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温气冷堆、无线输电、放射性废液处理……又一批央企超级工程取得突破!

国资小新 2022-10-18


近期,又一批重大工程取得突破
涵盖发电、输电、废处理
地上、水下、海外……


国内、海外两座电站取得重要进展——
  • 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成功临界

  • 世界首座双燃料电站2号机组投运



无线输电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 “十米级微波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



高放废液处理能力“0”的突破——
  • 国内首座高水平放射性废液玻璃固化设施正式投运



基建狂魔再放大招——
  • 太原地铁“晋盾1号”盾构机水下出洞
  • 国内在建最长湖底隧道工程南泉段主体完工


话不多说
一起跟随小新
走进超级工程“第一现场”


01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华能石湾岛高温气冷堆成功临界!
我国首个海


9月12日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

示范工程1号反应堆

首次达到临界状态

机组正式开启带核功率运行



临界状态

是反应堆带核功率运行的起点相当于发动机点火示范工程此次达到临界状态是通过球形燃料元件数量和控制棒“双调节”的操作方式从首次装料到本次临界共历时23天

回顾石岛湾核电站重大工程


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由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清华大学、中核集团共同建设装机容量20万千瓦于2012年底在山东荣成开工建设
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首座具有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特征的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也是我国核电“走出去”战略的优选堆型之一


该示范工程采用我国自主研制的全陶瓷型包覆颗粒球形燃料元件直径为60毫米以石墨为基体材料具有耐高温、高燃耗抗腐蚀、抗磨损等特点能够保证燃料元件的最高温度始终不超过其安全限值1620℃是确保高温气冷堆固有安全性的核心要素


除了固有安全性其还具有模块化、发电效率高环境适应性强、用途广泛等显著技术优势在核能发电、热电冷联产及高温工艺热等领域商业化应用前景广阔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给安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
全面提升示范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先后攻克了核电领域多项世界性行业性“卡脖子”关键技术使示范工程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3.4%


下一步

示范工程还将进行零功率物理试验

验证堆芯性能、控制棒价值

及核仪表监测系统设备的可用性

确保2021年内首堆并网发电


02
世界首座!
迪拜哈斯彦4×600兆瓦清洁燃煤电站项目2号机组正式投运
我国首个海


当地时间9月5日

由哈电集团总承包、中国能建东北院设计

天津电建承建的

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双燃料满负荷发电的电站

迪拜哈斯彦4×600兆瓦清洁燃煤电站项目

2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哈斯彦电站共配置

4台单机容量600兆瓦的超超临界机组

总装机容量2400兆瓦

其中

1号机组已于2020年7月20日

实现双燃料满负荷发电

3、4号机组正处于施工高峰期



哈斯彦电站
是“一带一路”倡议下
中东首个清洁燃煤电站项目
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燃烧、脱硝、除尘及脱硫技术
具备燃煤和燃天然气
均能达到100%出力的能力
是世界上第一个
实现双燃料满负荷发电的电站

03
千瓦级功率!
隔空输电20米!
“十米级微波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我国首个海


近日

中国电科院牵头承担的

“十米级微波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

项目通过验收

首次实现电能无线传输20米


可能有朋友说

我的手机就可以无线充电

这个“无线输电技术”

是不是不新鲜了?


“十米级微波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可比手机无线充电厉害太多


毕竟,一个,那么远↓



一个,这么近↓



一个功率达到千瓦级

一个功率只有十几瓦


2019年1月

中国电科院与国内4家科研院校

和企业单位组成技术团队

在发射、传输、接收

等层面开展技术攻关

实现微波无线输电

传输功率千瓦级

传输效率25.5%

传输距离20米

传输距离、功率、效率

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微波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示意图


虽短期内还不太可能实现

完全不用电线

不过,作为传统有线输电网络

的辅助和补充

微波长距离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可在一些特殊场景下发挥作用


危险的深山峡谷

可能真不用爬天梯去送电了↓



海岛告别电力“孤岛”

也不必靠海底电缆了↓



无人机巡视不必再返航充电了

效率杠杠的↓



高空作业平台、机器人

也不必频繁启停↓



暴雨台风天里

不用再冒雨涉水艰难送电了↓



隔空输电

把一切都安排得妥妥的


04
零的突破!
国内首座高水平放射性废液玻璃固化设施正式投运
我国首个海


9月11日

国内首座高水平放射性

废液玻璃固化设施在四川广元正式投运
这是我国核工业产业链后端标志性工程

其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已经实现

高放废液处理能力零的突破

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

具备高放废液玻璃固化技术的国家

对我国核工业安全绿色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玻璃固化体浇注


远距离取样操作


放射性废物处理

是核能安全利用的最后一环

其中难度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是高放废液处理

放射性废液玻璃固化

是在1100度或更高温度下

将放射性废液和玻璃原料进行混合熔解

冷却后形成玻璃体

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废液处理方式

此前

世界上仅美、法、德等国家掌握了相关技术


玻璃固化熔炉出 


项目2004年由国家原子能机构批准立项

采用国际合作模式

由中国、德国联合设计

中国核工业集团所属

中核四川环保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设

多家单位参与协同攻关


玻璃固化产品暂存库


设施投运后

预计每年可安全处理数百立方米高放废液

处理产生的玻璃体

将被深埋于地下数百米深的处置库

达到放射性物质与生物圈隔离的目标

为核能利用提供坚实保障


05
堪比“打死方向盘半坡起步停车”!
太原地铁“晋盾1号”盾构机水下出洞
我国首个海


9月7日
历经50多天“全程高能”的掘进
太原地铁“晋盾1号”盾构机水下出洞
标志着中铁十四局集团承建的
太原地铁1、2号线联络线隧道顺利贯通

这段只有148.29米长的隧道
被称为盾构施工的“极限挑战”
“晋盾1号”从始发就在转弯
转弯半径仅为200米
是国内同级别盾构施工最小半径
并且全程都在上坡
用通俗的话来形容
堪比“打死方向盘半坡起步停车”
但实际上
开盾构机可比开车难多了


短短148米的盾构区间
却是集多个世界级难题的超级工程
小半径转弯
超大坡度爬升
超复杂地质
……
多个指标创下国内之最


为了保障施工顺利进行
项目部经历六个月
开展设备选型、适应性再制造
会同设计院、科研院校及同行
对方案不断进行优化完善
数十次邀请著名盾构及风险专家
组织进行现场论证评审
编制专项应急预案
确保盾构方案安全可控


施工过程中
项目部不断研判
富水粉细砂液化地层参数变化
实时进行盾构姿态调整
采用最新自动监测技术
对地表沉降、隧道轴线进行实时监测
同时通过地面预加固、洞内注浆等综合预控措施
确保施工万无一失

06‍‍‍‍‍‍‍‍‍‍‍‍‍‍‍‍‍‍‍
国内在建最长!
太湖隧道南泉段主体工程施工全部完成
我国首个海


9月5日
由中铁四局二公司承建的
国内在建最长湖底隧道
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
南泉段最后一节顶板顺利浇筑完成
标志着太湖隧道南泉段主体工程施工全部完成

航拍太湖隧道


太湖隧道全长10.79公里
横断面采用两孔一管廊结构形式
隧道净宽43.6米
设计速度时速100公里
由中铁四局二公司承建的
CX-WX3标段太湖隧道项目全长5.73公里
包含太湖隧道东段全长5.38公里
路基0.35公里
吴杨路上跨隧道敞开段钢箱拱桥一座
全长113.48米


最后一节顶板混凝土浇筑


为保证施工效率

隧道顶板采用钢筋绑扎台车和混凝土模筑台车

“双台车联动快速施工法”施工

以顶板长度20米为一个节段

上一节段顶板混凝土养护期间

进行下一节段顶板钢筋绑扎作业

同时为“双台车”配备全机械化的自助走行系统

相比传统施工工艺时间提升工作效率3.5倍


经过32个月的紧张施工

太湖隧道南泉段

最后一节顶板顺利浇筑

实现了管段内4.88公里的顶板全部完工

下阶段

项目部将转入调平层、防撞侧石等

附属工程施工阶段

为隧道早日通车打下坚实基础



从利国利民的发电输电新进展

到闪耀“一带一路”的清洁电站

再到对保障国际核安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的

核废液处理

一个个超级工程的诞生

凝聚着央企人的智慧与汗水

更体现了央企人的责任与担当

期待每一次突破

见证每一次创新

我们下期再会!


———— / END / ————

小新N次方正在火热进行中,

欢迎主流媒体、政务机构、网络平台、

内容机构、创作达人加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推荐阅读(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责任编辑丨李虹萦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内容来源 | 各中央企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