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五章④ | 碧水青山织锦绣
↓↓↓
全文如下(滑动阅读)
↓↓↓
碧水青山织锦绣
——五年来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综述
■全媒体记者 徐文宣
旌德县农村风貌。
一方好山水,满眼皆覆绿。从盛夏走向初秋的宣城,随处可见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桃花潭碧波荡漾,南漪湖烟波浩渺,徽杭古道青山叠翠,敬亭山绿树成荫……
美景背后,是宣城织就的锦绣答卷。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始终把“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突出位置,统筹推进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和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五年来,一块块金字奖牌是最好的见证: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安徽省生态市、中国文房四宝之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县更是实现了全覆盖,优良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放眼宣城当下,不仅有着“我见青山多妩媚”的高颜值,更透出“一城山水满城诗”的好气质。
“加法”添绿 创建锚定底色
夜色初降,灯光映衬下的宣城中央生态绿地公园宛如一幅夜间画轴,美不胜收。吹着夏日晚风,沿着青石阶漫步在环河绿道,光影在树木和盛开的鲜花间流动,碧水涟漪间“灯色、水色、天色”融为一体,婀娜多姿。亲水景观带、树荫亭台下聚集了不少纳凉的市民,摇着蒲扇的老人,拿着风车的小孩,挽着手的情侣……漫步于婆娑树影间,惬意悠然。
这里曾经叫作“黄泥巴坎子”,是城市建成区里的一块荒地,杂草丛生。短短几年时间,我市通过低影响开发,建成了以湖景为核心,满足市民运动健身休闲、生态游赏的约1120亩生态绿地,“一江一湖一山一园一区”建设有序推进。
“原先散步都会避开这个区域,现在每天晚上我都会带娃来公园转转。”家住附近小区的刘女士这样说。她眼中的城市变迁,正印证了宣城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域示范的脚步。
这是一段目标清晰、不断接力的绿色航程——
五年来,我市锚定绿色主旋律,持之以恒地把生态保护作为科学发展的“生命线”,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良好的生态俨然成为一张“烫金”名片。
以生态创建为牵引,2016年,我市提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宣城样板”的目标,制定了《宣城市绿色发展行动方案》等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委托编制《宣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17年,组织编制《宣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16-2020年)实施方案》,明确了创建的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清单,表明了我市全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和气魄,生态宣城翻开新的篇章。
这是“多彩宣城”里最为浓重的一抹色彩,也是“生态立市”战略绘出的清新一笔。
五年来,每一次抉择都是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每一项举措都掷地有声、踏石留印。
——推深做实各项改革,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改革,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林长制社会监督员制度,市级林长制突出加强2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发展,由市四大班子负责同志分别担任市级林长,构建起“大环保格局”,有力巩固拓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成果。
——以“创建为民”为理念,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先后实施生态空间、生态修复、生态文明经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生活和生态文化等7大类共118个重点工程项目,投入资金300多亿元,初步走出一条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之路。
……
回首创建路,花香满径来。
——这五年,“城市名片”持续拓展。省级生态市创建、国家模范城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创建……我市七年磨一剑,最终创成全省唯一的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成为全国地级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样板。绩溪县和旌德县分别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宣州区、宁国市先后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我市省级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
——这五年,绿色是永恒的底色。府山广场、梅溪公园、明镜湖公园、宛溪河改造、宛陵湖公园、韩愈文化园、市植物园……全面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我市建成区绿地面积从建市之初的396公顷,增至2020年的2626公顷,公园绿地由43.2公顷增至567公顷。乡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7%,全市铁路、公路、江河、湖泊沿线绿化面积10579公顷,绿化率98.5%,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0.2%。
江城如画,步步皆美。这是绿意盎然的宛陵新景!
“减法”治污 妆成锦绣山河
九月流火,走进泾县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双坑片区,绿波荡漾下孕育着新的生机,眼下正是扬子鳄宝宝的“破壳”期。从违法违规用地整改到居民搬迁、土地流转、规划调整,再到栖息地生态修复,“千年原住民”在宣城的青山绿水间,再度迎来“家族兴旺”。
近年来,我市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补植湿地水生植物和培育底栖生物,积极对双坑片区双坑核心栖息地进行生态修复,营造扬子鳄适宜的栖息环境。
通过生态修复,我市扬子鳄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不断扩大,生态多样性日趋丰富。2021年,保护区共有530条扬子鳄在不同片区野外“安家”,这也是我国自开展扬子鳄野外放归活动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这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图景——
从挤占到腾退,从污染防治到生态修复,扎实推进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改,见证了宣城坚定不移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五年来,我市从细处着手,向实处出发,从保护一片蓝天、一泓清水、一块土壤开始,全方位打响生态治理的硬仗。
——坚持高位推动。2016年以来,我市共排查整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743个。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成立双组长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高频率召开调度会、推进会、攻坚会,紧盯问题清单,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全面推动各项整改工作。
——以系统治理为抓手,着力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我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集中力量推进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在全省率先建立林长制“五大工程”项目库,投资120.69亿元;加强生态核心载体保护,持续推动自然保护地规范管理;扎实推进“2+10+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全面加速造林绿化提质增效,全力优化国土绿化空间布局。
——以污染防治为重点,着力改善全域生态环境质量。“十三五”期间,市本级投资近6000万元,全面建成大气全方位立体监控系统,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截至2020年年底,我市共排查“散乱污”企业1116家,已完成整改1114家,其中整顿规范类174家,取缔关闭类942家。2020年新排查“散乱污”企业109家,已完成整改107家。
……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这五年,“宣城蓝”由“浅”走“深”。2020年我市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92.6%,全省排名第二。PM2.5、PM1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较2015年末分别下降29%、40%和上升8.5%,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值,全市碳排放强度下降21.5%,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
——这五年,河湖水脉从“良”到“优”。全面落实“水十条”,全市32个国、省、市控断面和10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7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从“十二五”末的71.4%上升至2020年的85.7%。其中南漪湖主要污染因子总磷浓度月均值控制在0.04毫克/升以内,同比下降50%;主要入湖河流新老郎川河、双桥河等水质总磷浓度均值为0.09毫克/升,同比下降20%。全市流域水量丰起来了、水质好起来了。
——这五年,昔日荒地化“芜”为“沃”。保卫净土,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我市积极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5%、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超标准完成目标任务。矿山生态修复、农业面源污染、自然保护地保护持续推进。
山河秀丽本如是,还看杨柳醉春烟。五年来,从一域到全局,无山不绿,有水皆清。
“乘法”聚力 解码发展“方程式”
有了绿水青山,要向金山银山转化,需要找准转化“方程式”。当许多地方还困惑于如何“向生态要红利”之际,旌德县却先人一步走出了“两山”转化的精准路径。
石材加工作为旌德县的传统产业,对生态环境破坏大,必须转换发展方式。既不是靠山吃山的“竭泽而渔”,也不是困守青山的“缘木求鱼”,旌德选择了走上全域旅游、发展生态工业的转型之路。
通过绿水青山招引八方人气,进而体验旅游、会展、养老,实现农旅融合,这是第一步。通过绿水青山吸引高端人才,进而汇聚技术、资本、项目,发展生态工业,最终铸就金山银山,这是第二步。旌德人敏锐地抓住了大健康时代来临的重要趋势,果断提出“健康旌德”的发展新方向,并将其写入旌德“十三五”规划。
凭借绿水青山优势,短短几年时间,旌德健康制造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就已初露雏形。以健康智造中心为“大脑”、健康制造业基地为“心脏”,研发、制造、金融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的高端绿色产业链初步形成。黄山胶囊、云乐灵芝等一批健康企业茁壮成长。
这是“旌德故事”,也是宣城阔步迈进绿色发展之路的鲜活注脚。
事实上,五年来,我市对“散乱污”企业的大洗牌不仅没有让产业走下坡路,反而激活了当地产业的全面升级。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博瑞特、益佳通、司尔特等战新企业纷纷入驻宣城。
这是一场关乎群众福祉、永续发展的绿色变革——
五年来,对绿水青山的追求已成为宣城发展的“压力阀”,倒逼出一座座金山银山。
——推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模式。我市在全省率先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加快培育绿色产业。各县市区加快林业结构调整,制定扶持政策,2020年全市投入2000万资金扶持竹业、木本油料和以中药材为主的林下经济三大特色林业产业发展。积极培育生态旅游新业态新产品,辐射带动乡村住宿餐饮、林下种养殖、零售等产业的发展。
——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我市持续实施“千企升级”计划和新兴产业“双百项目”计划,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坚持严格准入,全面加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设。
……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这五年,宣城产业涅槃变绿。企业绿色发展意识和绿色制造水平显著提升,单位GDP能源消费量连年降低,由2015年的0.602吨标准煤/万元降低为2019年的0.486吨标准煤/万元,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较2015年下降1.7个百分点。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0家、省级绿色工厂22家。
——这五年,“生态红利”充分释放。“十三五”期间,我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相比“十二五”末,我市服务业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实现翻番,年均增长14%和18%。规上企业节能环保产业企业数量由2015年64户提高到2020年98户,增长53.1%,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
——这五年,绿色生活渐入人心。经济社会全方位绿色转型的步伐加快,生活垃圾分类,公共交通出行,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等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推动全民参与,创成市级以上文明村镇720个;倡导文明新风,全市共建成240个新风堂,传递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理念。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生态优先已成共识,宣城绿色发展脚步也更加坚定。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不仅是深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探索,也是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宣城答卷”。
策划:全媒体记者 孙丽莉
摄影:江建兴 郑波等 全媒体记者 戴巍
设计:全媒体记者 夏彩云
来源 | 宣城发布
编辑 | 张月欣
审核 | 唐燕群
主办 | 宣城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本文版权为宣城日报社融媒体中心所有,
如欲转载请联系告知,
并在转载时文章开头或结尾处明显注明文章来自
“微信公众号:宣城发布,ID:xuanchengfabu”
谢谢合作
更多好内容,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