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证夜读│马立新:从监管到市场,怎样让思考方法变成思维习惯?

马立新 上海证券报 2023-02-11

权威、深度、实用的财经资讯都在这里


编者按

《上证夜读》是上海证券报微信公众号着力打造的一个品牌栏目,为进一步提升内容的原创性、思想性、专业性、启发性、可读性,我们诚挚地面向金融机构、上市公司、行业协会等财经领域的高管和专家、企业家和创业者约稿。


你创业的成败得失,你奋斗的心路历程,你创富的生动故事,你发家的财富密码,你投资的独门秘笈,你理财的成功钥匙,你的财富观、义利观、“生意经”,你信奉的人生理念,你崇尚的企业文化,你传承的家训家风……你最刻骨铭心、最难以忘怀、最给人启迪、最值得分享的典型案例、经验教训、人生感悟……以深度、锐度取胜,以角度、温度见长,既有真情实感,又有真知灼见,既发自肺腑,又直抵人心……


来稿请控制在3000字左右,如内容精彩,字数可适当放宽。倘有珍贵的资料照片或视频,可一并附上,我们将与文稿融合编发。


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职务、联系办法等要素,并附上个人照片、简介(100字以内)。


来稿将择优编发,并择机结集出版。


联系人:孟老师 021-3896 7861

            郭老师 021-3896 7533

邮   箱:Szyd@cnstock.com


马立新

富邦华一银行董事长。浙江大学硕士,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EMBA,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金融监管工作,原上海银监局(上海银保监局)副局长。


离开了三十多年熟悉的监管领域,到商业银行工作,我自认为并没有什么违和感。


银行的从业人员,有来自各行各业的,有不同的职业背景,不同的学业经历,未必只有学经济金融或者曾经做过银行的人方能有靓丽的职业成绩,没有做过银行或者没有学过经济的照样可以出类拔萃。这好像欧美的政客不少是法律背景,而中国的高层干部多是理工科出身,都不影响他们成为出色的领导人。



我认为,一个人的成绩与他们学过什么或做过什么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与他们在学习或实践中所积累的思考方法,进而将这些方法变成思维习惯则是高度相关的。


不同的人在思考方法上有各自不同的积累。对我来说,以下五点是我受益比较大的:


注重深入溯源


上海银监局留影


当一个球掉出来的时候,动物会简单去追逐那个球,而人类则会去思考,这个球是从哪里出来的,为什么掉出来?这是人类的本性。我们经常讲根源性分析(RCA)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溯源的方法对解决问题是极其重要的。有一个例子,冰岛公共事业管理部曾经向上级提交了一个请示,强调冰岛公共厕所已经不能满足人们需求,建议对全国公共厕所进行扩建。原因肯定是公共厕所的排队情况比较突出。但后来被总理退回,要求进一步查清原因。才发现是因为许多人依赖手机,上厕所时,有的人要打一场游戏,有的人要看短视频。有些玩游戏的甚至上了瘾,要在厕所里待上四五十分钟。这才是公厕不够用的真实原因。后来在每个公共厕所里装一个信号屏蔽器,让厕所里没有信号,上厕所用时就短了,公厕的问题迎刃而解。


日常工作中,溯源重要性也无处不在。我长期在监管部门工作,监管培养我溯源的思考习惯。作为监管者,要不断去发现风险,特别去挖掘表象背后的原因。比如在股权管理要讲究穿透,去发现藏匿的最终出资人和实质受益人;在资管监管上要讲究溯源,拨开层层通道,去挖掘资管产品最初的钱是从哪里来的、最终投到哪里去了。没有溯源的方法和思维习惯,往往会是一知半解、浅尝辄止,无法找到问题的根源并连根拔去。


当然,对问题的溯源,光是简单的知其所以然还是不够的。实践中更要抽丝剥茧,知其所以然背后的所以然。要像剥笋一样层层递进,否则是见不到笋肉的。比如,当管理者发现问题的时候,需要追寻,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问题,是执行上的问题吗,还是制度上的缺陷。但这样还不够,要继续挖掘下去。为什么会发生执行上的问题,是员工责任心不强导致的懈怠,是技能水平差产生的疏漏,还是岗位缺失带来的断层?如果同时存在制度上的问题,则要弄清楚是什么导致制度上的缺陷,是原始制度没有覆盖,是制度规范有歧义,还是制度更新没有与时俱进?溯源清楚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就顺理成章了。该问责的问责、该培训的培训、该修制度的修制度,这样才能防止问题再犯,并防止个别的问题变成普遍性的问题。


道理人人都懂,却不是人人都这么做。人们通常会犯自以为是的错误,总以为自己的认知是对的。越是有经验的人,越容易陷入自我的优越感里面。同时,人们的思维也容易被思维惰性所左右,愿意去接受一个眼前的事情,不愿意去探究复杂的根源。一个单位也好,一个部门也好,有些人就是对问题一知半解,领导多问一个为什么就不知所以了。我觉得,在单位里,作为管理者,一定要讲究深入溯源,才能即看到问题又看清问题,掌握管理的主动权。而作为普通员工,注重深入溯源则能防止问题从自己起步,不会简单地把困难上交。


善用反刍式思考


监管工作讨论会


反刍本来的意思是指反刍动物将未经充分咀嚼的饲料吞咽下去,经过一段时间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咀嚼。因为采食比较匆忙,植物纤维难消化,再咀嚼保证了消化吸收。学习与思考也是一样的,对于接受到的东西,不可能一股脑儿照单全收,要解决好如何有效记忆,如何深度思考。而善用反刍的方法可以很好破解难题。


通过反刍,把初步接受到的信息拿出来,去伪存真,把有价值的信息保留在记忆里,记住有用的,忘记没用的。同时,把接受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提炼,与自己的想法进行比较,进行对与不对的辩证分析,这才是所谓的深度思考。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只读书学习,而不深入思考,就会惘然无知。善用反刍式的深度思考,才能避免惘然无知。


我们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便捷的方式则把我们每个人置身于这个爆炸的冲击波里面。我们每天要接收太多的信息,伪证难辨,我们也没有时间在接受信息的那一刻从容思考分析。这些都需要我们对信息有一个筛选分析的过程,对信息进行反刍,消化与吸收。


我的体会是,不管是看了一本书,听了一堂讲座,或者参与了一场研讨会,即使是参加一次同学朋友聚会,我认为,任何一次活动都有有价值的信息。如果是看过算数、听过算数、做过算数,能够留下来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会很少,长期来说只是浪费了时间与精力。我的习惯是,每每这种情形,我都会结束后在脑子里回放一遍,有意识的记忆和思考。比如,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哪些话是有启发的,哪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哪些议题是需要继续调查的。我也会做好功课,把自己看到听到但不了解的东西进行补课,把觉得有价值的东西做扩展学习。


善用反刍式思考,不断地增加知识沉淀,提高深度分析能力,以此丰富自己的思想。


要从整体看个体


从整体看个体,要求站在更高的位置、更宽的视角对个体进行审视,进行比较分析,看清个体的特点与差异,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个体。如果简单看个体,就像井底之蛙,要么狂妄自大,要么妄自菲薄。


监管的基本技能之一就是从整体来判断个体风险。我的监管经历中,遇到过这样一个例子。某个地级市,经济曾经非常好,因为周期性与结构性的矛盾导致经济下行,银行业遭受了冲击,后续随着经济走出困难,银行业也缓慢恢复过来。经济经历了周期,银行业经历了周期,银行资产质量水平同样经历了正常的波动。但有一家银行却与众不同。随着经济周期变化,这家银行很多年以来资产质量几乎没有什么起伏,不良水平一直极低。如果在某个时点单独看这家银行,不会有什么感觉。但从这个地区银行业整体的动态变化中,再去体会这家个体的银行,就会觉得哪里不对劲了。结果通过现场检查,果然发现这家银行多年来利用空壳公司腾挪和藏匿不良贷款的违规事实。


在银行的经营活动中,也经常用到整体看个体的方法。比如,我们要判断一家分行做得好不好,光看这家分行的绩效,就数字论数字不足以说明问题,需要从整体角度去分析。要看一看,在总行几十家分行中,或者在当地所有同行的分支机构中,这家分行处于什么状况,它的经营绩效的变化与整体相比表现如何,那么这家分行的情况就一清二楚了。


整体看个体的思路说起来非常简单,但实践中,当面对问题的时候,不一定每个人都有意识去这样思考。无论是领导还是员工,常常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碰到问题,凭自己的经验就简单判断对与错。同时,有些人站位不高,不习惯从周期的视角、动态的视角去分析问题,习惯于看当前的东西、看静态的东西,这样就很难把握好整体分析个体了。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说,要从世界看中国,不要从中国看世界。我理解,从世界看中国,把中国放在世界大环境中对比,能够准确把握中国在世界的位置,优势劣势可以一目了然。世界看中国的思路从宏观的角度给我们以启迪,与整体看个体的分析方法,道理是一样的。


人类简史说,为什么智人能战胜其他人种,其中一个能力是,人类的智力有虚拟的现实,如国家、团体、家庭都是虚拟的现实。而动物只看到真实的现实,一个房子、一张桌子、一辆汽车等。人类有整体思维的意识,这可能是人类能够从整体视角进行个体分析的禀赋。


学会从自身找原因


参加员工交流活动


一个人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是很正常的,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也一样,不可能所愿皆所得。如果一味抱怨指责,于事无补。需要多从自身找找原因,才能更好解决问题。


我自己曾经经历过一次副处长竞聘的失败。竞聘过程中,有一位领导提了一个很苛刻的问题,我没有答好。这个事情当时确实很懊恼,但仔细想想,我并没有怪那位领导。反思自己,只是因为我竞聘的岗位是别的部门,我不太熟悉,而针对性准备又不够充分。原因在自己。这次竞聘失败对我今后的处事有很大的影响。之后做任何事情,我都会做好充分的事前准备,做好模拟和预案。特别是要应对一个不熟悉的领域,会向各路专家请教,事先就把自己摆进去,充好底气。


在银行经营中,由于业务部门与风险部门站的角度不同,上报的案子不可能件件所愿。如果业务做得不好,业务部门会抱怨风险管的太严,项目的通过率太低,影响了业务人员的积极性。风险部门也会责怪业务部门,上报的项目质量太差,不符合风险管理的标准。


人与人之间亦是如此。经常有人会抱怨,自己得不到重用是因为领导不喜欢自己,给自己穿小鞋。某个业务拉不进来,是因为对方单位领导太难缠了,不给自己面子。


遇到这些情况,我总是告诫同事,不要去怨天尤人,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要想清楚,为什么你认为是好的事情对方却不以为然,你认为是对的东西而别人却不接受;同事之间,为什么你的领导与其他人都相处很好,唯独与你有矛盾。为什么其他人能够把业务抢过来,而你却无能为力。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把别人当成一面镜子,看别人如何看待,就知道自己的不足。人与人之间如此,部门与部门之间也一样。我的体会是,只有不断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原因,发现自身不足,自己才能不断进步。相反,指责与抱怨只会蒙蔽双眼,自己不会进步,于事也无补。


美国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曾询问一家著名企业的高管如何考察不同的应聘者。那位高管提到,着重看应聘者如何评价刚刚离开的那家公司和工作岗位。如果只会抱怨,这种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加以考虑。


看问题不要就事论事


看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是远远不够的。看问题不要就事论事,就是要学会举一反三。“举一”可以是自己的一,也可以是别人的一,即由此及彼,或者由彼及此,才能融会贯通解决更多问题。


涉及自己相关的“举一”,是相对容易“反三”的。这是由此及彼。因为这个举一反三是在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大致是职责所在,是顺理成章的,有时也是条件反应。比如,当水中行舟碰到暗礁时,人们自然而然就会关心,这个水域的其他地方会不会也有类似的暗礁呢,行舟时自然就会格外张望,分外小心。在日常工作中,如果部门内的一名同事有违规问题,作为部门负责人,自然而然会关心防止部门内其他同事出现类似问题。在政府事务管理中,举一反三也司空见惯。比如,作为消防安全管理部门,当辖内一个地方出现安全事故,顺理成章会要求其他地方举一反三排查安全风险。当然如何确保排查效果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涉及别人的“举一”,则“反三”是相对困难的。这是由彼及此。因为这个举一反三不是职责必须,是多出来的事情,不少人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比如,当别的部门同事出现违规问题,本部门负责人不一定会采取什么措施。政府管理领域也一样,若化工行业出现了安全事故,消防安全管理者不一定会感同身受而去排查安全风险隐患。


但是,我认为,做好由彼及此的举一反三更加重要。毕竟,在涉及自己相关的领域,出现风险的机率是有限的。而把别人的风险事件作为参照物,以此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十年前,在北京一家股份制银行的支行,发生了一起支行行长与部分员工合谋销售虚假理财产品的案件。那个时候,上海并没有出现类似的案例。但这个案件暴露出银行网点在流程管理上的一系列缺陷,而且是网点管理人员直接主导作案,信息很有价值。在对上海辖内相关机构的现场检查中,我们就利用这个案例进行举一反三。所幸没有发现类似案件,但对预防网点作案风险,规范制度执行等方面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显然,这种由彼及此的举一反三是有益的。


以上五个方面是我工作中常常使用的思考方法,并逐步形成了思维习惯。不一定正确,却是我实践经验的感悟。





责编:郭晨希   校对:孙洁华

制作:张   巘   图编:赵雁旎

审读:朱建华   监制:浦泓毅   签发:林艳兴



往期回顾


上证夜读│彭凯平:“绿色心境”,再造丰盛,给后疫情时代企业家、创业者的十条建议


上证夜读│张耀伟:立雪南门——求问南怀瑾商道智慧


上证夜读│张润斌:从汉正街到上海滩,应时而生,循道而为,向善而行



版权声明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作品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热线:王老师 021-38967805;版权合作:范老师 021-38967792。



好看,你就点一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