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级媒体聚焦 | 宣城:春意盎然 开出“幸福花”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
到处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娇艳欲滴的樱花、桃花、李花
栖木绽放
在万物复苏的美好时节
宣城大地上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大美中国·春天系列》聚焦宣城
天气回暖春来到 扬子鳄陆续出暖房
春日石佛山缭绕似仙境
宣绩高铁完成跨铁路线箱梁架设
……
日前,人民网、新华网、央视新闻、安徽日报等各级央媒省媒纷纷聚焦我市,营造出良好舆论氛围,跟着宣小布一起来看看吧——
《大美中国·春天系列》第6集:安徽
来源:央视频
[新闻直播间]安徽宣城 春天的中国
天气回暖春来到 扬子鳄陆续出暖房
来源:央视新闻直播间
安徽宣城: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创新实力排名安徽省第6位,创新潜力排名安徽省第5位,创新综合能力排名安徽省第4位,全市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163.63亿元、居安徽省第4位,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5%、居安徽省4位,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56.1%、居安徽省第3位……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去年以来,宣城市坚持不懈抓科技创新、全力以赴促科研成果转化发展。
育主体——
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健全“创业-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链条服务。2021年,宣城备案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74家,推荐申报高企203家,创历史新高。协调落实上年度高企所得税减免4.66亿元,同比增长29.7%。聚焦企业创新发展重大需求和关键环节,围绕市“2+8”特色产业链发展,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目前,宣城凝练“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18项,飞达电气“薄膜电容器小型化关键技术”入选省首批“揭榜挂帅”专项。
保隆公司自主研发的数字化车间数据测试平台
强平台——
积极参与安徽省“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打造战略科技力量体系。组织宁国耐磨产业基地、广德PCB产业基地申报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益佳通创成省级院士工作站;中鼎密封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获评优秀,系安徽省唯一。
新建省级创新平台25个,宣城市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37个,居安徽省前列。宣城市现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1个,国家众创空间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国家级检测中心1个。
促转化——
加强大院大所合作,宣城市着力打造“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机制。2021年,宣城累计对接产学研合作项目321项。市财政参与设立4亿元规模的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与G60科创走廊其他八城市合作设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基金。持续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宣创新创业,截至目前,宣城市累计招引落户人才团队73家,引进各类高端人才260余人,引进创业资金13.86亿元;其中,29家团队入选省级扶持团队,居安徽省第3位。
共协同——
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G60科创走廊和“一地六县”合作区共建。加快宣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支持宛陵科创城建成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实现“孵化在外、转化在宣”。参与发布环太湖科技创新圈,参与签署《南京都市圈技术转移联盟框架合作协议》,参与长三角协同攻关,实施长三角科技专项5项。支持引导县域加强与高校院所、知名企业战略合作,引导县域在长三角地区设立异地研发中心,共同参与宣城(上海)“科创飞地”建设。宁国经开区获评首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融结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宛玲)
来源:中国网
宣绩高铁完成跨铁路线箱梁架设
来源:安徽卫视
首单森林碳汇价值保险落地宣城
记者3月17日从宣城市林业局了解到,该市宛陵林场、马头国有林场日前分别与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宣城中心支公司签约,两家国有林场获得5004.17万元森林碳汇价值风险保障。该创新险种的开发是助力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一次成功实践,也是全省首单。
森林碳汇价值保险是根据森林树种、胸径等数据,计算出蓄积量,再换算出生物量,最后根据含碳率得出固碳量。该险种对森林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病虫害直接导致保险的林木完全损失,进而导致保险林木碳汇量减少,造成林木碳汇价值降低的结果,按照约定标准进行赔偿。其赔款可用于对灾后林业碳汇资源救助和碳源清除、森林资源培育及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等与林业碳汇富余价值生产活动有关的费用支出。
此次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宣城中心支公司承保宣城市宣州区宛陵林场、泾县马头国有林场森林面积共计12561.27公顷,全林碳库33.03万吨,碳汇量121.12万吨,为两家国有林场提供5004.17万元风险保障。(记者 张敬波)
来源:安徽日报
宣城提升特困人员照料服务水平
记者近日从宣城市民政局获悉,该市在大力保障特困人员基本生活的同时,着力构建“物质+服务”照料服务体系,有效改善特困人员生活和居住状况。
宣城市强力提升集中供养服务机构照护能力,该市90家农村敬老院均与医疗卫生单位签订医疗合作协议,并设立标准化医务室,定期安排医生开展巡诊工作。同时,支持有条件的供养机构增加养护型、医护型床位,目前该市养老机构床位数达19571张。截至目前,该市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66.7%。同时,该市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逐步更换非防火装饰材料,更改整理供电线路,规范配备消防器材,统一设置火灾报警器,并与有资质的消防公司签订了消防维保协议。
宣城市聚力解决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平日照应问题,按不低于基本生活标准的10%提高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照料服务补贴标准。同时,整合该市居家养老服务资源,优先将符合条件的2814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纳入居家养老服务范围,由政府购买第三方上门开展助餐、助洁、助医等服务。
该市在分散供养特困人员100%签订照料协议的基础上,建立走访联系制度,定期查看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实际生活状况和照料服务落实情况,对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实行包保责任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该市还优先将符合条件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纳入改造范围,2021年完成110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居家适老化改造。
为破解特困人员住院期间缺乏家庭成员照料护理难题,从2020年起,宣城市7个县(市、区)相继与保险公司签订服务合同,为全市14094名特困人员购买住院期间照料护理保险,并根据情况动态调整参保人员。根据规定,赔付标准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100元/天、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0元/天。(记者 张敬波 通讯员 孙静)
来源:安徽日报
“志愿红”闪耀文明城
3月14日,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志愿者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本报通讯员 章霞 记者 罗鑫 摄
宣城市持续打造志愿服务队伍,细化志愿服务项目,礼遇志愿者,以志愿服务为全国文明城市增色,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添彩——
构建服务矩阵
“大家拿好水桶和抹布,我们今天的任务是把这条村组道路的垃圾桶擦洗干净,有没有信心?”3月8日,宣城市宣州区寒亭镇通津村五彩志愿服务队正在开展“学雷锋”主题实践活动。村里的孩子们纷纷参与进来,在志愿者的带领下热情高涨地开展义务劳动。
“村里的小朋友们既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也是我们发展的小小志愿者。”通津村五彩志愿服务队队长许杰告诉记者。他介绍,通津村结合本村实际,在2019年1月成立了一支由党员、“五老”人员、乡土文化人才、创业返乡人士等群体组成的“五彩志愿服务队”,分别为绿色政策宣讲志愿服务队、蓝色调解和事志愿服务队、橙色文化活动志愿服务队、黄色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红色帮扶关爱志愿服务队,以此激发乡村治理新活力。
宣州区2018年成立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24个乡镇街道、203个村(社区)积极发动镇村文化能人、致富能手、退伍军人、乡村教师等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宣州区中心志愿服务队还采取“专业服务+社会服务”的模式,吸纳吴良材眼镜等14个社会公益组织加入,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积极引导、吸纳社会公益组织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据了解,宣城市先后出台《关于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市抓指导、县抓实施、乡抓推进、村抓落实的纵向贯通责任机制,以及党建、文化、科技等部门横向联动的“6+X”平台体系,7个县级中心均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全市共配置志愿服务队7986支,志愿者39.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5.83%,形成凝聚服务全局的强大合力。
细化志愿项目
3月9日上午,宣城市宣州区锦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彩虹桥驿站志愿服务队深入文景苑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活动现场,志愿者们身穿红马甲深入小区每栋每户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单页。彩虹桥驿站志愿服务队队长叶红告诉记者:“宣传活动目的在于增强居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促使居民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实践中来。”
次日早上,文景苑小区正式启动垃圾分类撤桶并点,在已撤的垃圾桶的位置可看到竖立的指引牌,楼道口也均设置了垃圾分类知识宣传画,居民们都按要求有序地将垃圾分类放置于垃圾分类亭和再生资源回收站。
找准项目定位,宣城市各志愿服务队开展差异化志愿服务。宣城市文明使者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9年,正逢宣城全国文明城市常态深入推进之际,在宣城市文明办的指导下,文明使者志愿服务队组建了“文明观察团”,每年组织100余名志愿者,走上街头、走进小区,劝导、曝光和上报全市文明城市建设中的亮点和不足。从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队员们奔波于市区的大街小巷、居民区、菜市场等,进行观察拍照,将问题信息提交给市文明办,再由工作人员转交至各责任单位进行处理。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队员们观察提交有效问题信息10581条。2021年10月26日至12月21日,“文明观察团”再次出发,观察提交问题信息2727条。
“怡养家园”关爱失独家庭项目由宁国市义工联合会于2014年4月发起,为70户100余名失独老人提供住房保洁、水电维修、医疗服务、生活品代购等15项“菜单式”志愿服务,参与志愿者达5000余人次。“绿丝带”爱心送考项目由宣城市青年志愿者爱心车队于2004年发起,每年发动1000余名“的哥”“的姐”和社会爱心人士为中、高考考生提供免费接送考服务,累计免费接送考生10万余人次。
暖心回馈爱心
“这次表彰活动增强了我们志愿者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为扬帆再出发提供了暖心的动力。”来自宣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法润宣州”志愿服务队的优秀志愿者刘佳说。3月4日上午,宣州区“2022年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正式启动,同时表彰2021年度优秀志愿者60名,志愿服务组织15个。
“我们是依据‘志愿宣州’云平台,对全区的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数字化管理,来判定志愿者及志愿队伍的活跃度。”宣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建鹏介绍。
据了解,宣州区于2020年起引进“互联网+文明实践”理念,搭建网上云平台,规范志愿者注册登记、志愿团队管理、志愿活动发布等工作流程,并与“今日宣州”、“文明宣州”公众号等平台信息共享,从区级到村级全覆盖,实现“三网融合、三级联动”。
“我做志愿服务的时候都会在‘志愿宣州’云平台打卡,可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的物品也挺丰富,如图书券、电影票以及印有宣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LOGO的背包等。”来自澄江街道城北社区的志愿者顾星云说。
宣州区在2020年底正式发布《宣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回馈激励办法(试行)》,健全了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的闭环。该办法从志愿者及志愿服务活动的界定、志愿服务时长的认定标准、志愿服务回馈激励的内容、积分折算及兑换等方面,完善志愿者礼遇激励机制。
“礼遇志愿者,旨在以制度化为保障,用暖心回馈爱心,鼓励市民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感,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志愿服务氛围。”黄建鹏告诉记者。
据了解,宣城市出台了《宣城市志愿者礼遇办法(试行)》,市财政为注册志愿者购买保险,县市区依托积分商城、美德超市兑换积分。宣城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2016年起每年联合表彰一批开展市级“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市文明办2012年起对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进行星级认定。近年来,宣城市评出志愿服务典型355个,39个典型获省“月评十佳”,4个获全国“四个100”先进典型;共认定4星以上志愿者1097名,组织486个;市县项目大赛221个项目得奖,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1个、铜奖2个。(记者 罗鑫 通讯员 刘瑞凡)
来源:安徽日报
【“飞阅”中国】春日石佛山
缭绕似仙境
初春时节,位于安徽省郎溪县姚村镇境内的石佛山,云雾蒸腾,群峰叠翠,美不胜收。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从高空俯瞰,石佛山恍若仙境,引人入胜。
来源:新华网
看质排名次,亩均论英雄,
安徽这个市释放土地新效能
央广网宣城3月14日消息 三月的山城宁国,涌动着滚滚春潮。
中鼎集团从一家濒临倒闭的乡镇企业,华丽变身跨国民营企业集团,引领汽车零部件产业向高端、轻量、总成方向发展;保隆(安徽)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在宁国生产的气门嘴系列产品产销规模居全球行业第一位;天成电气公司利用电加热技术基础紧抓新能源汽车契机……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发,宁国积极探路高质量发展。
安徽宁国立足“工业强市”核心战略,目前,宁国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4家,连续多年入围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县(市)。该市紧扣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在核心基础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鼓励创新型领军企业积极开拓创新,抓关键技术攻关促进产业升级改造。
一直以来,研发技术人才招引难、留下难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如何有效破解人才制约难题?安徽宁国形成了一套方法。
宁国深化产学研合作,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发实力,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安徽宁国80%的规模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62%,位居全省县域首位。
宁国市还支持企业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创新,引导企业采用“总部+生产基地在内、研发机构在外”的经营管理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创新人才集中的先进城市设立研发机构,最大程度减轻高端人才引用难带来的负面作用。截止目前,宁国市企业市域外研发机构总数达15家。
为提升经济活力,2018年,宁国在全省率先破题“亩均论英雄”改革。依据亩均税收、亩均销售收入、单位能耗税收等指标,对企业进行分类综合评价,划分为ABCD四类,亩均效益“成绩单”一目了然,切实推动资源要素向高效益、高产出、高成长性企业集聚,倒逼落后企业和落后产能加快退出。宁国市委副书记、市长杜德林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宁国在实施“亩均论英雄”四年来,处置僵尸企业60余家,盘活低效闲置用地4000多亩,工业企业亩均税收提升近50%。
营商环境如何“炼”就好项目?宁国经开区桑尼泰克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龚云霞对宁国市各个部门对企服务水平的提升深有感触,该公司主营业务为汽车零部件,近期为布局汽车铝合金轻量化产品、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新买了一块地,计划建设新的生产线。针对项目审批难、落地慢的问题,宁国经开区争取到“标准地”改革省级试点,地块在出让前就完成环评、能评、水土保持等区域评估,企业拿地后完成对相关指标的承诺后即可开工建设,大大节省了审批时间。
除此之外,招工难题在工会帮助下得以缓解、土地节约利用奖励资金“免申即享”,通过减少申报流程、降低兑现门槛等方式,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
记者了解到,安徽宁国一直营造鼓励创新创业、欢迎外来投资的良好氛围。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宁国顶住“左的思潮”,学习“苏南”、“浙北”模式,大力发展乡镇企业。1997年宁国撤县设市后,又顺应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确立,掀起了乡镇企业改革的热潮,推进了民营经济的快速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宁国作为一个移民城市,五方杂居,相融共生,加之毗邻苏浙,干部群众对经济发展认识程度较高、支持氛围较浓、进取意识较强,造就了宁国人开放包容的宽广胸襟,为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积极创优营商环境,建立项目落地全程帮办服务、重大项目容缺受理并联审批等制度,打造服务高地和政策洼地,做到墙内事情企业干、墙外事情政府办。”杜德林说。(记者 徐秋韵)
来源:央广网
安徽泾县:聚焦“比创争”,
以“三个强化”推动“三农”工作
今年以来,安徽泾县聚焦“三比三创三争”活动,狠抓当前重点农业工作,以有力举措不断强化“三农”工作,让农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强化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泾县农业农村局以“三线四边五清一改”为有力抓手,不断加大清洁整治力度,2月以来,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4562吨,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248吨,清理沟塘221处,清理沟渠136条,清理淤泥1315吨,清理乱搭乱建486户,断壁残垣183处,无功能建筑面积11726平方米,清理废旧广告牌946处,参加人次达14616人次。
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进“两强一增”行动。注重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与特色产业发展、农旅一体化等紧密结合,强化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对农业产业的支撑,促进农民增收。2022年度计划总投资3600万元,在桃花镇、茂林镇、云岭镇建设高标准农田1.6万亩。2022年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项目纳入县十大民生工程项目,配套县级财政资金1000万元。
强化农业科技服务,有力推进春耕备耕工作。开展以包村联户服务为主的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组织农技人员结合专业特长每人遴选科技示范户5户,在春季农业生产期间,引导科学、有序地开展春季农业生产活动。2月以来,累计发布技术指导意见2次、印发资料5000份、安排车辆25车次、农技人员150余人次,深入乡镇田间地头指导春耕备耕工作,线上线下指导服务农户800余人次,全县小麦油菜完成清沟沥水5.8万亩、施肥6.0万亩。(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丁一鸣 通讯员 李池)
来源:光明日报
新华全媒+|在林间树梢,感受不停歇的碳中和——
探访安徽首单碳汇交易林场
海拔500多米的马家溪国家森林公园深处,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庙首林场场长姜育龙健步行走在林间小路,时不时掏出卷尺,测量一株株红豆杉的树径。
这片红豆杉面积有50余亩,正是茁壮生长的幼龄期,树径大多已长至6厘米以上。
姜育龙正在测量红豆杉的树径。新华社记者 马姝瑞 摄
“枫香、红豆杉、檫树,是2000多亩碳汇林的主要树种。”1986年就分配到林场工作的姜育龙说,和树打了一辈子交道,他从没想到种树除了造林绿化、卖木材致富外,还能用来做碳汇交易。
庙首林场是安徽首单林业碳汇线下交易的“卖方”。2021年8月,宣城市牵线工业企业与林场合作,庙首林场以14.57万元的价格向安徽省司尔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出售3036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经过第三方专业测算,这些碳汇使公司‘十三五’期间办公、生活等非生产环节的碳排放量全部得到了中和。”安徽省司尔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林枫说,这也是企业通过碳汇交易探索实现碳中和的一次尝试。
司尔特肥业总工程师林枫正在电脑上查看企业生产能耗。新华社记者 汪海月 摄
地处皖南山区的宣城森林覆盖率达60%,拥有可观的碳汇“仓储”。2021年发布的宣城市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实测评估结果显示,全市森林年固碳量428.21万吨,是工业企业年碳排放量的1.5倍。
姜育龙至今记得,碳汇交易完成后,每天有十几个电话从全国各地打来,迫切地咨询如何测算固碳量、开发碳汇产品……
“这说明企业和市场对碳中和非常关心,我们的探索有价值。”他说,继首单交易之后,庙首林场于2021年12月又向当地两家石材企业出售7275吨二氧化碳排放量,首批开发的碳汇全部售罄。
红豆杉日夜不停地生长着。走出森林,推进林业碳汇的工作也一刻不停歇。
马家溪国家森林公园深处,碳汇林中的红豆杉茁壮生长。新华社记者 马姝瑞摄
为了提升林业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和碳汇能力,安徽不仅组建了碳汇工作专班,编制林业碳汇工作方案,还积极进行林业碳汇项目建设、计量监测、碳汇交易等工作。安徽省林业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省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总量达32980.54万吨;2021年,全省完成林业碳汇交易19585.69吨,实现交易金额85.21万元。
“十年树木。碳汇交易急不得,还要进一步探索、完善。比如碳汇林建设和核准要有更科学的标准,碳汇开发需要更专业的力量。”旌德县林业局副局长梅学峰说,今年,当地将以庙首林场的2万余亩林地为主,对森林固碳量进行全面监测,完善本底调查,为释放更大的碳汇价值打牢基础。(记者 马姝瑞 汪海月)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来源 | 宣城发布
编辑 | 夏彩云
审核 | 唐燕群
主办 | 宣城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更多好内容,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