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文红: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北京经验

李文红 北大国发院 2023-06-17

题记:2022年12月18日,“第七届国家发展论坛——中国新征程与国家发展”在线上隆重举办。此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本文为北京市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李文红在本届绿色金融分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非常高兴参加第七届国家发展论坛的绿色金融分论坛。本届论坛以“中国新征程与国家发展”为主题,希望通过大家的分享和讨论,推动北京市更好运用金融业资源与优势,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探索“首都经验”,促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作出中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承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充分展现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体现了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北京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与绿色金融发展工作,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截至2022年9月末,北京市绿色信贷余额1.4万亿元,同比增长42.9%,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33.7个百分点;2022年1-9月,北京地区非金融企业(含央企)发行绿色金融债券超1500亿元,同比增长4%,占全国发行量的37.9%;截至2022年11月末,碳市场各类碳排放权产品累计成交9717.81万吨,成交额33.46亿元,试点碳配额成交均价居全国第一。

下面,我主要向大家介绍北京发展绿色金融的优势、取得的进展以及下一步工作。

一、北京发展绿色金融的优势

一是生态环境优势。本世纪初,北京以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形成了“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绿色”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底色”。多年来,北京大力推进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减排,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节能减排走在全国前列。2021年,北京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74%;PM2.5年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超过5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 2020 年下降 4% 左右,保持全国省级最优水平。

二是绿色产业优势。北京绿色产业的规模和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全国环保企业前10强中有6家为在京企业,中关村已形成国内最大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注册在京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上市公司有12家,居于全国首位。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势明显,拥有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内纯电动乘用车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市场销量最大的企业。绿色能源产业体系完整,光伏、风电、水电等高端装备制造实力全国领先。绿色建筑产业发展良好,呈现区域化、占比高、机制新的特点;北京冬奥会实现场馆100%由绿电供应,所有新建场馆均达到绿色建筑最高等级。近日,国家林草局公布2022年度林业碳汇试点名单,我市通州区入选,将于2023年1月至2025年12月试点开展“平原森林增汇减排经营管理关键技术模式研发与示范区建设”和“林业碳汇效益精准补偿机制探索”。

三是监管和政策优势。北京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监管指导、信息沟通便捷,风险防范机制不断健全。北京也是“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叠加城市,为绿色金融领域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四是市场资源优势。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依托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北京是许多金融机构总部所在地,也是全国资金汇集枢纽,还拥有众多顶级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和征信机构等,能够提供全链条专业服务。2021年,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为创新型绿色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五是科技和人才优势。北京正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技术创新将有力推动产业绿色转型。2020年北京市印发《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方案》,力争到2022年建设成为具有区域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北京拥有全国30%的金融从业人员,国际知名大学留学归国人员来京人数年均占全国30%,金融和科技人才后备力量充足,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六是国际合作优势。北京是国际交往中心,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丝路基金等国际金融组织总部设在北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等非政府环保类组织在京设立代表处。这不仅有利于吸引更多优质绿色金融机构来京展业,引入更多境外资金支持我国绿色发展,还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推动中外绿色科技和产业合作。

二、北京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一是政策机制不断完善。我局联合有关部门先后出台《关于金融支持北京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两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开放发展行动方案》《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低碳试点示范工作方案》等文件,持续完善首都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对于绿色金融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推动建设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

二是用好用足央行货币信贷政策工具。截至2022年10月,21家全国性银行在京分行累计发放符合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要求的贷款148亿元,支持216个碳减排项目,每年带动碳减排量约341万吨。发挥“京绿融”专项再贷款、“京绿通”专项再贴现以及“能源保供”专项再贴现工具作用,为企业融资提供超百亿元政策资金支持。

三是气候投融资试点成功获批。2022年8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委公布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名单,包括我市密云区、通州区在内的全国23个地区获批,试点建设期为2022-2025年。市生态环境局与我局积极推荐相关区申报气候投融资试点,协调专家对试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推动这两区纳入全国首批试点。

四是绿色金融组织体系不断优化。大力吸引绿色基金在京发展,先后成立北京北创绿色低碳科技基金、北京永定延怀绿色产业基金等;北京自贸区内首家绿色特色支行—中国银行北京通州运河商务区绿色支行获批设立,北京银行通州绿色支行成为全市首家实现运营层面碳中和的网点;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牵头成立全球ESG投融资中心,系统研究推动责任投资。

五是北京绿色交易所建设提速。指导北京绿色交易所参与起草《环境权益融资工具》《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碳金融产品》等绿色金融标准,为金融机构开发碳金融产品提供指引。北京绿色项目库、企业碳账户系统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在2022年11月金融街论坛年会期间,北京绿色交易所发布“企业碳账户和绿色项目库”系统,依托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构建碳排放智能监测和动态核算体系,对于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也在大力推进CCER市场建设,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推动北京绿色交易所建设CCER体系相关的基础设施。

六是环境信息披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华夏银行于2022年4月发布环境信息披露报告,成为北京首个编制独立环境信息披露报告的市属金融机构。北京银行于2022年9月首次披露《北京银行2021年环境、社会和治理(ESG)专题报告》,旨在进一步践行ESG理念,提升信息披露水平,加快构建ESG体系。

七是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加快。支持邮储银行携手德交所发布“STOXX邮银ESG指数”。推动国开行面向全球投资人发行首单200亿元“碳中和”专题“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支持全国首单绿色汽车分期资产支持证券、全球多币种“碳中和”主题境外绿色债券、境内首单与“可持续发展挂钩”金融债券在京成功发行。推动京港绿色金融合作,支持北京燃气集团在港成功发行绿色债券,最终认购倍数超6倍。支持北京市首单CCER抵质押贷款、北京市首单绿色(碳中和)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MBS)、北京市首笔“京绿通”绿色金融专项再贴现产品成功落地。

八是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更加深入。在2021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会议上发布《气候友好银行北京倡议》,这是我国首次主导提出的金融机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性倡议,获评“2021年银行业十件大事”之一,并入选“两区”建设两周年改革创新实践案例以及生态环境部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案例。与英国伦敦金融城联合举办“全球投资向未来—中英可持续投资业务交流会”,中英两国金融机构积极分享在可持续投资领域的实践和探索,提出深化中英双方合作的建设性举措。服贸会期间,围绕“开放融合、绿色未来”主题,组织筹办金融服务专题展,举办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探索绿色金融发展和深化国际合作的新路径。支持在京举办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年会、金融支持绿色科技论坛、中国资管行业ESG投资高峰论坛等绿色金融论坛。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与相关考虑

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面临诸多挑战,但全球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不会改变,我们将继续做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重点工作:

一是加强绿色金融政策机制建设。紧抓“两区”建设重大机遇,积极推动已出台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持续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二是推进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发展。推动北京绿色交易所在承担全国自愿减排等碳交易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建设成为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

三是服务好绿色投融资需求。继续提升融资对接机制和功能,充分发挥“畅融工程”“钻石工程”等融资对接平台作用,助力打通绿色企业投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上市融资。

四是注重金融机构转型。鼓励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业务管理等层面不断融入绿色理念,并把绿色理念贯穿到业务发展的全过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转型金融工具、强化转型金融激励约束机制,助力金融机构绿色转型。

五是鼓励绿色金融产品研发。进一步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供给,支持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发展。组织专业机构研究编制绿色债券指数、绿色股票指数等。加大碳核算结果应用,推动金融机构开发差异化的金融产品。

六是积极参与制定和应用绿色金融标准。持续完善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标准体系,积极开展转型金融标准研究工作,加快推动标准体系的编制和应用推广。与国际领先的绿色标准认证和评级机构加强沟通交流,支持其在京发展。

七是强化信息披露要求。在现有环境信息披露基础上,探索开发符合中国国情、监管要求与机构实际的金融机构碳核算方法,逐步拓展披露范围。

八是加强绿色金融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拓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广度与深度,以《气候友好银行北京倡议》为抓手,深入参与全球绿色金融治理。支持在京举办各类绿色金融论坛,成立北京绿色金融国际咨询委员会,积极借鉴国内外良好实践经验。

我们诚挚欢迎国内外相关机构来北京发展,进一步深化绿色金融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同挖掘、培育、落地更多的绿色金融机制和项目,推动金融更好支持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