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我奋斗 我幸福】护林员 大山深处的守护者 | 李松:靠奋斗打拼出来的“数控维修能手”

2018-04-04 包头日报

护林员 大山深处的守护者

3月20日下午,石拐区下起了雨,这让多日来忙着防火业务技能训练的吕俊峰有了些时间接受记者的采访。


吕俊峰是石拐区森林公安局森保大队队长,20多年来一直从事林业工作。吕俊峰2003年来到石拐区,在林场工作了十年,2013年石拐区成立了包头市首家森保大队,吕俊峰在森保大队一直工作到现在。护林员,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职业。工作中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重复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双脚走遍了每一座山每一道沟


吕俊峰向记者介绍,石拐区全区98%的区域为山地,地形陡峭、植被茂密,可也对林业生态管护带来了挑战。森林防火,病虫害监测,树木日常管护,阻止乱砍滥伐、乱采滥挖、乱捕滥猎、毁林开垦……护林员的日常工作多而繁杂,特别是每年9月15日到次年5月30日的防火期,更是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加强巡逻警戒,严控各类人员进山,严防火灾事故发生。


林区里的巡山路,很多车到不了的地方,日常的巡逻工作,少则几公里,多则十几公里,都是靠着护林员一双脚。多年来,吕俊峰和森保大队的护林员们,走遍了石拐区的每一座山头、每一道沟。


“山上天然乔木主要有油松、杜松、山榆、稠李子、白桦、蒙古栎、三角枫、山杏、山杨……天然灌木有柄山樱桃、黄刺玫、胡枝子、绣线菊、水荀子……”日复一日的工作,让吕俊峰对山上的树种如数家珍,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深的感情。


护林员的工作很辛苦,也很危险。烧伤、扭伤、蚊虫叮咬,这些对于护林员们都是司空见惯的。吕俊峰还记得他这么多年工作中最危险的一次经历,那是2004年冬天,天气干燥,吕俊峰和值班护林员刚扑灭了旧石拐西梁山上的火情,又接到报警,大磁东山起火,吕俊峰二话没说上山灭火,当时使用的风力灭火器发生油泄漏,油滴在了吕俊峰的身上而他浑然不觉,高温引燃了他的衣服,等吕俊峰发觉的时候,身上已经起了火,幸而身边的人及时将火扑灭。


最自豪的是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在女儿心里,吕俊峰是个“常常说话不算数的爸爸”。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吕俊峰对于家庭觉得有很多亏欠。多少次答应带女儿去看电影、去游乐场,可总是因为工作太忙去不了。“她现在已经上大学了,可我一次家长会都没有去过。”女儿慢慢长大,也慢慢理解了爸爸的工作,“她知道她的爸爸做的是有意义的事情,现在很体谅我的工作,只是常常打电话发信息提醒我要多注意安全。”吕俊峰打开手机给记者看女儿发给他的微信,满脸掩饰不住的笑意。


让吕俊峰高兴的是,如今森保大队的护林员队伍越来越专业化。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的队伍,采取军事化管理,针对机具拆解、避火安全知识、扑救战术战法等定期开展专业演练培训,不仅提高了对火灾的应急处理能力,也提高了队伍的专业技能和作战能力。2016年6月,森保大队有了无人机,无人机操作方便、高清摄录、画面实时传输,用无人机管护与传统巡山护林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密林陡坡的巡查频率,提升了对林区的监督管控能力。


“我在这片山里十几年,眼见着草越来越高,林木越来越茂盛,以前不常见的野鸡、野兔、獾子、狐狸、狍子,这些野生小动物也越来越常见了,我觉得很自豪,但也觉得身上责任更重了。”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清明节防火,森保大队从3月初就加强了防火业务训练,从3月下旬开始到清明节后十天20多天的时间里,森保大队的25名护林员全部都取消休假,加大对森林防火管控工作,确保森林资源和人民财产安全。


正是有着吕俊峰们这样的林业人,石拐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森林覆盖率33.2%,连续多年保持包头市第一。他们守护大山,大山也并非没有馈赠。干净的空气、清幽的环境,这些都是大山对这些守护者最好的回报。


文 | 记者 赵遐



李松:靠奋斗打拼出来的

“数控维修能手”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主席的一句话,也是中国兵器内蒙古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设备维修中心维修电工高级技师李松的真实写照。从2000年参加工作时的普通工人,到成为大家眼中的“设备119”;从听师傅比划讲解边学边记,到完成10米进口数控车床系统升级改造工程,李松用不懈的奋斗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叹号”,他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兵器技术能手、内蒙古技术能手、内蒙古五一劳动奖章、内蒙古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成为大家眼中的“数控维修能手”。



好学多问的新技工


2000年,李松从北重技校毕业分配到北方重工集团工作。当初本以为自己学习了几年的专业知识,从事一般性工作应该没什么问题。可是当面对许多从未接触过的设备和复杂的图纸、看到现场密密麻麻的电缆时,他一下子“晕了”!


但活还得干,技术也必须学。在半年多的实习培训中,他从一点一滴学起,白天师傅在设备周围比划讲解,他就拿着笔记本边听边记。晚上回到家,独自在台灯下翻阅专业书籍,仅半年的时间,笔记本上就记下5万多字的电气设备安装技巧知识。


2008年集团公司进口车铣复合投入运行,李松承担了电气设施的维护工作。面对新的安全集成系统,他感觉一切又从零开始。从此他经常一个人在家开“夜车”,不懂就问,不会就找书查资料,很多时候因为一个小问题,常常苦思好几天。白天他在现场对着图纸查看设备装置,将每条电缆的走向、每个继电器的作用牢记在心上;晚上将图纸带回家,细细琢磨每一条回路的相互联系、每一条出线的走向。


通过近半年的学习和实践,他很快掌握了新设备的维修技术,在设备的试车护航、故障抢修、日常维护及后来的多项技术改造中发挥出作用。


做技改项目的领头人


为了更深入地掌握本专业的技术、技能,不管白天还是夜间,处理故障时李松总是深入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每次设备发生故障时,他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并分析查找原因、消除故障。


多年来,他对待工作的态度一如既往地认真负责,并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术,多次在设备检修、技术改进中提出合理的方案并组织实施。他先后提出的设备保护投退防误操作逻辑设计方案、电磁阀门活动试验逻辑功能设计方案等几十项改进意见被采纳,大大提高了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在他的组织和带领下,整个团队完成了一项又一项技改项目,先后完成了10米进口数控车床系统升级改造工程、斜孔专用钻床的设计调试、供水泵变频施工改造,改造后按年运行5000小时计算,每年可节省电量约5000千瓦时。


他还组织实施了多台普通设备的PLC控制系统改造,解决了控制系统老化故障率高的问题,完成了德国穆勒800吨压机的PLC程控系统改造、公用控制系统电源改造等多项技改项目,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维修备件费用。


不断超越中的收获


一天深夜,天空电闪雷鸣,进口设备德玛吉出现故障。当时正值生产繁重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及时恢复设备,将严重影响整个生产流程。


当时,由于现场灯光照明不够,电气线路的标识走向已很难辨认,而且现场控制线路交错纵横,处理难度很大。得到消息后,他立即赶到现场,在向当班人员了解情况后, 立即打着手电筒,对照图纸一点一点地“捋”起来。经过认真排查,找到了故障点。他拿出工具,更换操作线及端子,接好后试车,设备就“隆隆隆”地转起来。正是这次“雨夜抢修”,被大家命名为“设备119”。


经过多年的积累,无论理论水平还是实际维修技能他都成竹在胸。正是凭着精湛的技能,他在2006年就取得了兵器集团维修电工技术比武第一名的好成绩、2015年获得全国振兴杯第九名、2016年荣获兵器集团数控装调工比赛第二名、2013-2015年连续三年获得内蒙古技术比武第一名、2008年被评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2017年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


因为多次在各类技术比武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他多次被评为各级“技术能手”称号。他在工作中总结编写的专利《一种镗床的主轴实际速度显示装置》、《混凝土泵车CPC-03中央控制器装置》技术论文也公开发表。


示范引领中传承技艺


虽然自己也是一名青工,但李松的徒弟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现在也都成为各车间的维修骨干。他关心徒弟们的生活,经常嘘寒问暖,徒弟们有事也总是喜欢和他交流。但到了传授技术的时候,就判若两人,徒弟有操作错误时他马上指出,决不留情。


为了快速提升年轻技能员工的能力,适应新形势下设备维护工作,他实施了“有目标、有节点、有成效”的新的“传、帮、带”工作方法。在工作过程中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手把手地向青工传授工作经验、方法,培养他们吃苦耐劳、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尽量为他们创造学习、实践、锻炼的机会和平台,鼓励他们不断加强学习,并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通过“传、帮、带”,使青年员工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企业储备了更多的技能人才。


干一行、爱一行。李松用自己的实践表明:只有那些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也才能全面提升人生的价值。


文 | 记者 张海芳

   

转载注明:来源包头日报微信平台(BaotouDaily)

本期编辑 | 林一凡 审校 | 张桂莲

大家都在看☑ 【我奋斗 我幸福】相差60岁的老少警民情 | 绿水青山的守护者
☑ 【我奋斗 我幸福】百姓家门口的健康把关人 | 陪伴孩子24年 李瑞珍的皱纹都是笑出来的 【我奋斗 我幸福】“草根”技术员王斌成长记


请点击此处 关注本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