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证夜读│刘社建:鉴古知今,从古代监察制度看当下金融反腐

刘社建 上海证券报 2023-02-20

权威、深度、实用的财经资讯都在这里


编者按

《上证夜读》是上海证券报微信公众号着力打造的一个品牌栏目,为进一步提升内容的原创性、思想性、专业性、启发性、故事性、可读性,我们诚挚地面向金融机构、上市公司、行业协会等财经领域的高管和专家、企业家和创业者约稿。


你创业的成败得失,你奋斗的心路历程,你创富的生动故事,你发家的财富密码,你投资的独门秘笈,你理财的成功钥匙,你的财富观、义利观、“生意经”,你信奉的人生理念,你崇尚的企业文化,你传承的家训家风……你最刻骨铭心、最难以忘怀、最给人启迪、最值得分享的典型案例、经验教训、人生感悟……以深度、锐度取胜,以角度、温度见长,既有真情实感,又有真知灼见,既发自肺腑,又直抵人心……


来稿请控制在3000字左右,如内容精彩,字数可适当放宽。倘有珍贵的资料照片或视频,可一并附上,我们将与文稿融合编发。


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职务、联系办法等要素,并附上个人照片、简介(100字以内)。


来稿将择优编发,并择机结集出版。


联系人:孟老师 021-3896 7861

             郭老师 021-3896 7533

邮   箱:Szyd@cnstock.com


刘社建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机关纪委书记。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监察史、共产党监察史等,出版专著十八部。


中国古代优秀文化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古代监察文化作为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吸收古代监察文化精华,对于新时代有效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深入推进不想腐,更有其特别的重要意义。


古代监察制度源远流长


刘社建著,《古代监察史》,东方出版中心,2018年


(一)古代监察制度的萌芽


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虽然不是与人类文明产生而同步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原始社会末期即出现了监督制度的萌芽。黄帝曾接受臣下进谏,且“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通过派驻官员以加强对地方部落的控制。


这种中央政府通过派遣官员监督地方的形式也为后世所效仿。周灭商后分封诸侯,周天子派遣官员进驻诸侯国以实施监督监察。


除派遣官员加强对地方政府监督监察外,巡狩是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有效措施。黄帝多次巡狩地方,东至于海,西至于空桐,南至于江,北逐荤粥。周天子“八骏日行三万里”,也是通过巡狩行施监督地方之实。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数次巡狩地方。一次巡狩过程中张良博浪椎秦,刺杀秦始皇而无果。秦始皇在最后一次巡狩过程中暴亡,胡亥接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


(二)从御史府到都察院


秦灭六国前监察制度尚处于萌芽状态,秦统一六国后监察制度正式步入历史舞台。秦设御史府作为中央监察机构,长官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兼副丞相,当丞相缺位时顺位而上,以有效发挥监督丞相的作用。这是秦始皇为防丞相坐大而作的安排。


西汉承秦制,仍设御史府。东汉御史府改为御史台。御史台内种有柏树,因而也称御史台为柏台。柏树上有乌鸦,因而御史台也称乌台。苏轼诗案由御史台主审,因而该诗案被称为乌台诗案。


御史台作为中央监察机构名称一直延续至明初。明初先设御史台,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清承明制,一直设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构,直至清亡。


(三)监察御史


御史制度作为古代监察制度的核心内容,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健全的过程。御史起源甚早,西周时期就有“我御史”、“朕御史”记载。老子曾担任柱下史一职,柱下史也是御史的一种。战国七雄均有有关御史的记载。


世人耳熟能详的监察御史之职正式出现于隋朝,隋文帝时正式设立监察御史。监察御史之职一直延续至清末,在古代监察制度中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发挥监察作用的主要力量。


(四)言谏制度


言谏制度作为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部分起源较早。黄帝设立谤木征求意见,尧设纳言之职收集相关信息,即为言谏制度的雏形。仓颉造字时有“诽谤”一词。“诽”指微言,即私下议论或讥讽。“谤”为大言,即直言进谏。


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尧时为听取大家意见在交通要道设谏鼓,有人进谏时即可击鼓以闻,白居易有诗“谏鼓高悬作虚器”。舜时立木柱于交通要道让人在上面写谏言,所立木柱称为谤木,后世之华表即由谤木演变而来。


西周时设采诗官行人等到民间采诗以观民风,以诗歌作为舆论监督媒介,《诗经》即是采诗观民风的舆论监督的积淀物。


自秦设给事中作为言谏官员后,言谏制度历代均有所发展。唐初李世民与魏徵一般被视为进谏及纳谏的典型,虽然李世民与魏徵交谊不终,魏徵去世后李世民下令扯倒其碑,他们也被乾隆帝讥为各自博纳谏与敢谏之名。但唐代言谏系统有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至武则天时期言谏系统空前发展。武则天设左右拾遗与补缺之职以完善言谏系统,白居易与杜甫均担任过左拾遗之职。


至明初朱元璋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大大提升了给事中的作用。给事中独立于都察院,给事中对于六部发挥封驳监督作用,对有效确保明代文官制度的正常运行不可或缺。万历皇帝多年不上朝而朝政运转如常,六科给事中功莫大焉。


至清雍正时期科道合一,给事中并入都察院。给事中论科,监察御史论道,给事中与监察御史合称科道。雍正帝将给事中并入都察院,给事中职能与监察御史基本类似,所以称科道合一。自此名义上的言谏系统消失,但监察官员以及其他官员仍可对皇帝进谏。


(五)地方监察


中央政府如何加强对地方政府监察是一直以来难以有效解决的难题。秦统一六国后在地方设郡并设监御史,监御史作为中央御史府派出官员加强地方监督。


西汉初仍承秦制,但未能有效发挥作用。汉武帝以其雄武大略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部,每部设刺史,刺史作为中央派出官员加强对地方二千石以上官员的监察,刺史制度对于汉代有效加强地方监察发挥了重要作用。东汉末刺史改为州牧,地方割据坐大,东汉终亡。


唐宋元等朝代均出台不同的地方监察制度,效果差强人意。至明代出台御史巡按制度,巡按御史“代天巡狩,如朕亲临”,有效发挥了中央政府监察地方政府的作用。


清初仍有巡按制度,康熙初取消。清代早中期英主在世时尚能有效控制地方政府,但至中后期尤其是清后期地方政府坐大,地方政府尾大不掉,这也是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代腐败屡禁不止


刘社建著,《清代监察史》,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虽然古代监察制度总体发挥了应有作用,但腐败仍屡禁不止。尤其是清代,腐败大案可谓触目惊心。


(一)甘肃冒赈案


甘肃冒赈案不但是乾隆一朝最严重之贪污案,也可称为有清一代最严重之贪污案,处死官员之多首屈一指,甘肃官场几为之一空。甘肃冒赈案为乾隆后期大案,前后历时七年之久。


甘肃冒赈案始作俑者为甘肃布政使王亶望。王亶望任甘肃布政使后,重新实行捐监。所谓“捐监”,就是凡愿意取得国子监监生学历资格的读书人,须按规定数目向当地官仓捐交谷粮,遇到灾荒即用这些粮食赈济灾民。王亶望让监生将应捐豆麦折为白银,又借干旱为借口放赈,将本不存在的粮米假借放赈之名消化,而将捐收的白银中饱私囊。


甘肃冒赈案因案情重大涉及人员过多,不得不将判死罪量刑标准一再提高。该案被处死的官员高达五十六人,包括总督、巡抚、布政使各一人,道员、知府五人等。其余各犯免死发遣革职查抄家产等,又有四十六人。闽浙总督陈辉祖查抄王亶望时因扣留物品被赐自尽。


(二)巨贪和珅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帝去世,嘉庆帝亲政。亲政后捕和珅赐其自尽。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和珅进入内务府,乾隆四十年(1775年)后受到乾隆帝赏识官运亨通。和珅极其贪婪,被抄家后号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乾隆帝在世时几乎没有监察官员弹劾和珅,只有监察御史曹锡宝参奏和珅家人。在乾隆帝庇护下,和珅得以安然屹立而不倒。


嘉庆帝对于曾弹劾和珅的大臣予以褒赏。曹锡宝追赠左副都御史,其子曹江赠荫内阁中书。按惯例,五品以下官员如非殉寇难并无赠官给荫之例,五品官亦无追赠至正三品之例。曹锡宝由从五品监察御史升为正三品左副都御史,时人感叹遇有圣主直臣非不可为也。


(三)戊午科场案


清代科场案频发,咸丰期间由监察御史弹劾引起的戊午科场案为清中后期的一场要案,也是有清一代被杀官员官职最高的科场案。


戊午科场一案为御史孟传金举发。戊午科场案因当年为戊午年而得名。咸丰八年(1858年),御史孟传金上疏弹劾顺天府乡试多有弊端。咸丰九年(1859年)案情审定后,咸丰帝最初并不想处死主考官员柏葰,但在肃顺的强烈要求下判柏葰斩立决。除柏葰外考官溥安、士子平龄等都死于此案,另有一大批官员充军革职。


因此案杀人过多,御史孟传金被人所恶。后孟传金被寻故斥回原衙门行走以示薄惩,后蹭蹬终身。


清代地方腐败频发,甘肃冒赈案只是最严重的腐败案例,地方腐败频发与地方监察较弱直接相关,如果持续实施巡按制度,应该不至于发生如此惊天大案。和珅巨贪与乾隆帝对其过于宠信有关,这也说明监察制度并非万能,纵然有监察御史出手也只是弹劾其家人旁敲侧击而矣。清代科场大案较少与加强监察不无关系,而严厉处置戊午科场案也有助于科场整肃。


刘社建著,《清代科举监察》,东方出版中心,2022年


强化推进不想腐建设


虽然古代监察制度较为健全完善,但腐败屡禁不止,历朝历代均不乏巨贪之辈。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对腐败问题予以严厉打击。从江西瑞金苏维埃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位因贪污腐败被处死的谢步陞,至延安时期因贪污被处死的肖玉璧,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刘青山、张子善,改革开放后的胡长青、成克杰、郑筱萸、赖小民等人,反腐败仍任重道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化反腐败斗争,一批贪官纷纷落马。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十八大后仍有人不收敛不收手,尤其是金融领域。近期包括原银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蔡鄂生在内的一批金融官员纷纷落马,从政策性银行、开发银行,到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中管金融机构中,多名地方分支机构领导存在腐败问题,反腐败形势仍然严峻。


2020年1月召开的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中央提出要深化金融领域反腐败工作,自此金融领域反腐步伐不断加速。2020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执纪审查15名中央一级金融单位干部,2021年这一数字上升至39名,2022年金融系统接受审查调查的人数近80人。涉事金融领域包括银行、保险、券商、信托等行业,涉事人员包括金融机构高管以及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系统等金融监管单位人员。而且金融领域腐败呈现窝案现象,有多起同一金融机构多位高管落马的案例。


十八大以来,多家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领导被查。仅2022年一年即有六名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原“一把手”落马,涉及广东、河南、辽宁、湖南、福建五省,而辽宁一省即有两任原理事长、党委书记先后被查。2023年以来,江西省、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均有高管落马。值得注意的有数人是退休后被查,退休并不意味着安全着陆。


2023年1月召开的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深化整治金融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行业的,坚决清理风险隐患大的行业性腐败。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金融领域反腐将进一步深入。


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是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但十八大以来在高压推进反腐败斗争过程中某些领域依然腐败高发,实在是令人深思。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位一体缺一不可,但不想腐有其独特的重要作用。有效加强自身修养洁身自好两袖清风,真正做到不想腐,是反腐败斗争取得根本胜利的重要前提之一。在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过程中,有效吸收古代监察文化精华,深入推进不想腐建设,是减少腐败的重要途径。


鉴古知今。深入研究古代监察文化汲其精华,对于新时代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推动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涵养崇尚廉洁、求真务实的良好社会风尚,丰富廉洁文化优质产品供给,切实推动廉洁家风建设,有效推进不想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与时代价值。





责编:蒋烨欢   校对:张   宇

制作:季宇亮   图编:尤霏霏

审读:朱建华   监制:张晓光   签发:潘林青



往期回顾


上证夜读│肖小和:中国票据业的前世今生和我的票据缘


上证夜读│杨德龙:我的四次巴菲特股东大会现场见闻


上证夜读│周汉民:永远的世博会,人类文明互鉴的一次伟大实践


版权声明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作品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热线:王老师 021-38967805;版权合作:范老师 021-38967792。



好看,你就点一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