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宣城的3位全国人大代表,接受多家媒体专访!

加速奔跑 宣城发布 2024-04-12




“两会”正在进行时。

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数字化转型等话题,正在北京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何淳宽、杨广奇、叶红义接受了多家媒体采访。



何淳宽

全国人大代表、宣城市市长

何淳宽接受人民网专访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作为长三角地理几何中心的安徽省宣城市,面向2024年,如何再出发?


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宣城市市长何淳宽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今年宣城市将纵深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奋力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离不开高能级平台。


何淳宽表示,积极抢抓宣城纳入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范围的重大机遇,全力推进沪皖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充分承接上海养老功能纾解,着力打造长三角生态文化休闲康养基地。


同时,抓好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建设,全力以赴招大引强,聚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积极承接沪苏浙产业跨区域转移,着力打造长三角绿色智造承接转移集聚区、沪苏浙皖毗邻地区产业合作“样板地”。


产业,是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何淳宽介绍,2023年,沪苏浙来宣城投资新建亿元以上项目320个,实际到位资金914.9亿元、增长20.7%。


今年宣城将深入实施工业强市“6543”计划,力争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600个、开工500个、投产400个,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0家。


围绕“2+3+4”产业链,主攻长三角区域,大力招引一批行业标杆企业、头部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全面融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并且,主动链接沪苏浙创新资源,高水平运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宣城科创中心,招引更多优质企业、优质项目、优质团队入驻。


在推进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方面,如今宣城与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合作共建宁波舟山港宣城国际陆港,开通宣城—宁波舟山港海铁联动班列,从最初的“周专列”发展到“日专列”,到去年12月已突破3万标箱,实现了把“出海口”搬到“家门口”。


何淳宽表示,今年宣城坚持向海而兴、借船出海,主动对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深化安徽自贸区宣城联动创新区、中国(宣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综合保税区申建工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密海铁联运班列。


宣城生态环境秀美,森林覆盖率近60%,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和优良天数比例稳居安徽省第2位,去年创成全国第7个、安徽省唯一的“天然氧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何淳宽称,今年宣城将持续加强与沪苏浙城市在生态环保领域合作,共同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共同守护好山好水,构筑长三角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为了勾画出民生福祉最大“同心圆”,今年宣城将利用长三角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合作建设医联体、专科联盟等,继续推进“长三角名医工作室”建设。


“宣城还将持续推进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现更多事项‘全程网办、一窗通办、掌上好办’。深化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场景扩容,推动更多应用场景在长三角区域实现‘同城待遇’。”何淳宽说。



(请滑动查看)


何淳宽接受新京报专访


宣城位于安徽东南部,是安徽唯一与江苏、浙江接壤且距离上海最近的地级市,是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交汇叠加,促使宣城成为承东启西、左右逢源的“战略节点”城市。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宣城市市长何淳宽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他表示,近年来,宣城市强化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桥头堡作用,锚定“追赶江浙、争先江淮”目标要求和打造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总定位,聚焦区域协调、创新协同、产业协作等8个领域部署65项具体任务,纵深推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位居长三角前列,城市创新能力、人才吸引力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跻身全国百强榜。


谈长三角平台合作建设


融圈进群,成为长三角“一廊三圈籍”城市


新京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在平台合作上,宣城市是如何协调发力的?


何淳宽:产业合作是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去年我们在所辖的广德、宣州、郎溪省际毗邻地区谋划设立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主动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今年1月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复。合作区规划总面积约85平方公里,启动区约10平方公里,聚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着力打造长三角绿色智造承接转移集聚区、沪苏浙皖毗邻地区产业合作“样板地”。


高水平融入重大区域合作平台。立足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圈进群,先后成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观察员城市。去年,已全域纳入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范围,今年正式获批后宣城将成为长三角为数不多的“一廊三圈籍”城市。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我们深度参与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谋划推进沪皖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充分承接长三角养老功能疏解。


高标准建设对外开放平台。坚持向海而兴、借船出海,与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合作共建宁波舟山港宣城国际陆港,开通宣城—宁波舟山港海铁联动班列。实现了把“出海口”搬到“家门口”。


谈产业协作


深度融入长三角现代产业体系


新京报:宣城市提出要打造制造强市,产业协作如何走深走实?成效如何?


何淳宽:近年来,我们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越、腹地广阔、工业基础较好等优势,主动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深度融入长三角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项目招引靶向发力。组建“2+3+4”产业链推进组,分产业链编制发展规划和招商图谱,坚持将沪苏浙作为招商引资主战场,以上海等为重点区域,设立五大驻外招商局和基金招商、外资招商局,组建500人左右的驻外专职招商队伍。


坚持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深化区域协同创新,在上海松江设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宣城科创中心,打造链接上海高端要素的创新中心、孵化中心、人才中心、招商中心,已入驻华晟新能源等13家企业。牵头组建G60新能源产业联盟和长三角(宣城)光储产业联盟,举办中国光伏行业半年会、长三角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大会,围绕新能源和汽车零部件两大首位产业,强化与长三角整车企业、电池企业和光伏新能源企业紧密合作,聚力打造中国异质结光伏之都和长三角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基地。


新京报:下一步,宣城将如何纵深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


何淳宽: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的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国“两会”部署要求,纵深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奋力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


合力打造一体化高能级平台;着力推动科创产业融合发展;聚力推进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积极筑牢长三角一体化生态屏障;有力推进公共服务一体融合。


谈优化营商环境


确保企业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新京报:我们注意到,从去年1月开始,每个月的第一个周六,宣城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与企业代表面对面,召开政商恳谈会。你如何看营商环境对发展的影响?近年来,宣城市为优化营商环境采取了哪些措施?


何淳宽:宣城一向就有重商亲商的传统,加上毗邻江浙受其带动,宣城的民营经济十分活跃、占比全省最高,平均每40个人就拥有一家民营企业,如果算上个体工商户,每8人中就有一个老板。我们持续加强与沪苏浙等地政策协同、制度接轨,建立政商恳谈、政策落地、要素保障、疏堵解难“四个面对面”工作法,持续创优营商环境。


政商恳谈面对面。建立“政商恳谈会”制度,每月首个周末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接待恳谈。实行“123”企业诉求督办反馈机制,对企业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建议,第1天交办部门、第2天明确办理措施、第3天反馈企业、原则上1个月办结,确保企业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政策落地面对面。全面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2023年兑付资金3.94亿元、惠及企业1440家。组织开展为企服务专项行动,聘请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争取优惠政策,帮助企业争取项目1512个、获得奖补资金3.2亿元。创新开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资源普查,组织专业机构对全市2388家重点企业进行专业诊断,分级分类建立企业融资需求资源库。聘任民营经济发展顾问,制定涉企政策充分听取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意见。


要素保障面对面。在全省率先建立工业项目用地“周转池”和土地要素保障周六会商等制度,全力保障项目用地需求。2023年下半年,“周转池”共使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2340.8亩、补充耕地指标805.09亩,有效保障华晟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重大制造业项目用地,受到园区企业欢迎。创新建立“1个产业链+1家主办银行+1家主办投行+若干链主企业、链属企业”对接模式,批量精准对接链属企业融资需求。设立“宣城人才日”,推出“送住房引人才”“政聘企培”等政策,设立高校人才工作站27个,赴180所高校开展招才引智活动,2023年引进各类人才4.2万人、增长25%。


疏堵解难面对面。在全市设立969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会商联办机制。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8名“首席问题官”和174名“问题专员”,负责“办不成事”原因分析、协调处理、跟踪督办、解释答复,累计解决企业反映问题338件。建立营商环境体验官工作制度,定期收集体验官提出的意见建议。出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服务企业发展10项举措,进一步为企业打造舒心便利的发展环境。


新京报首席记者 何强


宣城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要实现“七个强市”的建设目标,更加需要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永不竣工的重大工程”,全力创建一流营商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宣城市市长何淳宽


(请滑动查看


何淳宽接受国际商报专访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宣城市市长何淳宽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宣城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和四大都市圈辐射中心,交通畅达、要素汇聚,抽水蓄能资源较为丰富,加快打造以抽水蓄能电站群为主体的长三角绿色能源保障基地,对于长三角地区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何淳宽认为,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正处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电力系统峰谷差持续扩大,对于抽水蓄能等储能设施建设需求日益迫切。而宣城打造长三角绿色能源保障基地具备许多优势。


一是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根据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初步勘测,宣城市地形地貌突出、地质条件优良、自然水系丰富,且部分选址无生态红线、移民等制约,尤其是南部地区山脉环绕,山体多为粗粒花岗岩结构,具有建设抽水蓄能的先天地质优势,适宜开发大规模抽水蓄能项目。”何淳宽介绍说。


二是区位条件优势明显。“抽水蓄能电站站址应选择在距离用户负荷较近的区域,可以减少输电线路投资和线路电能损失。”何淳宽指出,宣城市位于长三角地理中心,与江苏南京、浙江杭州市接壤,与长三角中心城市上海距离不到300公里,是安徽省对接沪苏浙的桥头堡,具有输电线路短的优势,线路一次投资可满足多个抽水蓄能电站送电需求。


三是输电设施基础扎实。宣城地处特高压直流输电关键线路,距离华东电网负荷中心较近,准东—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终点位于宣城,肩负电网末端调节重要作用。“宣城市抽水蓄能项目主要服务保障华东电网(安徽、江苏、上海),承担华东电网调峰、填谷、调频、调相及紧急事故备用等任务,具有建设区域能源枢纽的有利条件。”何淳宽说。


四是能源消纳市场成熟。目前,长三角区域电力需求仍保持快速增长,能源消纳具有巨大发展空间。何淳宽透露,宣城市正在积极探索长三角区域能源合作模式,2023年皖苏两省发展改革委签订能源合作协议,约定宁国龙潭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成后直接服务江苏电网,由江苏省电网全额消纳,容量电费与电量电费由江苏省负责疏导。


五是开发建设潜力较大。据何淳宽介绍,宣城市已建、在建和谋划建设的抽水蓄能电站26座,总装机容量约1920万千瓦左右,居安徽省第1位,具备建设以抽水蓄能电站群为主体的长三角绿色能源保障基地的潜力。总投资81亿元的宁国龙潭抽水蓄能电站、总投资91亿元的绩溪家朋抽水蓄能电站已列入国家规划的重点项目。预计到2030年,全市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将达到560万千瓦,超过安徽省的半数以上。


“我们将坚持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为牵引,全力推进抽水蓄能电站群建设,加快打造长三角绿色能源保障基地,为国家推进区域能源安全互济互助合作探索路径、提供示范。”何淳宽介绍说,宣城市将聚焦项目建设、规划衔接、电网调节来推进相关工作,譬如加快推进宁国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争取2029年4月建成投运;报请国家能源局争取将若干成熟的储备项目调整为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实施项目;积极争取将8个谋划项目纳入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储备项目;积极谋划推进12座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工作等。

(请滑动查看



杨广奇

全国人大代表、广德市新杭镇金鸡笼村党总支书记

杨广奇接受央广网专访

今年全国两会我采访到了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广德市新杭镇金鸡笼村党总支书记杨广奇。杨广奇向我分享了他今年在小组会上准备的一份建议。这份建议被他手写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勾勾画画,更改又补充,最后一句话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不能把农民只归纳为种庄稼的人。”


我问他:农民是什么?


他说,农民可以种地,但通过乡村产业的带动,农民也可以经营、可以操作机器,有了更多的角色和价值。最关键的是,只要收益有保障,他们就有可能留在农村,只要人留住了,就能想办法让他在农村扎根,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才能实现乡村振兴。所以这里面最重要的还是要形成产业,一定要有产业做背书。


短短几句话,杨广奇强调了好几遍“人”和“产业”。在杨广奇眼里,农民是农村产业里的农民、是乡村振兴里的农民,农民在农村这片沃土上,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就像7年前回到农村的杨广奇一样。


(杨广奇准备的手写建议)


“我是皖南山区一名基层的村书记,我是兵支书。”杨广奇这样向我介绍自己,质朴又充满力量。开了两天会,杨广奇的笔记本上已经写了十几页,这是他多年的习惯,“我们平时在村里工作嘛,来来回回也是手写比较方便,习惯了。”


2017年,当过兵、创过业的党员杨广奇回到自己的家乡金鸡笼村担任“兵支书”。当时的金鸡笼村是出了名的“软弱涣散村”,用杨广奇的话说:“产业没有,人才也没有,集体经济更不用说,甚至还有欠款”。经过大量的走访调研,杨广奇决定带头成立村集体合作社,带领村民发展茶叶产业。从修路开始,到建设智慧茶园、茶叶工厂、交易市场……2023年,金鸡笼村人均收入达37000元,成为广德市出了名的经济强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杨广奇和村民们一步步践行,将理想变为脱贫致富的真实故事。


在做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时,我看到有村民这样形容以前的金鸡笼村:“那个时候一提到金鸡笼,我们作为金鸡笼人感到很惭愧。”而当我加上杨广奇的联系方式时,他的微信名正是简单直接的“A金鸡笼”。


他骄傲地笑了笑:“我在2017年决定回到家乡建设金鸡笼村的时候就把微信名改成这个了。我是带头人,要把责任扛在肩上,我想让别人见证金鸡笼村是如何在一帮年轻人的带领下真正改变的。”


是的,真的变了,变的不仅是金鸡笼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青年人才下乡、返乡、兴乡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现象,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5日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去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脱贫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8.4%。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毫不放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强化易地搬迁后续帮扶。


今年是杨广奇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第二个年头。“今年我带来了两个议案,都是关于我们农村的。”提到那片他奋斗的土壤,杨广奇有些滔滔不绝:“现在我们工业方面的考核指标都比较清晰,那么农业方面,‘农民的口袋鼓起来’、可支配收入到底能达到多少的量化能不能纳入到我们的考核?我们现在都讲共富,那首先就要形成产业,工业上讲‘亩产论英雄’,我们农业也要讲究亩产提质增效,这样才可能会让老百姓的获得感更为明确,这样老百姓返贫几率就会降得很低……”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从金鸡笼村走上人民大会堂的杨广奇,又将带着他的关切回到他最熟悉的金鸡笼村,明年此时,他又将带着新的有“泥土味儿”的建议上会履职。“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在履职的过程中,乡村振兴的难点将变为实实在在的举措。“我回去的时候,山上的新茶正好可以采摘啦。”杨广奇希冀,会后带着新想法、新办法,回乡续写新的“春天的故事”。(作者:牛谷月)

(请滑动查看



叶红义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信安徽绩溪分公司智慧家庭工程师


叶红义接受人民网专访

“我所在的安徽省宣城市,已初步建成了工业大脑,作为发展工业互联网的网络基础、数据中枢、应用平台和安全关口,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起到了很多的促进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叶红义,是中国电信安徽绩溪分公司智慧家庭工程师,今年全国两会,他带来了关于加快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叶红义介绍,宣城市初步建成的工业大脑,已为3000余家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免费诊断,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2000余份,帮助500余家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


“但工作中还有一些不足,比如大家对工业互联网的认识不够,不少企业家还处于‘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阶段,中小企业转型工作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引导。”叶红义说。


如何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以提升传统产业产能和效率?叶红义建议继续加强政策指引,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评价体系,有目标、分等级地进行数字化转型引导,同时配套奖补措施,以产业链标杆的示范引领促进规模推广。

(请滑动查看


叶红义接受人民邮电报采访

“我将继续发扬‘红色电信’精神,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信息化需求,将群众的呼声和关切带到会上去,也将积极建言献策,全力做好信息服务和通信保障,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美好信息生活,为地方数字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作为一名来自大山深处,从事农村通信网络安装和维护工作24年的基层人大代表,第二年赴京参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绩溪电信智慧家庭工程师叶红义少了一些初次履职时的紧张,心里更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使命感。


“我是一名从大山深处走进人民大会堂的基层电信员工,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深有感触。”叶红义告诉《人民邮电》报记者,他的家乡安徽省宣城市已初步建成工业大脑,作为发展工业互联网的网络基础、数据中枢、应用平台和安全关口。但是,当前工业互联网还处于起步阶段,仍有诸多不足之处。


“在走访调研本地企业时,我发现很多中小企业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方面认识不够,较多企业家还处于‘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阶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制约企业未来做大做强。”叶红义说。


因此,今年叶红义带来了关于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建议。“我希望加强政策指引,在推进企业数字化工作中,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评价体系,有目标、分等级地进行数字化转型引导,同时配套相应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奖补机制,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和生产效率,以产业链标杆引领全量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从而达到规模推广效应。”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叶红义积极参与绩溪“智慧乡镇”平台和“数字乡村”平台建设,关注当地中小企业的数字化发展,希望以工业互联网推动企业数字化水平和生产效率提升,为绩溪县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坚持开展乡村旅游信息化的科普宣讲,让更多人了解家乡、了解绩溪。在他的努力下,绩溪县的5G网络覆盖到大山深处,为大山深处的百姓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


“去年我在大会上提出关于‘加大农村数字平台推广’的建议,6月底我就收到了书面回复。回复认为我的建议对推进数字乡村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还明确了下一步四点工作举措,一是将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和评价考核,二是深化乡村治理数字化实践,三是加快推进涉农数据整合共享,四是持续推进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工作。”


能够在助力改善民生、助推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让叶红义倍感自豪,也对接下来更好地履职尽责充满了信心。

(请滑动查看)



来源 | 宣城发布综合
编辑 | 张玉荣 孙丽莉

审核 | 唐燕群

主办 | 宣城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更多好内容,等你来看↓

春天和花很搭,今天和妳很配!

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宣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