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 之 重 器 , 挺 进 深 海 !
海洋
面积辽阔,物产丰富
蕴藏着这颗星球上超过
34%
的石油和天然气
然而
这些油气资源却并非触手可及
其中更有
44%
深埋于水深超过300米的
深海之下
在中国也同样如此
尤其是在我国南海
在这片平均水深超过1000米的海域
55%
的油气资源
都埋在深深的海底
(国际上划分深水区的标准有>300米、>400米、>500米等不同方案,本文采用>300米的分级标准,其中水深在300米以内的海域为浅水,300-1500米为深水,大于1500米为超深水。下图为中国海域地形图,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
(请横屏观看,2021年6月,中国首个自营的1500米水深的天然气田“深海一号”正式投产,画面中的庞然大物为中国最大生产储卸油平台,摄影师@韩庆)
▼
01
炼一双“火眼金睛”
想要走向深海
我们首先必须知道
海底的油气资源
究竟在哪里
可是
深海之中如同一团迷雾
地层之下更是深不可测
除非拥有一双
能够穿透海水、穿透地层的
“火眼金睛”
(涠洲岛镶嵌在一望无垠的大海中,摄影师@陈肖)
▼
(这种利用声波等物理手段来研究地层信息的手段,称为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人造声波也称为人造地震波,其勘探方式则被业内称为地震勘探。海上地震勘探原理示意,请横屏观看,制图@罗梓涵&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这种船最鲜明的特征
就是尾部拖行的超长电缆
它们用于接收海底反射的声波
相当于每一条电缆
都扫描了地层的一个切面
(单条电缆勘探示意,制图@罗梓涵&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但仅凭一个切面
做出的判断显然不够准确
倘若能同时扫描更多地层切面
并将它们拼合起来
一个三维地层模型
便跃然眼前
隐藏其中的油气线索
也将一一显现
(多条平行电缆勘探示意,制图@罗梓涵&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这也意味着
当一艘船拖带的电缆
长度越长、数量越多
一次扫过的面积就越大
若再有更快的航速以及超长的续航
扫描效率自然就越高
(请横屏观看,地震船以及拖拽的长长的电缆,摄影师@赵仲兴)
▼
(左边小船正在为右边大船提供物资补给,其中大船为物探船海洋石油720,摄影师@陈志玮)
▼
(请横屏观看,作业中的海洋石油720,注意图中的电缆长度与船本身大小的对比,摄影师@陈志玮)
▼
02
造一座“海上堡垒”
(汹涌的海浪冲击海岸,摄影师@胡颖)
▼
起初
人们利用钢管
搭建从海上直插海底的导管架
其上再铺设甲板、放置设备
固定式钻井平台
便诞生了
(固定式钻井平台示意,制图@罗梓涵&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自升式钻井平台
(自升式钻井平台示意,制图@罗梓涵&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它凭借
灵活移动、重复使用等优势
很快便成为钻井平台家族的
主角之一
(请横屏观看,在拖船的牵引下,自升式钻井平台正在转移位置,摄影师@王振宇)
▼
122米
已经达到其工作水深的极限
(“海洋石油944”自升式钻井平台,其桩腿底部装有特制的大“靴子”,能够在松软的海底区域“脚踏实地”,摄影师@王振宇)
▼
半潜式钻井平台
(稳立于海浪中的半潜式钻井平台,摄影师@郑建富)
▼
(半潜式钻井平台示意,制图@罗梓涵&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200米
(南海2号,摄影师@宫瑞卿)
▼
750米
到“兴旺号”半潜式钻井平台的
1500米
(“兴旺号”半潜式钻井平台,摄影师@李佑坤)
▼
再到“海洋石油981”半潜式钻井平台的
3000米
以及“蓝鲸1号”半潜式钻井平台的
3658米
(请横屏观看,多艘半潜式钻井平台同框,摄影师@唐克/视觉中国)
▼
(待安装的推进器,图片来源@中国海油)
▼
(拖航中的“海洋石油981”半潜式钻井平台,摄影师@茅亚林)
▼
(工人们正在下钻作业,摄影师@王振宇)
▼
(海洋石油981正在进行钻井作业,白色管道为隔水管,钻杆从隔水管中间直插海底,摄影师@赵亮)
▼
(中国海域主要油气田分布示意,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
03
建一座“海上工厂”
这座“海上工厂”
是一个兼备油气生产和加工
而且使用寿命长达数十年的
超级组合体
为此
无法重复使用
但却能长期提供稳定支撑的导管架
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
和固定式钻井平台类似
人们以导管架为基座
在上方安装生产设备
便得到了一个固定式生产平台
(海上生产示意,制图@罗梓涵&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而结构复杂、功能多样
所需空间更大的加工环节
则被部署在陆地上
(海南南山陆地原油处理终端,摄影师@宫瑞卿)
▼
(此设备全称为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国内称之为生产储油船,下图为工作中的生产储油船,请横屏观看,图片来源@李雪松)
▼
有了它
海上油气生产、汇集之后
便能直接在海上完成加工
而后再经由油轮送往陆地
(海上生产+海上加工模式,其中系泊塔结构在不同水深固定方式不同,浅水区多用导管架固定,而在深水区则用锚链固定,制图@罗梓涵&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生产储油船上密集的管道系统,摄影师@秦宇)
▼
(请横屏观看,巨大无比的半潜式生产储卸油平台,图片来源@王继强)
▼
(请横屏观看,伫立于海面上的“深海一号”,图片来源@李彦昭)
▼
(鸟瞰“深海一号”,摄影师@韩庆)
▼
(正在安装就位的深海一号,图片来源@中国海油)
▼
(深海一号开采模式,其中锚链长度一般是水深的3-5倍,故锚链在水下会更分散,图中仅做示意,制图@罗梓涵&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至此
用“火眼金睛”探路
用“海上堡垒”钻井
用“海上工厂”生产
三大设施一一就位
终于让中国人靠着自己的力量
一步步走向了深海
04
深海舰队的诞生
当然
这还不是全部
除了物探船、钻井平台、生产平台
这样的核心力量
一支具备战斗力的“深海舰队”
还必须包括铺设海底管道的
铺管船
(请横屏观看,并行的两艘海底铺管船,图片来源@中国海油)
▼
搭建海上设备的
起重船
(世界最大单臂起重船“蓝鲸号”正在吊装作业,图片来源@中国海油)
▼
拖引和补给物资的
工作船等
拥有不同本领的各种成员
(请横屏观看,三艘工作船正在拖引“深海一号”前进,如同一支海洋舰队,图片来源@中国海油)
▼
以及在这背后
数以万计默默奉献的
深海探索者
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我们
远在陆地之上的我们
也许永远无法想象
他们是如何用微小的身躯
驾驭一个个钢铁巨兽
(导管架扶正作业现场,摄影师@张鹏)
▼
是如何在惊涛骇浪中
钻出数千米深的油井
(钻井工人正在海上安装钻井用的管线,摄影师@林俊西)
▼
又如何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
日复一日地坚守
(茫茫南海上屹立的生产平台,摄影师@姚术成)
▼
但这就是
这支深海舰队的日常
正因如此
在我国对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
依然高达73%和43%的今天
海洋油气的增产量占比
已经连续三年
达到全国增量的近80%
成为我国能源增长的新引擎
当然
未来的道路依然漫长
因为中国当前的海洋油气产量
仅占全国油气总产量的18%
距离30%的世界平均水平
仍有不小的差距
但也正因如此
我们才必须继续走向深海
走向更广阔的深海
(请横屏观看,中国海洋石油舰队,图中仅展示部分装备,制图@罗梓涵&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
中国海油海洋工程高级工程师 冯加果
中海油服物探事业部装备研发制造中心总工程师 阮福明
中国海油海洋石油981平台经理 王伟
小新N次方正在火热进行中,欢迎主流媒体、政务机构、网络平台、内容机构、创作达人加入!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责任编辑丨陈 婷