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资报告丨一部跌宕的国企改革振兴史:二重重生(上篇·问诊)

2017-02-19 国资小新


回忆起2012年9月28日这个原本普通的日子,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机集团)董事长任洪斌依旧心潮起伏。


这天,任洪斌初次从时任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口中得知国机集团、中国二重重组一事。记忆中,邵宁语意坚定,“这件事是国资委交给你们的重任,要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去完成。”


既然是战略,背后自有深意。二重,即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作为国家重型装备制造领域的老牌央企,二重是中央直管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地位在国机集团之上。但2011年以来,二重因利润连续下滑,深陷债务泥潭,濒临破产。扭转颓势,二重亟需一次彻底的战略性转变。


面对国家使命,任洪斌责无旁贷。而重组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又不免让结局显得扑朔迷离。


“二重亏损那么大,会不会把国机拖进去了?”这是重组消息流出后,任洪斌频繁听到的一种担忧。


开弓没有回头箭,央企重组更是关乎全局。频频告急的中国二重,已容不得丝毫拖延。转念间,任洪斌决定放手一搏。“我刚来国机集团时,困难虽然没有二重这么大、这么复杂,但也是挑战重重。解决二重难题,一辈子能碰上一次,是一件好事。”任洪斌对《国资报告》记者表示。


当2016年划下句点,二重既定的“三年扭亏脱困”承诺等待兑现。2017年1月,来自中国二重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78.12亿元、利润总额5.25亿元。在2011—2015年连续五年亏损之后,中国二重实现脱困目标。


中国二重,绝境逢生。成功跨越生死线后,中国二重的振兴之路还有多远?对此,任洪斌答道:“我们每走一步,离着解决问题的目标就更近一步。”

上篇·问诊


危情二重

“二重全年营收50亿元,利润-28.89亿元,二重重装占亏损总额的90%”——这是2012年,国资委巡视组进驻困难央企内部巡视时,躺在二重账面上的一组数据。

事实上,若不是巡视组此行到来,这些数字不知道会不会继续沉默。因为这一幕,与二重往昔的情境太过悬殊。


国之脊梁、大国重器、工业长子……历史上的二重,光彩熠熠。


始建于1958年的中国二重,为中国工业攻克重型装备困境而生。在二重颇为辉煌的上世纪90年代,宝钢1580mm热轧带钢轧机、1550mm冷连轧机,鞍钢1780mm热轧带钢项目,邯钢1680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等多个国之脊梁产品目录上,经常可见“中国二重”的身影。


此时,二重因能够为德国马克公司提供的大型热轧H型钢成套设备、为美国铁本公司生产1700mm轧机,还创下多个“世界第一”的殊荣。


随着一轮轮市场经济大潮的来袭,二重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经营管理机制等,力求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然而,由于二重紧紧围绕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两大方向,产品结构没有灵活适应市场需求。


其中,最为鲜明且最终将中国二重拖入亏损泥淖的便是肇始于21世纪的百亿投资困局。


2003—2008年六年间,在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巨大拉动力的经济背景下,冶金钢铁行业迎来了大发展、大机遇。面对纷至沓来的订单需求,二重仅仅依靠有限的产能规模,难以招架。


为抓住行业的黄金时代,二重开始了大手笔的投资计划:投资57.3亿元建造镇江出海口制造基地,投资20亿元建成8万吨多向模锻压机,投资10多亿元上马风力发电机增速器生产线,投资7亿元开辟成都工程中心。


为拓宽融资渠道,2010年1月,二重上市平台二重集团(德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即二重重装)登陆A股。这无疑为百亿投资计划添了一把干柴。然而,正是上市这把双刃剑,让日后身陷债务危机的二重苦不堪言。

如果说,市场需求足够稳定,二重的投资恰恰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由于缺乏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冷静分析,以及缺乏灵活的市场运营机制,2010年之后机械装备业寒冬的突然来袭,使二重遭受重创。


二重的尽职调查显示,2010年以后,二重的核心效益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5项指标,始终在负增长区间徘徊。

从辉煌到沉寂,二重发展的轨迹如“过山车”般跌宕。作为这一变化的亲历者,二重原董事长石柯直言要害:“二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工厂是按照计划经济模式设计建设的,大而全,产业链自成体系,一个工厂一个产品,一节一节干,就像串糖葫芦似的,才能串出来一个产品。你想把成本往后面挤,却挤不下去,往前面挤也挤不出去。”在他看来,经济高涨的时候,这些矛盾都被掩盖,遇到经济退潮时,一下就显现出来。


此时,出血不止的二重难以自救。在央企范围内,搜寻得力救援者已刻不容缓。


一荣俱荣


同是2012年,同处机械行业寒冬,与二重相比,国机集团年度财务报表则是呈现另一番模样:全年营收2142亿元,利润86.3亿元,世界500强326位,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百强榜首。


作为国资委先后进驻巡视的两家央企,孰强孰弱已见分晓。


“选拔”国机集团担此重任,理由再充分不过:国机集团经营能力强,虽然具备重型装备研发、工贸业务资源,但缺乏重型装备制造这一尖端业务环节;中国二重市场竞争力弱,却牢牢掌握重装制造能力,这一组合恰好符合优势互补的央企重组逻辑。


第一次与邵宁关于二重重组谈话回来后,任洪斌心中就未曾平静。既然是一项重要使命,任洪斌深知这次重组容不得丝毫差池。重组一举成功,则“一荣俱荣”;而一旦操作有误,国机集团必将“元气大伤”。


当时,对于已经执掌国机十余年的任洪斌来说,由其一手操盘的并购重组企业已不下30余家。国机集团之所以发展成为涵盖机械装备研发与制造、工程承包、贸易与服务、金融与投资等四大领域的综合性装备工业集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机的重组整合优势。


不过,与此前任何一次企业重组有所不同,二重的企业状况以及国机自身的发展阶段都有其特殊性。正如国机集团外部董事刘高倬所言:“一个公司在起步、发展和成长阶段,那是需要冲劲、魄力和胆识。主要领导要敢于担当。原因是,崴了,本来我就是零,最多归零。”其言外之意,也在从侧面警示任洪斌:二重重组一旦失败,国机集团为之付出的代价将不堪设想。


因此,二重重组该守住的底线已十分明确,即国机集团不被拖垮,且二重实现彻底扭亏。坚守这一原则,经过对二重的一番前期调查,任洪斌带着重组的命题进入国机集团董事会,由董事会按议事程序认真审议,正式表决,形成决议。


多轮谈判、协商过后,2013年3月6日,国机集团与中国二重正式签署《联合重组框架协议》。协议明确:国机与二重采用联合重组模式,将二重整体无偿划入国机,二重为国机二级子公司的一员;重组后的新国机,沿用“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名称。


战略性的框架和方向确定后,对于国机集团而言,时下的中国二重,像是已经躺上手术台的病人。必须经过精确诊断,为其制定出一整套科学、切实、可操作的手术方案。


以问题为切入点,任洪斌开始寻找二重重获生机的方向。目前,二重严重亏损的困局主要来自于造血功能衰竭、债务负担过重、企业冗员等问题。在任洪斌看来,实现改革脱困,就必须通过“两减一增”,即减员,减债,增强造血功能。在可操作性和复杂性上,增强造血功能比减员、减债的任务更艰巨,工程更浩大。


在一个个具体的手术方案上,任洪斌将减员、减债、盘活资产等措施,统一为“外科手术”,主要解决企业外在负担问题。而“内科手术”,就是通过要素重组、业务协同、结构调整、流程再造等,解决企业内在机能问题。

这一整套内、外科手术并重的扭亏脱困方案,已经支撑起二重改革振兴的基础。但是,操作中的各个细节,诸如资金、业务、人员等因素却又相互交织,从何着手,如何使方案更为细化,考验着领导层的智慧与魄力。


2014年9月,国机集团和中国二重共同研究制定了《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扭亏脱困总体实施方案》,为中国二重扭亏脱困确立了纲领性指导意见。国务院国资委专门成立以委领导为组长的改革脱困领导小组,按照市场化操作,以内外兼顾,长短结合为原则,督导和指导企业制定和实施改革脱困方案。  


先止血、后造血,二重重生从破解一个个困局开始。


内容来源:国资报告

猜你喜欢

国资报告 | 新兴际华老总透露“一带一路”布局 看看哪些让你意想不到

剧透│《国资报告》第三期 七大深度关键词

国资报告│一带一路区域风险分析与实战对策 ● 南亚东南亚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