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直面掌门人│风语筑李晖:借科技文创画笔筑梦“展览院线”新空间

乔翔 上海证券报 2019-06-02

权威、深度、实用的财经资讯都在这里

 

李晖是一个好玩的人。他如此,他一手“绘制”的风语筑,亦是如此。

 

2003年,在尝试过体制内设计院、深圳某私营企业等工作后,骨子里有一颗不拘的心的李晖,决心回上海创业。这一年,个人属性极强、具有独特气质且崇尚创新态度的“风语筑”诞生了。

 

近日,风语筑创始人李晖做客由上海证券报与约珥传媒联合主办的《直面掌门人》节目,畅谈风语筑被赋予的行业使命以及自己的个性与企业发展的交互融合。

 

“我挺不愿意贪大的,企业贪大很可能会带来负面效应。”李晖直言,“特色就是我们的核心,其实就像艺术家追求的不是大,而是个性化一样,所以怎么把个性和大结合好,是走入资本市场后风语筑需要考虑的问题。”

 

正如李晖所言,作为一名偏爱艺术的同济建筑系理工男,理性和感性的碰撞、严谨和不拘的交织、理想和情怀的聚合,多种鲜明的个性在李晖的身上呈现。风语筑不仅因行业属性,更因李晖的个人属性,让人眼前一亮。

 

对此,李晖表示:“一个企业的核心属性,往往就是领军人的个人属性,它决定了企业的风格和气质,我相信很多企业都是这样。”

 

临风而起,诗语画意,筑室溪水迎妙景。

 

这家立志要重新定义主题文化展示的中国展览展示行业龙头,正朝着平台型文化科技企业一步步迈进。李晖告诉记者:“风语筑在2G 、2B端业务已经拥有完整的产业模式和丰富的经验,在2C端,我们也正发力‘展览院线’模式,期待将数字化展示的科技体验带到更广泛的主题空间领域。”

 

欲看完整视频内容,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不安分”的艺术型理工男

 

 

“好玩的时候才刚刚开始”,这既是风语筑标志性的文化字符,也是李晖恪守的人生信条。

 

对于上世纪90年代众多的建筑系设计师而言,毕业后分配到当地政府的设计院是梦寐以求的“铁饭碗”。但对李晖来说,在体制内设计院画图,是他“并不想要的那种生活”。

 

李晖希望自己的所学能够给自己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1988年还在同济念建筑系的李晖,就开始琢磨一件好玩的事,从自己所学的专业发迹,开始做一些创意性的工作。

 

“比如我在大学的时候就拉了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成立了同济大学第一家广告工作室。”回忆及此,李晖笑眯眯地说,“现在看不稀奇,但当年还是很稀奇的。”

 

恰是这种不安分,使李晖大学时期就在“个性使然”下觅得商机。李晖告诉记者, 当时主要是画广告画和做营销广告,但受制于当时的硬件条件,都是靠手来画,来包装。

 

据李晖回忆,当时给开发商所做的鸟瞰式营销广告效果图,一张就值一万块。

 

“我们一晚上就要画出来,虽然很累,但是觉得很有意思。”李晖笑言,当然因为画图水平比较高,所以也有不错的回报。

 

离开设计院后,李晖还尝试了去私营企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李晖逐步清晰地认识到,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

 

毅然辞职后,李晖决定从专业出发,回到上海开始创业。“比如说画图或者建筑模型,一开始是提供类似这种服务,就是给设计师提供建筑模型、效果图的服务,叫做建筑模型公司。这就是风语筑的雏形。”李晖说。

 

从2003年风语筑正式成立,到2015年进行股份制改制,再到2017年上交所上市,风语筑十多年走来,已经成长为一家把场馆及主题空间等业务覆盖至全国,且围绕“科技+文创”两大主题不断深耕的行业翘楚。

 

不同于成立之初粗放式的一味接单揽活以及强烈的创始人属性,现已登陆资本市场的风语筑是否会因偏向追求特立独行而出现水土不服?

 

对此,李晖的答案是否定的。

 

“太个性就会另类,另类就会小众,小众就不赚钱,不赚钱就没人关注。逻辑似乎是这样,但对风语筑来说,二者并不矛盾。”李晖正色道,“我们想做资本市场的‘地标性建筑’,不是去做资本市场的老大老二。在不比大的前提下,希望从个性化这个分支上去表达。”

 

虽然李晖本人谦逊低调,采访过程中也不会以行业龙头这类字眼自居,但最近发生在风语筑的一个小插曲,反倒从侧面印证出公司目前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就在上个月,一家名为“风语筑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则“风语筑裁员公告”,文中提及业务量大幅下跌、无奈裁员、经营出现困难等描述。但经公司核实后,实为一家重名公司的境况。

 

“刚开始看到这个报道的时候我确实很吃惊,但后来调查才知道,这家公司是去年刚注册的,而且跟我们名字一模一样,换句话说就是模仿。不过事情发生后,他们也主动联系了我们,怕影响我们股价。”李晖半开玩笑地说,“我认为这次事件也算是一个反向宣传,越是处在行业前列,特别是在设计方面,才越会被别人模仿。”

 

话语权“要一年比一年强”

 

 

“哪怕再细分的市场,也要做到第一。”李晖告诉记者,一旦将“中国最大”、“细分领域最大”这两个标签拿下,企业的业绩以及规模效应就会显现出来。

 

风语筑正在实现这个目标。

 

目前,公司场馆展示主业范围已覆盖全国,未来公司将加大加强新客户的开发,尤其是对中小型城市客户,除了城市馆、园区馆等传统优势业务领域,公司还将积极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特别是在博物馆、科技馆与企业馆等服务领域的开拓,进而扩大业务储备量、巩固并扩大市场份额。

 

2018年年报显示,主营业务收入按地区划分,西南地区取得重大突破, 实现接近9倍的大幅增长,此外华中和华南地区也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今年年初,风语筑以1.2亿元的金额成功中标河北省石家庄城市馆。这一次成功中标是风语筑创新理念的重要实践,作为风语筑2019年的重磅项目,从石家庄城市馆的建筑风格到布展设计理念,处处都充满突破和创新。

 

“我们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设计和创意的综合能力。”对于风语筑品牌的成功,李晖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人才,而且不是单一的一种人才。

 

他解释道,“风语筑除了有像我这样的建筑师,还有室内设计师、多媒体的设计师、平面设计师、软件设计师,此外还有系统集成,舞美灯光等等,简单说就是全环节的每一步骤都很全,这是我们的优势。而别的公司很多是靠分包,完成设计然后找一堆分包供应商,这样集成能力其实是很弱的,而且分出去后创新自主性也会大打折扣。”

 

基于这一层面的核心竞争力,使得风语筑的主营业务具备多样性。

 

李晖坦言,“的确,我之前也听过一些声音,各类场馆建设完毕后,风语筑还会做什么?其实不用担心,公司始终秉持‘以设计领衔、科技依托、跨界总包’的经营理念,只要有展示需求的存在,我们就会通过自己的核心能力,能够且高质地挖掘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与体验。”

 

李晖感慨道,“创办风语筑这么多年,我发现一个窍门,不管行业大小,只要能够做到冠军,就有实力围绕现有业务尝试新形态,才会有话语权、定价权,也会避免出现价格恶性竞争。所以我想,未来五年内,风语筑在行业内一定会有这个底气,这是我们的目标。”

 

在新赛道“提速换挡”

 

由于兼具行业稀缺性和个性化,风语筑不容易被投资者理解。基于此,“拓宽赛道”是李晖反复提及的一个关键词。那么,风语筑在这方面有什么布局呢?

 

“我们未来要重点布局的业务,我们命名为‘展览院线’,这是我们发明的一个词。”李晖谈及此,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何为展览院线?李晖告诉上证报记者,这是在梳理公司现有业务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一个新概念。

 

“很多人不知道风语筑是做什么的,因为我们的业务主要是来自G端和B端(政府和企业),普通用户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风语筑,但是我们作为A股第一家展览展示行业的公司,对政府和对企业端口的业务很强,To C业务也不能差。”这是“展览院线”概念萌生的背景。

 

它的概念有点类似于电影院线,相当于把电影院线的原理应用到展览上。李晖进一步解释道,在电影院线发展壮大以前,无论是电影数量抑或观影人数都是少之又少,但是随着电影院线的发展,不仅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人群,来自三四线城市的小镇青年也把到电影院看电影变成一种日常的消费习惯。

 

同理,展览院线也是如此。目前,商业展览举办地点主要汇集在北上广深,三四线城市的人群还没有看展览的习惯。但是在国外,日本、美国等地看展览的人群非常多,看展的习惯不亚于到电影院看电影。

 

“有必要提前做布局。”在李晖看来,形成展览院线需要两个硬性条件:必须有全国连锁的展览场地、必须有大量的强IP展览内容。“我们会争取在全国主要城市都有展览场地的布点,这种固定场地布点可以经常把内容更换,而引进国外知名IP是未来的一个大方向。”

 

事实上,类似引进国外知名IP的展览,风语筑的实践案例已经有不少了,并通过旗下子公司要看文创来运作。

 

比如,近期在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举办的、源自日本最火的新媒体展览——teamLab展,在深圳举办的披头士展览,或是在杭州、苏州等地的一些商业展览。

 

“无论是从责任义务,还是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展览院线的布局都值得我们去做,对我们的主业以及口碑都大有裨益。”李晖直言。

 

风语筑在展览院线方面的“野心”并不止于此。

 

除了前述的线下布局——铺设连锁展览场地、引进强IP,李晖还设想通过收购或自创等方式发展一个线上平台。

 

“类似猫眼电影,”李晖举例说,这个平台将是展览信息的集大成者,不仅是可以买风语筑旗下展览活动的门票,其他主办方举办的展览门票都可供购买,还可以将所有展览内容都进行语音导览,提供增值服务,并采取会员制。

 

“我们希望能做成全国最大的线上平台,一方面为喜欢看展的群体服务,并培育更大的群体,另一方面,当人数足够多之后就形成了大数据,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

 

至于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李晖向记者透露了其中的秘诀。

 

他说,“逻辑是在摸透相关行业后采取收购的方式来实现,就是秉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一理念。我们作为资本支持方,主业不会有丝毫偏离,而是由专业的团队去进行业务延伸,这样的话就会避免走弯路。”


编辑:邵好

往期回顾


直面掌门人│嘉欣丝绸周国建:新思路成就新“丝”路


直面掌门人│鹏鼎控股沈庆芳:大数据管理造就全球PCB“领头羊”


本期责任编辑:张晓光

版权声明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文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编辑、重新发布,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联系我们:021-38967805。


好看,你就点一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