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央企工程师“精算”优化核酸检测:理应学以致用、挺身而出!
如果统计4月8日的微博热词
“博士”二字一定会上榜
当日
#理工科博士夫妇熬夜优化社区核酸检测方案#
#复旦博士用130行代码搞定核酸统计#
两个话题相继登上热搜
累计阅读量超过2亿
咋回事?
原来,两个话题都在讲述
上海市民学以致用
为所在区域作出积极贡献的暖心事
其中,博士夫妇中的丈夫
吴晓勇来自央企
今天,小新为您带来发生在
他和妻子石力月身上的抗疫故事
只有一部电梯能够运转
如何短时间内完成35层楼核酸检测?
家住宏润国际花园的吴晓勇是中国电科32所高级工程师,妻子石力月是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作为两名普通的上海市民,本轮疫情发生后,夫妇俩第一时间挺身而出,积极投身到志愿者的行列,协助社区工作者完成居民核酸检测等工作。
石力月担任志愿者队队长,发现小区之前的几次核酸检测流程都不是很理想。不按户叫号,容易造成聚集,还会出现因为抢电梯导致高区的人无法下楼的情况,检测队伍出现断档;但如果按户叫号,虽然能够保证不聚集,但中间等待的时间往往又太长。如何高效又安全地完成检测,令石力月犯了难,于是,她和吴晓勇商量有无可改进的方法。可能是出于理工科的思维,吴晓勇第一反应是要做精确测量和计算,对时间和次序进行安排规划,设计一个方案来执行。
与此同时,小区的现实情况也为他们设置了难题。全楼只有一部电梯能够运转,如何让整个楼35层楼共204位居民更加高效、安心地完成核酸检测?
有了大致设想,两人马上行动起来。掐秒表看电梯运行一层楼的时间,爬楼梯下一层楼的时间;去检测场地步测距离,保证等候空间;按居民意愿设置楼梯组和电梯组,对楼梯组进行了更细致的分组,通过更具弹性的安排,高效发挥步行楼梯的机动调度能力;计算数据和设计方案,不断优化,力求精益求精。
“在这样的时刻,理应挺身而出”
方案大原则是“从高到低”,第一批是高区电梯组,第二批高区步行组……依次叫号,有特殊情况再进行调整。考虑到1至6楼的居民大都选择楼梯的方式,行动起来相对迅速,在保证安全距离的前提下,不受电梯下楼“一梯一户”限制,灵活性强,这部分居民作为机动部分,如果出现断档,可以及时调动,保证检测效率。
核酸检测现场,志愿者们也各司其职,负责叫号的需要掌握好节奏,严格按照流程规划对居民进行通知、引导;负责照看二维码调取的,要适时为居民提供帮助;负责排队秩序的,要时刻提醒居民维持“2米间隔”。
有了方案加持,整个核酸检测过程进行得有条不紊,高效安全,社区工作人员和邻居们纷纷为志愿者们竖起大拇指。
“我们的这个方案是否能真正实现,我觉得志愿者在执行层面有很大功劳,再加上所有居民的配合,最终确保了现场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吴晓勇说,“我们设计的方案也不是多么高深的数学模型,但你用心去做的时候,会发现还是可以带来很多变化。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不单单是在职场上做大项目,发高影响因子论文,或者其他高大上的产出,每个人所处的微观环境里,因为你的存在而发生一些变化,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些贡献不仅是靠一股热情,也包括把自己专业领域内的一些知识、技能或经验转化到对所在社区的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或者转化为对社会其他方面所能带来的一些积极变化。”
“在这样的时刻,每个人都可以做点事。尤其是中青年,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理应挺身而出,利用自己的所长做点工作。”吴晓勇和石力月夫妇用智慧和担当为社区防疫工作排忧解难,也引来了许多上海市民的赞许和共鸣。
吴晓勇和石力月只是抗疫一线
万千志愿者的一个缩影
还有很多上海市民
在疫情的大仗硬仗中挺身而出
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如前文提到的复旦博士李小康
用一个多小时写出130行代码
将核酸截图核对工作
由原来用时一个多小时缩短至2分钟
组织核酸检测,运送抗疫物资,照顾独居老人
……
无数上海市民化身社区志愿者
家,就是愿意尽己所能去守护的地方
他们的默默努力
为疫情中的家园
带来了温暖与希望
一份核酸检测的优化方案
给抗击疫情的一个环节带来了改善
一次志愿服务的挺身而出
为一座社区的邻里父老带来了便利
莫以善小而不为
每一次学以致用、主动作为
积小胜为大胜
必将赢得疫情防控的最终胜利
聚溪流而成江海
每一位可爱可敬的上海志愿者
坚强务实、直面困难
必将凝聚成抗疫人民战争的大爱洪流
众志成城,同心守护
期待相拥在春风,相约弄堂里
一起吃生煎赏玉兰,一起建设
感谢,每一位不畏艰难乐观团结的行动者、守护者
感谢,每一位挺身而出的你!
责任编辑丨李虹萦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