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三五”阔步迈向高质量,“十四五”开局之年看央企!

国资小新 2021-06-13
小新说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发展阶段。


2月23日,在国企改革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介绍了国资央企的“十三五”改革发展成就和“十四五”新的奋斗目标,强调“十四五”国资央企要实现“五个新”和“一个总目标”。国务院国资委指导推动下,中央企业奋蹄扬鞭,踏上了打造“世界一流”、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从国务院国资委统筹谋划、整体推动,到中央企业谋篇布局、落实落地,国资央企奋进“十四五”,启航新征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今天起,小新持续为您解读国企改革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要点,重温国资好声音,讲述国企好故事,带来专家新见解。


郝鹏:“十四五”国资央企要实现“五个新”和“一个总目标”


“五个新”

一是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在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中央企业规模实力的持续增长。
二是科技自立自强展现新作为,“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快攻克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发挥好中央企业的引领作用。
三是布局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推动中央企业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地位更加巩固,在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加大布局力度。
四是国资国企改革取得新成效,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市场化经营机制更加灵活高效,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更加健全。
五是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一个总目标”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强、优、大”的标志性成果,是在“十四五”期间建成一批世界一流企业。


人民日报: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国企改革发展情况 
央企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 

2月23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郝鹏向中外记者介绍了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最新情况。
“‘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会上,郝鹏具体介绍了这份“成绩单”。
量有显著增长。“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连续突破50万亿元、60万亿元大关,去年底达69.1万亿元,年均增速达7.7%。质有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达7.8%,营业收入利润率提升1.7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降低2.2个百分点。
功能作用充分发挥。在服务国家战略上发挥了表率作用,“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方面累计完成投资17.9万亿元,比“十二五”增长36.4%;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关项目超过3400个,有力带动了我国装备、服务、技术标准“走出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抗击疫情、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展现了央企担当。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十三五”期间,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取得了重要进展。郝鹏将其概括为三点:
取得一批世界级科技成果,增强了我国综合实力。在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高速铁路、高端装备、能源化工、移动通信、北斗导航、国产航母、核电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性重大成果。
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科技平台,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十三五”累计投入研发经费3.4万亿元,占全国的1/4。
集聚了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为未来发展积蓄了创新后劲。目前,中央企业的研发人员近百万人,两院院士有229人。
“十三五”期间,国企改革全面发力、破局闯关,不断向纵深推进,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得到根本性加强,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今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关键之年,我们将确保今年完成三年改革任务的70%以上。”郝鹏介绍了今年国企改革的攻坚发力方向。
完善治理,健全体制。在国资监管体制方面,坚持放活与管好相结合,进一步推动授权放权;优化布局、狠抓创新。紧紧围绕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加大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在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突破;激发活力、提高效率。建立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关键人才选人用人和薪酬激励机制制度,探索实施差异化管控,推动企业主体更具活力。

延伸阅读 


央视财经频道推出系列报道《开局之年问央企》聚焦央企开局新目标和改革新亮点

中央企业也将踏上打造“世界一流”的新征程,成为主责主业突出、功能作用显著、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队”。


2021年,油价走势跌宕起伏,如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5G时代,高带宽低时延的特性如何改变生产生活?新冠肺炎疫情阴霾未散,疫苗产能能否满足市场需求?小包裹大民生,物流如何服务“双循环”?从企业看行业,新发展格局如何构建;与央企国企话开局,高质量发展怎样行稳致远?

今天,小新带您来看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中国宝武、国药集团、中国铁建五家企业掌门人,畅谈中国经济热点话题! 


中国石油:继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内能源安全
我国总体能源自给率基本保持在80%以上,但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因此,油气领域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点。中国石油是我国油气开发的中坚力量,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3%和70%。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石油将如何助力我国能源领域高质量发展?如何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对此进行了回应。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视频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2021年刚刚开始,突如其来的极寒天气让国内天然气保供面临极大的挑战,以北京市为例,天然气每天的需求量直线上升,比预期增长了近30%。


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 戴厚良:一个能源的供应在短时间内增长30%,对于谁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我们首先尽最大能力来进行生产,把我们自己的储气库产量提到极限。同时我们自己内部原来用气的,为了保民生供应,把我们的化肥装置都给停了。国际市场的现货气价也比平常涨了几倍,但是为了保证供应,我们也在积极寻求现货的供应。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成功应对了极低气温的寒潮的冲击。
记者:您去年1月16日到中国石油上任,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中间也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油价大幅波动的考验,中国石油是如何保障国内能源安全的?
戴厚良: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原油产量稳中有增,天然气的产量增长了近10%,这是高位上的增长,使我们的天然气产量首次超过了原油,使我们的石油、天然气保障供应的压舱石的作用愈发凸显。

中国石油矿权内的油气资源,涵盖了中国陆上主要七大含油气盆地,简单可以概括为“五油三气”:石油主要分布在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五大盆地,天然气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四川、塔里木三大盆地。

根据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的数据,2020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已经上升到73%和43%。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继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内能源安全,成为了中国石油的首要任务。
记者:未来“十四五”我们的重点会在哪里?

戴厚良:首先我们要把这几个盆地“五油三气”稳定住,东部要稳定住,渤海湾盆地也要稳定住。而真正我们上产的区域,潜力比较大的鄂尔多斯盆地,这方面我们在6000万吨以上还要继续稳产、高产,还有可能进一步会跨上新的台阶。希望在“十四五”末的时候,在原有的国内2亿吨以上,天然气有个比较大的增量,原油能够实现稳中有增。我们希望把天然气的比例提高到我们整体的55%以上。

记者:会有一些大家期待的大发现吗?
戴厚良:我们肯定是希望,我们也有信心,但是地质的情况(复杂性)决定了上天和入地都很难。我们在西部地区还有再发现新的大油田的可能性。

从2020年开始,国际石油市场必将因跌宕起伏而载入史册。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4月20日纽约WTI原油5月合约临近交割前甚至跌至每桶-37.63美元的负值。2020年,国际油价全年平均跌幅超过30%,而进入2021年2月,国际油价连续走高,突破60美元关口。

记者:您对于2021年的油价走势,有怎么样的判断?
戴厚良:从目前看,2021年的油价总体应该比2020年要平稳一些,我相信不可能再出现负油价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由于能源的转型,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对化石能源的需求总体呈下降的趋势,所以我们认为油价可能还是在中低油价区间运行。

记者:但是我们能够把成本降到最低,就是应对这种不确定性的最好的解决方案。是不是2021年做内功是非常关键的?
戴厚良:要把低成本作为长期的一个战略举措来抓好。我们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把成本降下来。在行业日子都不好过的时候,我们要比别人能够熬得更久一点,就要把熬冬变成冬训,使我们强身健体,能够更好地应对低油价市场的变化。

记者: 目前经济格局已经在发生深刻变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戴厚良: 中石油在促进高质量发展方面,“十四五”规划当中,首先要从发展理念上进行转变。让创新成为第一动力,来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够从我们能源的转型、从产业迈向中高端,来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科技创新打造新的竞争优势。比如说,我们在化工行业,利用上下游能源一体化的优势,国内布局了两套乙烷制乙烯,也成为了国家级的示范工程。今年6月份榆林的乙烷制乙烯就要进行投产。我们相信在这一方面,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希望能够迈向产业中高端。

乙烷制乙烯,理论上说乙烷是一种非常好的原料,同样,乙烯是两个碳、乙烷也是两个碳,脱氢以后应该是效率最高的一种产品。以前我们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原料,现在从天然气的产出当中把它分离出来,这也是属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用最合适的原料来生产对应的一个产品,它的成本也比常规的低30%以上,它的竞争力毫无疑问就会更强。
 记者: 这个项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您原来是在中石化工作,在中石油未来,上下游这种联通是不是也会是一个新的趋势?
戴厚良: 其实中石化和中石油的产业结构是一样的,但比重不同,我们要更加注重利用中石油的上游资源优势,来带动下游的炼化产业发展,为清洁绿色发展转型做出一点贡献。

记者: 我们知道中国在今年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就是到2030年和2060年碳达峰、碳中和。作为中石油这样一个传统能源企业来说,如何实现这样一个目标?
戴厚良: 首先我们从公司的发展战略上进行了完善和调整,把绿色低碳纳入了中国石油的发展战略,成为我们五大发展战略之一。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从现在开始,对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要进行统筹布局,特别是要进一步提升低碳和零碳能源比例。所以在整个布局上,我们希望到“十四五”末,化石能源和低碳、零碳能源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到2050年左右,基本达到近零排放的目标。作为化石能源企业,转型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必须要进行转型。作为一家化石能源企业,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努力去做好我们的工作。 
记者: 您对于2021年中国经济有怎么样的判断?是否能用几个关键词与我们分享。
戴厚良: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表达:一个是“新理念”,一个是“高质量”,一个是“新气象”。“新理念”,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成果,进入新发展阶段,一定要有新理念来带动我们经济的发展。而“高质量”是我们现代化经济的本质要求。“新气象”应该是开局之年的应有之义。这三者之间又是相互关联,有必然联系的。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新发展理念能够来带动高质量的发展。


中国移动:
5G时代来临,新基建激发新动能
“十四五”规划提出,“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中国移动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基础电信运营商,移动用户规模超过9.5亿。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移动将如何继续发力5G建设?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又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呢?中国移动党组书记、董事长杨杰对此进行了回应。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视频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春节前夕,在中国移动集团总部的网管大厅内,董事长杨杰正在查看通信网络的运行情况。2021年春运期间,各地之间人员流动明显下降。这也让他们今年春节的工作重点有所调整,需要首先做好大城市、重点区域的网络保障。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 董事长 杨杰:最左边这个屏幕上就是现在漫游的情况。像以往春节期间,漫游的用户规模大概是1个亿左右,今年下降了20%。


记者 宁坤:这就体现出今年就地过年的一个特色。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 董事长 杨杰:对,没错。
近520万个基站、超过9.5亿的移动用户……保障好这张全球最大规模的4G和5G网络畅通运行,是中国移动每天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



杨杰介绍,截止到2020年年底,中国移动已累计开通5G基站达到39万个,为全国所有地级市和部分重点县城提供了5G服务。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 董事长 杨杰: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大投资,进一步加强覆盖。今年基本上能够实现全国所有县以上的城区的覆盖和一些重要区域的覆盖,让大家能够更多地使用5G网络。

在不久前1月26日,中国移动与中国广电之间就订立5G共建共享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建设700MHz(兆赫兹)无线网络。而在2019年时,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达成合作,共建一张5G网络,服务各自客户。


在共建共享助力下,5G正在以最快速度走进大众生活。杨杰介绍,目前市场上最便宜的5G手机价格已降至千元以下。与此同时,5G在工业、医疗、娱乐等多领域的行业垂直应用也快速落地。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 董事长 杨杰:这是一台B超机器在远端操控。在病人床前,超声探头可以对病人进行各种检查。只有毫秒级的时延,所以感受完全跟在现场操控一样。距离几千公里都可以。

记者 宁坤:那网络逐步成熟以后,像我们刚才看到这些应用,现在真正能实际大范围去落地的有哪些?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 董事长 杨杰 :4G更多的是消费互联网,5G更多的是工业互联网。我们已经在15个行业、有100个应用场景,基本上都已经是实际的使用。

杨杰表示,“十四五”开局之年,他们还将进一步丰富拓展5G应用的新场景、新产品、新业态。



同时,要加速5G和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5种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创新、加速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民生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5G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基建,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 董事长 杨杰:“新基建”,就是现在以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这些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基建,可以拉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能起到乘数效应。第二个是“新要素”,现在技术、数据都构成了经济发展新的要素。“新动能”,由于刚才说的有新基建、新的生产要素,信息技术能够对整个全社会发展注智赋能。

中国宝武:
以国际化推动创世界一流企业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于2016年揭牌成立,由原宝钢集团和原武钢集团联合重组而成,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目前,中国宝武已覆盖了板、卷、管、棒、线、型等全品类钢铁产品,2020年中国宝武粗钢产量达到1.15亿吨,实现了“亿吨宝武”的历史性跨越。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这样一个亿吨级的钢铁航母将带领中国钢铁行业驶向何方?会有什么大动作呢?中国宝武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德荣接受了记者专访。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视频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在中国宝武宝钢股份宝山基地,生产线上一片忙碌。目前,中国宝武已覆盖了板、卷、管、棒、线、型等全品类钢铁产品,2020年中国宝武粗钢产量达到1.15亿吨,实现了“亿吨宝武”的历史性跨越。在中国宝武位于上海的总部大厦,刚刚参加完工作会议的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德荣,接受了记者专访。

记者 孙超:2020年中国宝武的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这样一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陈德荣:我们实现了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实现了规模的引领。过去中国已经多年占了全球钢铁产量的一半以上,但最大的钢铁企业不是中国的。“十三五”实行下来,前10家企业的整个市场份额只有36.7%,中国钢铁业的产业集中度远远不够。
陈德荣介绍,创新、绿色、全球化这三个关键词是中国宝武2021年工作的重点。在谈到创新时,陈德荣表示,近年来,钢铁行业在逐渐告别“傻大黑粗”,向智慧化变身。走进中国宝武宝钢股份宝山基地冷轧厂C008热镀锌智能车间,没有传统钢厂的灯火通明,看到的是一间“黑灯工厂”。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了行车无人化、物流作业无人化、3D岗位无人化,从而降低了能耗、提升了生产效率。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陈德荣:我们现在也在开发以及进入到一些新材料领域。第一是怎么使钢铁强度更高。第二是涉足碳纤维,比如铝合金这些新的轻量化的材料,所以我们定位为综合材料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目前,中国宝武在核电用钢、航空航天材料、国家重大工程用钢等领域完成了一系列关键材料开发与制造。汽车板品种全球覆盖度最全、国内市场份额稳定保持第一,是全球首个能同时批量生产第一、二、三代先进超高强钢的钢铁企业,也是世界上产量最大、品种最全、最具竞争力的硅钢生产企业。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陈德荣:过去钢铁主要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未来我们还可以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目前,中国提出了做好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的具体目标。作为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业,钢铁行业是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的大户,占全国碳排放总量15%左右。绿色低碳也是钢铁行业未来发展的重点。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陈德荣:我们提出了今年宝武要发布宝武绿色低碳的路线图,并且我们提出了2023年实现碳达峰,2025年我们要具备能够减碳30%的工艺技术的能力,我们到2035年实现减碳30%,到2050年力争碳中和。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的话,应该怎么去突破和解决? 陈德荣表示,第一,未来从整体提高生产效率,来减少碳排放。第二,用新的冶金工艺氢冶金代替碳冶金;第三,能够把碳排放资源化利用。最后,提高产品本身的绿色化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强大支撑服务。 



陈德荣介绍,2021年也是中国宝武国际化的元年,要以国际化推动创世界一流企业,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构建与行业地位相匹配的全球产业体系。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陈德荣:从钢铁行业的角度来说,“双循环”中我们更多承担的是全球化的循环。我们现在非常有自信,我们会比传统老牌的欧、美、日等国家的同行更有竞争力,所以我们也愿意到美国、欧洲收购或者做联合来发展。



国药集团:
解决卡脖子技术,用实力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作为医药领域的“国家队”,国药集团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取得的成绩备受关注,48小时内研发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成功制备出用于肺炎危重病人治疗的血浆;仅用335天,实现新冠灭活疫苗从项目立项到附条件上市等。


目前全国各地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正在陆续开启,国药集团的疫苗产能如何?今年还有哪些重点任务?记者对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刘敬桢进行了专访。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视频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党委书记 刘敬桢:去年的感受应该讲,没白天没黑夜。比如春节期间没在家吃一顿饭,很多时候都是连夜在那,真是战时状态作战指挥。



作为国药集团的一把手,刘敬桢说自己去年带着20万员工一直在打仗。前期是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的物资保供,然后是马不停蹄地在新冠肺炎的诊断、治疗、预防等科研领域发力。去年上半年,国药集团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都近乎腰斩,巨大压力下,企业通过转线上销售、出口防疫物资等多举措稳增长,最终实现业绩V型反转2020年,国药集团营业收入首次突破5000亿大关,净利润突破200亿大关,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党委书记 刘敬桢:去年比如化学药品、生物制药、中医药在各个方面研发、生产,我们都打响了攻坚战,实现了10个全球率先



刘敬桢说,他所有的工作中,疫苗关注度最高。截至目前,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新冠灭活疫苗已经在全球使用了4300多万剂次,其中国内超过3400万剂次。 
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党委书记 刘敬桢:我们一二期工程两项加起来,就包括我们今天的所在地,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我们这个生产基地,今年就能达到10亿剂的产能,充分地供应市场。 



据了解,国药集团在新冠灭活疫苗上布置了双保险,旗下北京和武汉两家生物制品研究所背对背地同步研发,都取得了成功。目前,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新冠灭活疫苗也正在申请附条件上市。 
记者 陈昊冰:是不是未来武汉所的产能,也有助于让大家更快打上疫苗? 


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党委书记 刘敬桢:武汉目前为止,一期工程一年也是1亿多剂,可以作为整个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的重要的补充。 



记者了解到,已有多个城市启动普通市民的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春节过后,接种点还将逐步开放。刘敬桢透露,紧急使用时推荐的接种年龄是18-59岁,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疫苗附条件上市后,18岁以上的人群都可以接种。 



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党委书记 刘敬桢:到目前为止,使用我们的疫苗,最大的年龄已经接近100岁。3-17岁的人群我们的临床试验各方面的效果,和18-59岁之间的人群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所以我相信,3-17岁的人群也很快进入使用阶段。



此外,国药集团也正在研发新冠重组蛋白疫苗,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党委书记 刘敬桢:应该讲它的效果可能会更好,同时量产相对比较容易。灭活疫苗因为它是活病毒,具有传染性,必须得P3高等级生物安全生产车间来生产。重组蛋白疫苗不需要,所以它研发成功以后,会很快实现数量上的倍增。 


刘敬桢表示,疫情后大家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医药行业也迎来了新发展机遇。其中,生物制品、创新药、医疗器械、中医药等领域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今年国药集团计划投入35亿元,聚焦新药研发创新、临床研究、重点品种产业化等方面。 



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党委书记 刘敬桢:我们是全产业链的公司,涵盖了生命健康全周期,我们的核心还是重点在医药的研发、医药的工业制造。在医疗器械,包括医疗器械的关键零部件的研发生产方面,解决卡脖子的技术,用我们的实力来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中国铁建:
打造好“中国高铁”这张名片,带动全产业链走出去

作为我国基建的主力军,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承担了国内一半的高速铁路建设、40%的轨道交通建设,以及30%的公路建设,京沪高铁、港珠澳大桥等一大批超级工程都有着中国铁建的身影。

“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都有哪些重点工程项目在开工建设?传统基建行业又如何创新升级助推高质量发展?记者对中国铁建党委书记、董事长汪建平进行了专访。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视频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记者见到汪建平时,他刚从北京冬奥会建筑项目工地回来。汪建平说,今年一开年,很多国家重点项目就开工了,工期紧任务重,因此绝大部分工地春节都在连轴转。


今年,中国铁建正在建设的国家重点项目,既有川藏铁路、成昆铁路等,也有福宜公路、成绵苍巴公路,以及引江济淮、南水北调等工程。

汪建平表示,这些工程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技术要求比较高。因为工程主要是在西南和西北地区,这些地区的地质地貌比较复杂。另外是建设难度比较大,因为都是高原地区、高寒地区,人烟罕至的地方。



汪建平随后向记者展示了一些科技成果,关于目前工程建设当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大型装备——盾构机,它的特点是什么?它在全球的技术水平处于什么状态?汪建平对此进行了解答。


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董事长 汪建平:以中国铁建为代表的一些企业通过自主创新研发,目前全面掌握了盾构机的技术,而且从技术和市场方面实现了主导。目前我们的盾构机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大概占了一半,中国企业出口的盾构机份额,我们大概占了三分之二,目前中国铁建重工集团生产盾构机最大的直径是16米(16.07米)。

数据显示,过去三年,我国公路、铁路、水利等领域基建总投资额超过10万亿元,伴随规模增长,基建领域的装备制造和技术也在升级换代。


汪建平举例说,未来在成昆、大瑞铁路等铁路项目上,中国铁建将会推广使用北斗系统,用它来替换传统轨道精测手段,实现更高效的参数测量。
除此以外,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也越来越多用在智能生产、智能施工装备的研发制造上,针对我国高铁建设大型桥梁用量多、体积大、难运输的特点,企业研发了桥梁的制作、运输、架设、建造四项功能于一体的大型装备。


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董事长 汪建平:这是我们研发的高速铁路九百吨简支箱梁的建设成套技术和装备,这个装备的模型是九百吨,目前我们已经研发成了一千吨的加强机械。 

汪建平透露,新技术新装备需要新型的基建人才,今年,中国铁建将对重点科技项目攻关实行 “揭榜挂帅”制度,突出对项目带头人的考核评价,要力争培养出几位高水平的院士级人才。与此同时,今年企业的研发投入也在加大,相关研发经费计划投入203.88亿元,比上年增长13%。

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董事长 汪建平:在机制上,要保障广大科技人员有创新的动力,要通过机制来激发他们创新的活力。同时,我们也要加大科技投入,在一些重大的装备、重大的技术研发方面,我们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作为畅通国际循环主力军,基建行业也在持续深耕海外市场,汪建平告诉记者,中国铁建今年要继续打造好“中国高铁”这张名片,推进中老铁路、匈塞铁路、马来西亚金新铁路等国外重点铁路建成通车。同时深耕亚洲、非洲等核心支柱市场,带动全产业链走出去。 


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董事长 汪建平:无论是在成本方面,还是在进度方面,我们都具有比较强的竞争力。同时,中国企业、中国铁建走出去以后,可以带动我们的装备、技术,甚至是我们的标准走出去。  

———— / END / ————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责任编辑丨杨    航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内容来源丨人民日报、央视财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