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六届“中国制造日”,中央企业亮出硬核干货!

国资小新 2023-01-01

12月26日,

由团中央宣传部、国资委新闻中心、

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联合主办,

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中国青年报社、

中华儿女报刊社、中央企业媒体联盟、

国资报告协办,

酷玩实验室承办的

第六届“中国制造日”网络传播活动

在线上线下同步举行。



多家国企在线梦幻联动,

#中国制造日#微博话题

六届累计阅读量超过14.4亿

#中国制造向人民报告#微博话题

单日阅读量超过1.9亿次

并冲上热搜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当日,还有近50位行业专家、资深学者、

大国工匠、企业负责人等

共同带来了一场关于中国制造的思想盛宴,

全网40余个平台同步进行直播,

线上观看人数超过1300万。



错过直播不要慌,
你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直播回放!

在当天上午的主题演讲中,

黄奇帆、李家洋、胡伟武、张维为、

温铁军、林宝军、匡廷云、

袁岚峰、沈逸等各界专家学者,

纵论中国制造,点赞大国重器。


在下午的六场圆桌论坛中,

17位来自国有企业的

技术专家、大国工匠、一线代表等,

围绕“如何把中国制造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国制造拓宽边界”
“大闹天宫”
“中国制造与能源革命”
“开拓人类科技边疆”
“青年劳动者说”六个主题
分享了最前沿的科技创新成果、
重点项目进展和经验感悟。

小新为您摘编,

精彩观点,一览无余!

↓↓↓


01如何把中国制造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要把芯片和应用紧密结合,要对中国制造有信心


如何把中国制造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关于这个问题,中国电科信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电科认知与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葛建军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葛建军认为,对中国制造的信心很重要。中国电科科技人员坚持自主创新,用独特的方案打造了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完全国产化的预警机,在60周年大庆上飞过天安门广场;并在后续研制中成功布局和发展了新一代预警机,将预警机装备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了中国人自己手里。这个过程中,信心很重要。

关于大众关注的芯片问题,葛建军表示,破解芯片等关键核心领域难题,需要另辟蹊径。要把芯片和应用紧密结合,在做芯片的同时也要注意算法。目前,中国电科已提前战略布局微系统技术领域,通过芯片在微尺度上的三维堆叠,解决加工设备的高精度要求和芯片线宽的理论极限问题。


无人机的发展根植于国家工业和科技实力


翼龙无人机曾在今年夏天郑州等地的抗洪抢险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作为中国智造的典型应用,中国无人机技术来自何处?请听航空工业翼龙系列无人机总设计师、中航(成都)无人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总设计师李屹东娓娓道来。



李屹东介绍道,翼龙无人机的技术根植于整个国家的工业和科技实力的发展,具体来说,依托于三代机,在其基础之上进行集成创新和突破。


总结起来,翼龙无人机研发过程跨越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科技创新把技术突破的阶段,这时候把几个要素集成起来,把原型机造出来、飞起来,实现相关的功能。第二个阶段是产品化以及产品化的升级,随着用户需求逐渐升级,有了“翼龙-1”、“翼龙-2”,后面又有了产品化的系列。现在已经进入第三个阶段,就是产业化,面向研发、制造、应用、服务等方面,进行产业拓展。




5G的真正价值在于赋能传统行业


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一些中国企业努力下,我们的5G技术走在世界前列,成为引领世界标准的中国制造。那么,5G技术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哪?



中国移动5G无人机通信系统总设计师、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苏郁认为,5G技术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是与传统行业相结合,赋能传统行业,改变传统行业既有的生产操作模式,从而提高效率,找到发展的新动能,实现转型升级。中国移动要从传统的电信运营商转型成为世界一流的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针对中国移动“5G+”战略中18个行业之一的无人机,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自主研发了基于5G云网端的网联无人机产品体系,实现了从通信运营商到无人机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跨越。


打造制造强国要重视基础研究、融合创新


要真正实现制造强国,未来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四位嘉宾分别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其中,基础研究、融合创新成为共识。
葛建军认为,对基础、对科学更加重视,是解决中国制造的根本。
林宝军认为,要通过创新把中国制造提升为中国创造,按照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从满足需求,到创造需求,到引领需求的思路,为世界提供更多的中国解决方案。
李屹东也认为要重视基础科研,此外也需要各个行业的融合、集成、创新,例如无人机和中国移动的合作,创造出新的合作模式,翼龙无人机和北斗导航、雷达、电子等行业融合起来,才能进行集成创新。


苏郁认为,除了要做好基础研究,要进行产业融合创新外,还要有制度设计和体制机制的改进,倡导工程师文化。

02“跨过山和大海”的中国制造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祖国的建设者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中国制造的基建力量不断拓展互联互通的物理边界。




世界首台千吨级运架一体机,“昆仑号”可实现智能化监测


火车要跑快,路就得平顺。为满足400公里时速的高铁运行,就要用到一种能够适应更高速度的梁型,这就产生了千吨级40米梁。而架设这种梁,就需要用到“昆仑号”架桥机。




中国铁建铁五院铺架技术及装备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昆仑号”研发设计技术负责人万鹏介绍道,“昆仑号”架桥机是世界首台千吨级运架一体机,也是名副其实的全能机。在技术研发领域,昆仑号的技术设计理念更加先进,它能够把运、架特点结合到一起,不仅能够满足不同跨度箱梁的架设需要,而且能把箱梁在隧道内和隧道口进行架设。随着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还可以选择自动驾驶。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运架装备都安上了监测仪,可以实时监测各种元件的数据信息,实时监测设备的安全,为工程建设施工的安全高效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今年9月,昆仑号架桥机已经完成了福厦高铁跨海桥梁的建设任务。它的出现,使大跨度简支箱梁的建构技术成为现实,也为400公里时速的轮轨交通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展现出高速铁路大国重器的“昆仑”力量。




打破外资垄断,只用七年时间拿下超大吨系列挖掘机



挖掘机同样也在基建工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神州第一挖”700吨矿用挖掘机总工程师杨裕丰介绍道,超大吨挖掘机主要用在大型的露天矿山开采上,同时广泛应用于重大基建、大型的水利建设等标志性工程。2000年以前,就连国内使用的中小吨位的挖掘机,95%以上都是外资品牌,200吨以上超大吨的挖掘机更是完全被外资品牌所垄断。
为了打破垄断,解决关键技术的卡脖子问题,徐工集团从2011年开始进行超大吨位挖掘机的开发,从200吨开始,到300吨、400吨、560吨、700吨,正式形成从200吨到700吨系列挖掘机的型谱。同样系列产品的开发,国外用了二三十年,我们用了七到八年时间。
挖掘机在未来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什么?杨裕丰认为,还是创新。2017年习总书记视察徐工时强调:“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的源泉,很多核心技术是学不到、买不来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提高我们国产品牌的竞争力。


“2035去台湾”,七千多名建设者奋战“世界风口”


歌曲《2035去台湾》唱道:“坐上那动车去台湾,就在那2035年”。实际上,“基建狂魔”已经将钢轨铺设到了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福建福州平潭岛。

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桥梁工程专业首席专家樊立龙介绍道,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全长16.34公里,是世界施工难度最大的桥梁之一,是我国首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公铁两用大桥,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公铁大桥。


平潭地处暴风海域,世界风口海域建桥,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每年10月到第二年4月季风期,每个月只有3、4天可以施工,平均风天六级309天,七级234天,八级123天,台风年均3.8次。同时平潭水深、浪高、流速大、潮差大,并且地质比较复杂,海底裸露的坚硬花岗岩比同一个桥墩高差达到11米,这就相当于一部分桥墩就立在海底的山坡上。七年多的时间,七千多名桥梁建设者克服重重困难,进行多项科技创新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


平潭与台北隔台湾海峡相望,距离124公里,建设者们已经形成了成套的桥隧建造技术,一旦条件成熟,将多点多面桥、岛、隧同步施工,有能力、有技术、有信心建成京台大通道。


03 中国航天的“高光时刻”背后

2021年是“航天大年”。“神舟”飞天,大闹“天宫”,入驻“天和”,我国航天事业的每一个“高光时刻”,都离不开每一个航天人在每一个环节的精益求精。




我国空间站更大、更智能、更先进


在“大闹天宫”主题圆桌论坛上,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结构与机构主任设计师施丽铭介绍了中国空间站在设计时的技术特点。



第一,相对于其他航天器来说,无论在尺寸还是重量上,空间站的规模有了很大的提高,单舱重量达到22.5吨,空间站组合体能到60多吨,再加上后续的载人飞船、货船,总重量达到100吨左右,这是国内之前所有航天器所达不到的。另外空间站承载效率、载荷装载效率等也优于国际空间站。


第二,我们的空间站规模更大,通过长寿命的设计以及在轨的维护维修,保证在轨运行十年以上。另外还考虑了它的扩展功能,设置了很多的对接口,包括外部的暴露平台、载荷挂点、标准载荷机柜等通用的接口,后续对空间站进行载荷升级和扩展,更好服务于科研。我们的空间站现在是“T”字型,后续可以变成“干”字型。


第三,我国空间站起步晚,但有后发优势。空间站用了很多先进技术,更加智能更加先进,比如机械臂是我国目前为止最复杂的空间机械系统,可以在空间站各个舱之间自由爬行,辅助航天员进行出舱活动进行舱站转位等一系列工作。另外还配备了健康监测的一套系统,相当于整个空间站随舱的医生一样,实时监测舱体,还有智能家居,通过先进技术保证空间站更加舒适安全。


采用全自动化技术对“空间站”进行内部装修



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神舟飞船总装班组班长张舸,主要负责神舟飞船总装工作。谈起空间站的装修,他介绍道,航天器从简单的毛坯房精装修成一个精致而舒适的头等舱,需要通过对内装修的取样和再现,进行内装修的制作和安装,从而提高航天器的舒适度和美观度。在内装修的制作过程中,采用全自动化的技术,对航天器的三维模型进行细致的取样和复形,进行内装饰的设计和制作,通过三维自动化的裁床进行内装饰的裁剪和复形的制作,在内装饰的细致安装时,利用三维投影技术进行细致的调整和安装,从而全面提升舱体的美观度、可靠性和舒适性。


“零缺陷”的理念不可能改变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六九九厂车工、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王保森从事的是航天产品的制造,以及武器装备任务的生产工作。作为入行超过30年的“老航天人”,王保森分享了自己对于航天事业“变与不变”的感触。


关于变化,王保森感触最大的是机械化、电气化,再到目前数字化的转变。十几年前,由于受到机床功能的限制以及刀具的局限,在加工球形配合件这种工件的时候,大多是要采用自己手工磨制的刀具。如今,由于数控设备升级改造和各种软件的应用,可以直接从计算机软件生成程序,并且可以进入仿真,工件的最终图像都能够非常直观地呈现在眼前,既提高生产效率,也大幅度提高了生产质量。

但有一些是不变的,比如航天人对质量的要求始终非常高。王保森分享道,在航天领域有个质量管理理念叫做“零缺陷”,“零缺陷”就是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是不可能改变的。




复合材料在飞行器上的应用前所未有



中国航天科工四院四部青年设计师洪义强主要从事飞行器复合材料的设计与研发。他介绍道,防热材料的创新、发展和精确使用,是飞行器一个重要的课题。飞行器回到地球时因为速度非常快,这时候飞行器外部,尤其头部,会与大气层发生挤压以及摩擦,形成超高温,温度有时候能达到3000度以上,这时候防热材料就需要保护整个飞行器的结构,在外部起到保护伞的作用,保证结构以及元器件能够正常运行。
行业里有一种说法,叫“一代材料一代航天”,这足以显示出先进材料技术对航天事业的推动作用。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现在很多飞行器上的复合材料在应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现在有一些飞行器,除了极个别元器件,基本可以实现全部的复合材料化,近几年材料发展为整个飞行器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04 中国制造与能源革命

目前我国各领域能源技术处于什么水平?在第六届中国制造日的圆桌论坛上,水电、风电、核电、特高压等方面的央企负责人、总师、专家们介绍了各领域的最新进展。




中国水电:又大又强,稳居世界第一



水电方面三峡集团一级咨询,原副总工程师、机电总工程师程永权认为,目前中国水电水平是世界领先、又大又强。
从量上来看,1949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只有36万千瓦,相当于现在三峡单台机组的一半稍多一点。到去年年底,2020年全国总电力装机容量是22亿千瓦,其中水电达到3.7亿多,占全球水电装机的28.5%,水电已经稳居世界第一。
从质上来看,程永权认为,有几个标志性的工程可以说明我们的“强”。一个是葛洲坝工程,实现了大江大河大电站大机组的中国自行设计制造和运营。第二个标志性的是三峡工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中国水电装备制造业最具标志性的指标,机组的制造水平从单机30万千瓦一跃提升为70万千瓦,与世界最先进的水平齐平。第三是白鹤滩工程,这个水电站装机容量是1600万千瓦世界第二,全部由中国设计、制造,今年7月份第一台投产,明年7月将16台全部投产,这是全世界仅有的单机容量10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只有中国有,实现了“领跑”。

依靠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中国核电:必将长期领跑世界



核电方面中国广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王鑫介绍道,我国的核电技术依靠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从大亚湾核电站开始引进法国技术,后来逐步实现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自主运营的态势。华龙一号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核电技术之一,安全高效,正在广东、福建、浙江、广西等地批量化建设。


我们实现国产化的进程非常明显。最早的大亚湾核电站,每个小的部件和零配件都要进口,现在我们的华龙一号已经实现了国产化、自主化,而且造价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通过整个产业链的配套,我们的核电工业体系比较健全,运维经验也非常丰富,核电机组安全运营水平处于很高的安全水平。


目前,中广核也正在积极参与第四代核电研发,相信在完整而强大的核电工业体系的支撑下,我国核能开发方面必将长期领跑世界。


核能更大的能量,在于核聚变。太阳是核聚变反应产生能量,基于这个原理,我们正在探索人类未来理想的能源——人造太阳。



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中国实验包层项目负责人王晓宇介绍,在核聚变领域,中国在近20年逐步加速,已经在部分领域实现突破,进入国际先进水平,实现并跑和领跑。例如实验物理方面,新建成的环流器2M装置所具备的先进偏流器实验条件,能够开展堆芯级等离子体物理研究。工程技术方面,在高温超导、特种材料、产氚包层技术、电源技术、特种加工技术等方面也取得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什么时候能实现核聚变?王晓宇介绍,目前聚变研究已经完成了原理性研究和规模性实验,目前处于点火试验阶段和反应堆工程实验阶段,而完成这一步就会进入到示范堆跟商用堆阶段,从而实现聚变能的商用。提起关于“核聚变永恒50年”的梗,王晓宇表示,有信心相信这是聚变能的最后一个50年。


中国风电:通过跨代开发实现弯道超车



风电方面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世洪介绍道,我国海上风电资源非常丰富,随着单机容量增大,可以有效降低海上风电成本。
刘世洪回忆道,在立项开发10兆瓦风电机组之时,东方电气只有一款5兆瓦的海上风电机组,而当时国外已经开发出来8兆瓦级别的机组。在那样的条件下,经过充分论证,建设者们决定跨代开发,从5兆瓦直接到10兆瓦。通过这项开发,把大型海上风电核心技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在海上风电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推动我们国家从风电大国到强国的迈进。
通过团队的不懈努力,一项项难题被攻克。包括攻克了90米级碳纤维叶片的研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制了双驱电动变桨,填补了国内空白;发电机单机容量10兆瓦,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突破了轴系、电磁、绝缘、通风冷却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在经过充分验证后,1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已经在福建海域批量投入运用。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13兆瓦的海上风电机组,明年也将实现并网发电。


中国特高压:只有中国全面掌握的技术



特高压技术方面兵器装备集团首席科技专家、保变电气技术负责人、特高压变压器首席专家刘东升介绍道,特高压变压器是特高压输电工程中的关键设备,被称为变压器产业“皇冠上的明珠”。中国特高压输电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输电技术,世界上也只有中国全面掌握了这项技术。
过去不管是常规变压器还是特高压变压器,我们都经历了被国外卡脖子的事情,不但价格高,交货期还不能满足要求。但如今,我国经过多年的自主创新,不管是三峡水电变压器,核电变压器,还是特高压变压器,整体设备全部实现了国产化。未来,中国特高压技术将以“一带一路”倡议、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为契机,逐步推向全世界、造福全人类,为推动全球清洁能源革命、促进节能减排发挥重要作用。

番外:青年劳动者说


中国制造,离不开千千万万的一线建设者。在第六届中国制造日的番外篇“青年劳动者说”单元,国网特高压建设公司一级职员寻凯,以及中铁九局四公司见习生、视频博主“大猛子ym”,一起向大家讲述了国企员工的“一线心声”。



寻凯是一名特高压建设者,在具体的工作中,他们会遇到各种挑战。一是要经历剧烈气候的挑战,如高海拔、强紫外线、严寒酷暑、雨水冰冻等;二是要经历艰苦施工环境的挑战,线路架设逢山过山,遇水过水,甚至有的铁塔要建在悬崖绝壁上。寻凯称,没有坚定的理想,没有红色精神的传承是做不到这一点的。“电网建设像游牧一样,电网建设到哪里我们就安营扎寨到哪里。我们远离亲人,思念亲人,虽然我们失去的太多,但无怨无悔,我们甘愿做清洁能源的搬运工,播撒光明、传播光明,为美丽中国赋能,为美好生活充电,这是我们的追求。”
“大猛子”分享了见习生的日常生活。他介绍道,作为见习生,本职工作更多是参观学习,在现场看图纸,由看到做,把握好学习的过程。但实际上,在中国制造业的广阔天地里,工作是没有限制的,为当代青年人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广阔的舞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付出的更多,才能有更多收获。


中国制造,雄心百年

恰是风华正茂时

再展雄心擎壮志

面向未来

中央企业将继续以创新为驱动力
加快实现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
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 / END / ————

小新N次方正在火热进行中,

欢迎主流媒体、政务机构、网络平台、

内容机构、创作达人加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推荐阅读(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责任编辑丨陈  婷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