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室竟可以随意进入?监管部门对这些保险投资乱象秋后算账!
权威、深度、实用的财经资讯都在这里
为了追求市场份额,一些中小保险机构“重业务轻风险”、甚至冒险“赌一把”的激进心态,开始从产品销售端向资金运用端蔓延。抱着侥幸心理,以为监管部门不会“秋后算账”?结果他们失算了。
6月的倒数第二个工作日晚间,银保监会集中曝光了对6家中小险企(5家保险+1家保险资管)的监管函,无一不指向他们在投资上的种种越线之举。
细看6份监管函,所涉内容虽然并非以往大机构短炒股票般造成恶劣社会影响,但“集中交易室门禁管理松散、未安装监控设备、其他人可以随意进入”等诸多低级不合规细节,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反思:这些公司的风控与合规都去哪儿了?
监管函的背后,折射出的正是一些中小险企在内控管理上的漏洞,个别公司的风控机制甚至已“千疮百孔”。
反映在资金运用上,则是为了做大投资规模,为了抓住市场时机,风控与合规部门长期让位于业务部门,风险管理制度与公司经营往往“两张皮”。
拒绝低级“不合规”
这次领到监管函的6家保险机构分别是:紫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安诚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民生通惠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幸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监管部门此次乃秋后算账。监管函的起因是,2017年10月至11月,原保监会派出检查组对保险公司保险资金运用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
检查组发现:上述5家中小保险公司及1家中小保险资管公司,分别在股票投资、信托计划投资、股权投资、委托投资、通道类业务、超限额投资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规范问题。
在这些被发现的越线之举中,有的是困扰行业多年的陈规陋习。
比如安诚财险,开展“假委托”投资业务,即自身不具备投资管理能力,借用受托通道对多项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金融产品下达投资指令,自主决定投资品种和规模等。
又如民生通惠,为部分产品的外部投资顾问设置系统访问权限和投资经理账号,由其远程登录民生通惠的投资管理系统,直接下达投资指令买卖股票,形成实质上的转委托。
据资管业人士介绍,“假委托”和“转委托”是资管行业的潜规则之一,委托方与受托方之间的防火墙形同虚设,易引发投资风险。但随着“去杠杆、去嵌套、去通道”基调的明确,这类乱象已经明显改善,但不排除一些激进冒进的中小金融机构仍然会铤而走险。
相比之下,有的不合规行为却略显“低级”。
其中,紫金财险的问题最典型。
检查组发现,该公司集中交易室门禁管理松散,未安装监控设备,其他人可以随意进入,交易人员移动通信工具未实现集中保管;
未制定相关制度规范投资管理信息系统程序变更管理流程,估值系统未按投资交易系统安全管理要求设置密码;
部分重要投资决策没有书面记录,该公司投资管理委员会通过邮件形式同意多项股权、债权等投资计划项目。
“两张皮”现象非个案
“项目资源匮乏,投资经验不足,以及来自那些急于追求短期回报的股东的无形压力等多重因素,令中小险企萌生了激进投资的想法,而忽视了背后的隐患。”业内人士认为,这几张监管函充分暴露出中小险企在投资上若隐若现的激进心态。
在如此低级的错误面前,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公司的风控与合规部门都在干什么?
为圈内人士所熟知的是,在整个投资过程中,需要保险公司建立“投前、投中、投后”的完整投资体系,这就需要投资、风控、合规等各部门紧密合作,并保证各环节的信息沟通顺畅及时。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在一些中小险企内部,具体要投、能投什么项目,有时候往往是班子成员说了算,公司投资管理委员会形同虚设。
而为了投资业务的发展需要,风控、合规等部门也常常让位于前端业务部门。一旦风险暴露,风控合规与业务部门又互相推诿。
这是典型的风险管理制度与公司经营“两张皮”现象,并非个案。比如,一些中小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纸面化”问题突出,有的公司治理“形聚神散”,有的内控体系制度不健全。
内控管理上的漏洞,直接导致少数保险公司的内部管控失效,并已由产品销售端蔓延至资金运用端。
监管正扎紧制度笼子
铤而走险、漠视规则的代价,往往是自吞恶果。
依据相关规定,银保监会对上述6家中小险企分别提出以下监管要求:
3个月整改期间不得新增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投资和股票投资;
6个月整改期间不得新增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等金融产品的委托投资业务;
3个月内不得新发行组合类保险资产管理产品,
6个月内不得新增受托管理第三方保险资金;
6个月整改期间不得新增股权和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投资;
6个月整改期间不得新增股权投资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这6家险企还须将整改方案及落实情况书面报告银保监会。银保监会将视这些公司整改情况,采取后续监管措施。也就是说,如有公司整改不力,还可能会受到更严厉的监管措施或处罚。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两年来,监管部门开展了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能力评估,有效提升了行业风险管理的意识和制度建设,但也还存在不少风险管理能力不强的突出问题。
比如,行业普遍存在重制度轻执行的问题,风险管控未能切实发挥作用。
对此,监管部门正在通过启动“偿二代”二期工程等行动,来逐步扎紧监管制度的笼子,让监管真正持续地“长出牙齿”。
编辑:陈羽
往期回顾
证监会这次真的下狠手了,私募“老鼠仓”个人罚款最高可至70万元!6月以来已有三宗相关案件披露
本期责任编辑:张晓光
▼
版权声明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文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编辑、重新发布,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联系我们:021-38967805。
每一个赞都是我们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