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通水7周年,国家队“调”出一条黄河!
有这样一条天河
它并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却有江河同样的波澜壮阔
它不以入海为终点
奔流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
跨越千里之遥
优化水资源配置
保障群众饮水安全
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畅通南北经济循环
2021年12月12日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7年
截至目前
东、中线一期工程
已累计调水494亿立方米
受益人口达1.4亿人
其中,中线一期工程
累计调水超441亿立方米
东线一期工程
累计调水入山东52.88亿立方米
自古以来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水旱灾害频发
就是我国的基本水情
水运连着国运
1952年
毛泽东同志提出南水北调伟大构想
在党的领导下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
横跨千里的世纪工程全线贯通
谱写了中华民族水利史上
一部壮丽史诗
▲信物百年 | 南水北调源头的一瓶水,见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世界调水奇迹
南水北调工程
作为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的重要构成
是无数人民群众
翘首期盼的幸福工程
是千千万万央企人历时12年
用心血浇铸的超级工程
从开工破土
到渠通南北
从落后的技术条件下面对的重重困难
到百折不挠科学论证后的创新实践
一代代央企人
将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将可能变成了现实
形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大水网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
从江都水利枢纽取水
沿京杭大运河逐级翻水北送
全长1467公里
设13级泵站提水北送
总扬程65米
通过“水往高处流”
为江苏、安徽、山东供水
二期工程将继续扩大规模向北延伸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泵站群
——东线泵站群工程
从调水起点到黄河南岸,地面高程升高近40米,这意味着想要南水北上,必须实现“水往高处流”,直至水流越过最大高程点,才可顺流而下抵达天津,或沿引黄济青工程奔向山东半岛。
东线一期工程全线共设立13个梯级泵站,共22处枢纽、34座泵站,总扬程65米,总装机台数160台,总装机容量36.62万千瓦,总装机流量4447.6立方米每秒,具有规模大、泵型多、扬程低、流量大、年利用小时数高等特点。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亚洲乃至世界大型泵站数量最集中的现代化泵站群,其中水泵水力模型以及水泵制造水平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
从丹江口水库引水
依靠重力全程自流
全程1432公里
沿线各类建筑物2358座
倒虹吸工程102座
渡槽工程27座
落差百米的南来之水
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供水
国内规模最大的大坝加高工程
让清水一路自流到北京
丹江口水库是中线工程水源地大坝加高工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大坝加高工程。
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是在原有坝体上进行混凝土培厚加高,包括混凝土大坝加高和心墙土石坝加高。大坝加高工程完建后,坝顶高程由目前的162m增加到176.6m,坝顶轴线长3442m,正常蓄水位由157m抬高至170m,可相应增加库容116亿立方米,加高坝体的混凝土量达135万立方米 ,混凝土大坝加高中,由于新老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差异,在内外部温差的作用下,对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和坝体应力产生不利影响。在不影响大坝正常运行情况下,完成了混凝土大坝裂缝检查、修补和大坝加高,其建设难度在大坝加高史上可谓世界之最。
大坝加高工程完建后,来自丹江口水库的汩汩清水,不再需要泵站逐级提升,便能一路自流到达北京。
世界规模最大的"U"型渡槽工程 打造水上立交奇观
中线工程沿途,一座座“水上立交”叹为观止,南来之水源源不断凌空而过,如同一条蜿蜒北去的“天河”。
中线1277公里的输水干渠中,设计了多段渡槽。湍河渡槽工程是中线总干渠第一个大型控制性工程,是世界上目前最大的"U"型渡槽工程。
湍河渡槽工程是目前国内同类工程中跨度最大,单跨过水断面最大、单跨重量最大的输水工程。为解决变形不同步、预应力单项张拉等技术难题,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对造槽机进行了40余项技术改造,填补国内外特大型输水渡槽施工领域技术空白。
丹江清流自陶岔渠首引出后,经明渠在此跨越湍河,湍河渡槽槽身为相互独立的三槽预应力现浇混凝土“U”型结构,共18跨,单跨40米,单跨槽身重量达1600吨,5秒的流量,即可装满一个标准游泳池,一个半小时的流量,可装满一个北京颐和园昆明湖,渡槽的内径、单跨跨度、流量均为世界之最。
位于湍河渡槽下游,一座被称为“世界上综合规模最大”的渡槽工程——沙河渡槽,犹如一条蜿蜒的空中巨龙跨过沙河、大郎河,“驮运”着从汉江、丹江的清水继续向北进。沙河渡槽设计水量为每秒320立方米,设计水位为6.7米。
万古黄河第一隧 让江水不犯河水
除了“水上立交”渡槽,中线工程以倒虹吸的方式,在地表之下穿越道路或河流。其中难度最高、规模最大的便是穿越黄河的穿黄工程。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工程队要在几十米深的河床之下开凿两条超过三公里的隧道,从而穿越黄河。
穿黄主体工程最引人瞩目的是穿黄隧洞工程。中线穿黄工程开创性地设计了具有内、外两层衬砌的两条长4250米隧洞,内径7米,外层为厚0.4米拼装式管片结构衬砌,内层为厚0.45米钢筋混凝土预应力衬砌,两层衬砌之间采用透水格栅垫层隔开,内、外衬砌分别承受内、外水的压力。这种结构形式是国内首例用盾构方式穿越黄河的工程,也开创了中国水利工程水底隧洞长距离软土施工新纪录。
规划中的西线工程
将为青海、甘肃、宁夏
内蒙古、陕西、山西六省区供水
年调水规模170亿立方米
半个多世纪的规划论证
12年的艰辛建设
10多万建设者攻坚克难
40万移民无私奉献
在民族智慧与力量的浇铸下
我们用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
造就了堪称世界之最的
世纪工程
2014年12月12日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
强调南水北调工程
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
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
通水以来
工程运行平稳、水质优良
移民稳定发展
综合效益显著
这是一条“优化水资源配置”的生命线
相当于为北方地区
增加了一条黄河的水量
若以人均水资源量计算,我国最为“干渴”的地区并非沙漠广布的西北,而是华北地区。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未建成通水之前,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462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而北京、天津所在的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更少,其中北京为全世界大城市中第一缺水城市,仅为97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仅为中东沙漠国家以色列人均水资源量285立方米的1/3。
由于过度使用地表水、大量超采地下水,华北地区一度出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严重的水生态环境问题,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累计亏空1800亿立方米左右,超采面积达到了18万平方公里,沉降超过200毫米的面积达6.4万平方公里,直接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南水北调规划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分别从长江下、中、上游向北方地区调水,调水总规模448亿立方米,差不多相当于为北方地区增加了一条黄河的水量,供水面积达145万平方公里,基本覆盖我国黄淮海流域、胶东地区和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受益人口约5亿人。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后,南来的长江水像天降甘露滋养着干涸已久的华北大地,为工程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提供优质水源。
东线一期工程输水干线水质全部达标,并持续稳定保持在地表水水质Ⅲ类以上;丹江口水库和中线干线供水水质稳定在地表水水质Ⅱ类以上,沿线群众饮用水质量显著改善。由于水质优良、供水保障率高,受水区对南水北调水依赖度越来越高,南水北调水已由原来规划的补充水源跃升成为许多大中型城市的主要水源。
东线各受水城市的生活和工业供水保证率从最低不足80%提高到97%以上;中线各受水城市的生活供水保证率从最低不足75%提高到95%以上,工业供水保证率达90%以上。
东线工程在齐鲁大地上形成了“T”字型“动脉”,不仅为沿线居民提供了生活保障水和生产必需水,也成为了应对旱灾等极端天气的“救命水”,2017、2018年山东大旱,东线一度成为保障青岛、烟台等城市供水安全的主力军。随着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正式通水,天津、河北等地的水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7年来,全面助力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河湖生态环境复苏。通过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等综合措施,有效保障了沿线河湖生态安全,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有力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部分区域地下水位止跌回升。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7年来,东线沿线受水区各湖泊,利用抽江水及时补充蒸发渗漏水量,湖泊蓄水保持稳定,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济南“泉城”再现四季泉水喷涌景象;中线已累计向北方50余条河流进行生态补水70多亿立方米,推动了滹沱河、瀑河、南拒马河、大清河等多条河流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密云水库蓄水量于2021年8月23日突破历史最高纪录的33.58亿立方米。工程沿线曾经干涸的洼、淀、河、渠、湿地重现生机,初步形成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靓丽风景线。
南水汩汩刻光阴
一渠清水连通南北
润泽广袤大地
串联起生机勃勃的发展图景、
山清水秀的壮美景观
有效缓解了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
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
“大国重器”的战略性作用持续显现
亮眼的成绩背后
是无数央企人的奉献
他们用青春和热情
为每一滴南水赋予了炙热的温度
他们用责任和担当
护送着甘甜的南水
安澜北上
七年是一个时间刻度
我们在此
向那些铸就世纪工程的水利先驱致敬
七年更是一个新的起点
我们要向那些
坚守岗位默默付出的建设者致敬
鸟瞰中国
奔流北上的甘甜水
正滋润着我们伟大的国家和人民
勤劳勇敢的央企人
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
内容来源丨中国南水北调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