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纲最新讲话,透露金融开放最新精神和动向!
权威、深度、实用的财经资讯都在这里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中国财富网 李林 摄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24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发表主旨演讲。
在接近20分钟的演讲里,易纲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未来仍然要坚持金融业开放,稳步推进金融业全面开放。
去年4月份,人民银行在博鳌论坛宣布金融业开放的时间表,对11项措施给出了具体的时间。易纲透露,目前绝大部分措施已经落地,极少数尚未落地的措施的法律修改程序已经到了最后阶段。
易纲介绍了下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五点考虑,以及要从四方面完善我国金融风险防控体系,以适应不断提高的金融业开放水平。
迅速摘出要点,与你分享:
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有五点考虑
易纲指出,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开放不断加快,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仍然有很大提升的潜力和空间。
针对当前对外开放的水平还有待提高的局面,要做以下五点考虑。
第一,坚持金融业开放。
金融市场开放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相互配合、协调推进。
金融服务业开放要在持股比例、设立形式、股东资质、业务范围、牌照、数量等方面,对中外资金融机构给予同等的待遇和同样的监管标准,要以更加透明、更符合国际惯例的方式同等对待内外资金融机构。
金融市场开放要进一步联通境内外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境外合格投资者的制度,完善沪港通、深港通,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弹性,更好发挥汇率的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第二,要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管理制度。
推动落实非禁即入,中资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皆可以依法平等地进入负面清单以外的业务。
第三,完善金融市场开放的制度规则,实现制度性、系统性开放。
加快相关制度与国际接轨,不断完善会计、税收等配套制度,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规则,同类的业务规则尽可能合并同类项。
第四,改善营商环境。
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优化行政审批,提高审批过程的透明度和效率,加强政策制定沟通和协调,提高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做到规则简约透明。
第五,完善金融监管。
中外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业务都必须持牌经营,接受监管。扩大市场准入,同时又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使得监管能力和开放程度相匹配。
完善与金融开放
相适应的风险防控体系
易纲称,金融业开放本身并不是金融风险产生的根源,但是开放的过程可能提高金融风险防范的复杂性,因此需要不断完善与开放相适应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未来要适应不断提高的金融业开放的水平,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一是充分发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统筹把握各领域出台的政策力度和节奏,形成政策合力。
二是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的框架。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逆周期作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进一步完善对系统性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丰富政策工具箱。加强对金融市场实时的监测,阻断跨市场、跨区域、跨境的风险传染。
三是加快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金融业综合统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支付结算机制,实时动态监管线上、线下、国际、国内的资金流向和流量。
四是健全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机构和处置的机制。探索以存款保险为平台,建立市场化、法治化金融机构退出机制。
极少数尚未落地措施
法律修改已到最后阶段
金融业对外开放,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
去年4月份,人民银行在博鳌论坛宣布金融业开放的时间表,对11项措施给出了具体的时间。
易纲指出,目前绝大部分措施已经落地,极少数尚未落地的措施法律修改程序已经到了最后阶段。
相关的申请受理工作已经开始,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取得进展。瑞士银行对瑞银证券的股比比例提高到51%。
安联成为我国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美国标普公司获得进入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美国运通公司在我国设立合资公司,筹备银行卡清算的申请已经审查通过。
金融市场开放方面,中国按照国际标准,持续推动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对外开放,扩大跨境投融资渠道,完善相关制度安排。中国的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受到国际市场普遍肯定和认可。
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势在必行
易纲指出,金融业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重要组成部分,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我国的自主选择,这既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金融业有三大职能,第一是有效配置资源,第二是管理风险,第三是提供金融服务。
金融要做好以上三个主要的职能,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
一方面金融业开放,通过引入各类金融机构、业务、产品,可以增加金融有效供给,有利于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更好满足经济差异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另一方面,金融业开放会促进制度规则的建立健全,完善金融制度的供给。在我国金融开放的过程中,可以主动学习成熟经济体的制度建设经验,使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金融市场建设、金融监管等方面进步得更快。
往期回顾 |
刚刚,央行回答上证报记者提问谈债市发展,另有11大金融改革热点看这里!
本期责任编辑:张晓光
▼
版权声明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文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编辑、重新发布,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联系我们:021-38967805。
好看,你就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