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神秘、低调!辉煌,领先!首次深读中国正北方崛起的核燃料元件基地!

2017-01-21 包头日报

编者按


从三三照相馆的第一张底片,到包钢一号高炉的第一炉铁水,作为老工业基地,包头培养造就了一大批老字号、老企业。这些耳熟能详的老字号、老企业,是这座城市的记忆、名片和形象,已传名中外,深深铭刻在包头的发展历程中,融入人民的工作生活里,每个人都不会忘记,更不应该忘记。

从1月5日起,《包头日报》推出“发扬工匠精神,打造百年老店”系列专栏,以期进一步提高全市上下对老字号保护和振兴发展的重视程度,激发各族干部群众和企业咬牙苦干、艰苦奋斗、干事创业的精神品质,为包头在新一轮发展中实现争先进位的奋斗目标作出新贡献。

今天,推出第十期——《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中国正北方崛起的核燃料元件基地》




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

地处祖国正北方的内蒙古自治区,在群山、黄河环抱中,新中国的工业重镇——包头巍然屹立,在共和国的版图上熠熠闪光。包钢、一机、北重、包铝……一家家声名显赫的企业共同撑起了包头工业的骨架,与他们比肩,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未能显现大工业时代的恢宏壮观,甚至略显神秘、低调,但这个为共和国“两弹一艇”和核电事业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老厂,同样头顶光环,历尽辉煌,值得你我为之自豪。




第一次创业一切为了“争气弹”


“我们一家祖孙三代、14口人,有11口人在二〇二厂工作,是这个厂许多个‘核三代’家庭中的一员。”81岁的于宪德老人捧着放有三代人合影的老式镜框,向记者述说着一个普通家庭与共和国核工业的渊源,神情中带着自豪。

于宪德是二二厂(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前身)的第一代建设者,1958年毕业于吉林工业电气装备学校,留校等待分配期间,校领导说有特殊任务,让他去位于北京的冶金部报到,到京后他又被通知去包头,于是,他扛着一床铺盖卷,在当年9月踏上西行的列车。“当时根本不知道要来这里干什么,心里只是装着对国家的忠诚,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

1956年,新中国决定兴建核燃料元件厂。1957年初,几经周折后,包头市郊被确定为建厂厂址。1958年5月31日,邓小平同志亲自批准该厂的建设。那年初,从全国各地抽调的一批管理干部和技术干部陆续到达包头,他们中包括留苏博士、刘少奇的长子刘允斌,留苏学者、前国家副主席乌兰夫的次子乌杰。

然而,迎接第一批建设者们的只是一口深不见底的老井、一棵不知何时种下的老树。创业者们在一无厂房、二无设备的条件下,白手起家,艰苦创业。1958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座核燃料元件厂工程建设正式开始,由于运输车辆有限,许多钢筋、沙子、铁杆等建筑材料都是由先到厂的职工用肩扛到厂区的。正当建设者们群情激昂时,1960年前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了专家,停止了一切关键设备和关键工艺的供应。

难道建设从此就要半途而废?不!创业者们没有被卡住脖子,他们组织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攻关队伍,自力更生,突破了生产工艺中各道工序的技术难关,研制出关键设备。1962年12月,生产出了第一批合格产品,树起了二○二厂生产征途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核元件研究室初建时,没有专门的工作场所。为了早日拿出科研成果,研究人员将各个研究专题分散到不同的地方。时任老厂长的安纯祥带领一批技术人员,在简易仓库里,利用简陋的试验条件,在技术资料奇缺的情况下试制出关键部件,为我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作出了巨大贡献。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被时任总参谋长罗瑞卿誉为“仓库精神”。

1960年左右,国家物资十分紧缺,二二厂金属钙生产试验室精打细算,甚至到了节约一厘钱的地步,进而形成了企业最初的精细化管理,这被称为“一厘钱精神”。

1965年9月,二二厂锂同位素分离生产线投料试车成功,并于1967年6月17日为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提供了热核材料。“我们把它叫做‘争气弹’!”于宪德语气坚定地说。

1968年,某堆零功率核燃料元件成功完成工业性试验,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二二厂的创业者们打造出共和国第一个完整的核材料元件生产科研基地,建成了我国第一条铀化工生产线、金属钙生产线、核燃料元件生产线、锂同位素生产线,为我国“两弹一艇”的成功,为国防建设和核工业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次创业困境中的“希望工程”


1965~1978年间,二二厂达到了企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那段时期二二厂任务十分饱满,企业发展达到了辉煌时期,并先后向八一二厂、八一三厂、九院、核五院、核动力院等核工业其他单位的核燃料环节输送了近4000名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

期间,于宪德辗转于专业技术、管理、人事、工会等岗位,靠着勤奋和努力,在二二厂这个“知识分子扎堆儿的地方”,从一名普通的中专生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并将4个儿子全部培养成高学历人才。子承父业,4个儿子随后都在二二厂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共和国的第二代核工业建设者。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军工项目进行削减调整。二二厂步入“保军转民”阶段,军工任务开始逐年减少,至1986年彻底停止,工厂陷入艰难时期。

不转民就是等死!二二厂人抛掉曾经的辉煌,开始了艰难的二次创业。他们先后开展了中外合资的出租汽车公司、时装厂、饮料厂、稀土厂、饭店、纯碱厂、金属镁厂、板式家具厂、金属钙厂等民品项目。67岁的退休职工黎成康还记得,他主导开发的民品项目补硒锅,曾随包头市政府参加过圣彼得堡博览会。然而,多数民品项目并不景气,二二厂陷入连续十几年政策性亏损的困境之中。

在收入少、待遇低的状况下,二〇二厂干部带头,每人每月只领200元的工资,为的是力保一线职工和退休同志收入不减。他们自筹资金,坚持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研究为方向,先后开展了新材料基础性研究,并首次在国内将这些新材料用于新产品的研制和生产,为国防建设增添了一个新品种;建成了我国唯一的特种材料研究开发应用的部级重点实验室;通过技术改造,使多条科研生产线提升了技术装备能力;研究制造了多种试验堆的新型燃料元件,最重要的是为国家和企业保留了一支比较稳定的科研生产队伍。

1994年11月,原国务院总理李鹏与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签署中加和平利用核能协定,决定引进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1995年7月,在国家和当时的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的支持下,将重水堆燃料元件生产线放在二〇二厂,以实现秦山重水堆核电站后续换料元件的国产化。

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二〇二厂多年积累的技术实力得以充分显现。这条被职工们称为“希望工程”的重水堆元件生产线2000年4月1日动工,仅用33个月就建成投产,2003年3月份实现向秦山三期正式供货。如此紧凑的工期,是职工们日夜奋战,加班加点抢出来的。

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的顺利建成投产,不但让二〇二厂实现了扭亏脱困,也使这个核工业老厂昂首迈入了核电领域。事后证明,这一步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腾飞向国际一流看齐


凭借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的顺利建成投产,二二厂人昂首前行。目前,工厂建成的大规模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已达5条之多,包括重水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压水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AP1000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高温气冷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和调节棒组件生产线,工厂成为国内拥有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品种最多的企业。

其中,AP1000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是国内首条第三代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现已形成年产400吨元件的能力;高温气冷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采用清华大学领先世界的第四代核电技术,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

2015年,于景强大学毕业,在爷爷和父母的动员下,他选择回到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成为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厂的一名员工。他觉得,国家鼓励清洁能源发展,工厂未来的前景广阔,需要他们这些学历高、专业技术水平强、有国际化思维的年轻人,去继承父辈们开创的核事业。

经历了一次创业、二次创业的百折不挠,放眼“十三五”,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将坚持以强军为首责,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在全面完成军工科研生产任务的基础上,完成海上浮动堆元件生产线建设、AP1000燃料组件生产线后续400吨铀扩产项目和高温气冷堆燃料元件生产线扩产项目的建设,提升核电燃料元件产业能力;以核安保、核应急、安全生产等基础管理水平提升,以及生产线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和应用为重点,强化基础保障能力,把公司打造成为面向全球、国际一流核材料和核燃料元件生产科研基地。


文 | 包头日报记者 郭健

责任编辑 | 林一凡  贾星慧

转载注明:来源包头日报微信平台(BaotouDaily)

大家都在看☑ 包头第三热电厂正蜕变新生
 包头第二热电厂的二次飞跃☑ 探秘包头第一热电厂的前世今生


请点击此处 关注本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