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中的新华社 |《博物馆之夜》特别节目
权威、深度、实用的财经资讯都在这里
点击观看先导片
历经九十年风雨,新华通讯社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性通讯社。要追寻她的历史,就要走进这座位于北京宣武门附近的新华社大院。这栋建筑一看就“不一般”,听张扬讲讲它的往事吧!
“一部半电台” 一段新闻史
在陈列馆里,珍藏着一部功率15瓦的收报机。打开这个外表普通的木箱子,可以看到黑色金属控制面板上,只有左右并列的两个旋钮。中国共产党就是利用这样简陋的设备,筚路蓝缕,开创了我们的红色通讯事业。
1930年底,红军第一方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的龙冈战斗中活捉了国民党军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并缴获了一件非同寻常的战利品——仅能收报的“半部电台”。
这就是“没有枪,没有炮,敌人为我们造”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开幕,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告诞生。就在同一天,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成立。
一个月后的12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创刊。红中社和《红色中华》报是两块牌子,一个机构,同时担负通讯社发稿和出版报纸的任务。
1937年1月,为适应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根据中央决定,红中社在延安更名为新华社,《红色中华》报改名为《新中华报》。
会说话的“秘密武器”
1940年春,一架飞机从苏联阿拉木图进入新疆伊犁,国民党边防官检查时,发现乘客是身穿国民党中将军服的周恩来,所以没有仔细检查就放行了。然而,他却不知道,飞机上还有一件日后帮助延安边区突破国民党新闻封锁的关键设备。
这件周恩来亲自携带的关键物品,是我党的什么“秘密武器”呢?
2:53
问:这么大的广播发射机怎么掩人耳目运回国?
周恩来:拆了再运就行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请记住,我们的频率是波长61米,周率4940千周……”
1940年12月30日清晨,随着播音员徐瑞璋的呼叫,新华社创办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开播。这是我党第一个口语广播台,也是新华社第一次口语发布新闻,呼号是XNCR,X是国际电信联盟规定中国广播电台使用的代码。NCR分别是“新华广播电台”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XNCR意思就是新中国广播。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声音穿越弥漫的硝烟,划破民族解放的长空,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了。
1944年,为了适应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新形势,更好地对外介绍解放区的真实情况,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和主张,促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中共中央指示新华社创建英文文字广播。
5月17日,英国友人林迈可到达延安,受到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欢迎,中共中央任命他担任八路军总司令部通讯顾问。在林迈可的帮助下,周恩来从苏联带来的那台广播发射机经过修复调整后,又担负起英文文字广播的重任。1944年9月1日,定向美国旧金山,呼号为CSR DE XNCR的英文文字广播电台正式开播。
1940年12月开播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身;次年12月,延安台开办日语广播,即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前身。
薪火相传的政治本色
在延安,新华人以窑洞为起点,开始走向世界。
油画《关怀》是根据廖承志回忆录创作的。新华社刚到延安的时候,毛泽东经常在夜里十一二点走到新华社,去了解当天抄收的国际国内消息,并对新华社的工作作出指示。
:19
毛主席告诉我们要“多想”1945年到1949年,是国共较量决战的时期,也是毛泽东一生中为新华社撰写新闻最多的时期。当时,范长江任新华社副总编辑,带领新华社随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1947年3月,国民党军占领延安前,中共中央作出重要决定: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转战期间,毛泽东身边始终有两支队伍:一支“枪杆子”和一支“笔杆子”。跟随党中央纵队转战陕北的这支“笔杆子”队伍,是由新华社副总编辑范长江带领的一支工作队,总社大部分人员则在社长廖承志带领下东渡黄河,转移到太行山区的涉县。为保密起见,中央纵队对外称“三支队”,下辖四个大队,新华社工作队就是“四大队”,由编辑、翻译、电务和后勤等人员组成。
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新华社肩负起中央党报、通讯社、广播电台三位一体的重任,出色地完成了中共中央交付的宣传报道任务。
新华社记者活跃在全国各个战场,用手中的笔和照相机,及时地充分地报道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记录人民英雄可歌可泣的战斗业绩和中国解放的不朽历史。
对党忠诚,是新华人的政治本色。
自成立之日起,新华人始终紧紧跟随党中央,发挥着舆论引导主力军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是党中央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喉舌”“耳目”。
一代代新华人前赴后继、薪火相传,铸就了中国新闻史上的巍峨丰碑。
11月6日晚21:25 CETV-1
从当年的“茅屋通讯社”“马背通讯社”“窑洞通讯社”,到今天的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新华社紧紧跟随党中央走过了90个春秋,见证着不朽的光辉岁月。
今年的11月7日是新华社的90岁生日,明晚(11月6日),跟着《博物馆之夜》探秘“国社”,重温硝烟战火中的新闻名篇,再看峥嵘岁月里的红色往事。
03:37
(来源:博物馆之夜)
校对:冯雯君
图编:周 洋
制作:何永欣
责编:张晓光
监制:浦泓毅
签发:潘林青
往期回顾 |
90年前新华社办了份报纸,留下的一张残报何以成了一级文物…… | 草地周刊·新华社建社90周年
版权声明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作品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热线:王老师 021-38967805;版权合作:范老师 021-38967792。
好看,你就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