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阔步迈向高质量,“十四五”开局之年看央企!
2月23日,在国企改革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介绍了国资央企的“十三五”改革发展成就和“十四五”新的奋斗目标,强调“十四五”国资央企要实现“五个新”和“一个总目标”。国务院国资委指导推动下,中央企业奋蹄扬鞭,踏上了打造“世界一流”、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从国务院国资委统筹谋划、整体推动,到中央企业谋篇布局、落实落地,国资央企奋进“十四五”,启航新征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今天起,小新持续为您解读国企改革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要点,重温国资好声音,讲述国企好故事,带来专家新见解。
郝鹏:“十四五”国资央企要实现“五个新”和“一个总目标”
一是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在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中央企业规模实力的持续增长。
二是科技自立自强展现新作为,“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快攻克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发挥好中央企业的引领作用。
三是布局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推动中央企业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地位更加巩固,在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加大布局力度。
四是国资国企改革取得新成效,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市场化经营机制更加灵活高效,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更加健全。
五是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强、优、大”的标志性成果,是在“十四五”期间建成一批世界一流企业。
央企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
2月23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郝鹏向中外记者介绍了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最新情况。
“‘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会上,郝鹏具体介绍了这份“成绩单”。
量有显著增长。“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连续突破50万亿元、60万亿元大关,去年底达69.1万亿元,年均增速达7.7%。质有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达7.8%,营业收入利润率提升1.7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降低2.2个百分点。
功能作用充分发挥。在服务国家战略上发挥了表率作用,“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方面累计完成投资17.9万亿元,比“十二五”增长36.4%;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关项目超过3400个,有力带动了我国装备、服务、技术标准“走出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抗击疫情、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展现了央企担当。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十三五”期间,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取得了重要进展。郝鹏将其概括为三点:
取得一批世界级科技成果,增强了我国综合实力。在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高速铁路、高端装备、能源化工、移动通信、北斗导航、国产航母、核电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性重大成果。
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科技平台,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十三五”累计投入研发经费3.4万亿元,占全国的1/4。
集聚了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为未来发展积蓄了创新后劲。目前,中央企业的研发人员近百万人,两院院士有229人。
“十三五”期间,国企改革全面发力、破局闯关,不断向纵深推进,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得到根本性加强,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今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关键之年,我们将确保今年完成三年改革任务的70%以上。”郝鹏介绍了今年国企改革的攻坚发力方向。
完善治理,健全体制。在国资监管体制方面,坚持放活与管好相结合,进一步推动授权放权;优化布局、狠抓创新。紧紧围绕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加大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在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突破;激发活力、提高效率。建立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关键人才选人用人和薪酬激励机制制度,探索实施差异化管控,推动企业主体更具活力。
延伸阅读
中央企业也将踏上打造“世界一流”的新征程,成为主责主业突出、功能作用显著、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队”。
2021年,油价走势跌宕起伏,如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5G时代,高带宽低时延的特性如何改变生产生活?新冠肺炎疫情阴霾未散,疫苗产能能否满足市场需求?小包裹大民生,物流如何服务“双循环”?从企业看行业,新发展格局如何构建;与央企国企话开局,高质量发展怎样行稳致远?
今天,小新带您来看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中国宝武、国药集团、中国铁建五家企业掌门人,畅谈中国经济热点话题!
中国石油:继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内能源安全
我国总体能源自给率基本保持在80%以上,但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因此,油气领域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点。中国石油是我国油气开发的中坚力量,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3%和70%。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石油将如何助力我国能源领域高质量发展?如何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对此进行了回应。
2021年刚刚开始,突如其来的极寒天气让国内天然气保供面临极大的挑战,以北京市为例,天然气每天的需求量直线上升,比预期增长了近30%。
记者:您去年1月16日到中国石油上任,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中间也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油价大幅波动的考验,中国石油是如何保障国内能源安全的?
戴厚良: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原油产量稳中有增,天然气的产量增长了近10%,这是高位上的增长,使我们的天然气产量首次超过了原油,使我们的石油、天然气保障供应的压舱石的作用愈发凸显。
中国石油矿权内的油气资源,涵盖了中国陆上主要七大含油气盆地,简单可以概括为“五油三气”:石油主要分布在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五大盆地,天然气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四川、塔里木三大盆地。
根据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的数据,2020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已经上升到73%和43%。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继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内能源安全,成为了中国石油的首要任务。
记者:未来“十四五”我们的重点会在哪里?
戴厚良:首先我们要把这几个盆地“五油三气”稳定住,东部要稳定住,渤海湾盆地也要稳定住。而真正我们上产的区域,潜力比较大的鄂尔多斯盆地,这方面我们在6000万吨以上还要继续稳产、高产,还有可能进一步会跨上新的台阶。希望在“十四五”末的时候,在原有的国内2亿吨以上,天然气有个比较大的增量,原油能够实现稳中有增。我们希望把天然气的比例提高到我们整体的55%以上。
记者:会有一些大家期待的大发现吗?
戴厚良:我们肯定是希望,我们也有信心,但是地质的情况(复杂性)决定了上天和入地都很难。我们在西部地区还有再发现新的大油田的可能性。
从2020年开始,国际石油市场必将因跌宕起伏而载入史册。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4月20日纽约WTI原油5月合约临近交割前甚至跌至每桶-37.63美元的负值。2020年,国际油价全年平均跌幅超过30%,而进入2021年2月,国际油价连续走高,突破60美元关口。
记者:您对于2021年的油价走势,有怎么样的判断?
记者:但是我们能够把成本降到最低,就是应对这种不确定性的最好的解决方案。是不是2021年做内功是非常关键的?
记者: 目前经济格局已经在发生深刻变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戴厚良: 中石油在促进高质量发展方面,“十四五”规划当中,首先要从发展理念上进行转变。让创新成为第一动力,来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够从我们能源的转型、从产业迈向中高端,来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科技创新打造新的竞争优势。比如说,我们在化工行业,利用上下游能源一体化的优势,国内布局了两套乙烷制乙烯,也成为了国家级的示范工程。今年6月份榆林的乙烷制乙烯就要进行投产。我们相信在这一方面,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希望能够迈向产业中高端。
乙烷制乙烯,理论上说乙烷是一种非常好的原料,同样,乙烯是两个碳、乙烷也是两个碳,脱氢以后应该是效率最高的一种产品。以前我们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原料,现在从天然气的产出当中把它分离出来,这也是属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用最合适的原料来生产对应的一个产品,它的成本也比常规的低30%以上,它的竞争力毫无疑问就会更强。戴厚良: 其实中石化和中石油的产业结构是一样的,但比重不同,我们要更加注重利用中石油的上游资源优势,来带动下游的炼化产业发展,为清洁绿色发展转型做出一点贡献。
记者: 我们知道中国在今年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就是到2030年和2060年碳达峰、碳中和。作为中石油这样一个传统能源企业来说,如何实现这样一个目标?
戴厚良: 首先我们从公司的发展战略上进行了完善和调整,把绿色低碳纳入了中国石油的发展战略,成为我们五大发展战略之一。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从现在开始,对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要进行统筹布局,特别是要进一步提升低碳和零碳能源比例。所以在整个布局上,我们希望到“十四五”末,化石能源和低碳、零碳能源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到2050年左右,基本达到近零排放的目标。作为化石能源企业,转型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必须要进行转型。作为一家化石能源企业,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努力去做好我们的工作。
记者: 您对于2021年中国经济有怎么样的判断?是否能用几个关键词与我们分享。
戴厚良: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表达:一个是“新理念”,一个是“高质量”,一个是“新气象”。“新理念”,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成果,进入新发展阶段,一定要有新理念来带动我们经济的发展。而“高质量”是我们现代化经济的本质要求。“新气象”应该是开局之年的应有之义。这三者之间又是相互关联,有必然联系的。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新发展理念能够来带动高质量的发展。
中国移动:
5G时代来临,新基建激发新动能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春节前夕,在中国移动集团总部的网管大厅内,董事长杨杰正在查看通信网络的运行情况。2021年春运期间,各地之间人员流动明显下降。这也让他们今年春节的工作重点有所调整,需要首先做好大城市、重点区域的网络保障。
近520万个基站、超过9.5亿的移动用户……保障好这张全球最大规模的4G和5G网络畅通运行,是中国移动每天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
在不久前1月26日,中国移动与中国广电之间就订立5G共建共享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建设700MHz(兆赫兹)无线网络。而在2019年时,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达成合作,共建一张5G网络,服务各自客户。
杨杰表示,“十四五”开局之年,他们还将进一步丰富拓展5G应用的新场景、新产品、新业态。
以国际化推动创世界一流企业
记者 孙超:2020年中国宝武的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这样一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陈德荣:我们实现了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实现了规模的引领。过去中国已经多年占了全球钢铁产量的一半以上,但最大的钢铁企业不是中国的。“十三五”实行下来,前10家企业的整个市场份额只有36.7%,中国钢铁业的产业集中度远远不够。
陈德荣介绍,创新、绿色、全球化这三个关键词是中国宝武2021年工作的重点。在谈到创新时,陈德荣表示,近年来,钢铁行业在逐渐告别“傻大黑粗”,向智慧化变身。走进中国宝武宝钢股份宝山基地冷轧厂C008热镀锌智能车间,没有传统钢厂的灯火通明,看到的是一间“黑灯工厂”。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了行车无人化、物流作业无人化、3D岗位无人化,从而降低了能耗、提升了生产效率。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陈德荣:我们现在也在开发以及进入到一些新材料领域。第一是怎么使钢铁强度更高。第二是涉足碳纤维,比如铝合金这些新的轻量化的材料,所以我们定位为综合材料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目前,中国宝武在核电用钢、航空航天材料、国家重大工程用钢等领域完成了一系列关键材料开发与制造。汽车板品种全球覆盖度最全、国内市场份额稳定保持第一,是全球首个能同时批量生产第一、二、三代先进超高强钢的钢铁企业,也是世界上产量最大、品种最全、最具竞争力的硅钢生产企业。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陈德荣:过去钢铁主要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未来我们还可以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目前,中国提出了做好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的具体目标。作为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业,钢铁行业是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的大户,占全国碳排放总量15%左右。绿色低碳也是钢铁行业未来发展的重点。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陈德荣:我们提出了今年宝武要发布宝武绿色低碳的路线图,并且我们提出了2023年实现碳达峰,2025年我们要具备能够减碳30%的工艺技术的能力,我们到2035年实现减碳30%,到2050年力争碳中和。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的话,应该怎么去突破和解决? 陈德荣表示,第一,未来从整体提高生产效率,来减少碳排放。第二,用新的冶金工艺氢冶金代替碳冶金;第三,能够把碳排放资源化利用。最后,提高产品本身的绿色化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强大支撑服务。
陈德荣介绍,2021年也是中国宝武国际化的元年,要以国际化推动创世界一流企业,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构建与行业地位相匹配的全球产业体系。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陈德荣:从钢铁行业的角度来说,“双循环”中我们更多承担的是全球化的循环。我们现在非常有自信,我们会比传统老牌的欧、美、日等国家的同行更有竞争力,所以我们也愿意到美国、欧洲收购或者做联合来发展。
解决卡脖子技术,用实力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作为医药领域的“国家队”,国药集团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取得的成绩备受关注,48小时内研发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成功制备出用于肺炎危重病人治疗的血浆;仅用335天,实现新冠灭活疫苗从项目立项到附条件上市等。
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党委书记 刘敬桢:去年比如化学药品、生物制药、中医药在各个方面研发、生产,我们都打响了攻坚战,实现了10个全球率先。
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党委书记 刘敬桢:我们一二期工程两项加起来,就包括我们今天的所在地,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我们这个生产基地,今年就能达到10亿剂的产能,充分地供应市场。
记者 陈昊冰:是不是未来武汉所的产能,也有助于让大家更快打上疫苗?
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党委书记 刘敬桢:应该讲它的效果可能会更好,同时量产相对比较容易。灭活疫苗因为它是活病毒,具有传染性,必须得P3高等级生物安全生产车间来生产。重组蛋白疫苗不需要,所以它研发成功以后,会很快实现数量上的倍增。
打造好“中国高铁”这张名片,带动全产业链走出去
“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都有哪些重点工程项目在开工建设?传统基建行业又如何创新升级助推高质量发展?记者对中国铁建党委书记、董事长汪建平进行了专访。
今年,中国铁建正在建设的国家重点项目,既有川藏铁路、成昆铁路等,也有福宜公路、成绵苍巴公路,以及引江济淮、南水北调等工程。
汪建平表示,这些工程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技术要求比较高。因为工程主要是在西南和西北地区,这些地区的地质地貌比较复杂。另外是建设难度比较大,因为都是高原地区、高寒地区,人烟罕至的地方。
汪建平随后向记者展示了一些科技成果,关于目前工程建设当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大型装备——盾构机,它的特点是什么?它在全球的技术水平处于什么状态?汪建平对此进行了解答。
数据显示,过去三年,我国公路、铁路、水利等领域基建总投资额超过10万亿元,伴随规模增长,基建领域的装备制造和技术也在升级换代。
汪建平举例说,未来在成昆、大瑞铁路等铁路项目上,中国铁建将会推广使用北斗系统,用它来替换传统轨道精测手段,实现更高效的参数测量。
除此以外,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也越来越多用在智能生产、智能施工装备的研发制造上,针对我国高铁建设大型桥梁用量多、体积大、难运输的特点,企业研发了桥梁的制作、运输、架设、建造四项功能于一体的大型装备。
汪建平透露,新技术新装备需要新型的基建人才,今年,中国铁建将对重点科技项目攻关实行 “揭榜挂帅”制度,突出对项目带头人的考核评价,要力争培养出几位高水平的院士级人才。与此同时,今年企业的研发投入也在加大,相关研发经费计划投入203.88亿元,比上年增长13%。
作为畅通国际循环主力军,基建行业也在持续深耕海外市场,汪建平告诉记者,中国铁建今年要继续打造好“中国高铁”这张名片,推进中老铁路、匈塞铁路、马来西亚金新铁路等国外重点铁路建成通车。同时深耕亚洲、非洲等核心支柱市场,带动全产业链走出去。
———— / END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