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第一大展来了!开幕即刷屏,故宫被挤爆

点击右边星标 一条 2020-09-17


9月,沉寂已久的文博圈突然炸裂:
去年年底就官宣了的2020苏轼主题大展,
如约而至。
在满600岁的紫禁城内,
“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
于文华殿低调开幕。
成为2020疫情后的第一个文物大展,

开幕即刷屏。

苏轼,
文、诗、词、书、画,都达到极高造诣,
头顶“唐宋八大家”、“宋四家”等光环,
900多年前,他就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偶像,

并一直被后世纪念、崇拜。


故宫文华殿苏轼大展现场
然而在此前,
还从没有一个专门的书画文物展览来讲他。
这次,故宫博物院拿出78件馆藏作品,
其中包含6件苏轼的真迹。
一条第一时间来到展览现场,
并邀请中国美术史专家黄小峰,

一起聊了聊复杂、传奇的多面苏轼。

嘉宾   黄小峰  编辑   叶荔


文华殿入口

 现场直击 
经过近半小时的排队,结束一道预检,一道常规安检,我们径直入午门,过东侧,来到文华殿门前。可能因为是工作日,并没有出现北宋《千里江山图》展出时的“故宫跑”。

宋人《赤壁图》

站在殿堂前,是一张赤壁册页图放大而来的海报。画面一角,苏轼和友人泛舟游兴。这是宋人描摹苏轼被贬黄州后,游赤壁的小景。据说之前从未隆重展出过。拿这个做海报,与苏轼留给大众的那股子洒脱豁达的劲,颇为契合。 

苏轼、林逋诗文长卷

进了展厅,展览流线只有一条路。四个部分按次序走一圈下来,每一个版块都有亮点,78件(套)珍品,除了书画是主体,还有拓片、瓷器、善本等多种类型。
既有苏轼同时代的北宋大家的佳作,也有元明清后来人,以各种方式纪念苏轼的作品,每一件都与苏轼产生了花式联结。
尽管到场观众人数多,但这次观展体验实属不错。
一方面,这次展品时间跨度长、类型丰富,每个位置都值得停留。再加上,明星展品6件苏轼真迹,被打散到不同区域,避免观众过于集中在某处。

苏轼信札《新岁展庆帖》

苏轼《三马图赞》局部

这次故宫博物院拿出的6件苏轼真迹,观众看到的主要是苏轼中晚年时期的真迹,呈现两种迥异书风。 
《三马图赞》中他胸有腹稿,提笔严谨,墨色黑得发亮,用的纸也特别厚实;而几封书札,他写得松弛,涂涂改改,率意而为,但文字中透露着与友人的深厚情感。 

展柜上方的是《赤壁赋》的局部照片

展览也有遗憾,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全球范围内借展,所以没有见到苏轼的书画代表作,比如《寒食帖》《赤壁赋》。考虑到这一点,展览方将这些重点作品取了局部并放大,在展柜上作隔空团圆。

后人心中的苏轼,明代德化白瓷
 苏轼,一个文化偶像的诞生 
一条采访了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的黄小峰副教授,多年来他致力于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和教学,最近几年的关注重点就落在宋代绘画,正在写作一本综合探讨宋画的新书。而苏轼,恰恰是宋代艺术史,甚至是中国艺术史里的重要一环。
Q:一条

A:黄小峰


Q:首次为苏轼办一个书画展,面对什么挑战?

A:庆贺紫禁城600年,要做一些大的项目,故宫要做苏轼这个展览,我早就听说过。但因为有各种原因的限制,很难做成“全球动员”,任何一个展览都不可能把和苏轼有关的所有藏品都借来办展。

苏轼《寒食帖》

这两天我看到有的报道提到,比如台北故宫馆藏的《寒食帖》,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的《李白仙诗卷》,去年拍卖界引起热议的苏轼《木石图》没有来,有些遗憾。其实我觉得不必遗憾。
太经典的作品可能会占据掉一整个展柜,要留足空间。如果没有特别重量级的明星展品,其实也给了很多平时没有机会的藏品一个冒头的机会。
故宫这次还是立足于自己的馆藏文物办展。

王诜《渔村小雪图》

另一个难处就在于首次以文物为载体,围绕苏轼办展,没有一个可参照的范本,需要重新搭一个框架。
好处就是,这次拿出来的展品,有不少平时很少展出,观众有新鲜感。

另外,展览尝试把苏轼的真迹和其他人的作品比对着看,让他们互相产生一个联系。又是很难得的体验。比如在第一展厅,就会看到苏轼和他的老师辈的欧阳修的作品,并排在一起。

Q:一个以苏轼为核心、同时展出他周围人物的艺术展,有什么目的?
A:我觉得可能有两个相互联系在一起的目的。一方面,展览可以去“还原”苏轼,通过展示他周围的人、事,环境,观众可以从多角度重新认识苏轼。
另一方面,展览要表现苏轼对后世的发展影响,苏轼作为后人心中的“文化偶像”,是如何形成的。
这两个方面,我觉得描述苏轼对后代的影响,相对容易。我们在现场看谁提到了苏轼,这些人物按照时代排列出来就可以。但要涉及到苏轼这个人,要进入他的世界,就难了。

Q:展览分成4个部分,请您简单介绍。

1、胜事传说夸友朋;

2、苏子作诗如见画;

3、我书意造本无法;

4、人间有味是清欢。

A:4个章节,4个方面,就像给人写传记。
第一,就是苏轼和他的时代,简单说,就是我们通过看苏轼和他朋友圈这些人来理解他。

苏轼《治平帖》

第二,苏轼的艺术创作,主要是诗歌墨迹。还有后人根据他的诗文创作的作品,可以讲是他作品的一个延续。

第三,苏轼本人的书法以及后人对苏轼书法的仿学和临摹,他如何影响其他人。
第四部分是一些补充,逸事和述怀小品文,就跟我们以前写传记,写完了正史,有一些野史、逸事。
四个方面没有说哪个就是焦点。值得一提的是,四个部分的标题都是七字诗句,很有诗意,与苏轼文人的身份十分呼应。

苏轼为林逋和诗

此外,展览呈现方式结构,也加入了一些新的思考。
比如说苏轼如何去评价前人?有一件展品是林逋的书法长轴,后面有苏轼的题跋,就像他给人点赞,留了一个评语。这个角度平常少见。
其次,展览还把后人画苏轼的画像也加了进来。这类绘画以往会觉得没有什么名气。但加入进来之后,会让苏轼的形象更加丰满。

另外,这个展览把故宫各个时代的藏品全部调动起来了,并不局限在宋,跨度一直延续到近代,除了有书法,还有绘画、拓片、器物,类型也很丰富。
看这个展览,除了单看每一部分,还要看到一个部分和另一个部分之间的互动。

苏轼《治平帖》局部

Q:苏轼作为书法史宋四家之首,怎么理解他的好? 
A:苏轼所在的那个时代,是一个非常重视学习前人、重新整理传统的时代。他们都要面对一个传统与创新的问题,不可能永远束缚在古代的传统。
到了北宋中后期,科举考试发展得更深入了,新兴的文人群体越来越庞大,加上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带来的新东西,就变成了非常注重个人化的表达。当时的风气就是“尚意书风”。 

苏轼《题王诜诗帖》

他遍学前人,尤其是颜真卿、杨凝式,又突破了唐代以来的一种书法规范,树立了自己的风格。
他的书法,很多写的都是自己的诗文,内容一定是自己的创作,这一点很重要。归根结底,就是诗书一体的文人理想。
而且,看后人临仿苏轼就会发现,后人看重的也不是他的字多么黑,模仿他的结体方式,更多还是一种率意表达,综合起来的学习运用。

苏轼《枯木竹石图》

Q:苏轼的绘画,保存下来的很少,如何理解他的绘画?
A:当时绘画的一个主流是描绘自然。

王诜《渔村小雪图》局部

同样是画枯木,苏轼好友王诜《渔村小雪图》画面的最左侧,岸边有好几棵枯树,每一个树瘤、树枝弯曲的地方,都画得非常细致。
苏轼就很不一样,他画枯木的那几笔偏偏不符合绘画的主流规范,他没有去模拟一棵树的生长状态或体积感,更多的是要去表达内心的情绪。

朱之蕃《东坡屐笠图》 

Q:这个展览里好几张后人画的苏轼像,但是人物形象看起来差异很大,为什么?
A:有一类,苏轼戴着竹子编的斗笠,脚下穿着一个木屐。这类画像后来成为描绘苏轼形象时的一种经典。好像感觉要在山里头走路,叫《东坡屐笠图》。
文人穿木屐的传统来自谢灵运,他喜欢到山里去旅行。穿的“谢公屐”,根据文献记载适合爬山,有点像钉子鞋,能抓地。
通常画家也没有把他当名人来画,露着肚皮,漏几根腿毛,不拘小节。

东坡先生像 明代
另一类苏轼的典型形象很不一样,有东坡巾、东坡帽,留着长胡子,很儒雅的文人官员的形象。
这两种不同的苏轼形象,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后人描摹的,反映的就是不同时代、不同的后人,看待苏轼的一种视角,是大家心中苏东坡的某种理想状态。
都不能叫肖像,称画像更合适。因为这种类型的人物画,跟真人还是差不少的。
苏轼曾经专门给为他画像的人写诗,称赞对方画得好。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有这样的创作。如果有朝一日发现一幅,那个可能才更接近苏轼真人的样貌,也许他没那么帅,也没有那么瘦?毕竟苏轼自己都说,天天晚上喝酒,又那么爱吃。

明代画家李宗谟记录了

苏轼的13件逸事(第一单元展出)
Q:他是文化偶像,为什么,体现在哪儿?
A: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的一个小地主家庭。他们苏家出来了很多人,都对北宋的文坛、政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新兴的文人圈子里头,也需要有人成为领头的,苏轼能写善画,虽然不知长得帅不帅,但他有才,而且敢说,经常就成为一个舆论的中心,比如陷入著名的“乌台诗案” 。
尽管是夹在新旧党之间,但是跟当时重要人物的关系还都不错,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还能交各种朋友。他具备成为一个偶像的潜质。
到了南宋初年,整个宫廷审美发生变化,苏轼在北宋末年是元佑党,到了南宋变成重要人物。诗文不必说了,他的书画和理论也都很受重视。


苏轼像拓片 清代
比苏轼小20来岁晚一辈的人,就已经开始去各个寺庙到处寻找苏轼的画,因为苏轼喜欢在方丈室画个墨竹什么的,寺庙也把这些东西当成宝贝。
董其昌发展了他的文人画理论。他的书法也是争相临仿的对象。他的诗文,像《赤壁赋》,是很受欢迎的再创作题材。
还有很多苏轼的故事在流传,有人做他的拓本,有人画苏轼像,围绕苏轼逸事的创作,在展厅结尾部分也很多。

苏轼人物关系网络

 社交达人苏轼的朋友圈 
苏轼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人,他跟师友、弟子等人的交往很多元,相互影响,展览也围绕苏轼与他的朋友圈展开。

王诜《渔村小雪》细节

苏轼和王诜
苏轼和王诜的关系深厚、特殊。王诜是驸马爷,地位很高,还有很多收藏,能写会画,据说宋徽宗还受到了王诜的影响。
王诜还有自己的收藏,1077年,他建成宝绘堂,专门用来存放收藏的书画、古董,苏轼为他写题记,写得很慎重,还提到“寓意于物,不可留意于物”,一种很特别的收藏观念。

黄庭坚作苏轼《寒食帖》题跋

苏轼和黄庭坚
黄庭坚曾是苏轼的学生,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轼第一次见到黄庭坚的诗文,就非常赏识。黄庭坚三十四岁时,写了两首诗寄给苏轼,苏轼立刻回书。两人神交已久,初次相见却是8年后了。
在诗文领域,两人并称“苏黄”;在书法领域,两人又各有风格,都为宋四家。
在著名的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里,就有黄庭坚的题跋,称赞苏轼此诗似李白,而书法兼具颜真卿、杨凝式、李西台的笔意,两人惺惺相惜。 

欧阳修《灼艾帖》

苏轼和欧阳修
105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一同进京赶考,欧阳修做考官,亲自录取了苏氏兄弟。苏轼与欧阳修初次见面就结为师生关系。
欧阳修比苏轼大三十岁,作为前辈,他一直很欣赏苏轼这个后起之秀。他曾跟自己儿子说过,以后苏轼的声名肯定在他之上。
在文坛,他们都是革新的领军人物;书法上,他们都重视创新,苏轼和欧阳修,算是亦师亦友。

文同《墨竹》

苏轼和文同
苏轼的表兄文同,非常擅长画墨竹。曾经写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苏轼自然也喜好竹,学习文同。
一次文同在净因院东斋,画了两竹梢的墨竹壁画。或许是应寺院长老的请求,苏轼为之作记。他还借题发挥,讨论作画的理论,这段赞颂墨竹画得很好的文字,出了好多“文人画”的金句。

丁观鹏《西园雅集》
苏轼和文人雅集
除了和朋友在一起,比较轻松的一对一、一对二的个人社交,还有十几个人参与的“雅集”,一种大型的社交活动。文人的生活方式,趣味、都体现在里面。
展览中有两幅作品,都是西园雅集主题。
1087年,在王诜的西园,苏轼和文人圈的朋友们会聚到一起,包括苏辙、米芾、李公麟,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还有圆通大师等十余人。雅集主人会把自己收藏的一些东西拿出来让大家品鉴。
李公麟最早把这个交往场景画了下来,就像我们今天合影留念。这大概是苏轼最自在的一段时光。
但现在也有学者认为西园雅集是想象出来的场景。美国的一位学者考察了雅集的10余位参与者,发现在那段时间之内,不太可能这些文人都能聚在汴梁参加这个活动。
很有可能是南宋以后,当苏轼和他圈子里的这些人,名誉都恢复了,人们开始想象他们这群顶级的文人圈的人,如何聚在一块开派对的场景。

苏轼《归院帖》

 必看的6幅苏轼真迹 

如下展出的苏轼真迹,我们按照苏轼书写的前后顺序,依次列出。

1、《治平帖》
第三单元|苏轼30岁左右

这是一封信札,苏轼写作时在京师。主要内容是苏轼委托乡僧照管石头桥、堋头的两处坟墓。

帖前的苏轼像是明代人画的。帖后赵孟頫题跋认为写得“风流韵胜”。


2、《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合卷》

第一单元|苏轼46岁

这两帖都是写给陈慥的书札。书写自然流畅,姿态横生。
苏轼被贬居黄州时,与陈慥书信往来密切。《新岁展庆帖》就是相约上元时节在黄州相会。《人来得书帖》是因为陈的哥哥过世而写信慰问。

3、《题王诜诗词帖》
第一单元|苏轼51岁

这是苏轼为好友王诜自书诗所作的题跋,提到王诜虽然被贬至武当,仍醉心于诗词,“有世外之乐”,写得感情充沛,用笔端庄,又不失动感。


4、《归院帖》
第三单元|苏轼51-54岁之间

这是一封苏轼做翰林学士时所写的公文,写的时候自然随性,并不是刻意的书法创作。

5、《春中帖》
第三单元 | 苏轼50岁左右

这是写给范纯粹,范仲淹第四子的信札。

6、《三马图赞》

第二单元|苏轼62岁

苏轼喜欢马,邀请好友李公麟作《三马图》,苏轼非常欣赏,一直携带在身边。谪居惠州时,苏轼展阅这幅画,追忆往事有感而发,题写了赞。近老年,笔法稳重从容。


 不可错过的10件展品 
展览中还有不少展品,都与苏轼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值得一看再看。我们精选了10件,也把他们与苏轼的关联点,稍稍提点出来,更多细节等待观众到现场自行探索。

1、王诜《渔村小雪图》
绘画|第一单元

苏轼的好友王诜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后,作了这幅长卷,画的是山间雪后初霁的景色,画中有渔人劳作,也有赏景的文人,巧妙融合,表达向往山林隐逸的情怀。

以前,从特定角度还能看到画面上的点点金粉,代表冬雪。


2、 坚白子《草虫图》
绘画|第二单元

坚白子一共画了七种昆虫:天水牛、蝉、蜣螂、蝎虎、促织、虾蟆、蜗牛,每一种小动物都活灵活现。是画家看到宋人的写生图后,作于1330年。
在每一个小动物的旁边,都写有苏轼《题雍秀才画草虫八物》诗句。

3、 杨凝式《神仙起居法》
书法|第三单元

杨凝式是书法史上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对开启以苏轼为代表的“尚意书风”有重要影响。
这个卷子是杨凝式76岁,随手记录下来的一段古代医学按摩健身口诀,行笔挥洒自然。作于948年,是展览中年代最久远的一幅书法。

4、米芾《盛制帖》
书法|第二单元

这是米芾写给友人蔡肇的尺牍。
米芾用笔变化多,率真自然。他是宋四家之一,跟苏轼是好友,并且终其一生保持着对苏轼的尊敬。

5、黄庭坚《君宜帖》
书法|第二单元

这是黄庭坚写给朋友的便札,因为是酒后所写,笔画多处有颤抖。文中一上来就提到了自己“大醉”“不能语”,末尾还提到想向友人“借东坡书”。

6、 林逋《自书诗卷》

书法|第二单元

林逋应友人的索求书写了自己的五首诗。写于1023年。卷后苏轼和诗一首。

这个长卷有3米多,这次在展览现场几乎全打开,边走边读,可以看到林逋、苏轼合璧,十分耐看。他俩风格迥异,前者“行距疏朗,字字瘦劲俊整”;后者“藏锋敛锷,姿媚可爱”,大约是苏轼50岁所作。 

7、 宋人《赤壁图页》

绘画|第三单元

这张作品画的是苏轼和友人泛舟赤壁,像是截取了一个特写镜头。水纹看起来波涛汹涌。
这类游赤壁的绘画我们今天还能看见两三种。只是细节有差异。说明在当时,画苏轼与赤壁,已经成为流行题材。因为没有署名,目前认为是宋到元之间的作品。 

8、仇英《竹院品古图》

绘画|第四单元

这幅作品是仇英绘制的《人物故事图》册中的其中一页。画面主角是三位文人模样的男子,两位在桌前欣赏册页,一位在赏玩一件瓷器。而他们身旁的桌上摆满了各种古董。其中一位极有可能是苏轼。

可以说,这幅画表现了古玩赏鉴在明代的复兴,也寄寓后人对苏轼的崇拜和热爱。


9、 黄慎  《东坡玩砚图》  
绘画|第四单元

清代画家黄慎花了苏轼手捧石砚的图像。明清时,东坡玩砚的题材很流行。
苏轼一生爱砚,十二岁时,凿地得到异石作砚,父亲苏洵得知后,将其视作苏轼未来将在文学上有所造诣的吉兆。被贬黄州途中,苏轼将这块砚作为传家宝,交付给自己的儿子。

10、 朱之蕃《仿李公麟画苏轼像》
绘画|第四单元

苏轼晚年被贬海南,在访友途中突然遇到大雨,他向农人借来斗笠和木屐,农人争相笑看,而苏轼坦然以对。
朱之蕃是根据苏轼好友李公麟的苏轼像,作了这幅画,并抄录这个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这幅画的其中一个收藏者清代翁方纲,也是苏轼文化的传播者。

现场摄影:付聪、尹文德
参考资料:《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图录

近期报道:

《她被名校生性侵,改名换姓4年后反击:谴责我的人,去你的吧!》

《她们全裸面对镜头,不羞不臊:我想被温柔以待》

《还没上映就被打了4.7分,它冤吗?》

《北漂金融女10年搬家7次,一吨行李随身带:和我的过往永远在路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