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们在草原上起舞放歌,他们是乌兰牧骑

新华视界 2017-11-27

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

最开始乘着马车

后来有了卡车

再后来有了演出专用车

60年来,他们在大草原上起舞、放歌

将演出送到牧民们的身边

    新华社记者任军川摄


他们是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嫩芽”,后被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是适应草原上地广人稀特点而诞生的文化工作队。

2006年6月20日,锡林郭勒盟大草原上的西乌珠穆沁旗科普乌兰牧骑的演员们为农牧民演奏。 新华社记者何俊昌摄


1957年,苏尼特右旗成立了由9名演员组成的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由于他们的节目灵活新颖、贴近生活,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广受草原人民喜爱。此后,内蒙古各地纷纷效仿建立各自的乌兰牧骑,目前全区活跃着75支乌兰牧骑,每年演出超过7000场。

1996年,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深入牧区为牧民演出。 新华社记者白斯古郎摄

1973年8月,鄂托克旗乌兰牧骑队员穿越沙丘前去演出。新华社发(陈俊山摄)

1976年,镶黄旗乌兰牧骑队员在巡回演出中为牧民们演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片断。 新华社记者施长江摄

1964年,乌兰牧骑队员在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查干哈达公社为牧民演出说唱节目“好来宝”。新华社记者王箭锡摄

1965年,扎鲁特旗乌兰牧骑五好队员张少艺(汉族)为牧民表演顶碗舞。新华社记者宝音朝克图摄

1982年,阿巴嘎纳尔旗乌兰牧骑队员为牧民们表演蒙古语相声《普查员来牧区》。 新华社发(陆金发摄)          

 2011年7月18日,在“元上都旅游文化节”上,正蓝旗乌兰牧骑的演员为观众表演舞蹈。新华社记者任军川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509k854v5&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今年83岁的伊兰,是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首批演员之一。忆及当年的往事,头发花白的她笑容满面:“那时候,马、马车和红旗是全队9名演员下乡时的主要装备。马车拉着乐器服饰杂物和女队员,马匹驮着男队员,红旗则是乌兰牧骑的标志。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只要远远地望见高举红旗的一队人马,牧民们就知道乌兰牧骑队员们来了。” 

2017年11月23日,83岁的苏尼特右旗第一代乌兰牧骑队员伊兰(左)给外孙女、重孙女讲述老照片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扎根基层,深入群众,是乌兰牧骑的初心。”伊兰说,乌兰牧骑的职责就是为广大牧民送歌献舞,歌唱牧民幸福生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每到一个牧点,队员们都与牧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有时候,我们邀请会拉马头琴、会唱民歌的牧民和我们一起演出。

1965年,扎鲁特旗乌兰牧骑路过巴雅尔图胡硕生产队时,一位骑马的放牧员同队员们热情握手希望他们留下来。 新华社记者宝音朝克图摄

1965年,扎鲁特旗乌兰牧骑来到巴雅尔图胡硕公社沙拉生产队,当地牧民正在抗旱。队员们和牧民一起挖出了清澈的泉水。牧民们称这泉水为“乌兰牧骑之泉”。新华社记者宝音朝克图摄

1965年,扎鲁特旗乌兰牧骑为牧民带来了立体镜,牧民们高兴地看到了首都北京的新面貌。新华社记者宝音朝克图摄

 2017年11月23日,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在桑宝拉格苏木额尔登塔拉嘎查为牧民表演文艺节目。 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辽阔的草原既是乌兰牧骑服务群众的舞台,也是文艺创作灵感的源泉。

那淳朴的笑容、烂漫的歌声、动人的舞姿,让草原变得更加美丽……


视频    邹俭朴、达日罕

编辑    程婷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