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企改革如何快人一步?| 国企改革样本观察 ①

2016-09-22 国资报告 国资小新


国企改革指导意见出台一周年之际,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国经济出版社、《国资报告》杂志社在国资委改革办、宣传局指导下,联合推出“国企改革12样本”系列报道和同名图书,系统梳理了包括贵单位在内的国资国企改革12个典型案例并请专家点评。


为更进一步分析案例,总结可推广的经验,《国资报告》对12样本的经验共性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出“国企改革样本观察”,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再一次剖析样本的秘密。


今天小新为大家推出《国资报告》国企改革样本观察 ①,一起看看国企改革如何快人一步~


新一轮的国企改革面对的基本都是硬骨头,难度大、挑战多。因此,有观点认为,目前的国企改革总体进展不够理想。


但是,也有包括国投、诚通在内的央企,上海、山东在内的地方国资委,以及一些地方国企,在改革中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改革成效,得到了来自中央层面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经验介绍,成为了国企改革的十二样本。


从技术层面看,前述样本的改革路径和方案各具特色,有的差别还比较明显。但是,有一点无疑是共同的,即这十二个样本在全国的改革大局中快人一步,而且,快人一步的背后,也有着共同的原因。

改革推手有力,相关部门配合,扫清改革障碍


国企改革从来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所需支持多。


上世纪末,国企改革脱困困难重重,引发的社会矛盾突出。所以,当时党中央提出,国企改革“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当做头等大事抓紧抓好。”


按照这一要求,国企改革从分管领导主抓的部门工作变成了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必须向中央交账的“一把手工程”。国务院国资委原副主任邵宁认为,这是当时改革能够迅速取得成效的首要条件。


应该说,这一因素在今天的改革过程中依旧不可或缺。众所周知,在现有国情背景下,如果没有本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的强力推动,部门之间的利益协调并非易事。


所以,在新一轮国企改革初期,国务院就组建了以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同志担任组长的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协调各部委联合推进国企改革事宜。


在地方层面,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市长杨雄十分重视本地的国企改革。韩正不仅频繁进行调研,而且明确了上海国资国企的改革方向:“管好资本、放活经营,是新一轮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核心所在,是‘牛鼻子’。” 


 2013年12月17日,上海率先拿出“国资国企改革20条”,成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公布的第一个份地方国资改革方案,打响新一轮国企改革“第一枪”,成为多地包括央企改革借鉴的标杆。


 山东省委省政府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山东国企改革“走在前列”的基本定位。当多地还在研讨时,山东的供给侧改革、高管契约化改革等已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分析者认为,山东省长郭树清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是背后的主要推动者。


重庆市长黄奇帆是全国知名的专家市长,对国企改革等经济问题独具见解,曾一手打造了重庆的“八大投”现象。新一轮国企改革中,黄奇帆再度披挂上阵,设计了重庆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基本蓝图,并强力进行推动,使得重庆国企改革方向明确、进展顺畅。


有了主要负责人的主持协调,多地国企改革中的一些敏感问题得以有效解决,部门间踢皮球、争利益的局面得以避免。


比如,国企干部管理问题一般被认为是敏感点中的敏感点。但是,山东在推行契约化管理的过程中,山东省委组织部牵头下发文件,与山东国资委同步将所管理的10多家企业经营层的任免权限还给董事会,使得山东将近80%的省属企业经营层完成了去行政化的重要进展。对此,山东方面有关人士评价说,这完全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相关认识的高度一致,为改革谋求了最大公约数。


数据显示,重庆、山东、上海等地国企上半年的各项关键数据均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应该说,这与前述各地改革的进展较快有着密切关联。


坚持市场导向,加强制度激励,凝聚改革合力


国企改革是系统工程,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但仅有这个远远不够,如何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也是企业和社会都比较关注的话题。


对此,兵器装备集团董事长唐登杰的观点是,“国企改革中,调动高管和员工的积极性很重要。这不单单是涨薪的问题,更应该有科学的机制。”


多位国企高管认为,国企改革风险很大,挑战很多,但由于国企限薪和激励政策不足,很容易“出力不讨好”。这也是一些国企管理者和员工面对改革无动于衷,不作为的重要原因。


面对这一问题,前述国企改革样本的普遍认知是,必须明确市场化的改革导向,用机制的力量凝聚改革合力。


 以往,部分国企一方面强调自身政治属性,一方面希望争取市场化待遇。国企分类完成后,定位渐趋清晰。应该说,绝大多数的国企处于商业竞争类领域,是完全的市场主体。如何激发其主体地位,引入市场力量,是改革样本普遍考虑的问题。


 对此,身处充分竞争领域的首旅集团明确提出,改革要做到“有破有立”,破的是“政治身份收益”,立的是“市场主体属性”。


 为了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重庆将市属国有重点企业工资总额管理权限全面下放,实现职业经理人和银行、证券类企业负责人薪酬水平基本达到行业水平。


同样在这方面,招商局集团提出,各产业板块的考核分配要实行“跑赢大市、好于同行”的鲜明业绩导向。改革后,同一级别相差数倍之多。同一个经理人,企业业绩好时与差时的收入也相差很大。


对于国企高管、员工而言,与效益同步的有竞争力薪酬只是一方面,如何更好地通过机制设计,激发大家的主人翁精神也很重要。


为此,福建电子信息集团探索了以骨干员工持股为重点的产权制度创新。目前已有32家成员企业实施了骨干员工持股制度,在吸引留用企业急需人才、稳定骨干员工队伍、激发企业经营团队激情与创造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感受到了市场化改革的巨大收益,浙江物产中大更进一步, 正在探索“全员创新、合伙创业”的新思路,开启“二次混改”新里程。


加强利益激励的同时,国投、江西国资委探索了将原属集团公司、国资委的权限下放至二级公司、省属企业的改革,有关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体现,效果明显。国投电力是国投公司授权的试点企业。今年上半年,在煤价下降的背景下,该公司利润同比增长9%。


应该相信,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商业类国企的市场化身份将进一步巩固,其市场活力将得到更好地激发。


敢于容错,尊重首创,解除后顾之忧


改革是探索未知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完全正确。邓小平就说过,“改革要大胆地试,试错了,改正就行了”。正是这句话的支持下,中国特区的改革发展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应该说,这句话也适合今天的国企改革。事实上,当前的国企改革者十分呼唤这样一种宽松的改革氛围。


比如,中国诚通董事长马正武提出,现在的国企改革遇到的一些问题,用常规的方式解决已经不行,“往往要求大家敢试敢闯,探索新路。”他说,探索新路的过程中,可能一试就错,但更多的尝试本身就是对的。“现在技术创新有了氛围,但对体制机制创新的容忍度还不够。”


为建立宽容宽松的企业创新氛围,上海市人大通过《关于促进改革创新的决定》,明确改革创新项目因客观因素未实现预期目标,在考核评价和经济责任审计时不作负面评价。其中,上汽集团等将容错机制写入公司章程,从企业层面落实营造支持改革、鼓励创新的氛围环境。


当然,仅有容错的机制可能还是不够的。有的时候,来自基层的首创不仅需要肯定,而且具有广泛推广价值。


比如兖矿在实践中探索出了采购环节的民主评议机制,每年可为企业节约采购资金15亿元。山东国资委认为具有普遍意义,拟在全省推行,实现了改革过程中的上下联动,也激发了基层进一步改革的活力。


国企改革过程中的风险点很多,建立容错机制的同时,也必须加强监督,以避免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为此,国投公司探索了以审计为核心的大监督体系,在降低监督成本的同时提高监督效率。


诚通集团的经验则是,使得国企改革发展过程公开透明,通过向社会公开年报和责任报告,接受独立评级等手段,接受社会监督。


对此,马正武认为,“公开透明是国有资本运营工作规范化的保障,也是一种保护”。


内容来源:国资报告



猜你喜欢

重要公告│宝钢股份拟吸收合并武钢股份

这支基金为国企创新改革发展而生,首期规模超200亿

五矿集团总部压减6个部门 发力国有资本投资

国企改革指导意见出台一周年,国资国企交出一份怎么的成绩单?

《国企改革12样本》今日发布,各方代表纵论国资国企改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