制造业大会、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总决赛、进博会等平台,开展招商推介活动;成功举办宣城(昆山)招商推介会,瞄准沪苏浙重点城市,突出宣传“生态福地、兴业宝地”主题,提升宣城知名度和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障项目落地快推进,我市坚持续加大“四送一服”工作力度,落实走访招商引资企业制度,共走访企业100余家,协调解决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方面实际困难,全力帮助企业纾难解困,推动项目加快落地见效。
科技创新激发新活力
发展高质量,科技创新添动力。
2020年的盛夏,宣城南部的一方热土引来了灼热的目光——被誉为我市科技创新“1号工程”的宛陵科创城正式开园。开园仪式上,市政府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科大讯飞将以此次签约为契机,利用宛陵科创城的平台资源,合力推进宣城市人工智能应用创新,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在宣集聚发展,为加快数字经济产业布局,共建数字产业生态,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表示。
据了解,目前宛陵科创城共吸引科技企业、人才团队80余家(个)。其中,安徽中烟卷烟香味设计研究中心、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宣城分院、宇呈大数据三个项目(团队)入驻运行,并取得一定成效。
这是我市推动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2020年,我市全力聚焦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成绩用数字说话——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1.89%,居全省第6位;同比提高0.2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认定高企164家(公示待批),居全省第6位;高企认定通过率97.62%,居全省第1位。
成绩用荣誉展示——宁国推进首批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建设,入围“2020中国县域科技创新百佳县市”,位居安徽第一,全国第62位。宛陵科创城成功争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
2020年,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我市科技创新蹄疾步稳、铿将有力——
这一年,我市坚持“创新活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实施“三个一”:出台一个文件,即市委市政府1号文件-《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打造“一座城”,即大力推进宛陵科创城建设运营;建设“一块地”,即在上海建设“科创飞地”,探索“孵化在外、转化在宣”的合作模式。
这一年,我市突出战略协同,修订出台《宣城市2020年度科技创新券补助办法》,实现科技创新券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互认互通、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组织参加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南京都市圈科技成果拍卖会等系列活动,推动长三角科创要素加速对接;同时,组团参加进博会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政策发布会,协同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专家咨询委员会。
这一年,我市深化院所合作,积极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2020年1-10月,全市产学研合作项目达272项;其中华辰磁控与浙江大学合作项目获批省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福美达、荣达食品、恒达活性炭三家企业的跨区域技术联合攻关项目获省长三角科技专项立项,争取长三角科技项目专项资金150万元。
这一年,我市引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团队,坚持打造产业高地与人才高地相融合的科技人才工作方向,积极推广“离岸创新”、“柔性引才”等创新模式,吸引集聚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创业团队、前沿技术精英和掌握关键技术人才来宣城创业,催生一批高科技新产业、新业态、新亮点……
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宣城建设起步之年。我市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着力“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努力在全省争先进位,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步履铿锵、踏歌而行的宣城,已然站在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
来源 | 宣城发布
编辑 | 夏彩云
审核 | 金婷婷
主办 | 宣城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本文版权为宣城日报社融媒体中心所有,
如欲转载请联系告知,
并在转载时文章开头或结尾处明显注明文章来自
“微信公众号:宣城发布,ID:xuanchengfabu”
谢谢合作
更多好内容,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