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年首秀,债牛狂奔

孙忠 上海证券报 2019-05-19

权威、深度、实用的财经资讯都在这里


新年首秀,债市再度一鸣惊人。

 

2019年首个交易日,债市再度大涨。不到两个月时间,十年期国开债收益率已从4%降至3.6%;十年期国债现货期货联袂走强,其中国债期货主力合约大涨0.4%,再度创出反弹新高。

 

多位业内专业人士表示,进入新年后,无论从经济基本面,还是政策宽松预期,似乎难有足够的利空阻挡债券牛市的步伐。

 

始于2018年初的债券牛市,悄然间已开始逼近前期高点。

 

 

避险情绪升温引发债市狂飙

 

元旦期间披露的2018年12月PMI数据弱于市场预期,导致了新年首个交易日避险情绪显著升温。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1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4%,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制造业景气度有所减弱。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高于临界点,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低于临界点。

 

联讯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表示,去年12月制造业PMI数据弱于市场预期。其中新订单指数,创2016年2月以来的新低。

 

受此影响,新年首个交易日,蓝筹股跌幅居前,股票市场出现大幅下行。而债市则出现了一二级市场联动和现货期货联动的格局,市场人气爆棚。其中,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3.1734%;十年期国开债收益率则降至3.6075%。

 

“股弱债强主要是基本面驱动的逻辑。一季度债市行情会有持续的动力。”李奇霖认为。

 

与此同时,不少市场人士也在期待政策上的宽松。

 

“从货币政策方面看,随着全球股市调整,美联储加息概率和预期在减弱,美元近期也在走弱,国内货币政策确实有一定空间。”李奇霖认为。

 

一位金融机构人士表示,当前不少机构还在关注社会融资规模等数据,“宽信用”政策能否奏效,与债市牛市关系紧密。

 

“如今,即便是地方债提前发行等重磅消息对于债市的影响也已基本被消化。”上述金融机构人士表示。

 

机构一致看好2019年债市

 

在债市连创反弹新高背后,机构集体对于今年债市乐观。

 

去年11月开始,券商2019年年度策略便陆续亮相,并未出现看空债市的报告。

 

例如,中金公司去年末展望报告认为,今年中国经济仍有压力,尤其是房地产下行但房地产政策不会明显放松。国家更多强调改革和做大做强国内制造业企业,靠科技创新的道路引领经济进入新时代。在这个过程中,货币政策也会保驾护航,逐步引导利率下行来避免经济受到较大冲击。

 

因此,债券市场的牛市可能贯穿全年:第一轮牛市是房地产融资需求收缩带来的广谱利率下行,长期债券收益率下降,收益率曲线变平;第二轮牛市是美联储货币政策重新转松,中国货币政策也再度引导短端利率下行,收益率曲线再度变陡。

 

中信证券认为,2019年商业银行的负债压力继续存在,社融反弹尚待时日。对于大类资产,从趋势来看,今年利率下行的空间仍然存在,在保持短期流动性稳定的条件下,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3%是大概率事件。

 

“从各家预测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看,中金和国信证券做多更坚决,预测收益率最低可以达到2.8%;其他多半机构预测会到3%附近。”一家基金人士较为看好本轮债券牛市。

 

高位波动概率增大  时间偏好股市

 

不过,在债市大涨之余也有不少冷静的观点。

 

“虽然依旧看好债市,但市场可能进入波动期,主要是近期涨速过快,市场预期过于充分。”上述基金人士向记者表示。

 

同时,市场一些负面因素往往被过滤。比如,首个交易日资金价格异动,交易所回购利率尾盘飙升,隔夜资金价格十分抢手。

 

 

对于市场关注的社会融资规模数据也会出现一些扰动因素。

 

“社会融资规模数据会受到地方债提前发行的干扰,同时非标融资边际调整也会有改善迹象。”莫尼塔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

 

华泰固收团队负责人张继强认为,积极财政政策无疑将导致今年国债、专项地方债发行量上升,而外资机构的增持力量可能减弱。虽然供求从来不决定中期趋势,但如果叠加美联储加息等因素,可能对债市形成阶段性扰动,给二季度之后行情带来挑战。

 

2019年一季度,债市趋势性机会有望延续。而二、三季度关注供给等扰动因素。四季度关注美国经济弱化、美联储加息逆转带来的新契机。

 

张继强认为,“高等级信用债-蓝筹股-低等级信用债”的轮动顺序有可能在未来半年出现。只不过,股市虽然迎来了政策底,估值底也已经不远,但业绩底尚不清晰,需要时间等待量变向质变转化。趋势仍在债市的一边,但时间却开始成为权益市场的朋友。


编辑:陈羽


往期回顾


当上基金经理不到8个月就拿下年度冠军,他做对了什么?明年又准备做什么?


金融委定调,证监会快速放行银行千亿再融资!不过,发行“姿势”要换一换


本期责任编辑:张晓光

版权声明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文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编辑、重新发布,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联系我们:021-38967805。


好看,你就点一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