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改造一个安徽荒村,被当地人大骂,3年后……
每天一条独家原创视频
安徽省祁门县闪里镇,
有一个800年历史的古村落,
名为桃源村。
这里拥有中国罕见的“一村九祠”,
更是祁门红茶的发祥地之一。
然而因为交通闭塞,乏人问津。
2015年开始,建筑师马科元用了三年时间,
给村子做了一系列“微创手术”。
他和团队通过对一系列老房子的更新改造,
将现代建筑理念融入传统的农村建筑当中,
为整个村子注入新的活力。
他说,建筑师做乡建,
不是一条富贵之路,而是清修之路。
自述 马科元 编辑 莫竣威
在安徽,有非常多具有特色的村落,里面的古建筑和人文气息保护得非常好。不过因为交通闭塞,村民的生活水平比较低,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小孩。
桃源村就是其中之一。这里有800年历史,现在仍有300户人居住于此。
桃源村 一村九祠
然而桃源村在历史上曾经是很显赫的。明末清初之时,徽商走南闯北,财富满贯。当他们飞黄腾达,就会向自己的村子捐赠祠堂和牌坊。桃源村曾经出现过九座大大小小的祠堂,一村九祠之势,在中国都是非常罕见的。
桃源村村民在制茶
这里也是祁门红茶的发祥地,桃源村的一个茶号,1915年曾经代表整个祁门地区,参加美国巴拿马世博会,获得民间茶庄奖的金奖,从此祁门红茶享负盛名。
建筑师马科元
我们最早是2015年接触到改造桃源村的项目。老房子历史悠久,它们的气息已经完全融入这座古村,它的出生和落魄都带着时间的印记。所以保留,胜于新造。
整个改造至今三年多,经费用了超过500万,但我们只做了3、4栋小房子,总面积不超过一千平方米。
南仕堂—饱读诗书的本地姑娘
南仕堂是进入村子的第一幢房子,原来是一个小药店。根据需要,我们把它改造成村子的接待中心,但不希望它是一个浓妆艳抹的网红款,而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本地姑娘。
所以改造从规模、面积、高度上完全保留了以前老房子的样貌。但打开门后,就会发现内部别有洞天。
室内的整个木构体系重新设计。跟很多现代建筑不同,这间屋里梁和柱不再隐藏在墙体背后,而是显露在外,构成整个空间的骨架,也更有气韵。
古徽州地区的木构特点是“肥梁细柱”。因此为了让柱子显得纤细,原本粗大的柱子,被分解成四个细柱,成为一组“散柱”。将一根梁扩充成了并排放置的一组双梁。
“散梁复柱”
所有梁和柱通过榫卯的方式咬合在一起,形成了“散柱复梁”的屋架体系,没使用一根钉子。
整个空间有四面墙,它们各有特点:
三间折门
折门可以完全打开,让室内外完全交融。
影墙
我们把生长在外部的竹子,通过光影的方式投射到这面半虚的玻璃墙壁上。竹影婆娑,随风摇曳,充满整个室内。
虚墙
用3000块玻璃砖砌了一整面马头墙,一改传统马头墙的封闭感,里面木结构的虚影呈现在外部。
树墙
我们专门从800公里以外的苗圃园中,挑选了一棵弯曲的枣树,砍下、运回,未经修饰,挂于墙壁之上。
木梁柱和生树并置于屋内,文与质、虚与实、内与外、曲与直,就像文学里的对仗关联。
宀屋—品茶论茶的公共空间
桃源村作为祁门红茶的发祥地,尽管家家户户都有红茶,但村子尚未有专门的茶室,供村民和客人品茶、论茶、赏茶,村民们也缺少个轻松悠闲相聚的地方。
我们便把一个占地60平米的荒废农舍,改造成茶楼,取名“宀(mian)屋”。
宀屋建筑模型
房子的外墙原封不动地保留,然后把内部的木结构进行重新改造,并将屋顶向外悬挑,用来覆盖、保护老墙。
整个房子分为两层,一层是品茶、论茶空间,保留了老房子独特的昏暗内向氛围。空间焦点在室内唯一一张深色胡桃木的长桌之上。
二层则是开放的公共区域。新的屋顶被抬高,跟老墙之间形成一条缝隙,空间维合感被彻底改变。
这使得内与外有更多的互动:祠堂、田园、山峦的景观从不同方向涌入内部,村民可以从新的视点欣赏村子熟悉的景观。
南亭叙
旧房+新屋 盘活桃源村
另外,我们还在村里改造了两个客栈,分别取名为“南亭叙”和“停云、素月”。
南亭叙原本是一栋荒废多年的老房,在保留了整个屋子的结构下,把现代人居住的一些需求置换进去,最终老房子和新房子一新一旧,相互同时出现在庭院里。
而亭云和素月则建在半山腰上,是新建的。但同时我们保留了场地上两棵银杏树,让它们从房子中间穿越而出。
山腰上的茶亭
就在我们改造老房的同时,有很多破旧和废弃的木材被拆下来。我们也把这些木料进行翻新,重新搭接成了一个小亭子,放在半山腰。它可以俯瞰整个村子。
我从事建筑10年,到乡村做实践大概也有5年了。
城市套路深,城市很多设计的方式和造型都是照着西方做的。直到来了乡村才发现,其实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手法和理念,特别值得我们去学习、深究。而且在乡下,设计师的自由度也会大得多。
但其实在乡村做建筑的压力不比城市小,一来是时间和经济方面的压力。
在城市里,我们的工作对象更多是电脑和图纸,只需花一个月,就能完成30万平米的设计。
但在村子,我们面对最多的是工人和建筑本身。深耕这种小房子,需要考虑的事情则更多,可能花整整一年才完成300平米的改造。考验的是设计师的恒心和耐力,而且报酬方面也与城里丰厚的设计费无法媲美。
建造过程中,也有许多来自村民的压力,这次桃源村也一样。工程开始之初,村民是难以理解改造能为村子带来好处的。
于是村民会想方设法跟我们“对着干”,其中也有很可爱的破坏方式。例如在我们收工以后,他们会把刚刚栽种的植物给拔掉,以此来表达他们的不满。
为了减低施工对他们的影响和不便,我们也主动为周边居民的家,换装了隔音门窗。
慢慢看到改造的成效后,村民也给改造提供非常多的建议,比如村里的老人会来跟我们讲述以前这有一个什么样的房子,它的造型是什么样,用了什么木头……
我们会根据他们的描述,把村子以前的一个风貌复原出来。
当改造所带来的长远利益逐渐突显,村民看到我们的改造激活了这个村子的潜力,为他们带来旅客,增加旅游收入。时间一长,他们就会从心里支持我们。
而对于有意愿来乡村做建筑设计的年轻人,我的建议是谨慎入行。因为这不是一条富贵之路,而是清修之路。但当你选择了这行以后,心里面的富足,会比物质上的收获要大得多。
部分图片由唐徐国、赵奕龙拍摄
建筑图纸由素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
▼
▼ 点这里,进一条生活馆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