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终于又有一个不辣眼睛的幼儿园了

点击右边星标 一条 2021-03-15
北京四合院幼儿园
2020年初,疫情来袭,
那时候我们担心:
这一年,中国的建筑师们

是否还能顺利地进行设计建造项目?


成都西村大院
沙溪古镇寺登街

疫情缓解后,一条重新开启建筑探访:

7月,在“云南最美古镇”沙溪,

黄印武和我们讲述他的18年遗产保护之路;
9月,在成都“最受欢迎的烂尾楼”西村大院里,
刘家琨带我们看闲适的成都人
在竹林下吃火锅、踢足球、跳广场舞;
11月,在北京一座四合院改造的”火星幼儿园”,

马岩松领我们重返“上房揭瓦”的童年生活。

这一年,

建筑师们一刻儿都没放缓他们的思考,

他们试图探索:

在保持社交距离的后疫情时代,

如何通过建筑设计

让中国的城市和乡村既安全、又充满爱。
编辑   成卿  责编   陈子文


点击视频,马岩松带你体验火星幼儿园

建筑师在圈里有个更亲切的称呼——“马工”。

马工是个”空中飞人“,2020年的疫情也只是让他稍稍放缓了满世界飞的脚步。去年11月初,我们与从美国返回北京的马工见面。当时的北京正值银杏叶飘黄、柿子成熟的金秋,马工带着我们和十来个小朋友在落成不到一年的“四合院火星幼儿园”里排队滑滑梯,打柿子。


建筑师马岩松

马岩松是个老北京,童年的时光一半和父母住西单的四合院,一半在奶奶家王府井的四合院里度过。
儿时的马岩松眼里,四合院以房檐为界,拆分成的两个游乐世界:顺着老树树干上屋顶,从自家的屋顶攀去邻居家,坐在屋脊上,一眼望去都是连片的、高一点矮一点的灰瓦屋顶;
回到地面,钻各种窄小的通道、洞口,甚至地下道,聚在一起的小伙伴,比试看谁发现了个新地方、新玩法。

2017年,北京城东五环外的一个四合院,希望被改造成幼儿园使用。受邀去设计的马岩松,一听便来了兴趣。

他不满意如今北京城里许多老建筑的状态,早些年被大拆和破坏,之后强调风貌恢复,结果大多只是被雕梁画栋地修缮一下。在马岩松的眼里,无法真正使用的老房子,都是被人抛弃了。


四合院幼儿园屋顶运动场

四合院幼儿园里,新建的教室部分是个不规则的环形,把规则的老四合院包在了当中。建筑几乎铺满了整块地,没有地方安置操场,环形建筑的屋顶变成了运动场。

马岩松挑选了红色、黄色这样的皇城色彩应用到地面,还修起了高高低低的缓坡,让小孩子们尽情地在上面奔跑、蹦跶、翻滚、推小车,还设置了几个装着玻璃的洞口,窥探下面的教室,

“好像一个火星表面,挣脱了老北京、挣脱了地球。”


幼儿园中新老建筑并置的场景

有人质疑老四合院是不是被破坏了。面对老建筑上建新建筑的敏感话题,马岩松的方式大胆又审慎。

他大胆地把原先绕着老四合院一周的仿古建筑全拆了。在他看来,看着这些仿古建筑,不仅有种在旅游景点穿古装拍照一般的滑稽可笑,更会在教育下一代时,造成真假不分的错乱。

从幼儿园新建部分进入四合院
到了造新建筑,他又格外小心:
“老四合院的一砖一瓦都没有拆,每一间房间正按着严格的标准在修缮,未来有音乐教室、舞蹈教室、艺术展示区。”
新造的部分和老建筑没有直接紧贴相连,都要从一个小院子、或廊道穿行过渡。

四合院幼儿园室内
新建部分的高度和四合院屋顶几乎齐平,从室外的街道上走近幼儿园,并不会感受强烈的形象冲击;反过来,从最中心的四合院往周围一圈的新建筑看,也见不着屋顶的夸张形态和色彩。
马岩松提到如今中国人大量复制的方盒子建筑,无非只是用来居住的机器,丧失了东方人骨子里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追求,也无法让人寄托情感,更破坏了传统城市的面貌。
无论是实践高层建筑,还是建造四合院幼儿园,院落、花草树木、甚至天空组成的自然景象是他的解决之道。

四合院幼儿园连接院落和屋顶的滑梯

观察四合院中银杏树一年四季里的变化、蹲守夏天落雨前树下出现的蜗牛,是马岩松小时候生活在四合院中的乐趣。
他把这份乐趣延续到四合院幼儿园里。对比合院中规整的四方院落,新建筑里掏出了几个不规则的圆形院子。投入使用一年,新院子里的树长了一岁,以小孩们的身高标准,这棵树算得上是参天。

四合院幼儿园里新建的教室、小剧场
新建的幼儿园里,所有的教室都是开放的,没有一面封闭的墙或者门,看不出教室之间的区隔,甚至连手工、用餐、读书等功能区之间的界限也不明显。
除去赋予空间上的自由,马岩松还抹掉了时间的禁锢。

四合院幼儿园室内

四合院幼儿园新建的院落

新教室围着四合院而建,向着四合院的那一面都是透明玻璃。
站在新教室里,透过玻璃看得到老四合院的院墙、墙角的树木花草、垂花门、门洞后的天空,新老建筑和自然一起营造了一个跨时空的场景。

马岩松想扭转中国人脑中根深蒂固的“新老总是在对抗”的观念,用一个轻巧的新建筑,把象征着老北京城厚重历史的四合院,保护在了正当中。
身边的朋友似乎也认可了这样守护老北京情怀的方式,把小孩子送来这里念书,甚至跟马岩松说,自己想再过一遍童年,重新上一次幼儿园。
“这样的话我还挺感动的。” 

点击视频,刘家琨带你逛西村大院
建筑师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大概因为祖籍河北,整个人透着一股儿在四川人身上不易寻着的酷倔劲,但开口攀谈,他便流出成都人的随和,聊起天夹杂着冷笑话。
2020年的秋天,刘家琨带我们去探访自己在蓝顶艺术区里的工作室。
两栋工作室的小楼空置了一些年,疫情后的夏天便迅速开始了施工。刘家琨想着未来能多到这里办公,能跟许多在蓝顶的画家好友们挨得更近。


建筑师刘家琨在成都玉林的办公室

而事务所常驻的工作室,在成都玉林一栋再普通不过的商住楼的六层。临近饭点,浓郁的火锅味从街道的餐馆飘进小区。作为成都人,火锅是刘家琨的爱。疫情期间,困于隔离,刘家琨只得自己在家动手下厨。情况转好后外出的第一餐,便是找了家位于屋顶、相对开敞的火锅餐厅,给何多苓等老友们庆生。


西村大院鸟瞰

西村大院临街街道

对于盆地、四川人和火锅,刘家琨有一套自己的火锅哲学:
“成都平原周围有高山围绕,本地人在盆地里的生活被环绕、被包围,就有个盆地意识。火锅也是一样,它其实就是一个大容器,里边什么都能装,也有很强的包容性。”

西村大院

在成都西边的青羊区,刘家琨造了一个巨型“火锅”,占地约70亩的西村大院。

西村大院是个城市综合体,除了没有住宅,几乎没有想不到的功能。70多亩的地四面环街,房子绕着街道修建,环形一圈,各类商铺入驻。


球场

长条形的慈竹院
楼梯平台在竹林下成为隐藏的小院子

中间是块大空地,有一大两小共三个球场。还有大大小小、种满竹子的院子、廊道,供人跳广场舞、打麻将、吃火锅…… 

因为这样,刘家琨常说西村大院就是个“可以什么都往里扔”的火锅,不过不是圆锅,是方锅,带格子的那种。

刘家琨、文德斯与杜坚在西村大院的屋顶跑道

2016年西村大院落成,开始投入使用,至今四年多。成都文化圈在大院里办活动、外地外国的朋友来参观,都让刘家琨一年里得往这里跑上好多次。

西村大院里种了将近30种竹子:慈竹、粉单竹、斑竹、紫竹……“ 满足成都人幸福的指标:竹下生活,” 刘家琨说。

西村大院的沿街立面

西村大院在落成的一两年里,总被周边居民说成“烂尾楼”。

被叫"烂尾楼",是因为刘家琨放弃了装饰建筑外立面,只是为入驻的商铺们搭建骨架:“就好比做了个书架,而每本书自有表现”。


外挂楼梯、架空跑道是年轻人最爱拍照的地点
早年居民口中的“烂尾楼”西村大院,现在是各种手机打卡软件里成都“网红建筑”的头牌,这个效果也出乎刘家琨的预设。

西村大院内的市民活动

设计之初刘家琨对大院里的活动场景并不做预先设定,只是根据大约会聚集、活动的人数,框定出尺寸不一、形状不同的场地,做上些高低不同的混凝土长凳、吧台、台阶,至于在其中怎么活动、怎么用,自由度全交给市民。

带我们去西村大院里闲逛,刘家琨一路开着手机相机,记录疫情之后成都人迅速恢复起的各种“竹下生活”:长条形院子里热闹的周末集市,入口门廊前休息平台上蹦跶的小姑娘,以大院空心砖墙为背景自拍的年轻人,中央球场上打棒球的小朋友 …


西村大院入口门廊下活动的人群

相比于具体的设计,他特别在乎这些公共空间是不是真的能被用起来:

“它不是一个空间的问题,它是权利的问题。有一个广场、有一片树林但不让人在那活动,那也不叫公共空间,对吧?”


点击视频,黄印武带你体验沙溪之美

7月时的云南正值雨季,凉风爽爽。疫情阻碍了许多人出境旅游的计划,此时的云南成了境内旅游的热门之选,大理古镇里满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而距离大理车程不过2小时的古镇沙溪,似乎没有受到这波报复性旅游的影响,这座有着2400年历史的小镇,一如往常般宁静。

建筑师黄印武

在沙溪,九成以上的居民都是白族,这些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很多年轻人留了下来,开民宿、开餐厅。午后,沙溪古镇中心的寺登街上,并没有什么游客的身影,开店的大伙儿也不着急招揽生意,搬个凳子往自家店门口一坐,吹牛喝茶,十分闲散。


沙溪古镇寺登街上的魁星阁、古戏台
2020年是建筑师在沙溪做遗产保护的第18年。

虽然45岁+,黄印武穿梭在沙溪古镇的街巷中,步伐轻快,聊着天常常笑出声,特别有感染力,整个人少年感依旧。

他1974年出生在湖北荆州,父亲画国画。中学时,父亲到中国美术学院教书,全家人便一起搬到杭州生活。黄印武说自己的青少年时期,是个非典型理科生,爱看历史书,个性也很佛系。高考“超常发挥”,考进南京东南大学的建筑系。

2002年,他到瑞士,进修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研究生。

黄印武与开店的阿瑞奶奶攀谈

沙溪玉津桥
也在这一年,古镇沙溪的寺登街(区域)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orld Monument Fund)列入全世界“值得关注的濒危遗址之一”。基金会从国际上筹得1400万人民币慈善基金,专门用来保护沙溪的建筑遗产——项目被称为“沙溪复兴工程”。
牵头方之一,是黄印武的母校苏黎世理工。项目需要找一个懂建筑的中国人驻守在沙溪,黄印武成了不二人选。


兴教寺重建大门之前
兴教寺新建大门后
2003年,29岁的黄印武第一次来到沙溪。目之所及,是一片颓败景象:一座座木房子看上去摇摇欲坠,房前屋后堆着破砖烂瓦,村民家里不通电,路上连个路灯都没。因为闭塞贫穷,村里的人开始外迁。同时,这里是一片净土,没有受到过度发展的影响。

黄印武主持的复兴工程分期、分层次进行。在执行过程中,他的角色更像一个大管家:


恢复前,南寨门几乎消失
恢复后的南寨门
当总共1400万的国际慈善基金一笔笔进来时,他确保每一笔钱合理、有效地使用在各个遗产修缮上。当发现新的需要被修缮的遗产,又再去申请基金。
国际上募集到的钱用来修寨门、寺庙、戏台等古建筑;当地政府拨来的资金,做沙溪的水电、排污管道等基础设施。
寺登街的修复基本完成后,开始有游客慕名来到沙溪,本地人也开始做客栈。

古镇中来往的游人、村民
2010年,大丽高速(大理-丽江)即将通车,这对黄印武和沙溪来说都是一个转折点。
原本黄印武觉得在沙溪事情已经做得差不多了,打算离开。但随着大丽高速通车后,大量外地经营者和游客的涌入,物价、房价上涨,他发现沙溪与全国众多旅游古镇一样,本地老百姓开始更多把房屋出租或售出,自己搬出去住,因为这样的收入更高。

当时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沙溪会不会变成第二个丽江。


黑潓江边的步道

2014年,黄印武作为当地政府的顾问,与新上任的剑川县县长并达成一致——用“大沙溪”的规划思路。从沙溪古镇扩展到整个沙溪坝子,去寺登村周边的村中建书店、发展民宿、游客中心、博物馆,顺着流经各个村子的黑潓江修起步行的道路。

当游客们来的时候,不至于一股脑儿涌入寺登街。


位于北龙村的先锋书局

北龙村的先锋书局,2020年5月开始营业,被网友称为“中国最美乡村书店”。实际是黄印武亲自设计改造的。


城隍庙

城隍庙前的照壁
在鳌凤村,沙溪人供奉本主信仰的城隍庙正在修复中。在城隍庙旁边,又新建起一个茶马古道博物馆。
另一侧被荒弃的小学,则被改造为社区文化中心。

做这些事,除了吸引游客,黄印武觉得更重要的是能为本地人创造机会,“只有本地人才能更好地延续本地的文化,不然看哪都一样。”


新建的茶马古道博物馆

和黄印武聊这些年的乡村建设似乎“捧红”了许多建筑师,不断涌现大量“明星”建筑,他的反应很冷静,“把在乡村造房子就等同于乡建是在误导。乡建不是做作品,得实实在在地给村民带来改善。”
“包括很多研究人员,都只是坐在办公室里面思考乡村的问题,虽然大家的发心是好的,但是从一开始他们站的立场错了,没有站在农民的立场上面。”

部分图片由MAD建筑事务所、家琨建筑事务所、黄印武和先锋沙溪白族书局提供
图片摄影:存在建筑、田方方、Hufton+Crow、Iwan Baan、夏至、Fuji Koji、Dan Honda、陈忱、方子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