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评论:为什么很少官员引咎辞职?
最近,因为防疫防汛防灾不力,问责浪潮此起彼伏,网民围观哪个地方问责的速度快、人数多、处理重、级别高。
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问责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有怜悯之心,要“较真”“叫板”,发挥震慑效应。
这些接二连三的问责通报,释放出“失责必问、问责必严” 成为时下官场铁律和常态的强烈信号,警醒各级官员守土有责、履职尽责。
现在一些事情,在网民看来明显是有官员失责,胆大的网民甚至点名道姓呼吁哪个地方的哪位官员应该引咎辞职;但“我自岿然不动”,鲜有官员主动引咎辞职。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试图解析之。
1、侥幸心理作崇
“灾来非吾过,去亦非吾功。”面对疫情汛情灾情的猝不及防,有的人认为出现点吧闪失在所难免,责任不在自己,问责起来也不一会落在自己头上。要是引咎辞职,就相当于主动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不引咎辞职,将功补过,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2、谁都不愿自毁前程
个体的官员大多时候还是“理性经济人”,他会在行动的成本与收益之间考量。官员一旦引咎辞职,通常其政治前途就显得十分渺茫。尽管有官员引咎辞职后也得以启用,但概率极小、在一些人看来位子也不好。
3、总能找到“背锅者”
有的人习惯或擅长把权力往上揽、责任往下推。只要不是最基层的官员,出了事,总还是能找到下级的问题。冤有头、责有主,万一不行找社区。有的地方出了事,层层甩锅让人唏嘘。“锅灰”通常不是指手画脚者,而是实际操作者。
4、让组织难堪
官员是组织提拔选用的,引咎辞职无异于辜负了组织的器重,给组织打脸。特别是一地的主官,都是组织经过慎重研究决定的,开大会时都讲过,某某担任某某职务是合格的。好在组织现在闻过即改,发现失责的官员立马调整。
5、或会惹出更多更大的麻烦
官员引咎辞职,不是自己想辞职就能辞职,都是要经过严格的组织程序的。官员向组织递交引咎辞职申请书之后,要经过纪检部门的审查同意后,才能进入组织研究确定程序。如果官员引咎辞职,相当于主动把自己交给了有关部门“体检”,平时知道自己身上的毛病,万一弄出个三长两短不划算。
6、社会评价使然
在“官本位”尚未消除年代,社会对官员的关注度极高。官员问责受到相应的处理,过了处分影响期之后,仍可东山再起。但社会对引咎辞职官员的影响却是无期的。官员问责很多人认为是“运气不好”。谁要是引咎辞职,整个社会就感觉这个官员能力不行、责任缺失。
7、有的责任本身就难以划分
有的责任本身还存在昨天今天、上下层级、相邻区域、有关部门之间的模糊地带,难以划分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难以清晰到每个时间节点、每个责任单元。如此一来,出了事,官员就很容易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8、现在出事的概率本身就较小
随着民本理念的深入,政府治理更趋现代化、科学化、人性化。各地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速度、力度、精度与温度,得到广泛认同。个别地方可能因为层层等待命令等官僚陋习致使事件严重恶化,但这在治理体系与能力普遍提高的今天,毕竟是小概率事件。
以上纯属个人浅见,如有不妥,欢迎拍砖!
狗日的,德尔塔!
傻瓜把石头扔进水里,智者拼命想办法往上捞……
这样不好,特别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