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MALA - 詹 翀
作 品
粘土 / 45x60 cm / 木板丙烯 / 2017
压痕 / 100x80 cm / 木板丙烯 / 2017
形状 / 300x200 cm / 木板丙烯 / 2017
物体 / 160x120 cm / 木板丙烯 / 2017
四块材料 / 150x112 cm / 木板丙烯 / 2017
睡眠仪式 / 160x120 cm / 木板丙烯 / 2017
数据线 / 160x120 cm / 木板丙烯 / 2017
日落的压痕 / 180x120 cm / 木板丙烯 / 2017
日落2 / 160x120 cm / 木板丙烯 / 2017
日落1 / 160x120 cm / 木板丙烯 / 2017
盆栽 / 180x120 cm / 木板丙烯 / 2017
蓝色的纹路 / 140x105 cm / 木板丙烯 / 2017
灯的形状 / 160x120 cm / 木板丙烯 / 2017
冰 / 30x40 cm / 木板丙烯 / 2017
无题(有红色黏土和包装纸的物体) / 160x120 cm / 木板丙烯 / 2016
嗡 / 160x120 cm / 木板丙烯 / 2016
融化的盒子 / 40x50 cm / 木板丙烯 / 2016
号码 / 150x112 cm / 木板丙烯 / 2016
洞 / 105x140 cm / 木板丙烯 / 2016
肚脐与舌头 / 40x50 cm / 木板丙烯 / 2015
火山 / 150x112 cm / 木板丙烯 / 2015
文 章
我希望我的绘画看起来是种有距离的描述,但这种距离是一个非常短的距离,或者说我希望这种距离只略微拉开现实或许只有5公分得感觉,有时候都甚至会被忽视。它必须是和工作方式紧密连接的,成为一种对行动状态的记录和延伸,是一系列行动的一部分。不是单画面本身产生了想象力,而是记录的这些行动本身产生了某些想象,最终可能形成某些有含义的表达。
因此绘画对象的挑选和设置对我来说很重要,我不倾向运用绘画的便利去把比如一个杯子和一艘在想象中的宇宙飞船连在一起,或是刻画一件奇怪的看上去不在世间存在之物。我目前更加常用的方式是寻找到一些平常现实中的事物,在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和这个杯子联系在一起,或从中提取某些元素,形成逻辑,不管这个逻辑是指向现实还是指向绘画。它们的趣味并非因为在现实中不存在,它们通过一些潜在联系,和我们所体验的生活常态保持了一点点的有距离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距离因为所选的事物的平常而变的可控。
我拍摄下来,选择合适绘画角度去绘制。
拍摄是单纯的记录,便于我把当时的想法能尽量精准的记录下来加以利用。但绘制中,不可避免掺入的个人喜好可以让这些照片变成某种统一图式,将这些物件变成相对宽泛的概念,变得不那么具体。消除这种具体也就是让这些东西进一步强化这种和现实的距离,让我的记录的不单是一个纯客观的现实,而是一个概念的产物。制作的作品本身也是一件被加工的物品。
这样的设定其实也反作用于我的行动方式,让我在有限的范围中去体验一些思考。行动决定绘画,绘画所要呈现的对象反过来作用于行动,然后再次回到绘画上面。我想,这种方式可能不仅仅在于去画一个东西,它是思考,挑选,行动最终和记录这件事相互磨合妥协的产物。
选择丙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种材料的方便,没有油画的沉重感。当然,油画的沉重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的历史,在心理上,而并非来自它无法达到丙烯的效果,在原本绘画学习中,惯用的油画技法常导致我无法摆脱一种惯性的绘画模式,几年前这种方式让我有种倦怠。
而原本丙烯作为一种广告材料就是为高效而生产。速干是它最大的特性。由于速干不利于反复描绘细节反而会导致画面容易出现一种明快的效果。不强调细节,让物体变得更加单纯。这种画面让我觉得有一种奇怪的“廉价感”,类似某种宣传画,似乎绘画中的一切事物变得像是一种推销。速干也让绘制的过程变得不得不更加快速而减少了思考对呈现的干扰,对我而言,这符合我对记录的定义。
詹 翀, 1983年出生于浙江丽水,200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MAMALA / kuyu5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