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这招高,干得漂亮!
全文字数:1400字
预计阅读时间:4 分钟
12月2日,哈尔滨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发布公告称,对主动进行核酸检测以及自觉身体不适,主动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并说明情况,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的人员,经核实后奖励1万元。
有的人认为,核酸检测为阳性,给社会、给城市带来了隐患和麻烦,不罚款就够意思了,凭什么还要给奖励?
有的人认为,配合疫情防控去做核酸检测,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完全没必要给予奖励,难道是哈尔滨钱多了没地方花?
在笔者看来,哈尔滨有高人,这招高、实在是高!
与其“遍地撒网”不如“重点捞鱼”。虽然这样的比喻有些不恰当,但却能形象地说明奖励这招的好处。
奖励之举无疑可以打消疑似感染者不敢去做核酸检测的顾虑,鼓励他们主动配合检查,从而消除疫情隐患,为城市防疫系上安全带。
奖励之举“多快好省”,尤其是从民生视角看,标志着管理部门成本意识、服务意识、群众意识的明显提升,较好地实现了疫情防控的“三个转变”。
一是从不计成本到计较成本的转变
曾几何时,一些地方宣称要不计成本地抓好疫情防控。这在疫情暴发之初尚可理解。在时下多点散发、局部聚集的疫情新常态,再有这样的口号与行动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以最小的成本”将疫情最快地控制性,成为有识之地防控疫情的理智抗疫战法。管理部门的钱,是纳税人的钱。毫无成本意识,不计成本,花别人的钱不心疼,老百姓心疼。
哈尔滨在出现零星病例的情况下,奖励主动核酸检测阳性人员1万元,不会造成过大的财政负担,相反比起当初动不动就全员核酸检测的费用要低得多,排查起来也精准得多、高效得多。
二是从把病人当“坏人”到当“好人”的转变
病毒感染者是患者,是医院的客户,不是医院的“麻烦”;感染者是不幸的,正常的人谁也不会故意去感染病毒,他们是管理部门需要服务对象、是社会各界需要帮助的对象,而不是嫌弃的对象。
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疫情之初,很多地方视湖北、武汉人为“坏人”甚至是“敌人”,湖北、武汉人在外地特别不受待见、受尽了歧视。就是现在,有的地方仍视疫情发生地的人为“异己”,仿佛只要哪个地方有了个别病例,整个那地方的人都感染了一样。
当然,这种形势已发生明显好转,不因一人而殃及一城,把范围缩小至病例所在地县(市、区)这一级,算是较好地把握了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这背后其实反映的是一种管理理念,是长期以来把“管理”当“管你”的惯性延伸,服务意识淡薄,而没有真正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哈尔滨此举显然是把感染者当好人(谁会拿钱去奖励“坏人”呢?),标志着疫情防控从“管理”到“服务”的明显转变。
三是从“发动群众斗群众”到尊重群众的转变
去年疫情之时,笔者看到一些地方出台的奖励政策可笑至极、愚蠢至极。
不少地方出台奖励政策,每举报一个从疫情发生地回来的人可获奖励三、五百元。
这政策的潜意识里存在地域偏见不说,完全是把“疑似患者”当“坏人”,是“发动群众斗群众”的积习残留,活脱脱地把“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经念歪了。
举报这事,除了鼓励“民告官”之外,大部分“民告民”的有奖举报(违法犯罪线索除外),均很容易造成对公民某些权利的隐性剥削,从长远看不利于整个社会向上、向善。
相比上述无脑奖励政策,哈尔滨的奖励政策,可谓是把人当人、相信群众、尊重群众、服务群众的政策典范,值得点赞!
— THE END —
推荐阅读
◑记得星标★ 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